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尸体或伤员的鲜血汇集在一起,在寒冬的地面散发出腾腾热气。看到这样残酷的情形,清军那边许多人露出犹豫恐惧的神情,一下子伤亡这么多,这真是惨烈!
而且如此列阵而战,那些清兵重甲的一身武艺展不开,除了刺只能刺,就算死去也是平淡之极,默默无闻。连个枪花都不能施展玩耍。
还有,对面的明军怎么这么不怕死?按理说如此残酷的搏战,那些明军早就应该就地崩溃才是,怎么他们又上来战了?
看到前方沉默而又残酷的战斗场面,汪博和张义等百总、把总也是面色凝重,特别是冲在最前面的张义,脸上的肌肉更是不住的抖动,第一波长枪兵对战,自己总中枪兵伤亡太多了。前层两百多人,一下子阵亡八十多人,余下的也是人人带伤。
张义咬了咬下唇,一挥手,鼓点声又再响起,立时前排的枪兵们退下,换为第二排的人列队向前。再看对面的清军枪兵们,同样前排退下。换上了第二排的生力军。双方咬牙切齿,举着长枪又是慢慢逼近。
双方又是一阵互刺,然后各自又倒下一片的人,看着对面仍是斗志昂扬的大明长枪兵,正白旗重甲们胆寒了。
眨眼间他们己经身死、重伤一、两百人,攻进土墙来的正白旗重甲兵,差点折损过半,余下的很多人身上也带着伤。饶是他们自认作战勇猛,面对那些战斗残酷冷静有如机器人般的明国枪兵,还是克制不了内心的恐惧。
那些清兵毕竟是强盗,穷凶极恶也要看对象,遇到更残酷、更凶狠的对手,他们崩溃了!
那些清兵纷纷狂叫着往土墙外逃去,对他们的溃败,将战局都看在眼里的刘衍并不感到意外。
不说夏河寨新军平时严酷无比的训练,将士们的作战都是下意识的,更重要的是夏河寨各处严明的赏罚制度。敢有任何临阵退缩者,脱逃者,皆斩!而且他们死后还要蒙受极大的耻辱,家口田地被没收,全家都要被赶出夏河寨各处。如果新军将士出现战死或战伤,则会受到终身抚恤,家眷也会一辈子衣食无忧,阵亡者还可年年享受香火的供奉。
该如何选择,想必出兵前将士们己经思考清楚,而且不管怎么说此次驰援卢象升所部,还有一份保家卫国的大义在面前,多少有一些正面激励士气的作用。
看那些正白旗的清兵狂叫逃跑,刘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追击的好机会。
很快,骑兵总百总许铭奉刘衍之令,亲自骑兵总的数百将士,沿着该条通道追杀出去,正白旗的重甲兵都溃败了,在两侧矮墙壕沟处还在放箭、填壕的各旗弓箭手及杂役们也当即溃散,同样狂叫着逃命。
许铭一直领军追杀了数百步,直到追到清军大阵面前,见到那边密密层层布了不知多少万的清军,他们才回转回来。
此时卢象升站在中军部高高的元戎车上,宣大营地三面防线一目了然,看到正面防线清军溃败的情形,他不由感慨刘衍部将士的强悍战力。
各面火炮射击之后,营地三面都有清军重甲突入进来,明军各部将士依托防线防守还好,正面搏战时,两翼仅数百清军势如破竹,一直深入防线之内。还是左右两翼驻守的两镇总兵亲自上阵,领着家丁们拼命搏杀,才将这些突进土墙来的清军们赶将出去。
两翼的明军将士能将突入进来的清兵赶出去己经很不错了,想要像刘衍麾下夏河寨新军一样,再集结兵马追杀数百步,实在是不可能的。
此时己是午后,因为正面攻势的溃败,清军开始为防生变,很快下令鸣金收兵,各旗清兵如同潮水般退回营寨,留下遍地狼藉的战场。
激战过后,战场上逐渐安静了下来,明军各部将士纷纷出来打扫战场,从昨日下午到今日下午,刘衍估计三营将士杀死、杀伤的清兵不少,不过此次的首级收获却很少。
因为清军的尸体、伤员,还有散落的兵器旗号都被他们在撤退的时候一并收回去了,只有在最后一波进攻的时候,夏河寨新军杀得正面攻墙的清军溃败,又追杀数百步,才砍到了两百多颗脑袋。
其中一百多颗身着盔甲,余者穿着皮袍棉袄,留着小辫,尸体上只有一把简陋的兵器,显然是随军的阿哈等奴隶杂役。
第一百八十一章 肉搏战开始(二)
刘衍这边斩获的首级并不多,杨国柱与虎大威的两翼也是同样如此。
