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37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刘衍思索了一圈之后,认为眼下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为以后的发展做积累的产业,便非玻璃产业模数了。于是刘衍在前阵子巡视各处,确认灵山卫各方面都运转正常之后,刘衍就开始做玻璃的前期准备了。
  在前世,刘衍虽然只是一个熟知历史的大学生,可是对于玻璃,这个时代称之为琉璃的制作工序,还是非常了解的,具体的制作流程在后世网上已经非常普及了。
  如今灵山卫已经尽在刘衍的掌握,刘衍便准备把玻璃搞出来,进一步扩大灵山卫的收入。至于玻璃工坊的位置,刘衍依旧准备定在大盘堡。
  随后刘衍找来钱粮官岳明、商事官宋功明,命岳明立即调集钱粮、招募工匠,在大盘堡外择地修建玻璃工坊,先将工坊的围墙、房屋等设施修建起来。然后命宋功明去高价寻找玻璃工匠。
  建造玻璃作坊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坩埚炉,这是重中之重。烧制玻璃需要把纯碱、石灰石、石英等混合在一起的原材料加热到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度,寻常的炉子肯定不行,这个温度已经与炼钢的温度差不了多少了,需要专门的人才修建专门的炉子。而且盛放原材料的坩埚也需要专业人才制作。
  这个时代最常用高温烧制产品的就是烧瓷器的匠人了,刘衍准备让宋功明找几个烧瓷匠来为自己制造玻璃。此时专门烧制玻璃的工匠大多在朝廷中控制着,刘衍轻易也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强行寻找的话也会引起朝廷的注意。
  接到刘衍的命令之后,宋功明便带人在各处打听,几天后来到胶州城内。
  经过这几天的打听,宋功明得知这里有瓷匠,便亲自带上几名墩军骑马赶来,一起过来的还有自己的侄子宋灌。
  “你跟来做什么?”
  宋灌笑着说道:“叔叔,操守大人可是要烧制玻璃啊,这可是大生意,我有意毛遂自荐,帮着操守大人支撑玻璃生意。”
  “你?”
  宋功明微微皱眉,说道:“我一直想将你提拔一下,充任哪里的总旗、百户,可是你就是不愿意,说什么自己的前途不在军伍上。你也不想想看,操守大人为何会有今日的成就,不就是靠着手中的强悍新军吗?你跟在操守大人身后,难道还怕没有军功可拿?”
  宋灌说道:“我自认为没有上战场的勇气,也没有领兵的才能,只是有些小聪明罢了,正好用在经营之上,此番操守大人要筹建的玻璃工坊,正好是一个机会!”
  宋功明见状只好叹息一声,对宋灌妥协了:“好吧,咱们先办正事,回去之后我跟操守大人说一下,看看能不能举荐你。”
  “哈哈,那就多谢叔叔了。”
  话说宋功明、宋灌二人在胶州城内打听了一阵,知道在这个县的北面有一个北岭村,据说一个村全是烧瓷器的,其中要数史家的青花瓷烧得最好。
  于是宋功明直接花钱请了一个城内的游手带路,找到了北岭村史家。
  那史家的房子很大,在北岭村中间占据了一大片土地,是个独门独户的大院子。宋功明和宋灌站在院子外面看了看,只见里面有几个竖起的粘土炉子,大概就是史家烧制瓷器的炉子。
  宋功明在门口递上名帖,便有一个史家人跑了出来,恭恭敬敬的把宋功明和宋灌带到了正堂。
  正堂上,史家的族长看到宋功明一身千户官服,急忙行礼说道:“官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宋功明笑了笑说道:“免礼。”
  史家族长请宋功明入座,让宋功明坐在主位上自己陪在下首,又让仆人送上了茶水。宋灌则是站在一边,打量着屋内的情况,只见正堂内的摆设很是讲究,虽然称不上奢华,但是也是中上之家。
  双方寒暄了一番,宋功明知道了史家族长名叫史四升,看样子大概有四十多岁,言谈举止之间,显得很是精明。
  宋功明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喝了一口茶水便直奔主题说道:“不知道史公经营这个瓷器作坊,一年有多少利润呢?”
