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29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松山堡与乳峰山一带战云密布,两处山上山下,都是旌旗遍布,充斥着浓浓的战场气氛。
  随后夜幕降临,双方的军队都开始生火造饭,明军各大营地中,一处处篝火点燃了起来,各处营地内人叫马嘶,还有庞大的车队,连续不断的从杏山等地往松山大营运粮。
  刘衍心中有些激荡,这种双方数十万人马的大会战,自己之前只是从史书中见过,此番还是头一次参与其中,说不激动那是假话。
  亲卫营的营垒内,刘衍一边走着,一边看着营中将士热闹喧嚣,然后随着鸣金吹角,放炮打鼓,夜巡、夜号、灯火、明暗一一申定,亲卫营以及周边各营都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刁斗上梆鼓声不断传来。
  到了最后,新军各营的悬灯一一亮起,不论明清双方的营寨中,都是星星点点的灯光。随着天色越暗,越觉灯火通明,从松山堡周边到乳峰山上,更形成一片灯海,非常的壮观。
  刘衍顶盔披甲,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微微皱眉,心中在想着此战会如何发展,新军将士又将如何应战。
  在刘衍的身后,王越、汪博、张义、沈拓、苗绍、许铭等几个都指挥使、游击将军,炮营指挥使钱樰、镇抚官荀景云、医部部长鲍学镇、情报司司丞吴国金,以及情报司探查曹主事王阳都站在刘衍身后。
  就在这时,中军一名参将策马而来,专门向刘衍传递军令,命刘衍立即前往中军大营参加军议。
  “这么晚了,还要军议?”
  刘衍微微皱眉,嘱咐众人各自回营督军,要加强戒备,自己则是带着一旗护卫前往中军大营。
  刘衍的营地在松山堡北面三里外,大同镇总兵官王朴、宣府镇总兵杨国柱两部的营垒就在青莱镇新军的左右两翼,三支大军相距很近。
  没过多久,刘衍便抵达了松山堡内,洪承畴的督标营就驻扎在这里,中军也设在堡内的官厅之内。
  松山原本只是一个驿站,自从满清崛起之后,松山驿站便经过屡次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堡垒规模。
  此时松山守将有松山副将夏承德、松山游营参将刘正杰、松山参将樊成功、城池守备尚誉第、城守坐营游击葛朝忠、宁前道兵备张斗、锦右管粮通判朱廷题等人。
  刘衍到达松山堡南门的时候,正好遇到了王朴、杨国柱、吴三桂几个大将,几人相见寒暄了一番,便一同进入松山堡内。
  刘衍借助街巷两侧的火把,观察着堡内的情况。松山堡建于低洼地,此时夜晚还是比较凉爽的。松山堡内建有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等设施,城头上还部署了不少的火炮。
  洪承畴的总督行辕就在原兵备府,靠近城池东面,众人策马很快就进入府邸内。
  刘衍等人下马进入,只见行辕大厅宽阔,一进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一阵凉意迎面而来,让众人精神一振。上首与下面两边都摆满椅子,后面还有几面屏风,洪承畴督标营的亲卫领着众人一一就座。
  除了刘衍几人之外,蓟镇总兵白广恩、山西镇总兵官李辅明、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等人也先后到达,一众总兵相见,又是一阵寒暄谈笑。
  大堂上,刘衍仍坐右首第一位,随后杨国柱、白广恩、李辅明等人一一就座。洪承畴也已经坐在上首,监军马绍愉、监军张若麒坐在两侧,众人都已经坐好。
  此外辽东巡抚邱民仰,还有诸多兵备、通判、同知等文官,也纷纷坐好,不过众人都在坐在众总兵官的身后,毕竟此番军议还是以众总兵为主。
  此时刘衍看着洪承畴的精神很好,儒雅的脸上满是笑容,而且还不时向众将问好,命左右给众总兵、文官分发蒲扇,并且端出冰镇瓜果。
  刘衍也拿起一片凉瓜吃了起来,心中暗道:“看来战事顺利,洪承畴的心情不错啊,就不知道接下来,洪承畴准备如何进军了。”
  刘衍吃的还算矜持,再看其余几个总兵官,此时已经吃得满脸都是汁水,白广恩、李辅明、左光先几人更连皮都吃个干净,让刘衍错愕不已,你们几个好歹也是总兵官吧,怎么像是没吃过东西一般?