杨国柱所部一共砍到了三十多颗脑袋,虎大威所部只砍到了二十五颗清军脑袋,都是从留在土墙内的清军尸体中砍来的,至于土墙外的清军尸体伤员,那就不用想了,清军早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全部带走了。
确实,野战或守城时,想斩获对方士兵首级,真的很难。如果不是无可挽回的大溃败,一般双方战死、战伤士兵的尸体伤员,都会被他们自己抢回去。除非那些不可抢回的敌军尸体,其首级脑袋才会成为对方的战利品。
明军大多据城而守,不敢野战追击,除了攻上城墙的清军尸体,还有城下几十步内的尸体之外,一般剩下的尸体和伤兵,都会被清军自己抢回去,或是火化,或是运回乡。那些清兵在战时抢回己方士兵的遗体,在满清的军法中可是大功,如果运尸回乡,更是可以得到对方的一半家产。
虽然夏河寨新军在明军中斩获最多,不过刘衍却高兴不起来,仅仅这几天的战事,自己部下的伤亡便己经高达三百余人,阵亡率已经达到十分之一。这样的比例要是放在别的军队中,已经足够让全军无法继续作战了。
单单方才那场肉搏战,短短时间内,死在对方标枪与长枪下的夏河寨新军就高达六十余人,还有数十人受伤。
如果激烈的战事再持续几天,自己军中士兵还要折损多少?刘衍麾下的这三千七百多人,全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操练出来的精锐,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将来会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的,此时每牺牲一人,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而更让刘衍担忧的是,面对如此激烈而又残酷的战事,两翼的明军可否坚持住,如果他们顶不住溃散,河边这一万人……
想到这里,刘衍的脸色已经有些难看,此番清军的作战意志远超自己的想象,不但兵力比历史上巨鹿之战中更多,而且多尔衮要打赢此战的决心,也是大的超乎想象,让刘衍很是诧异:这些鞑子疯了吗?
打扫战场之后,卢象升又下令各部生火造饭,犒劳将士。
不过集中在卢象升中军大帐中的众将却都是阴着脸,气氛沉闷。
杨国柱与虎大威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沉痛,他们清点了自己军中将士后,都是吓了一跳。从昨日下午激战到现在,二人军中,杨国柱所部伤亡近达五百人,虎大威所部伤亡也在四百多人。
虽然二人军中的伤亡人数,阵亡的只是小半,各约一百几十人,余者大多中箭暂时失去战斗力。不过这天寒地冻的,随便一个小小伤口,都有可能让这些人失去性命。最终受伤的将士之中,可能有一半的人活不下来。
二人各有两千人左右的战兵,如此高的伤亡率,严格来说,他们二人的正兵营己经被打残了,如果换成别的明军,或是野地浪战时,这两部明军早就崩溃,争先逃命去了。
杨国柱与虎大威清点完人数后,都从辅兵中补充了一些人进入战兵队。不过那些辅兵多是卫所的军户,他们补充进来,只进一步降低了军中的战斗力,不过二人也没有办法,眼下也只能先这么做了。
在场众人各怀心事,宣府参将张岩一直位于卢象升的中军部没有参战。当然从明日起,他也不能再置身事外,杨国柱提议他军中两千人,各分出一部分协防左右两翼,虎大威当即表示赞同。
刘衍所部严守防线的正面,所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想必己经分不出兵马,他又战功卓著,麾下骁勇善战,自然没人敢抢他的兵。
张岩区区一个参将,平日不显山露水的,自然不能违抗两个总兵的提议。
刘衍此时观察张岩,只见其仍是威严立坐,静静的不知道在想什么。
忽然张岩说道:“我军作战己是第五天了,敌众我寡,援兵不至。督臣,两位军门,刘将军,不若我们从蒿水桥往西面突围吧,那边敌少,以我宣大军的骁勇,当可冲出重围。”
卢象升、杨国柱等人还没有说话,刘衍己是大声说道:“督臣,万万不可!我将士坚守营寨,全凭一股锐气。若是一退,军心斗志尽失,敌骑数万在后穷追不舍,后果不堪设想!”
