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继续说道:“老夫在这里打个保票,如果有谁真的在与夷人的贸易中为国捐躯了,国朝不但会为其报仇,而且国朝和我皇明商会都会优厚抚恤,其家族和后代都会一飞冲天!”
众人顿时欢呼起来,这场酒宴结束之后,大明便多了一群非常激进的海商,还多了一个掌握着充足货源的大商贾。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与大明民间商贾贸易的荷兰人、西班牙人突然发现,以往温文尔雅、甚至是有些软弱的大明商贾,竟然摇身一变,全都变成了狼,不断围着西洋商贾撕咬的恶狼。
虽然荷兰人、西班牙人也能够赚取利益,可是收益却大幅减少,而且还要面对大明商贾的打压,这个变化让荷兰人、西班牙人无法接受,双方的芥蒂和冲突不断增加,随着商贸规模的增加,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不过王靖对于这些情况却并不担心,反而非常高兴,在福州城内的临时府邸内,王靖将近期的商贸情况写成了奏报,然后派快马送往了北京城。
刘衍收到王靖的奏报后,心中有多了一份机警,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对于这些西方殖民者,刘衍向来没有什么好感,现在与之做生意,也不过是为了富裕民间商贾,为朝廷增收商税而已。
只要将来大明腾出手来,不管是收回台湾南部,还是掌控掌控南洋各地,都在刘衍的计划之内,大明终归不能只局限在大陆之上,必须要走向大洋,重现郑和舰队七下西洋的壮举,真正开启属于华夏的海洋时代!
没过多久,王靖便陆续向荷兰人、西班牙人售出了两批商货,水泥、玻璃、肥皂是最受欢迎的商品,其次是海盐、茶叶、丝绸等,这几次交易,在王靖等人的带领下,大明商贾赚得盆满钵满,而商务部、财政部也收取了可观的商税、关税,也有许多商贾争相加入商会之中,商会收缴了大量的会费。
与此同时,国防部和装备部也借着这些贸易,从荷兰人、佛郎机人手中采购了一些火炮和火器,不过送到北京城之后,刘衍带着装备部尚书荀景云和一众官吏查看了一番,这些买来的火器都不是很先进,至少比国防军装备的火器差了不少,可见人家绝不会将真正先进的火器卖给大明。
此外,刘衍也认为,此时大明装备的火器,其实先进程度和火力威力,并不比西方人差,双方各有千秋,刘衍也暂时放弃了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火器的想法,转而专注让装备部不断更新研发新式火器。
第六百一十四章 集结(一)
四月十二日,被朝廷提拔为代理湖广巡抚的李定国抵达了龙门关,此时国防军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全都率领各部将领,在龙门关外恭候。
只见李定国只带了十几个随从,策马来到关门外,见到众人后,便大笑着下马招呼。
众人一开始认为朝廷突然提拔李定国这个降将为湖广巡抚,让其统领西路军将士,几个总兵官的心中都有些不满,可是今日见到李定国如此平易近人,在众人面前并没有上官的架子,众人心中对李定国也多了几分好感。
“哈哈,有劳诸位将军在此等候!”
魏汉、韩秦、尚自立、田镇北几人都是寒暄了几句,然后纷纷抱拳说道:“李抚台一路劳顿辛苦,请入城休息。”
李定国却没有立即入城,而是看着眼前的龙门关,对众人说道:“这龙门关可是一处福地啊,当初阁老就是在这里血战满清鞑子,将奴酋皇太极等一众满清权贵尽数留在了关内,重创鞑子大军,这才奠定了如今的辽东局势。”
“此番我西路军在龙门关集结,便是借了当初大捷的福气,此战我西路军一定可以屡战屡捷,诸位将军也可以再立功勋!”
几人见李定国如此说,心中也是跃跃欲试,这才簇拥着李定国进入城中。
在城内,魏汉、韩秦几人已经为李定国准备好了署衙,如今李定国是国防部任命的西路军主将,以代理湖广巡抚的官职,出任西路军督师,这城中的署衙自然就是李定国的临时督师府了。
此时在大堂内,国防军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率领各军的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人齐聚一堂,李定国坐在上首,与众人寒暄了一会儿,便直奔主题:“本督受国防部委任,统领西路军各部将士,希望此战能够与诸位精诚团结,一起侧击满清鞑子,配合主力军出击,一举歼灭满清、收复辽东!”
