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43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大约多半个时辰之后,随军的参谋部官吏就在舆图上大致画出了清军在沈阳城四周的布防图。当然只是根据夜不收的探查,加上合理的推测,画出的粗略布防图。
  不过既然如此,郑芝龙、郑成功等各军将领都是眉头紧锁,仿佛是雄狮遇到了一头豪猪,可以将豪猪杀死,但是却注定会碰得鲜血直流!
  “这一战不好打,看来我军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郑成功点头说道:“督师,末将以为我军还是尽快与西路军取得联系,集合两路大军的兵力,先将沈阳城团团围住,等待阁老率领东路军主力赶到,然后再一同展开进攻!”
  郑芝龙缓缓点头,虽然自己有心在刘衍率军赶到之前,先拿下一些战功,可是面对清军如此“不要脸”的防御情况,郑芝龙也只能求稳。
  “就不知道沈阳城中的粮草囤积有多少,如果鞑子的粮草不足,我军甚至可以不用打,直接围困就好。”
  面度郑成功的建议,郑芝龙却摇头说道:“说得轻巧,如今我军八十多万将士千里远征,朝廷几乎为此掏空了历年积攒的所有钱粮。如果沈阳城内的粮草充盈,围而不打不但不会让清军自乱,反而会让我军陷入不利的局面,一旦后方补给供应不上,我军被迫撤军,鞑子就有可能扭转战局!”
  郑成功点头受教。
  郑芝龙说道:“先不说其他,今日我军先在这里安营扎寨,多派夜不收警戒各处,防止清军突袭。同时派人联络西路军将士。”
  “得令!”
  郑芝龙又拿起标注了清军布防情况的舆图,小心的叠起来用布袋子装好,说道:“再派一队夜不收南下,将这份舆图送到阁老军中!”
  现在刘衍正在率领东路军北上的消息已经传达到郑芝龙军中,但是对于沈阳的情况,刘衍还并不知道,所以郑芝龙便有意在刘衍面前讨个小功劳。
  “是。”
  次日,郑芝龙派出的夜不收向西赶到了沙岭墩,与李定国率领的西路军取得了联系,随后李定国也率军向东挺进,在沈阳城以西十几里外重新扎营,与海路军一南一西威逼沈阳城内外的数十万清军。同时各自分出兵马,将沈阳城的北面和东面也严密的封锁了起来,切断了清军与外界的联系。
  又过了两天,这期间郑芝龙和李定国并没有下令进攻,这让多尔衮、代善、多铎等人焦躁不安,难道明军知晓城中粮草不足,所以准备围而不攻了?
  就在多尔衮等人心中焦灼的时候,刘衍接到了郑芝龙派人送来的舆图,在东路军向北行进的时候,刘衍展开舆图看了看,脸上也露出了赞叹的神色:“看来多尔衮、多铎的确是很有才能,竟然无师自通的搞出了阵地战的雏形!”
  “哼!”
  随后刘衍冷声自语道:“只不过他们毕竟还是眼界狭窄了,等本公率军抵达,就让他们知道知道,阵地战应该怎么打!”