这张岩真是晕了头了,不比坚守城寨,这一退突围,定是全军逃命,重演松山之战的翻版。
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军中多骑兵,或可快速逃离。自己与张岩营中多步卒,能逃得性命的,定然十不存一。
而且全军这一逃,恐慌之下,大军粮草辎重肯定会尽失,便是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等人短暂逃离,这大寒的天气,饥寒交迫的,他们军中的骑兵同样会大片冻死,累死,饿死。余下的士兵,能活的也是少数。
这也是多尔衮等人围三阙一的险恶用心,所以虽说有蒿水桥可以往巨鹿西面撤退。不过刘衍等人始终不敢动这个念头,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血拼到底,让多尔衮等人知难而退。或许援兵到来,也可以解除围困。
主动撤离,想也不能想,那便是死路一条!
卢象升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厉声说道:“奴贼虽是势大,然我军坚守营寨,未必没有存活的希望。我军虽然损失很大,但奴贼损伤更大,如刘将军所言,坚守营地,与敌最大杀伤,待高监军援兵到后,我军内外夹攻,奴贼定可一鼓而除,我大明再无东事之忧。”
说完,卢象升环顾众人,严词说道:“此为舍身报国之时,众将均需勇猛杀敌,若敢言后退怯缩者,本督当请出尚方宝剑,将其就地正法。”
张岩大惊,跪伏在地,诺诺称是。
卢象升喝斥一番之后,又对众人好一番鼓励,老实说大敌当前这类阵前斩将的事情,他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大明到了现在,文贵武贱的局面早己不在,特别对一众有实力的将头、军阀们,那些文官早从以前的随意指使变成低声下气甚至委曲求全。以卢象升在宣大的威望,也只得尽力激励众将奋勇杀敌,浇灭他们心中保存实力的想法。
杨国柱与虎大威都是老军伍,当然明白撤退突围的祸害。撤退的下场就是全军覆没,坚守就算战死一半人,至少还可保留一部分军中种子,孰轻孰重,一眼便知。
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得指望高起潜了,众人都议论起关宁援军何时会到达。
刘衍静静听着众人议论,内心却是愤恨至极,足足五天了,他不相信高起潜等人没有接到求援消息。他们还在旁观?在他们内心中,党同伐异就如此重要,党争胜过一切国事?
大明如果都是这样的祸害主政,那自己就要考虑一下将来了,或是自立为主,或是把持朝政,反正不能让东林党、或是高起潜这样的祸害继续主导朝局,带着华夏跌落深渊了!
如今宣大、山东各部孤军被困,最怕就是外界没有消息,又算高起潜等人作个姿态,也可以极大鼓舞军心,难道高起潜那个阉货连这个都不愿意?
