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24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洪承畴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笑道:“那以刘总兵之见,后路应当如何部署?”
  刘衍说道:“末将只是有些想法,还请洪督与诸位指正。”
  “方才有情报提到奴贼已经增兵,现在我等还不知奴贼总数有多少。不知他们是增兵五万、十万?又或倾国而来,兵力与我军相当?”
  “以最坏的情况做打算,如果奴贼倾国而来,我大军云集在松山,以奴贼的奸诈秉性,肯定会在杏山大做文章。若奴贼以主力与我军缠斗,然后分出数万兵马猛攻杏山等地,或是如同围困锦州一样,在杏山等处挖掘长壕,以阻断我军退路,如此为之奈何?”
  刘衍说完,所有人都是心头一紧。如果奴贼大军真的如此,那此战就危险了,稍有不慎就又是一场大溃败。
  此时洪承畴也陷入沉思,眉头紧锁着,显然也是在权衡利弊。
  这时山海关总兵马科又阴阳怪气的说道:“刘总兵是不是耸人听闻了,奴贼会倾国而来吗?要知道奴贼本就人少,奴酋舍得跟我军拼消耗?”
  刘衍斜眼瞥了马科一眼,说道:“此战为国战,关系到大明国运,所以任何一个可能性都要考虑到位,容不得半点侥幸!”
  马科说道:“既然如此,刘总兵是不是还要建议分兵?难道刘总兵忘了萨尔浒之败的教训了吗?”
  “粮道被截,一样会败。”
  马科说道:“我以为奴贼兵力不可能与我军相当,后路如督臣一般部署,万无一失,此战决不可分兵!”
  马科说完,白广恩、唐通、王廷臣、左光先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众人都不愿意分兵。
  一旦分兵,谁留下来守后路?谁都不想,众人都想抱在一起,至少也要与刘衍所部强军在一处。
  吴三桂也表示不能分兵,此时吴三桂只盼着二十五万余大军尽快赶到锦州城,将自己的舅舅救出来,至于后路,清军应该不会有兵力大举进攻杏山等地的。
  而杨国柱、曹变蛟、王朴三人则是支持刘衍,表示大军后路至关重要,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要重兵防护才行。
  辽东总兵刘肇基和山西总兵李辅明也在权衡着,一时之间没有定论,二人暂时没有发表言论。
  洪承畴心中暗叫不好,想不到刘衍三言两语之间,就拉走了一大批将领,援军瞬间就分成两派。
  眼见如此,洪承畴也想起了当初面圣时候的情景,于是仔细算了又算,现松锦一带的清军兵力越来越多,他们的确是增兵了,刘衍说的可能性大,也不可不防。
  吴三桂见洪承畴似乎也有些动摇,于是说道:“若是分兵,要守的地方就太多了,比如杏山、塔山、高桥等处,都是贼奴可能攻打之处。如此处处分兵,我军虽然有二十五万之众,可是一番分下来,到了锦州也剩不下多少兵力了。再者说,谁愿意留下来守卫后路?”
  洪承畴也看向众人,却见众人都是不发一言。
  二十五万大军聚在一起多安全啊,而且到了锦州城下,博取战功也要方便得多。而留守在后路上,不但时刻面临清军的突袭,而且也拿不到什么战功,一个不留神就会被清军吃掉,傻子才愿意留下来。
  刘衍见状,便说道:“不如这样,我分出一营人马留守后方。”
  刘衍刚刚说完,众人便纷纷反对,特别是王朴和杨国柱二人,反对的声音更大,二人都见识过刘衍麾下新军的战力,怎能让刘衍的新军分兵留下?
  一旁,洪承畴也不愿意让刘衍分兵,此战自己还指着刘衍率领新军打主力呢,开没开打就分出一营新军放在后方,怎么看都不合适。
  刘衍见众人都反对,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己见,后路的安危事关此战胜败,多么重视都不为过。于是刘衍讲到自己麾下新军的编制比较大,一营新军也有一万余人,留下一营新军完全可以保后路无忧。
  而且自己麾下有步兵六个营,分出一个营的兵力也无伤大局。
  众人见刘衍坚持,便都不做声了,洪承畴则是说道:“新军一个营一万多人,放在后路也一样不够用啊?”