众人纷纷说道:“愿随督师征战辽东!”
李定国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脸上的笑容一收,说道:“不过本督要将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有谁在大战之中不听号令,或者对于本督的号令打折扣,那本督可不会留情面。诸位都是跟随阁老起家的老人,本督虽然是半路出家,但也是阁老的追随者,是大明朝廷的忠臣,希望本督与诸位能够同心同德,不负如此大战之盛况!”
众人互相看了看,对于李定国此人,众人原本的印象还是流贼的降将,可是现如今李定国毕竟是皇明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而且在湖广总兵官的任上,也打出了不错的军功来,为朝廷立下了功劳。此番李定国更是被刘衍提拔起来,可以说是火线上任,众人自然也对李定国高看了一眼。
此时众人听闻李定国如此说,也纷纷站出来表态。
李定国见状心中感叹:“阁老之所以能够一路发展壮大,不是没有道理的,光是国防军各部令行禁止,只要有号令,谁都可以率领征战,如此制度便已经与秦朝时相同了:兵马便是国朝的军队,而绝非私兵,出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才是王师!”
随即李定国便当众颁布了几条军令,然后对众人说道:“现如今已经是四月了,春暖花开,气候尚未炎热,正是大军出征的大好时节。按照国防部给出的期限,我西路军将在七天之后从龙门关出发,直接杀进草原,一路向沈阳方向紧急,扫荡沿途的蒙古各部部落!”
最后,李定国咬着牙说道:“沿途所有蒙古部落鸡犬不留,我西路军的目标,便是尽可能的削弱满蒙鞑子的人口和作战潜力,诸君都听明白了吗?”
众将闻言顿时热血沸腾,纷纷起身抱拳,大声说道:“末将领命!”
北京城。
这天早上,刘衍和郑芝龙身穿朝服走在宫中,正朝着御书房走去。
在二人的身边,王承恩带着两个小太监在一旁带路,看着刘衍和郑芝龙二人,王承恩心中暗道:“国朝终于要出兵了,这可是万民期待,国朝上下、军民官商已经期待了几个月时间了,终于要到这一天了!”
就在王承恩心中暗暗想着的时候,几人已经来到了御书房外面,王承恩通报了一番,刘衍和郑芝龙便迈步走进了御书房内。
此时崇祯帝已经接到了内阁的奏报,换上了一身冕服,可见崇祯帝对于今天会谈的重视。
如果此战刘衍能够率军灭掉满清,收复辽东千里江山,那对于崇祯帝来说,于私可以洗雪满清数次入关的耻辱,于公可以造就自己大明中兴之主的威名,所以崇祯帝此时已经不管朝中权柄是否被刘衍把控,不管自己这个皇帝是不是摆设,对于刘衍出兵辽东的决定,都是举双手赞同,并且大力支持的。
“臣刘衍(郑芝龙)拜见陛下!”
崇祯帝抑制住心中的激动,用尽可能的平静语气说道:“二位爱卿请起,赐座!”
此时御书房内只有刘衍、郑芝龙、崇祯帝、王承恩四人,满朝文武正在德胜门外聚集,等候为刘衍、郑芝龙送行,所以并没有在宫中聚集。
崇祯帝随即询问了一下三路大军的集结情况,刘衍一一作答。
听闻三路八十多万将士已经集结完毕,新组建的大明北洋舰队也全部抵达天津卫的港口,财政部和装备部也将足够的钱粮、兵备囤积在山海关、天津卫、龙门卫三处,崇祯帝心中欣喜不已,说道:“此战刘阁老和朝中大臣都辛苦了,待到大军将士凯旋之后,朕当亲临城头,为大军将士擂鼓欢迎!”
刘衍和郑芝龙都再次拜谢,随后崇祯帝询问起大军正式出击的日期。
刘衍说道:“启奏陛下,按照国防部制定的统一计划,三路大军将在四月二十日同时出发,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不惜代价剿灭满清、收复辽东!”