第六百四十章 兵临城下
  六月初八,沈阳城南。
  刘衍率领东路军四十多万将士抵达清军防线外围,与郑芝龙率领的海路军将士成功会师。
  在远处零星的清军斥候惊恐的注视下,两支大军的数十万将士欢声雷动,如同两股波涛巨浪,在浩瀚的大洋中成功交融,双方将士欢呼着、叫喊着,互相冲上去拥抱在一起,庆祝大军成功会师。
  而在刘衍率领的东路军各个方阵中,还有许多的旗帜,上面写着“驱逐鞑虏、收复辽东”、“还我河山、血债血偿”、“犁庭辽东、斩草除根”等口号,更是让先一步抵达的海路军将士士气大振。
  当日下午,李定国也率领西路军各军总兵官赶来拜见刘衍,此时东路军各部将士已经安营扎寨,随后刘衍便在中军大帐内召集各部将领举行军议。
  中军大帐内,三路大军的将领齐聚一堂,郑芝龙、李定国一左一右坐在刘衍的身边,其余将士分两列坐在下面。
  众将有国防军第一军总兵官陈勋、国防军第二军总兵官王越、国防军第三军总兵官张义、国防军第四军总兵官汪博、国防军第五军总兵官沈拓、国防军第六军总兵官苗绍、国防军第七军总兵官许铭、国防军第八军总兵官钱樰,这几位总兵官麾下兵马全都是以新军为班底整编而来,几人全都坐在左侧。
  国防军第九军总兵官贾洪雨、国防军第十军总兵官郑义、国防军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国防军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国防军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国防军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国防军第十五军总兵官郑成功、国防军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几人坐在右侧,这几支国防军将士都是原来山东的驻防军和郑军将士整编而来的。
  此时刘衍的目光扫过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大军出征之前,刘衍明白此战关乎满清存亡、关乎大明国运、关乎华夏未来,战况一定会非常的惨烈,各部将士的伤亡会非常大,甚至追随自己多年的这些兄弟,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伤亡。
  可是自从大军出关以来,战事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多尔衮虽然也集结了数十万精锐,也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可是清军的战法和意识形态却还是之前的老一套,根本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变通。
  反观明军这边,在刘衍推行军改之后,国防军各部已经完成了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进化”,明军各部不管是组织力、装备情况、训练程度,都已经无限接近于近代军队了,这样的明军对阵清军,基本上就是降维打击,是碾压一般的存在!
  而战场上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几番大战下来,清军几十万兵马败退到了沈阳城,开始龟缩防御。而明军各部却以很小的伤亡,就给清军造成了重创。
  此时刘衍先是总结了出关以来的几次胜利,也算是向郑芝龙、李定国通报东路军的战果,两支大军的众将听闻后都是振奋不已。
  随后刘衍便将郑芝龙部画出来的舆图打开,命人悬挂在中军大帐内,开始进入军议的主题。
  “目前清军主力全部龟缩的沈阳城内外,并且在城池四周构筑了大约四道坚固的防线,易守难攻,就好像是一只缩头乌龟,打不赢我军,而我军想要攻进去,也要花费不小的力气。”
  众人都是眉头紧锁,舆图上显示的清军防线的确很棘手,而陈勋更是直言道:“奴酋多尔衮和多铎显然已经将我军的防线体系学会了,沈阳城外的防线虽然还有改进的余地,可是也足以与当初末将率部驻守的弘螺山防线媲美,我军想要拿下沈阳城,就要做好付出重大伤亡的准备!”
  一旁的许铭大声说道:“打!不将多尔衮、多铎这些狗杂种碎尸万段,不将满清这颗毒瘤彻底铲除,我大明就永无宁日!”
  苗绍也怒声说道:“自从大军出关,全军将士就已经有了为国捐躯的觉悟,就算是用尸体铺路,也要拿下沈阳城,屠灭城中的鞑子,为天下百姓,为我汉家的子孙后代除了这一害!”
  其余众将也是群情激奋,纷纷向刘衍请战,韩秦和郑成功甚至愿意立下军令状,要亲自率领精锐上阵冲杀。
  刘衍见军心可用,也是大声说道:“诚如诸位将军所言,此战就是要灭掉满清,让辽东大地重归华夏怀抱,为辽东惨死于满清鞑子之手的无数百姓,报仇雪恨!”
  接着,刘衍话锋一转,说道:“只不过拿下沈阳城的办法有很多,我军还没到用人命往里填的地步,诸位先稍安勿躁。”
  众人闻言纷纷安静了下来,随后刘衍说道:“如今我军十六支国防军齐聚沈阳城,配属的各式火炮达到一万两、三千门,有如此猛烈的火力,足以将清军的大部分工事摧毁!”
  “诸位在皇明军事学院都进修过,都曾学到过阵地战这个词汇,今日的沈阳城,就是一场典型的阵地攻城战!”
  刘衍大声说道:“此番,本公就亲临战阵,指挥诸位打赢这一战,诸位可要记在心中,看看这阵地战是如何打的!”
