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18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张耒手中的权柄又增加了一大项,顿时喜笑颜开,当即抱拳领命。
  不过参谋部尚书陈新甲还是有些担心,说道:“阁老,开矿之事重大,如果天下矿藏开的多了,势必会造成矿徒聚集,也会让不少豪强趁机暴富,到时候地方上遍布豪强,对朝廷、对百姓都是隐患。”
  刘衍点头赞同,不过却说道:“所以朝廷要加强兼管,地方上的大户可以开矿,可是产量、用工情况等都要年年向朝廷报备,由当地衙门进行兼管,矿税也要按时缴纳,要保证矿工的安全和收入等等。这方面,国土部要制定严格的规定,决不能放松。”
  刘衍自然明白,以现在大明的治国水平,肯定不能与后世相提并论,将来只要大明对地方的管控力松懈,肯定会出现陈新甲所担心的事情。
  不过刘衍却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以目前大明的发展前景看,即便有人纠集矿工闹事,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镇压。
  刘衍总不能因为担心有人闹事,担心会有豪强产生,就放着矿产资源不开发,眼看着装备部建设的军工基地缺乏原料,看着大明的开采、冶炼等技术得不到发展吧?
  如果刘衍真的那样做了,便是因噎废食!
  张耒当即立下了“军令状”,当日朝议散去,张耒便开始对农事部进行整顿,仅仅四天之后,大明国土部便挂牌办公了,开矿禁的一系列事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之中。
  而在这个时候,刘衍则在御书房,向崇祯帝禀报开矿禁的事宜。
  因为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大明山川矿藏的收入应该是归皇帝内帑的,用于皇族的用度开销。
  此番刘衍准备开矿禁,本质上就是在抢崇祯帝的银子,虽然各地民间开矿已经早就开始,朝廷也无力兼管、收税,刘衍不管,崇祯帝也收不上钱来。
  不过刘衍还是正式向崇祯帝禀报了此事,并且承诺,每年朝廷会拿出矿税的两成,由大明皇室支配。
  “陛下,臣准备将矿税的收入一分为三,皇室占两成,大明各县占一成、各府占一成半、各道占一成半,朝廷占四成。”
  由此,刘衍将矿税作为一种“财政补充”的手段,既可以增加大明中央政府的收入,也可以让地方上的府衙跟着喝汤,还能分给崇祯帝一部分使用,可谓一举三得。
  对此崇祯帝沉吟了一会儿,便答应了下来,甚至痛快得让刘衍也有些诧异。
  其实崇祯帝心中也是明白,就算自己不同意又能如何,如今大明国政全在刘衍一人手中,自己这个皇帝也是被刘衍举起来的,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如今刘衍每遇大事还能禀报自己一番,收了矿税还能想着分给自己一点,崇祯帝还能说什么?又敢说什么?
  不过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崇祯帝顿了顿,还是说道:“即便开了矿禁,朝廷也要杜绝豪强聚集矿徒之事,否则李自成之祸便是前车之鉴!”
  刘衍自然答应不提。
  从御书房出来,刘衍朝着午门走去,此时的天气还很是寒冷,刘衍呼吸着清凉的空气,只觉得心中舒爽无比,暗道:“如今朝中之事大多尘埃落定,是时候准备动身前往福建了!”


第六百零二章 福建之行
  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大明民间传统节日。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龙抬头”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民间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就在这一天,刘衍率领国防军第十二军全军将士抵达福建建宁府寿宁县,在这里稍作休整之后,便率军南下进入福建腹地,很快便抵达了福州城下。
  从明代起,福州就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如今郑芝龙率部控制福建之后,更是将福州城的造船业发展壮大。
  此时国防军第十二军在城北列阵待命,刘衍则是在总兵官魏汉、副总兵鲍羌的陪同下,策马观望东面不远处的港口,那边就停泊了数十艘大大小小的战船,果然比朝廷水师装备的福船高大许多。
  刘衍微微皱眉,随后便见左营参将白北关策马赶来:“启禀阁老,前方郑芝龙率领各部将领前来迎接了。”
  随后白北关沉声说道:“郑芝龙还带了兵马前来,夜不收禀报说,军中有白皮狒狒和昆仑奴,还有大批的重甲步兵,看样子郑芝龙是过来向咱们示威的。”
  刘衍大笑起来,说道:“早就听闻郑芝龙麾下有黑人火铳队、白人甲兵,以及闻名东南的铁人军,想必就是这些兵马了,咱们前去见识见识!”
  魏汉谨慎的说道:“阁老,末将让大军将士结阵前行吧,以防不测。”
  “用不着!”