“四月二十日?”
崇祯帝说道:“就只有几天时间了,希望将士们能够旗开得胜!”
随后崇祯帝又询问了一些细节问题,刘衍也一一作答,至于一些有关海路军的问题,则由郑芝龙作答。
崇祯帝听闻之后,心中的底气便很足了。
“好!时间不早了,二位爱卿便出宫前往德胜门吧,由朝中文武大臣代替朕,为二位爱卿送行。”
这时刘衍说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事启奏。”
“嗯?”
此时崇祯帝的心情很好,面带笑容的问道:“刘阁老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陛下,如今陛下已经册立太子,太子已有十六岁的年纪,但是却缺少威望。臣奏请此战太子作为大军监军,一同前往山海关,随同臣一起出战辽东。”
“什么!”
此话一出,崇祯帝猛地站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向刘衍,就连郑芝龙和王承恩也是震惊不已,看向刘衍,不知道刘衍这是什么意思。
刘衍则是昂首看向崇祯帝,说道:“陛下明鉴,如今我大明国势复起,待到大军收复辽东之后,朝廷兵马还要收复乌斯藏和西域。也就是说,今后数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中,我大明需要的都是一位尚武的太子。”
“所以此番大战,太子必须要随军出征,让太子直面战争,知道战争的残酷,知道我大明疆域的得之不易,知道大明将士的悍勇和忠诚,知道我大明对外向来强硬,真正了解天子守国门的含义!”
“不行!”
虽然崇祯帝能听得出来刘衍所说有些道理,但是太子朱慈烺是崇祯帝的希望,是大明的太子,怎能随军前往辽东战场?
正所谓兵凶战危,万一太子朱慈烺有个三长两短,那大明将来交给谁?
一瞬间,崇祯帝心中冒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刘衍该不会是想借着大战的机会,除掉朕的太子吧?”
不过这个想法很快便被崇祯帝否决了,刘衍要真的想除掉太子和自己,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刘衍可用的办法太多了。
此时崇祯帝只是不答应,刘衍却坚持要带着太子朱慈烺出征,一旁的王承恩急忙站出来打圆场,说道:“呵呵,阁老明鉴,此战我军虽然胜面颇大,但是兵凶战危,太子乃是千金之躯,万一有个闪失,就算是阁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一旁的郑芝龙也要劝一劝,却见刘衍直接正色说道:“此番朝廷出兵八十余万精锐,难道我大明的八十万精锐,都保护不了太子殿下的安全吗!”
面对刘衍的话,崇祯帝和王承恩、郑芝龙无力反驳,刘衍随后说道:“太子殿下随军出征,不但可以提升大军士气,也可以让辽东的汉家百姓看到国朝的决心,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放弃他们,陛下没有放弃他们,要让辽东的汉家百姓知道,黑夜即将过去,大明的光辉将再次照耀在辽东的千里江山之上!”
当刘衍和郑芝龙走出御书房的时候,刘衍的手中已经多了一份诏令,这便是任命太子朱慈烺为东路军监军,随军出征辽东的诏令。
“此番有太子随行,阁老身上的担子就重了许多。”
刘衍则是大笑起来,说道:“有太子在,此战只会更加顺畅。”
其实让太子朱慈烺随军出征,也是刘衍为将来设下的一个伏笔。
崇祯帝虽然现在对自己的成见少了许多,但是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刘衍需要培养一个崇尚新政、开拓进取的太子,大明也需要一个“新型皇帝”。
随后刘衍与郑芝龙来到德胜门,陈新甲、岳明、赵民、王炆镇等朝廷各部尚书率领朝中大臣,还有已经率军抵达北京城驻守的山东巡抚颜继祖等人,都已经等候在这里。
刘衍、郑芝龙与众人寒暄了一阵,便在众人“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恭祝声中,率领数千精锐从德胜门出发了。
第六百一十五章 集结(二)
天津卫城。
随着郑芝龙率部进城,驻守在天津卫的国防军第十军、第十五军、第十六军,以及大明北洋海军将士全都沸腾了,以海军部尚书之职出任海路大军督师的郑芝龙抵达天津卫,就意味着大军出征的日子临近了,众将士将跨海出击,直扑辽东、痛杀鞑虏!