  刘衍说道:“方才吴总兵提到大军需要分守多处,其实本镇觉得,只需以精兵守住数处要点,便可保证我军后路不绝,并不需多少兵力。”
  吴三桂眼睛闪动,没想到刘衍竟然还有这般见识,自己都情急之下都没看出来,于是拱手说道:“请刘总兵详细说来,三桂洗耳恭听。”
  刘衍说道:“本镇观杏山一带的地形,杏山堡北面数里的弘螺山地形险要,可驻一营人马。我新军驻扎在此处挖壕立寨,与南面的杏山堡守军遥相呼应。如此,便可控制松杏要道,不使奴贼挖壕截断。”
  “此外,在杏山西南约十里,是五道岭群山丘陵,山的东北脚下,西北脚下,是大兴堡与东青堡,二堡之前皆有河。可选一、二入援大将部下,在五道岭上驻守重兵,布以深壕火炮,与二堡守军相呼应。”
  此时刘衍看了曹变蛟与王廷臣一眼,此二人的兵马在各镇中还算是能战的,是一同驻守后路的合适人选。
  刘衍继续说道:“奴贼若攻杏山,定是从女儿河过来,女儿河过来十数里,便是五道岭,只要奴贼兵马攻打杏山堡,便会遭到我军左右夹击。况且不拔去大兴堡与东青堡,还有弘螺山的驻军,他们如何安心攻打杏山堡,不怕被截断后路?”
  众人听完都拍手叫好,杨国柱还建议调集一支骑兵在四周巡视,作为机动兵力支援各处,也可以作为一支奇兵使用。众人也是纷纷赞同,对着舆图便详细讨论了起来。
  吴三桂看着与众人款款而谈的刘衍,眼神中闪过一丝嫉妒,刘衍不但治军强过自己,战绩强过自己,而且排兵布阵的战略眼光也要强过自己,大明什么时候出现如此强人了?
  此时洪承畴沉吟者,按照刘衍的计划,这样安排后路是最好不过的了。洪承畴虽然不高兴自己的方略被改动了,不过也知道自己再坚持下去,大军就会有分裂的危险。
  洪承畴的目光扫过众人,此时刘衍、杨国柱、王朴、曹变蛟等人聚在一起正在完善后路的部署方略,这几人麾下的兵马可以说是援军中最强的一部,洪承畴还要依仗他们击败清军。
  而且监军张若麒、马绍愉也站在刘衍一边,主张以重兵防护后路,使得洪承畴不好太过坚持。
  再想想就连兵部尚书陈新甲,甚至是圣上也是这样想的,看来自己只有妥协了,与其争个四分五裂,不如退后一步。好在刘衍还是尊重自己的,服从自己的权威,让洪承畴心安不少。
  于是洪承畴笑着说道:“有刘总兵与诸位将军一同拾遗补缺,本督心安不少,就如此办吧。”
  不过随后洪承畴询问谁愿率军驻守五道岭,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等人都是鼻观口口观心,显然不愿意分兵留守。
  刚才曹变蛟与王廷臣,都敏锐的察觉到刘衍看自己一眼,心中明白刘衍之意,想想刘衍自己都留了一营兵在弘螺山,看日后形式,杏山等地有仗打啊,军功想来不少。
  于是二人互视一眼,都打定了主意,纷纷自告奋勇,愿意留守五道岭。
  洪承畴大喜,曹变蛟领军一万五千,王廷臣领兵六千,两人的兵力有两万一千人,战力在各镇之中也算出众,其中大部分是骑兵,这样一来,那策应的一万骑兵也有了。
  当日议定军务,大明各官将仔细商议,推敲诸事,大小事务议了一日,方才散去。
  军议上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自告奋勇担当大军前锋,为二十几万大军开路。
  刘肇基也知道洪承畴想要支持吴三桂的想法,此刻他急于表现自己,以挽救岌岌可危自己的总兵之位。
  不过洪承畴知道刘肇基麾下兵马战力如何,担心遇到清军主力会吃亏,于是洪承畴令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率军随后策应,两军相距几十里,随后中军以及各镇兵马跟上,以山西镇总兵官李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两部兵马断后。
  大军兵马部署完毕之后,洪承畴命辽东巡抚邱民仰转运粮秣,监军张若麒、马绍愉二人一同监督。
