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4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此时王炆镇已经彻底被刘衍说动了,于是说道:“既然刘总旗有志于此,本官身为大盘堡的主官,也只能全力支持了。”
  “谢大人!”
  随后贾洪雨便又提起了刘大煜、沈文云、刘群义三人,王炆镇冷声说道:“这三个混账,此番竟然勾结戴百户给我上眼药,回去之后找个机会,贾总旗你带人去查一查黄山墩、沙沟墩、风火山墩的情况,找个由头训斥他们一番!”
  贾洪雨抱拳领命,笑着说道:“大人放心好了,这两日我就去办!”
  次日上午,刘衍带着王炆镇和贾洪雨一行来到了晒盐场。众人翻过海边的一个小土坡,迎面便是一望无尽的大海,海水是灰褐色的,天空则是蔚蓝色的,相衬之下很是壮观。
  在晒盐场的周边是大片的滩涂地,淡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湿地遍布水草芦苇。
  小旗官张义带队也回到了这边,正与三十多名壮妇一起忙碌着。
  此时众人已经将两个晒盐池彻底清理完毕,两个池子的引水渠也已经全部修葺完毕。另外张义还带人将晒盐场的其余各处一并修葺了一下。
  “他们在干什么?”
  王炆镇指着正在忙碌的壮妇和墩军,发了问。
  刘衍说道:“启禀大人,属下已经让他们开始试着晒盐了,现在他们正在引流海水、过滤清理海水中的杂质,虽然还没有正式准备产盐,此时众人正在操练晒盐的流程,等熟悉几天之后,便可以正式产盐了。”
  接着,刘衍便为王炆镇和贾洪雨讲起晒盐的大致流程。
  首先便是纳潮,也就是引海水进来。
  这也是有讲究的,“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
  正所谓围堤纳潮,张义带人在海边重筑了围堤,将海水逼进引水渠内,引入晒盐池中,然后在这个时节,以太阳光暴晒大概七天左右,待海水自然蒸发掉,底部的泥土就蕴含了相当浓度的盐分,之后便可以取土备用了。
  下一步便是制卤。
  以海边的茅草晒干,再用湿土垒成灶台,用竹片上搭茅草,铺好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盐漏,可以制卤了。
  将纳潮收集好的盐泥铺在草上,用大桶取来海水,不停的冲刷盐泥和茅草,过泥草之后,滤出来的便是可用的卤水。
  卤水再次过滤,去除杂质,装入坛中沉淀一段时间,那便可以进行最后一步煎煮了。
  煎煮卤水需要用大灶以及大型铁锅,此时张义已经带人在晒盐场的北面修建了几间房屋,屋内便是数座大灶,以及大铁锅,是专门用来煎煮卤水的。
  先用大火猛烧,卤水沸腾之后,再以文火慢煮,大概四个时辰之后,卤水的水分便会煮干,白色的海盐至此成型,这便是完整的煮盐之法。
  王炆镇和贾洪雨听完了刘衍的介绍,也是感叹不已。虽然之前戴百户经营这里的时候,王炆镇便多少参与其中,可是却没有来过这里,也对晒盐的事情不甚了解。
  此时王炆镇问道:“现在出盐的价格是多少,刘总旗可曾打探过?”
  贾洪雨也在一旁问道:“这两口池子能出产多少海盐?”
  刘衍笑着说道:“启禀大人、回贾大哥的话。现在海盐质量好些的话,可以卖到一斤一两五钱银子。现在晒盐场已经清理出两个晒盐池,后续还会继续将其他的晒盐池清理出来,并且随着产量需求的实际情况,还会继续开挖新的晒盐场。”
  俗话说得好:三石米一斤盐,形容的就是此时盐价之贵,市面上的官盐价格甚至还要更贵一些。所以刘衍定价一两五钱银子一斤海盐,价格已经非常很低了。
  “就以现在两个晒盐池的产量来看,每个晒盐池大概可以引入海水两千斤,经过暴晒之后可以得到八百多斤的盐泥。这些盐泥经过工序之后,可以得到七百多斤的卤水,最后煎煮之后,至少可以得到三百多斤海盐,两个晒盐池就是将近七百斤左右。”
  王炆镇有些失望的说道:“七百斤海盐,每斤一两五钱银子,这也才一千多两银子啊!”
  刘衍笑着说道:“大人明鉴,这一轮制作下来,周期可不是一个月,而是五到七天。也就是说,两个晒盐池一个月的产量应该是四千多斤以上,收益应该是六千多两。”
  “那也太少了!”