城内刚刚挂牌的海路督师府内,郑芝龙风尘仆仆的走进大堂内,只见国防军第十军总兵官郑义、副总兵葛丛,第十五军总兵官郑成功、副总兵郑芝虎,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副总兵郑兴,海军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等,以及各军参将、游击将军等将领都已经到齐。
众人见到郑芝龙纷纷行礼,特别是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陈晖等原本郑军的将领,更是激动不已,甚至郑芝虎、郑芝豹、郑鸿逵、郑芝鹏更是双眼微红。
郑芝龙与众人寒暄了一会儿,便正色说道:“诸位听令!”
众人纷纷起身,目光炯炯的看向郑芝龙。
“奉大明国防部命令,海路军将士将于四月二十日出发,从天津卫跨海进攻辽东,大军第一战:攻占复州卫!”
国防部给海路军定下的攻击目标是复州卫,就在后世大连市的位置。
其实按照刘衍的想法,海路军最好是直接泛舟出海,直扑锦州城,切断满清大军的后路,然后以西路军从草原杀出,从西面合围满清大军的侧翼,如此便可一战定乾坤。
只是以现在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这个方略是不可能实行的。八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又没有后世的通讯技术,三路大军根本不可能保持协同速度,也许东路军已经打了十天半个月,西路大军还在草原上巡视,海路大军还没有登陆。
这样的局面下,以多尔衮等满清将领的能力,完全可以抓住战机,甚至是扭转战局。
所以这个险,刘衍是不会冒的,还是稳扎稳打为好,毕竟如今明军的实力已经完全强于满清了,完全不用冒这个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航海技术要想运送三支国防军,十几万将士及其装备,平安的抵达辽东,这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庞大工程。
为此海军部特意调集了七千多艘民间的海船,几乎将南直隶、福建等地的民间海船抽调一空。
再加上北洋舰队的战舰,以及天津卫、山东等地抽调的三千多艘海船,大大小小、各式海船上万艘,才保证了三支国防军兵马、装备、物资的运送要求。
可是要想保证安全,航海的距离就要尽可能的短,毕竟不管是刘衍还是郑芝龙,谁都不想大战还没开始,就先有运输船在途中沉没,造成非战斗减员。
综上考虑,位于后世大连市一带的复州卫便成了最合适的登陆地点。
众人听到这个登陆地点都很振奋,以海路军的整体实力,夺取疏于防备的复州卫,完全就是手拿把掐的。
接着,郑芝龙对众人说道:“按照国防部的方略,我军在夺取复州卫之后,便沿着海岸,从南向北、水陆齐进,直扑盖州卫。”
“夺取盖州卫之后,北洋舰队将与国防军各部分兵,北洋舰队前往广宁前屯卫一带封锁海面,动摇满清主力军心,国防军各部将继续向北,攻占海州卫,并且建立起海州卫到盖州卫的防线,依托辽河切断满清大军的退路!”
众人听完了国防部的整体方略后,都是非常赞叹,这是要将满清兵力全部一网打尽的节奏,众人心中对于即将展开的战事,更是充满了憧憬。
当日军议结束后,郑芝龙先是视察了驻扎在天津卫城外面的三支国防军将士,然后又前往港口视察北洋舰队将士,见大军将士士气旺盛、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心中对于此战更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当日深夜时分,郑芝龙在督师府内设下家宴,郑成功、郑芝虎、郑芝豹等人都前来赴宴,大家齐聚一堂有说有笑。
期间,郑芝龙对儿子郑成功说道:“看来还是你说得对,幸好为父听从了你的建议,没有跟朝廷决裂,这才有了今日我郑家的盛况。”
在郑芝龙看来,郑家众人能够参与收复辽东的大战,战后肯定会有一大批人获得功勋,到时候郑家人在朝中的地位和势力将会暴涨,这可比当个福建王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