在明军营地的东面,清军密密布下的营帐,一直从漳水河边绵延到营地前数里。
似乎望不到边际的营帐旗海中,在多尔衮的豪华火炎金顶大帐内,济济满帐的清将正在议事,一个个八旗满洲及八旗蒙古的旗主们,正将他们旗下的伤亡人数报上来。
在巨鹿围困明军营地的清军各部中,有八旗满洲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蓝旗的全部军队。八旗满洲镶红旗旗主杜度与八旗蒙古正红旗旗主恩格图留守通州,为大军守住退路。不过他们己经派遣一部分士兵,押解几门巨大的红夷大炮,很快就会到来。
除了这些八旗满洲军队外,清营中还有八旗蒙古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红旗的全部军队。还有外藩蒙古三旗军队,十几个东北、蒙古高原投降附属的小部落。
此外还有两万多的阿哈杂役,如果这些人算上,围困宣大营地的清兵计有七万四千多人。
今日攻打明军营地,多尔衮的正白旗领外藩蒙古喀喇沁部,八旗蒙古正白旗、镶白旗,还有一些东北降附小部落,也就是后世的布特哈八旗的一部分,加上三千多的阿哈等杂役攻打刘衍所部防守的正面。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领本旗大部士兵,外藩蒙古土就特右翼八旗蒙古正黄旗、镶黄旗,一些降附小部落,加上四千多的阿哈等杂役攻打杨国柱左翼。
岳托的正红旗大部,领外藩蒙古土就特左翼,八旗蒙古正蓝旗、镶蓝旗,加上四千多的阿哈等杂役攻打虎大威防守的右翼。
八旗满洲镶白旗旗主多铎没有出战,领军留守大营,督促旗丁杂役等制造器械,四处掠获粮草辎重等。
“今日之战,我军各旗勇士伤亡八百八十七人,其中披甲人一百人十四人,旗丁一百二十八人……”这是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禀报。
岳托作为扬武大将军,理论上与多尔衮平起平坐,自然没必要向多尔衮禀报什么,不过他也向众人通了气:“……各旗勇士伤亡七百五十三人,其中披甲人一百二十四人,旗丁九十四人……”
多尔衮神情平静,听完各旗的伤亡数字后,心下还是松了口气,还好,八旗满洲与八旗蒙古的勇士伤亡数目不大。这仗,还可以继续打下去。
第一百八十二章 清军的损失
今日之战,多尔衮的正白旗领数旗攻打刘衍所部防守的正面,各旗的伤亡人数加在一起达到了近千人,不过披甲人与旗丁伤亡人数合起来不到三百人,看上去损失虽大,但实际上对多尔衮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
也怪不得多尔衮这样想,他们八旗军的结构有些特别,大体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种。
阿哈就是奴隶,或为汉人,或为朝鲜人,或是东北各部落之中的男丁。这些人无甲,甚至有些人连兵器都没有,随军出战时,他们一般只是作为杂役或着炮灰使用,或喂马造械,或填取濠沟,或挖掘城砖使用,说白了就是战场上的“消耗品”,死的再多多尔衮都不会心痛。
这些阿哈每次随军人数虽多,有时甚至可达数万人,不过并不列为清军的战兵人数。这些人是清军辅兵中最大头,由于这些人的家小都留在后方,他们如果逃跑,家小就别想活命,由不得他们不卖命。
而披甲人多为东北各降人部族,民族多样,多为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的鄂伦春人、锡伯人、鄂温克人、索伦人、达斡尔人、赫哲人、苦夷人等,满洲人统称他们为野人,多从各处山地河流搜罗而来。
由于这些人战力强悍,所以他们是清军中炮灰的主要战力。死兵在前,锐兵在后,该处死兵,很多便是这些部族中人。由于战事频繁,这些被充为炮灰的东北部族兵,到了后面,很多部落都消失了,可见满清的残暴。
便如赫哲人,在明朝中叶的时候,还是几万人口的大部落,到了满清入关之后,全族死得只剩几千人口。一直到了后世,全球赫哲人的总人口都不到三万人,这便是东北炮灰部落的典型代表。
他们虽号称死兵重甲,其实也是奴隶兵,没有自由,不可逃跑,否则就是全部落等着被剿灭的下场。披甲人地位高于阿哈,最后才是满蒙八旗的旗丁们。