  刘衍说道:“郑芝龙不是傻子,顶多就是想炫耀一下军力,也好在整编的时候多要一些好处,他是不会、也不敢乱来的。”
  众将深以为是。
  很快,刘衍、魏汉、鲍羌率领国防军第十二军四万余将士结阵向南,直接来到福州城北门外,此时郑芝龙已经率领一众将领,以及大批兵马在北门外列阵等待,同时还准备了大批的鼓乐手,见到刘衍所部大军之后,便开始吹拉起来,鼓乐声喧嚣天际,十分的热闹。
  刘衍只见一个中年汉子身穿从一品的官服率众上前,郑成功就跟在那中年汉子的身后,显然此人就是郑芝龙了。
  郑芝龙则是看到只有三十出头年纪的刘衍,心中震惊不已,想不到名震天下的大明首辅、鲁国公刘衍,竟然如此年轻,当真是天纵奇才,才会在这样的年纪,有如此显赫的成就!
  “下官福建都督郑芝龙,率部拜见刘阁老!”
  随后郑芝龙大礼叩拜,身后的一众部下也纷纷叩拜。再往后,各支郑芝龙麾下的兵马也纷纷行礼。
  刘衍大笑着翻身下马,然后大步走到郑芝龙跟前,双手将郑芝龙扶了起来,说道:“郑督不必多礼。闻名不如见面,郑督果然是威武不凡,今日相见,足慰平生!”
  郑芝龙心中一暖,说道:“下官心中愧疚,没能早日率部听令,惭愧!”
  “哈哈,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何来惭愧?”
  刘衍随即一把拉着郑芝龙的手,面向一众郑芝龙的部下,笑着问道:“诸位都是英才,郑督为本公介绍一番,如何?”
  郑芝龙见刘衍如此亲切,心中的防备消散了大半,说道:“这是犬子郑成功,说起来还要谢过阁老赐名才是!”
  郑成功更是抱拳行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刘衍则是拍了拍郑成功的肩膀,说道:“本公对于令公子非常看重,希望将来能够不愧于成功二字,为国效力,为民请命!”
  郑成功大声说道:“阁老的勉励,成功谨记在心!”
  刘衍点头赞许,然后问道:“你在军中任何职?”
  郑成功随即指向身后的数千铁甲大军,说道:“启禀阁老,末将统领军中五千铁人军。”
  刘衍看向那五千大军,只见军中将士人人身披重甲,手持长柄斩马大刀,腰间别着双插,都是远近皆可的精锐劲卒,不由赞叹道:“都是好兵啊!”
  虽然刘衍如此称赞,可是郑芝龙和郑成功等人却都看向了前方的数万国防军第十二军将士,数万将士全部披甲,精良的燧发鸟铳,乌黑的各式火炮,剽悍的夜不收和骑兵,都让郑芝龙、郑成功等人心中挂起了一阵寒风,不由得庆幸没有选择与朝廷为敌。
  接着,郑芝龙为刘衍介绍了二弟郑芝虎、五弟郑芝豹,二人为中营总兵官、副总兵,其中郑芝虎统帅三千黑人火枪队,郑芝豹统领两千五百人的白奴重甲兵。
  刘衍也一一与二人勉励了一番,随后便饶有兴致的看向三千黑人火枪队,以及两千五百白奴重甲兵。
  只见那些黑人个个都是人高马大,虽然没有后世影视作品中黑人壮汉那种夸张的强壮,但也都是精壮士兵,而且此时队列严整、装备精良,不愧是精锐兵马。
  据说历史上郑芝龙手下的黑人火枪手可以做到一分钟五到六次齐射,可以让火铳阵持续不断的射杀敌军,就不知道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了。
  至于那两千五百白奴重甲,则是显得有些杂乱,虽然所有人都装备了铁甲,可是铁甲的样式却并不是统一的,有中式的鱼鳞甲、锁子甲、罩甲,也有西式的板甲、链甲。那些白奴士兵使用的兵器也是五花八门,从西式的重剑、长柄重斧,到中式的长枪、狼牙棒、普通战刀,每个人都是使用自己顺手的兵器,并没有统一的制式。
  对于这样的重甲兵,刘衍有一百种办法将其歼灭,特别是装备了大量火器之后。
  接着,郑芝龙介绍了负责后勤辎重、军中文案的三弟郑鸿逵、四弟郑芝鹏,以及中营参将甘辉、陈晖为中营参将,前营总兵官郑兴、后营总兵官郑明、左营总兵官杨耿、右营总兵官郑彩几人。
  刘衍与众人都笑着说了一阵。
  “下官军中还有三万多水手,以及三千多艘战船,分为三支水师,号为水师左、中、右营,以施大瑄为水师左营总兵官,以施琅为水师中营总兵官,以洪旭为水师右营总兵官。”
  当刘衍听到施琅的名字后,脸色微微一变,看向了人群中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将领:“此人就是历史上的汉奸施琅?”