  众人吃了一阵之后,便心满意足的擦了擦手,洪承畴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这是准备开始议事了。
  “今日诸位也都看到乳峰山的情况了,奴在有样学样,在乳峰山上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就是想借此来消耗我军的兵力,本督决定不能被奴贼牵着鼻子走。”
  此时明军各部的夜不收拼着伤亡,不断对清军在乳峰山各处的布置工事进行探查。虽说清军哨骑阻拦得非常得力,不过青莱镇新军各营的夜不收大都装备了千里镜,可以在近处观察山上的情况。
  刘衍也命各营夜不收向自己禀报的同时,也抄送给洪承畴知晓。
  此时洪承畴已经命幕僚将这些情况整理出来,就在军议中向众总兵官等人通报起来。
  按照青莱镇新军夜不收的详细查探,清军的土墙壕沟布置主要集中在乳峰山、黄土岭两处,大多是那种两沟三墙式,依着各山岭层层布置。
  清军挖掘的壕沟与刘衍设计的防线非常相似,内都有陷井尖刺,可见清军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不过清军修筑的土墙或是石墙也有所不同,并不是刘衍设计防线的那种矮墙,而是一种类似寨墙的小型城墙,高约一丈左右。各处山岭平缓处,寨墙高,如城墙那般,人可登上寨墙作战,并设有多道寨门。险要处寨墙略矮,到人胸口处,以守军巡弋为主。
  这种寨墙算是主墙,主墙前面,挖有一道深深壕沟,使得寨墙事实上高约一丈多到两丈多。
  在这种寨墙壕沟前面,每隔一段距离,又挖掘有两道小壕沟。这两道壕沟略浅些,约有八尺深,壕沟后或设矮墙,或在边上布置拒马,打上木桩。木桩之上,则绑有绳索,绳上挂着铃铛,铃铛旁布置大犬,这是防止夜间有人偷营袭壕。
  乳峰山与黄土岭都由大小众多山岭构成,沿着每道山岭,清军都修筑了土墙壕沟。如此清军依托防线层层设防,就是攻下一道山岭,还要面对另一道山岭,明军各部要逼近到主峰之上,不知要如何苦战,不知道要折损多少将士。
  这还只是乳峰山、黄土岭的情况,根据青莱镇新军与其余各部明军夜不收的探查,清军还在多地布置了类似的防线,比如松山岭、毛家岭等地方,几乎将明军通往锦州各处的道路全部封锁住了。
  此时众人都是眉头紧锁,局势如此,看来想要解锦州之围,就一定要攻山,现在的问题是,是先攻乳峰山还是黄土岭?
  这里面的观点分歧,分别以青莱镇总兵官刘衍、宁远总兵吴三桂为代表。
  吴三桂认为,现在锦州危急,大军自然要优先攻打乳峰山,尽快打开进入锦州要道,以免夜长梦多。
  随后蓟镇总兵白广恩、山海关镇官总兵马科、密云镇总兵官唐通,以及祖大乐、松山副将夏承德、游营参将刘正杰等辽东一派将领的支持,毕竟众人或多或少都与吴家、祖家有关联,自然希望先行解救锦州城。
  对此刘衍当即表示反对,刘衍认为清军在乳峰山布置森严,刘衍认为清军就是想效法自己在巨鹿、济南的作为,借助山势防线消耗明军的兵力,明军绝不能让清军的奸计得逞。
  刘衍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清军在短时间内攻下锦州不大可能,明军就算解围,也不用急于一时。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扫清松山外围的威胁,如东面的黄土岭,东南的松山岭。只要明军扫除了这二处的清军兵马,进可解松山之忧,远还可以逼向小凌河,占领小凌河堡,顺着河道,攻击锦州东面。
  洪承畴看着争论的二人,也是微微皱眉,一时之间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第三百三十四章 开始进攻
  吴三桂根本不听刘衍的解释,只是联合一众辽东将领,执意要先救锦州城。而洪承畴也是一言不发,做沉思状,其余如杨国柱、王朴等人,虽然都声援刘衍,但却也并不是多坚持,显然都在观望着洪承畴的态度。
  刘衍见状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说道:“督臣、诸位,我军只要夺下黄土岭,不但可以从侧面威胁乳峰山等处,且我军只要以一部驻守于黄土岭之上,日后从小凌河取水就方便多了,现在我二十几万大军只靠一些水井饮水,这也是一大隐患,如果清军封锁我军水路,天气再继续炎热下去,我军势必用水困难,这种局面之危险,可是堪比截断粮道的!”