  就在军议后的第二天,洪承畴在宁远城外集结大军,斩杀三牲誓师出征,二十五万余明军将士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旷野上,明军将士行进在关外的旷野中,明军尚红,鲜红的军装和战旗汇成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浩瀚而又汹涌,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刘衍策马行进在大军之中,放眼望去都是精锐的将士,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了万丈豪情:“此战必胜,定要让满清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三百二十六章 惨烈激战(一)
  六月初。
  从宁远到松山堡有一百多里的距离,洪承畴为了防范清军的埋伏,率领大军走得十分谨慎。
  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率军充当前锋,与杨国柱部相距不到四十里,两支大军一前一后,在前面开路。
  杨国柱的兵马离中军各部又距离不到三十里,二十多万大军一路慢行,各部的夜不收也都撒了出去,在大军周围十几里的范围内不断巡视,搜索着每一处可能隐藏敌军的地方,同时将各种信息源源不断的送回军中,供各镇总兵官以及洪承畴等人参详。
  行军的队列中,来自大明各地的士兵一同向北进发,各部的镇抚官严查军纪,任何人不得高声喧哗,明军各部也的确争气,一路上保持了相当高的纪律性。
  同时各部随军都有不少辎重,中军大部后面又是无数的民夫,运送着大量的粮草辎重。大军后面,由驴车、马车、骡车、手推车,甚至还有骆驼等组成的辎重队伍,一路自南向北蜿蜒着,一眼都看不到尽头。
  刘衍策马随同亲卫营行动,不是能看到各部哨骑士兵,还有穿着青绵布齐腰甲,戴明盔,挂令牌、持令旗的旗牌官来回奔走,那些都是中军的士兵。
  洪承畴曾有令在先,各部夜不收哨骑一个时辰一回报,不得延误,否则军法行事。各部夜不收也算是超常发挥,打探情报异常卖力,洪承畴不断收到前方和周边的情况消息,对此非常满意。
  到了第二日正午时分,洪承畴接到消息,得知前锋兵马己过高桥堡,杨国柱率领的策应兵马也过了塔山堡。
  在高桥堡一带,刘肇基率领的前锋兵马遇到了一些奴贼哨骑的拦截与骚扰,均被前哨大军一一击溃,斩首十一级。
  紧接着,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又派人传来塘报,奴贼镶红旗、镶白旗上万人,其中披甲奴兵约数千,装备了盾车和云梯等器械,正在猛攻杏山城堡。
  杏山守将向前锋求援,奴贼兵马已经数次冲上城头,杏山堡危在旦夕。刘肇基派人询问中军,是否前往应援。
  洪承畴思索片刻,便命刘肇基率军救援,同时派人传令杨国柱加快速度,前往与刘肇基部汇合。
  洪承畴想的很好,如果这股奴贼只有数千披甲兵,与刘肇基和杨国柱二人三、四万人马,完全可以与之一战,至少可以先迫使奴贼退兵,保下杏山堡。
  刘肇基这只前锋约一万五千人,其中正兵营骑兵四千人,他们的装备多用冷兵器,如马槊、镗钯、骑枪、刀棍等兵刃。便是骑兵用的热兵器,也多使用三眼铳。
  这些三眼铳都在铳身外加铁钉尖刺,有若三眼狼牙棒,面对身披重甲的敌军,有时比刀棍还好用。
  又有两个车营,人数二千人到三千不等,共战车二百辆。每车二十人,分奇正二队。皆是二轮轻车样式,前有遮牌。车前牌下有长枪数根。可拒战马,车上多火箭、佛狼机等武器。
  辽东军喜用百子铳,如同大号的虎蹲炮与九头鸟,内盛铅子数百,可打百五十步,不论厚实的硬板及甲胄都难以抵挡。所以刘肇基车营中,还有大量的百子铳。
  除炮手外,随车铳手往日多用火箭、三眼铳等器,鸟铳很少用。
  刘肇基本身技艺娴熟,马上马下功夫了得,还可左右开弓,一口气射出多箭,颇为悍勇。而且他身为辽东镇总兵官,此时也是立功心切,他虽然为辽东镇总兵官,本部不过一万五千人,即便这一万五千人都是刘肇基新编练的,也大多是新兵。
  而宁远总兵吴三桂,麾下可战辽兵竟有二万,内中更有强悍家丁二千,比刘肇基的家丁还多,又深得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器重,再不表现一下,估计自己的辽东镇总兵官之位都要不保了。
  话说刘肇基接到洪承畴的肯定答复之后,当即率领麾下一万五千大军直扑杏山堡城。
  原本辽东明军对清军都很畏惧,可是此时围攻杏山堡城的清军只有一万人左右,披甲数千人,而此时杏山堡城内的守兵有一万好几千人,再加上刘肇基麾下的一万五千精兵,里应外合之下,此战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另外刘肇基也知道,杨国柱的两万精兵就在后面三、四十里外,急行军之下很快就到,这也给了刘肇基胆气。