  史四升见这官爷上来就问自己收入,不免有些尴尬,想了想说道:“我史家六口人烧瓷,一年除了吃穿用度,也有百余两的利润。”
  想不到这史家人一年利润还挺高的,算上六口人的用度,史家一年起码有一百五十两银子的收入。别人收入高,你挖墙脚需要的银子就要更多。
  此时宋功明心里有些肉痛银子,脸上却不动声色说道:“这样,我出二百五十两一年,聘请你们六口人去灵山卫为我做事情,如何?”
  那史四升愣了愣,问道:“灵山卫?官爷要烧什么?”
  宋功明说道:“我要烧的是玻璃,需要一些人手!”
  史四升摇头说道:“官爷,恕小民不识抬举,但我们史家家传数代烧瓷,那是几百年的产业了,不愿意离开北岭村失了这份产业!”
  宋功明心中冷笑一声,说什么不远失了产业,无非是想要再提高一些筹码而已,于是吸了一口气,说道:“我愿意出三百两银子,史家六口人每人每年给五十两银子,怎么样?史公考虑考虑?”
  那史四升微微变色,佯装思索了许久,然后说道:“既然官爷如此有诚意,老夫如果再不答应,那就显得未免不近人情了。也罢,官爷容老夫几日料理家事,两天之内,老夫一定带着家人动身前往灵山卫。”
  宋功明笑着答应下来,随后想起刘衍的吩咐,便问道:“对了,史公会建窑吗?”
  史四升看了看刘衍,笑着说道:“我当然会啊!从建窑到选坩埚,再到塑胚、烧窑,我是全都会。”
  想了想,史四升又说道:“可是建一个瓷窑要买各种材料,成本就要几百两银子,其中的花销可是不少的啊。”
  “哈哈,银子的事情不是什么难事。”
  宋功明说道:“我先回去,史公尽快赶来,到了灵山卫就直接到指挥使衙门报到。”
  “呵呵,好的。”
  回到了灵山卫,宋功明将此行的情况汇报给刘衍,并且向刘衍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宋灌。
  刘衍对这个年轻人印象很深,当即答应下来,任命宋灌为玻璃工坊的主事。同时,宋功明答应付给史四升一家的工钱,刘衍也认了下来。
  数日之后,史四升带着五口家人来到了灵山卫城,众人冒着寒风一路跋涉,到了指挥使衙门的时候,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了。
  刘衍亲自接见了众人,在宋功明介绍一番之后,史四升一家很是激动,纷纷叩拜行礼。
  刘衍笑呵呵的让众人起来,聊了一会儿,便强调了一番保密规定:“如果你们保证不了,今日便可以回去了,本官会发给你们路费。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来,就必须要守规矩,否则本官是会严惩不贷的!”
  史四升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当即答应下来,拍着胸脯保证绝不会乱了规矩。
  于是刘衍就把自己设计的玻璃窑子图纸展示给史四升看。图纸上的窑子除了主炉、储热室,刘衍还设计了一个退火通道。
  所谓退火就是控制温度变化让高温材料按适宜速度逐步降温,消除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如果不消除残余应力,玻璃是会自己裂开的。
  刘衍和史四升说明:这个窑子的目的是把坩埚中的玻璃原材料加热到比烧瓷还要高几分的温度,让材料完全融融变成玻璃液体,加入硝石去色,然后进入退火通道退火,最后用食盐澄清去泡,灌入模压器中模压成型。按这个思路,刘衍让史四升设计玻璃窑子。
  史四升果然是个老瓷工,刘衍说的各种后世技术他一点就通,拍胸脯说能把这窑子做出来。
  刘衍当即给了史四升一千两银子支用,让他采购各种材料。刘衍还在灵山卫城东南划了一块土地给史四升做厂房,那边岳明已经雇佣了数百工匠日以继夜的修建工坊房屋。
  同时,宋功明站出来说道,自己已经雇了两百个杂役给史四升做帮工和学徒,让他们跟着史四升建烧玻璃的窑子,待到玻璃工坊正是投产之后,这些人便全都是烧制玻璃的工匠。
  “这位宋灌是本官手下的小旗官,今后他便是玻璃工坊的主事,史老便是工坊的主管,希望你们二位能够齐心协力,让玻璃工坊早日正式投产。”
  宋灌笑着与史四升抱拳见礼,二人寒暄几句,很是客气。
  待到送走几人,让他们抓紧时间各自忙碌去,刘衍便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铁撅山矿业基地去。