  刘衍提到水源问题,王朴、杨国柱等人便来了精神,毕竟是事关各部大军安危的大事,众人纷纷声援刘衍,就连那几个辽东将领也变得犹豫了起来。
  不过吴三桂依旧坚持己见,认为只要援军打到锦州城下,解了锦州之围,一样可以从锦州一带获取水源,两全其美之事,为什么不干?
  于是,大堂上的一众将领分成了两派,分别以刘衍和吴三桂为首,众人互不相让吵成了一锅粥。
  见此情形,洪承畴依旧神情和蔼,不过眼神中却闪过一丝愠怒。监军张若麒与监军马绍愉则是眉头紧锁,不过既然洪承畴都没说话,二人便忍着也没说什么。
  众人吵了一阵,吴三桂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对刘衍说道:“方才刘总兵认为我军攻下黄土岭后,就可以从侧面威胁乳峰山等处?可是按照本镇麾下探查到的情报,西石门那边,同样有奴贼重兵布防,从那边进攻,我军同样要面对易守难攻的山体防线,与进攻乳峰山有何区别?”
  刘衍说道:“吴总兵说得不错,不过相对而言.奴贼兵马的主力集中在乳峰山西面,就在进入锦州的要道上。而西石门那边兵力较少,而且山势平缓,有利于我军攻山,若攻入西石门我军便可顺山岭丘陵,直达女儿河边,从而威胁围困锦州南面的虏贼大军,一样可以解锦州之围。”
  “而且两害相权取其轻,从方略上来说,攻下黄土岭后,我军可腾挪的地方就多了,向东可过小凌河,向西可攻石门山,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握在我军手中!”
  刘衍说完,众人都不说话了,吴三桂也被反驳得哑口无言。此时洪承畴赞许地点了点头,辽东巡抚邱民仰和监军张若麒、马绍愉也是没有意见。
  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见众人被说得无话可说,当即说道:“末将附刘总兵之意。”
  大同镇总兵官王朴、山西镇总兵官李辅明、援剿总兵左光先也先后站出来支持刘衍的方略。
  就连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密云镇总兵官唐通都有些摇摆起来,其余等人更是默不作声,只有吴三桂依旧有些不甘心,但是却又找不到反驳刘衍的由头。
  至此,洪承畴见众人的意见差不多达成了一致,便拍板定了下来,只不过讨论到具体如何攻打黄土岭,众人就又吵成了一锅粥。
  杨国柱、李辅明、左光先、白广恩等人争抢着主动请战,想要拔得头筹,马科、唐通、王朴则担心自己被调到第一波攻山,所以不断强调攻山的难处。吴三桂依旧沉默不语,其余众人或是准备争功,或是想要保存实力。
  但是众人都出奇一致的没有提及青莱镇新军,这让刘衍有些意外,原本刘衍还以为自己肯定是首当其冲,被洪承畴和众人推到前面去啃硬骨头。
  不过刘衍看着争吵的众人,心中随即就想明白了,自己与青莱镇新军就是这支大军的王牌,没有人会一上来就将王牌丢出去,否则下面还怎么打?
  此时洪承畴说道:“根据各部哨探回报,松山岭之地,主要驻扎的是东奴镶蓝旗一部、正蓝旗一部,还有一些蒙古骑兵,人数过一万,具体多少,也难以查明。”
  “黄土岭之地,则是盘据了大量的八旗汉军,拥有众多红夷大炮、鸟铳等火器,实力很是强劲。此外还有一些正白旗、镶白旗的鞑子依山险而战,鞑子骑兵则随时可以从山上冲下侧击我军。如此,黄土岭其实非常不好打。”
  众人都是皱眉深思,兵备道蔡懋德在松山时日颇久,对当地地形了解,他献计道:“督臣,我军可效法奴贼,在黄土岭与松山岭之间的平川挖掘壕沟,断了两地的联络。这样黄土岭、松山岭不能连成一片,等同都是孤军作战,我军便可以分而击之。”
  兵备张斗不同意,说道:“就算松山岭的奴贼骑兵不能支援黄土岭,还有乳峰山与石门山的奴骑,我军难道还能将几处都挖了壕沟?”