  对于施琅,刘衍也是感叹其海战才能,不过对于其投靠满清之举还是有些不忿,哪怕是因为与郑军将领有仇怨,也不是叛国降清的理由。
  只不过在如今,想必施琅是没有机会投靠满清了,刘衍心中随即一松,暗道:“这个施琅将来可以观其后效,看看能不能用一用。”
  在郑芝龙介绍完一众部下之后,刘衍也介绍了国防军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副总兵鲍羌,以及左营参将白北关、右营参将程志宇几人。
  郑芝龙、郑成功等人也是纷纷与几人行礼招呼。
  “阁老,目前南方巡视组的蒋大人已经率部去了漳州府、泉州府等地,正在对那边的卫所兵情况进行摸排,恐怕不能前来拜见阁老了。”
  对于南方巡视组的行踪和情况,刘衍始终通过军情部保持着了解,郑芝龙所言丝毫不差,刘衍也是笑了笑,并不以为意。
  “呵呵,那就请阁老率军入城吧,”
  郑芝龙笑着说道:“下官已经在城中都督府内设下了接风宴,只不过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不知道合不合阁老的口味。”
  刘衍在前世的时候也来过福州本地,知道这边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而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
  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以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此时刘衍率军一路南下,也是饥肠辘辘,便笑着说道:“好,那就进城吧。”
  郑芝龙随即说道:“还有一事,下官已经将部下兵马全部集结在福州城周边各处,请阁老率军入城之后,便命国防军将士接管福州城防,下官与麾下将士听从阁老的调遣!”


第六百零三章 讨价还价
  福州城,都督府。
  这处都督府原本是上任福州知府修建的一处豪宅,后来该任知府被朝廷以贪墨之罪查办,这处豪宅就辗转落入了郑芝龙的手中,变成了郑芝龙的都督府。
  刘衍率军入城之后,便在郑芝龙的请求下,命国防军第十二军将士进驻了城中军营,并且接管了福州的城防。而此时城中的郑军兵马,除了铁人军、黑人火铳队、白奴重甲兵这三支兵马之外,其余各部已经全部开出了福州城,果然如郑芝龙所说。
  刘衍见郑芝龙已经表明了诚意,便命总兵官魏汉部署各部将士进驻城中,安顿好兵马后,刘衍便带着魏汉、鲍羌,和左右两营参将白北关、程志宇,在郑芝龙等人的簇拥下,前往都督府。
  大队人马招摇过市,城中百姓纷纷聚集在街上围观,刘衍见福州百姓皆面色红润、衣着整洁,可见这边的百姓生活还是不错的。
  没过多久,刘衍、郑芝龙等人便抵达了都督府。
  此时在府内中院的一处大堂内,已经摆上了两大桌佳肴。郑芝龙等人簇拥着刘衍进入大堂内,刘衍则是左右打量,对这里的装潢很是吃惊。
  按照郑芝龙的说法,这里只是平日里招待贵客的一处“餐厅”,可是内部却能见到金丝楠木的柱子,黄花梨的雕窗、红木制成的大八仙桌,足够十几人围坐!
  其间的摆设更是奢华,各种古董陈列在周围,甚至站在旁边侍奉的侍女都是头戴珍珠头饰,身上穿着绫罗绸缎,让刘衍心中感慨万分:“还是海上来钱快啊,这郑芝龙妥妥的大明首富!就不知道,今日能谈成什么地步!”
  这时,郑芝龙笑着说道:“呵呵,阁老请入席。”
  刘衍也笑着招呼众人入座。
  在主桌上,刘衍自然是坐在了正位,郑芝龙、郑成功,以及郑芝龙的二弟郑芝虎、三弟郑鸿逵、四弟郑芝鹏、五弟郑芝豹作陪,刘衍麾下的国防军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副总兵鲍羌也坐在这一桌。
  副桌上,国防军第十二军左营参将白北关、右营参将程志宇坐在上座,郑军中营参将甘辉、陈晖,以及郑兴、郑明、杨耿、郑彩四个总兵官,水师左营总兵官施大瑄、水师中营总兵官施琅、水师右营总兵官洪旭几人作陪。
  此时一旁的侍女已经上前,为众人斟酒,刘衍扫了一眼桌上的佳肴,只见福州五大代表菜都已经摆上了桌:佛跳墙、鸡汤汆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摆在中间。外面还有福州五碗: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
  在最外面一圈,则是福州本地有名的素菜,基本上都是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七、八道美味。
  看到这么丰盛的佳肴,刘衍笑着说道:“郑督真是太客气了,看来今日的接风宴,郑督是下了心思的。”
  郑芝龙笑着说道:“阁老亲临福建,下官自然要如此这般。此外,下官海准备了一个戏班子前来助兴,就不知道福州戏入不入阁老的耳了。”
  福州戏又称闽剧,在明代,昆山腔、戈阳腔等传入福州,随后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这福州戏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
  “呵呵,既然是郑督准备的,自然再好不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4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8/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