  那边有现成的石灰矿,刘衍让高云山从这个月起,每月运送一定数量的石灰到玻璃工坊,另外还要在山中寻找石英、长石、硼砂等矿产,如果能够找到,那就尽快在铁撅山那边进行开采,作为玻璃工坊的原料产地。
  当然刘衍知道即便铁撅山那边有这些矿藏,要开采出来,并且做到持续供应玻璃工坊,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和钱粮的投入。
  所以刘衍准备先以采购的办法解决玻璃原料的问题,然后等到自己的玻璃原料矿开采之后,再逐步减少对外采购,最终做到所有工坊的原料全部自给自足,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百零八章 烧制玻璃
  到了三月中旬,经过数百工匠日以继夜的修筑,刘衍的玻璃工坊终于建好了。
  同时在史四升和两个儿子的指挥下,工匠们在玻璃工坊里造好了二十个坩埚——都是史四升找专门的坩埚工匠用最好的瓷土烧的。玻璃窑点火后,坩埚在窑里烧了两天,烧得白热,史四升才确定可以把原材料放进坩埚里烧制了。
  刘衍听到消息,便高兴的来到灵山卫城外面的玻璃工坊,准备在这里指导烧制第一炉玻璃。也是为了进行前期的试验,刘衍让史四升带着工匠们在不同的坩埚里,放置略有不同的原材料:有的坩埚里只有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有的坩埚里这三种主要原材料配比不同,有的坩埚里加上一点硼砂,有的加上一点长石。
  在刘衍的记忆里,烧制玻璃无外乎就是这几种原料,但是具体哪一种烧制出来的效果最好,刘衍心中并没有判断,必须要经过实地的试验,才能看出哪种配方最后产的玻璃最好。
  也多亏有了史四升一家的指点,刘衍才知道哪里买得到硼砂、长石之类的配料,派部下分头去采买,很快便买齐了所有需要的原料。
  接下来便是实地烧制了,刘衍带着宋灌、史四升等一众工匠围在玻璃窑旁边,由一些工匠和学徒在前面实操。不过虽然现在人手和原料都已经齐备了,但是说起来烧制玻璃还是挺麻烦的:
  首先要用质地非常纯净的砂砾作为最基本的原料,烧热融化之后经过几道工序制成玻璃溶液,然后要在烧热的玻璃溶液中,要加入硝石去色,这是因为玻璃含有微量的铁元素所以呈绿色,其中尤以二价铁为绿,三价铁则不是显著的绿色。
  刘衍指挥众人加入硝石后,硝石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玻璃就显得无色透明了。
  不但如此,玻璃烧制好后还需要澄清,就是要在玻璃热液中加入澄清剂,比如食盐。
  澄清剂遇热挥发会形成大气泡,这些大气泡上升过程中带出小气泡,能让玻璃中的气泡减少,因此澄清。
  刘衍的炉子设计得很成功,再加上史四升带着一众工匠很是得力,因此烧了一天就把六锅原材料全部烧成了玻璃热液。
  这些玻璃液分别进入退火通道退火后,刘衍便亲自检查玻璃试验品的成色,发现第三个坩埚里加了硼砂的玻璃的透明度是最好的,算是找出了最优的玻璃配方。
  第二炉玻璃刘衍又微调第一炉找出的最优配方,直到找到较为完美的配方,这才作罢,开始制作成品。这期间用了足足一整天的时间,外面寒风肆虐,可是工坊内却是热火朝天,刘衍都隐隐有了中暑的晕眩感,不得不中途带着众人出去“吹风”透气。
  在烧制第三炉玻璃的时候,刘衍便将提前制作好的模压器搬了出来。
  这所谓的模压器,其实就是烧制瓷器时候,用来烧制瓷器大平盘使用的,刘衍直接拿过来稍稍改装了一下,将压力减小,变成了制作玻璃制品的器械。
  而且刘衍是用熟铁制造模压器,模压器上再抹上一层用桐油调和的木炭粉末,防止铸模和玻璃黏合。一个坩埚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并且降温之后,将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铸模,工匠们压下铸模压具,迫使玻璃液体在模压器中成型。待模压器中的玻璃冷却后,一个圆形玻璃杯就做出来了。
  透明的玻璃杯做出来,放在桌子上十分美观,散发着本不该属于这个时代的光泽。
  宋灌、史四升等人看了大呼神奇,兴奋地跟在刘衍后面左看右看,不少工匠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玻璃技术在这个时代可是堪比真金白银的,他们能够参与其中,就相当于后半生的富裕生活有了依靠。
  “大人,做成了!咱们做成了!”