  蔡懋德不以为然,说道:“张大人说得对,不过我以为能断一处是一处,总比他们三、四处连成一片的好。”
  经过一番争吵,这场军议一直到黎明时分才进入尾声,洪承畴也定下了攻打黄土岭等处的人选。
  由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山西镇总兵官李辅明各率本部兵马,正面攻打黄土岭。蓟镇总兵官白广恩、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部阻击松山岭的清军攻击。大同镇总兵官王朴率部在松山东北方向布防,阻击乳峰山一带的清军进攻。
  此外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密云镇总兵官唐通率部在松山堡西面布防,防止清军从西面进攻。
  援剿总兵左光先所部作为预备队,与督标营一起暂时留守中军。
  青莱镇总兵官刘衍所部新军部署在黄土岭以南五里处,作为此战的机动兵力,视战场局势投入作战。
  一切都已经部署完毕,洪承畴与众将都信心很足,此战如果取胜,那锦州之围甚至可能不战自解,战局将会彻底倾向大明一方。
  可是刘衍却盯着舆图上黄土岭的位置,眉头紧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洪承畴刚与众人笑谈了几句,便注意到刘衍这边,然后问道:“刘总兵想到什么了,可否与大家说一说?”
  刘衍指着舆图上黄土岭的位置,说道:“奴贼大军在黄土岭等处山上部署了大量的火炮、火铳等,奴贼兵马驻扎在山上,他们的火器居高临下射击,可谓占尽了便宜,势必会对我军的军阵造成较大的伤亡。”
  “此外,我军各部虽然也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可是此战是攻山之战,我军火炮自下而上轰击山地,本就吃了大亏,火炮受到仰角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山体中上部轰击。再加上奴贼在黄土岭之上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我军火器的威力还要再打折扣。”
  随后刘衍看向众人,说道:“所以,此战诸位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军攻山,肯定要承受一定的伤亡。”
  众人的脸色瞬间变色,洪承畴也没注意到这一点,眉头紧锁,问道:“刘总兵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刘衍思索了片刻,说道:“办法还是有的。”
  “刘总兵就快些讲讲。”
  “首先,各部要多准备一些竹筐、麻袋,装上泥土挡在大军阵前,可以有效阻挡奴贼火炮的轰击。”
  “其次,各部军中都有不少各式火箭、虎尊炮等火器,这些火器的威力虽然比不上奴贼部署的火炮,但是胜在数量够多,而且自下而上轰击也方便。”
  “特别是虎尊炮,甚至可以让将士们抬着前进,一路走一路轰击,专门打散弹,或者是灰瓶,如此当能给奴贼兵马造成不小的杀伤。”
  刘衍是军中公认的,最善于使用火器的将领,此时刘衍的一番话,顿时让众人拨云见日。
  杨国柱笑着说道:“如此我就放心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只要奴贼死的比咱们多就行。反正我军中有不少大火箭,等到进攻的时候,一股脑的全射出去,最好是将黄土岭给烧着了,烧死那些狗鞑子!”
  李辅明也笑着说道:“没错,此战我要把军中的虎尊炮都集中起来使用,专门打散弹,遇到奴贼的矮墙和大股兵马,就一股脑的轰击过去,看谁的火力强!”
  洪承畴见众人如此士气,也是心中高兴,说道:“不过诸位将军也要多准备些麻袋和竹筐,本督也会派督标营的人马协助各部准备的。”
  “谢督臣!”
  此外洪承畴还决定,将督标营携带的大量火箭、虎尊炮拿出来,支援杨国柱、李辅明两部攻山,让二人又是一阵感谢。
  不过虽然在攻山之战中,明军火炮更为吃亏,但是也要多调集一些,以便增加明军的火力。
  于是洪承畴将督标营以及松山堡上的火炮,全部调拨给杨国柱、李辅明两部,使得二人军中大大小小的火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多门!
  如此数量,就连刘衍也是惊叹不已,要知道自己的炮营也才装备了两百多门各式火炮。可见明军装备的火器数量之大,就算是后世鸦片战争时期,满清也没有这样豪华的重火力。
  接着,刘衍又为众人打气说道:“诸位也不必过于畏惧奴贼的红夷大炮,只要拼着伤亡抗过他们的射程,他们从山上往山下打,反而没什么用处,在山脚下便是红衣大炮的射击死角。据我估算,山脚下百步之内,奴贼的红衣大炮都无法打到,那里便是我军火力称雄之地!”
  刘衍又略略解释了一下盲区的问题,山上虽然打得远,但因为视野原因,只要冲过他们射程,反而火炮不能打到目标。
  这下杨国柱与李辅明等人更加放心了,洪承畴也是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随即命众人各回营寨,准备进攻黄土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9/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