  众人闻言心神摇曳,纷纷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
  随后刘衍开始部署各军的任务。
  “从现在开始,东路军、西路军、海路军的编制取消,各个国防军开始围城部署。”
  “国防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前往城西布防,国防军第五军、第六军、第七军、第八军在城南布防,国防军第九军、第十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在城东布防,国防军第十三军、第十四军、第十五军、第十六军在城北布防。”
  “每一面有四支大军,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军火力,减少各部的伤亡,攻城大战开始之后,所有的火炮要集中使用,每一面的所有火炮都统一指挥,对清军的防线进行地毯式的轰击。”
  “也就是说,每攻打一道清军防线,都要先用火炮猛烈轰击,然后以一个军主攻一道防线。拿下之后,再进攻下一道防线,依旧是以火炮轰击,以另一个军进行进攻,如此往复......”
  此时众人都听明白了,刘衍就是要用一万多门火炮欺负满清,先用火炮集中轰击清军的一道防线,洗地之后将所有能摧毁的工事尽数摧毁,尽量杀伤清军的兵力,然后沈阳城的东西南北四面齐攻,每一面都动用一支国防军进攻,拿下一道防线之后立即固守。
  接着再用火炮轰击第二道防线,洗地之后用另外一支国防军攻占第二道防线,如此往复。
  可以说刘衍的这套方略实行起来会很慢,但是会非常有效,清军只能被动挨打,绝没有还手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欺负你满清没有重火力!
  “原来阵地战是这么打的!”
  此时郑成功瞪大了眼睛,发挥火力还能这么用!
  那边,刘衍则在继续说道:“当然,具体进攻的时候,也一样要发挥我军的火力优势,先用震天雷开路,凡是清军的聚集之地,甚至只要是可能藏有清军的地方,都扔一颗震天雷过去,然后再以鸟铳手齐射围歼残敌,最后的手段才是上刺刀!”
  众人听闻纷纷点头。
  刘衍的这套方法,其实就是与后世近代军队的打法差不多,以此时明军的火器装备程度,以及清军的装备程度,完全可以打出代差效果来。
  “诸位还有什么意见吗?”
  部署完毕之后,刘衍又开口询问起来。
  众人都没有意见,只是郑芝龙问道:“阁老,属下与李督师是否随阁老行动?”
  刘衍说道:“如今在沈阳城内,有多尔衮率领撤回来的几十万大军,有多铎部留守的兵马,根据李督师提供的情报,多铎似乎还临时征召了兵力,所以此战清军的兵力至少是与我军不相上下的!”
  “也就是说,此战敌我双方的兵力至少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这样规模的战争,本公已经没办法及时指挥任何一方了。”
  “所以,本公准备以郑督师坐镇城北,指挥北面四支国防军进攻,以李督师坐镇东面,指挥东面的四支国防军作战,本公亲自指挥南面和西面的战事。”
  郑芝龙和李定国当即领命。
  与此同时,在沈阳城内的崇政殿里,多尔衮的脸色非常的难看,一旁的多铎也是眉头紧锁。
  二人已经收到了斥候的急报,得知刘衍已经率军抵达了沈阳城外,如今数十万明军兵临城下,最后的决战也即将开始了。
  只是二人还弄不清楚,刘衍究竟准备怎么打这一战是以围困为主,还是准备强攻。
  而且,斥候来报的时候,还提到刘衍部打出的“驱逐鞑虏、收复辽东”、“还我河山、血债血偿”、“犁庭辽东、斩草除根”等口号,这明显就是刘衍要斩尽杀绝的表现。
  也就是说,此战大清是没有投降的余地,一旦战败,满人也没有生存的机会了!
  “陛下!此战我各旗勇士将战至最后一人,只是一旦明军以围城为主,陛下还是要考虑奴才关于以汉人为食的建议。”
  多尔衮虽然知道明军数十万人马出征,明国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可是根据情报显示,刘衍推行的所谓新政、军改已经完成,据说明国如今国库充盈,天知道大明朝廷能坚持多久!
  所以多尔衮消耗不起,也等不起,如果刘衍真的决意围城,只需要三、四个月就可以,各旗勇士就算是真的将城中汉人当成军粮,也坚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
  此时多尔衮缓缓的点头,说道:“此事等朕旨意再办,现在就看刘衍准备如何打这一战了。”
  而多铎则是在心中暗道:“希望明国的钱粮也一样支撑不住,尽快催促刘衍决战啊!”