  此时包括宋灌和史四升在内,周围所有人都是满脸惊奇,看向刘衍的目光中满是崇拜。
  在这个时代玻璃是绝对的奢侈品,这么大的透明玻璃杯工匠们都没有见过,放到外面去卖,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不过刘衍却没有众人那么激动,毕竟在后世见惯了各式精美的玻璃制品,还不至于被一个玻璃杯弄得开怀大笑。
  此时刘衍拿起那玻璃杯仔细看了看,却发现了不足之处:在玻璃杯杯壁里面还有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不但有碍美观,而且还会让玻璃杯变得脆弱,在使用的时候容易破裂。
  于是刘衍想了想,觉得应该还是澄清的工作没有做透。
  刘衍决心要干掉这些气泡,做出真正完美的玻璃制品,于是刘衍召集众人继续忙碌了起来。
  此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变暗,刘衍吩咐宋灌准备晚饭,众人就在这边,一面继续制造玻璃,一面吃饭填饱肚子。
  很快就有几个工匠拿来了肉包子和一些小菜,刘衍与众人分了分,就站在坩埚旁边吃了起来。
  刘衍一边吃着肉包子,一边命人在新一锅玻璃热液中加大了食盐的投放量。不过食盐放多以后气泡倒是减少了,但是却让整个玻璃液乳化了,做出来的玻璃杯变得不再透明,变得像是后世的磨砂玻璃似的,让刘衍大失所望。
  刘衍皱着眉头想了好久,决定还是维持原来的食盐投放量,但是增加搅拌的工序!
  于是刘衍命人立即去城中找铁匠,紧急打造了几十根铁棍子,让工匠们在玻璃液冷却前,要不断的搅拌坩埚中玻璃热液,把玻璃热液中的泡沫尽量搅拌冒出,然后才加入食盐做澄清剂。
  在加入了搅拌程序后,刘衍指挥工匠们将这一锅玻璃倒出模压。当一个崭新的玻璃杯做好之后,刘衍惊喜地发现玻璃杯中的气泡基本没有了,得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圆底玻璃杯。
  看着这个完全透明基本无色的玻璃杯,刘衍感觉大笔的银子在朝自己挥手。
  宋灌和史四升等人更为震惊,纷纷欢呼了起来。
  不过刘衍却出乎意料的拿起玻璃杯,然后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将被子摔在地上,随着一声清脆的玻璃碎裂声,刘衍看着错愕不已的众人,冷冷的说道:“你们要记住,这玻璃杯在本官这里不算什么,随手就可以制作许多出来。可是要拿到外面去,却可以换来真金白银,同时也可以将你们的性命一并换走!”
  “既然你们都知道保密规定,任何人不得泄露玻璃的制作流程,不得泄露玻璃的原料,不得泄露烧制玻璃的温度、工序等等。从今日起,玻璃工坊实行连坐制,一人泄密,整组工匠全部开除,并且抓捕下狱,生死不论!”
  众人看着浑身散发出杀气的刘衍,顿时吓得连连点头,就连宋灌也是一声都不敢说。
  随后刘衍便安排宋灌、史四升先烧制一些玻璃制品,就烧制玻璃酒杯,然后配上精美的木匣子,先期做出二十套来。刘衍准备将这二十套玻璃酒杯当做礼品送出去,先为自己的玻璃工坊打开销路。
  首先,山东巡抚颜继祖、山东总督卢象升、山东总兵刘泽清三人那里,刘衍肯定是不会怠慢的,给他们每人送了一套玻璃酒具。
  随后刘衍又派人给卢象升的亲将卢怀英,以及即墨营游击将军李继文、胡宗明三人各送去了一套玻璃酒具,另外刘衍还给他们三人多备了几套酒具,委托他们三人帮忙送出去,帮自己宣传宣传。
  至于剩下的几套玻璃酒具,刘衍便全都交给了宋功明,让他想办法送出去招揽生意。
  刘衍一番操作之后,不但赢得了几位上官的称赞和欢喜,而且也的确打开了销路,灵山卫出产精美玻璃制品的消息不胫而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1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7/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