八旗以牛录为单位,三丁抽一,一丁披甲,余者为散丁。这些披甲兵中,一部分为巴牙喇兵,余者为步甲、马甲兵。战时披甲旗丁为主力,余者旗丁作为普通士兵使用,大多要随军出战,上阵撕杀。
皇太极时改革军制,设立巴牙喇营,阿札哈超哈营,噶布什贤营后同样如此。
在八旗制度完善之后,清军与明军交战,向来第一波先驱使汉八旗作战,第二波驱使蒙古部落兵作战,第三波驱使东北各部落兵作战,第四波驱使蒙古八旗作战,最后才是八旗满洲的军队上阵。
虽然现在清国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的结构还不怎么完善,不过驱使炮灰杂役攻城攻壕作战,八旗满洲各旗主们己是极有心得。
今日一番激战下来,看似八旗军一天就伤亡二千五百多人,其实近二千人的伤亡都是军中杂役。军中外族披甲人,真正满、蒙八旗的旗丁的伤亡人数还是较少的。
对八旗来说,那些杂役无足轻重,只要从大明等地掳获了人口,要多少有多少。至少披甲人,消耗完了,再去深山老林子抓就是了。
只要旗丁大部不失,那些部落还不是乖乖就范?昨日下午清军攻打营地,各旗伤亡人数上千人,今日更是增加到二干五百人。算算初次进攻明军营地的伤亡人数,几天下来,围在巨鹿的八旗军伤亡己高达五千多人,其中旗丁的伤亡人数也超过一千人。
这样的伤亡人数对于八旗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虽然还在多尔衮的心里承受范围内,却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对明军恨意交加。
这些损失的兵马中,八旗满洲镶红旗与镶白旗己是伤筋动骨。镶红旗连带两个八旗蒙古,最终折损人数一千三百多人,大部分是披甲人与旗丁。不算杂役,多铎的镶白旗损失了一千多披甲人与旗丁,幸好近千的重骑与巴牙喇兵保住了。
也是多尔衮等人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多驱炮灰杂役攻壕,所以连日攻打明军营地以来,旗丁们的伤亡人数才增长的不那么快。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要消灭卢象升、刘衍等人,此次入关的八旗军、满蒙正牌旗丁伤亡人数恐怕要超过三千人,这还是战事顺利的保守估计!
此次入关的清兵,八旗满洲五旗约三万多人,加上八旗蒙古、外藩蒙古两万多人,连上各降附小部落,总兵力在六万多人。还有近三万的杂役,对外号称十万。
到了现在为止,清军伤亡已经接近一成,按照这些鞑子对伤亡承受不足百分之六的能力,其实己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各旗伤亡数字统计完之后,在场众人都是一片沉默,八旗满洲各旗旗主都在心疼自己旗中战士的伤亡。虽说这几天死的大部分是各旗杂役及炮灰。不过就算众人麾下的披甲旗丁与未披甲旗丁也都死伤了几百,都让他们有些受不了。
作为炮灰的披甲人及杂役们在帐内根本没有代表,自然轮不到他们发言。外藩蒙古与八旗蒙古各旗主们,也是心下暗暗愤怒,那些胆小如鼠的满洲人,打仗只会躲在后面,让他们这些大蒙古勇士前去送死,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当然不干!他们率军跟着入关是来捞好处,不是与明人拼命来的。要拼命,就让那些满洲人去拼好了!
不过如今八旗满洲势大,他们主力仍在,各旗主虽在心内诽谤,表面上众人只是作深思、沉吟、沉痛状,不敢有什么出格的言词。
对于蒙古人的想法,多尔衮当然心知肚明,特别是八旗蒙古,更是出名的首尾两端,有好处才上,没好处闪得比谁都快。可恨自己满洲人还要极力笼络他们,皇太极几个女儿更是全部赔了出去。
此刻看那些蒙古旗主的神情,显然这几日残酷的战事己经让他们胆寒了,看来还得靠自己的满洲勇士啊,多尔衮内心感慨了一阵,率先开口说道:“今日作战,我大清国勇士己经攻入明军壕墙之内,两翼的明军,更是差点溃散。他们胆气己失,只要我军趁胜追击,继续猛攻明军的两翼,攻破明国宣大、山东营地,只是这一两日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