第六百四十一章 决战之前
  两天后的深夜时分,明军各部将士已经完成了部署,围绕沈阳城的巨大包围圈呈现出来,绵延数十里,将整座城池和清军的四道防线全部囊括其中。
  明军各部营垒之间,还挖掘了大量的壕沟,明军将士以壕沟、夜不收巡视等办法,将数量众多的营垒联络起来,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壁垒,让沈阳城内外的清军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更是没有办法从外界获取任何的补给。
  此时在沈阳城西面的明军中军营垒中,刘衍的中军大帐依然灯火通明,国防军第一军总兵官陈勋夜晚巡营,见到刘衍还没有休息,便通报了一番,进入了中军大帐内。
  “这么晚了,阁老还不休息啊。”
  刘衍抬头看了看陈勋,如今陈勋早已经不是当年在大盘墩的那个小旗官了,没有了以前的怯懦和不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凌厉之风,举止投足之间,都带着大将风范。
  “你也没睡啊。”
  陈勋笑着坐下来,只有在与刘衍独处的时候,陈勋才能放松一些,说道:“属下刚才在巡营,看到阁老还没休息,就过来看看。”
  刘衍点了点头,随即拿起一份公文,递给了陈勋,说道:“看看吧,这是本公率军抵达沈阳城下的时候,接到的内阁急报。”
  陈勋接过来急忙看了起来,片刻之后便震惊的说道:“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又爆发旱灾和蝗灾了!”
  刘衍脸色凝重,说道:“是啊。原本对于沈阳城这块硬骨头,本公是准备以围困为主,毕竟满清经历了连番战败,特别是多尔衮率军跳出我军在辽河一带包围圈的时候,还放弃了大量的钱粮物资,如今沈阳城内的粮食存量肯定支撑不了多久,要知道现在沈阳城内的兵力和人口至少在一百几十万!”
  “可是在接到内阁的这份急报后,本公就不得不更改了想法,定下了全面围攻的方略。因为现在朝廷已经被迫从军费中抽调了部分钱粮,用于西北三省的赈灾之用,满清拖不起,我军同样也拖不起了!”
  陈勋摇头叹息道:“怎么会这样?各地刚刚平稳了一些,西北就又闹灾了,我看这老天是瞎了眼!”
  其实刘衍是明白的,按照后世的说法,现在的大明依然处于小冰河期,气候极其不正常,天灾不断、夏热冬冷更是家常便饭,直到十几、二十年后,这样的大环境才会有所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明末时期灾祸那么多,几乎年年都有几十年不遇、甚至是百年不遇的灾害发生,而满清窃占华夏后,灾祸就明显少了许多。后世的一些遗老遗少和包衣奴才们还叫嚣着,说是什么大清仁德施以仁政、大清的执政能力远胜于大明,都是屁话!
  真实的情况是大明倒了血霉,同时遇到了大搅屎棍李自成、千古第一汉奸吴三桂、走狗屎运的满清这三个大极品,又被小冰河期活生生的放干了血。
  而满清则是走了千古一遇的狗屎运,不但有吴三桂献出了山海关,而且刚一平定关内各地,小冰河期就结束了,如此只要稍稍治理一下,就能让各地迅速稳定下来。
  此时看着咒骂老天的陈勋,刘衍说道:“西北赈灾是大事,如今虽然有新政打底,西北各地的百姓都喘上了一口气,可是毕竟被流贼荼毒太深,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百姓还是太贫苦了,如果朝廷的赈济不及时,难保不会再出乱子,所以对于内阁的做法,本公是认可的,辽东战场也的确到了速战速决的时候了。”
  陈勋眉头紧锁,说道:“只是各部将士的伤亡势必会增大,如果能够继续围城的话,这些伤亡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刘衍又何尝不想零伤亡拿下沈阳城?可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伤亡大一些也要打,我军的风格就是善于打死仗,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要害怕伤亡,始终追求低伤亡,其实并不是好事,会让我军对于伤亡的承受力降低。”
  陈勋点头便是赞同,随后便说道:“阁老,如今内阁削减军费后,我军的作战时间从六个月缩减为三个月,而开战以来就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也就是说,我军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拿下沈阳城,平定辽东各地了,这个时间太紧迫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4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3/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