  高桥到杏山不过二十多里,一出高桥,四野多平川河流。此时己是午后,旷野上热浪袭人,到处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不论山上山下,几乎都难以见到绿色,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色。
  在长年干旱下,昔日波涛滚滚的大河现在连小水沟都算不上,土地也晒得龟裂,倒方便大军行走,将士们踩在土地上,到处都是尘土飞扬,仿佛行进在沙漠之中一般。
  此战是明军驰援锦州的第一战,刘肇基憋着劲要打出一个开门红,所以不敢怠慢,直接下令展开了车营战阵,又以骑兵护在两翼,还派出夜不收前往后方,联络杨国柱部,让他们加快速度赶来,准备接应。
  刘肇基麾下一万五千精兵完全展开,大军将士在烈日暴晒下汗流浃背,衣甲早就湿透了,却不敢稍稍轻慢,只保持严整的战阵,往杏山逼去。
  大军一路急行,前方的夜不收已经开始遭遇清军斥候,双方不断展开搏战,刘肇基为了扫清前方道路,接连派出家丁精骑,再加上夜不收将士,明军一方压得奴贼大军的侦察线不断后缩。
  很快刘肇基率大军过了七里河,此时突然接到消息,前方围攻杏山堡的奴贼己经撤兵,现在正集结在杏山北面数里处。
  刘肇基眼见自己直接逼退了奴贼大军,心中甚是喜悦,暗道自己手中这一万五千大军操练许久,总算是没有白费力气。
  此时刘肇基派人向蓟辽总督洪承畴告捷,心中却有些遗憾,只是逼退了奴贼兵马,也算不上是什么大功劳,斩首也只有二十几个奴贼的斥候而已。这点功劳显然并不能满足刘肇基,也无法平复刘肇基的急迫心情。
  于是刘肇基看向一众部下,几个参将、游击将军都是战意高昂,认为奴贼也不过如此,如今明军势大,奴贼也知道害怕了。
  众人一致认为应该趁着军心可用,与杏山北面的奴贼大军展开激战,多斩获一些首级才是。
  刘肇基见众人纷纷请战,也持重的思索权衡了一番,毕竟这一万五千人是自己的本钱。但是刘肇基见众将战意高昂,此番也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便下令出战。
  很快,刘肇基率部到了杏山堡外两里处,驻守杏山的副将郑一麟也抽调三千人马出来与大军汇合。
  刘肇基见状大喜,众将见状也是士气大振。于是大军集结进逼清军,仍是车营步军在中,骑兵护住两翼,往杏山北面的清军压去。
  没过多久,大队清军也开始整队迎上,双方大军不断靠近,见右面不远处有一片低矮的山石坡地,刘肇基喝令部下抢占该地,以骑兵布于山上,车营步兵则集于山脚旷野,如此攻守兼并,占尽地形地势。
  炎炎烈日之下,刘肇基策马山顶上,将自己的帅旗也竖立在这里,居高临下便于指挥全军。
  此时刘肇基向清军阵地望去,见奴贼大军的前面是密密麻麻的盾车,跟在后面的,都是穿着白色外镶红边,还有红色外镶白边盔甲的骑士。这便是镶白旗、镶红旗的奴贼兵马。
  刘肇基看了一阵便冷哼一声,奴贼打法依旧还是老一套,使用盾车在前,后面有弓手与铳手,又有死兵与锐兵,这种把戏,自己太熟了。
  此时辽东军这边也部署完毕,在大军阵前设拒马,随后是大量的战车,战车上装备了大量的佛郎机、火箭、百子铳等火器。后面是大队的策应步军,层层长枪大刀盾牌,又靠近山坡,后方无忧,两翼还有骑兵守护。
  刘肇基见自己麾下的一万八千大军阵型严整,如此布防也没有任何遗漏之处,不由得心中大定:“此战我军必胜!”
  随后号角声响起,清兵的盾车越推越近,那些盾车下面有轮,前面是厚实的木板,并且都铺盖着厚厚的皮革棉被,以此来遮掩铳弹。不过刘肇基心中不屑,自家车营的佛郎机与百子铳,都可以打穿这些盾车。
  大队的清兵越逼越近,明军将士甚至能看到那些镶红旗、镶白旗鞑子丑陋的面孔,于是纷纷在阵地内严阵以待,众将的亲卫家丁们也奉命巡弋,没有听到中军的号令,任何人都不得提前开铳开炮,违令者就地斩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4/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