  要知道现在光是肥皂生意,王炆镇每个月就能赚取一万两以上。现在刘衍许诺的海盐生意,每个月六千多两的收益只是毛利而已,还要扣除人力成本等各项开支,还要与刘衍分润收益,最后到王炆镇手中的银子能有多少?估计有个一、两千两就烧高香了,自己还要为此承担来自戴百户那边可能的压力,这桩生意怎么想都有些不合算。
  看着有些失望的王炆镇,刘衍指着周围的滩涂说道:“大人应该知道,以前戴百户经营这里的时候是很赚钱的,那是因为当初的晒盐场规模很大,像这两个晒盐池的大小,也只是小号而已。”
  “属下找过当初的老人,得知当初大号晒盐池有十个,小号晒盐池有十五个。那些大号晒盐池每个月的产量至少在一万斤左右,由此大人可以算一下晒盐场全部清理完之后的收益数额。”
  王炆镇闻言顿时开始算了起来:“这些晒盐池如果全部恢复生产,一个月就可以产盐十三万斤以上,那换成银子就是二十万两上下!”
  想到这里,王炆镇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潮红,旁边的贾洪雨也是呼吸沉重,低声说道:“大人,干吧!”
  王炆镇重重的点了点头。
  刘衍随即说道:“既然大人答应下李,那属下就明说了:这晒盐场的所有前期投入,所有人力投入都是属下来办,不用大人一两银子的本钱。”
  王炆镇脸色大喜,接着便听刘衍又说道:“海盐产出之后,属下会派人向王家庄、古镇巡检司,以及周边各处贩卖。晒盐场有大人三成的股份,到时候收益也按照三成计算,每月给大人送来,如何?”


第四十章 又是一笔收入
  “二十万两的纯利至少在七成,那就是十四万两银子,那我拿到手里的便是纯利的三成,也就是四万多两银子,而且还是一个月的收益!”
  想到这里,王炆镇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当即答应下来,说道:“好!夏河寨前千户所,甚至是灵山卫那边,刘总旗你都不用担心,都有我来周旋,你只管将这里经营好。”
  刘衍笑着点头,说道:“开始的收益肯定不会有这么多,属下需要时间来逐步扩大生产,大人还要有心理准备。”
  王炆镇笑着说道:“呵呵,这是自然,我都明白。”
  当日,王炆镇和贾洪雨在晒盐场视察了一番,便高高兴兴的返回王家庄了。
  而刘衍则是返回大盘堡,然后将王越找来,说道:“我听说你以前倒卖过私货?”
  王越闻言顿时吓了一跳,急忙说道:“甲长,我那都是给别人帮忙而已,不过是买卖些杂物……”
  刘衍看着王越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笑着说道:“你别害怕,我今日叫你来不是要清算旧账的。”
  王越这才踏实了一些,然后小心翼翼的问道:“那甲长有何吩咐?”
  “这个月晒盐场就开始生产了,你找些关系,给我找来一些私盐贩子,明白吗?”
  王越心中狂喜,刘衍既然将这么秘密的事情交给自己,那就说明已经将自己当成心腹了,当即拍着胸脯说道:“甲长放心,属下还真认识两个私盐贩子,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的角色,就不知道能不能入甲长的法眼了。”
  刘衍不在乎的说道:“没问题,反正现在晒盐场的产量也不会太高,先找些小盐贩子往外卖着,等产量上来之后,那些大盐枭自然会闻风而来的。”
  而且听了王越的话,刘衍心中也踏实了不少,现在山东各地的私盐贩子多如牛毛,民间倒卖私盐之人非常多,这便是官盐腾贵的侧证。
  不过此时能够大规模制盐的地方并不多,特别像刘衍这样,不但有着大规模制盐的能力,价钱还很低,又有卫所军人的背景作为保障,整个山东也找不到第二家。
  所以刘衍对于私盐生意的前景非常看好,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肥皂工坊,成为大盘堡的第一大产业。
  当天王越便带着几名墩军,急匆匆的离开了大盘堡,去联系私盐贩子了。
  随后的几天里,刘衍除了例行在军屯和肥皂工坊两处巡视之外,主要的事情便是扎在火器作坊内。
  此时谭晓大的手下已经有了三十多人,火器工坊也从最初的两间屋子内搬了出来,在大盘堡北面的一处宅地兴建了一个院子,专门作为火器作坊使用。这处院子被刘衍命名为火器督造处,而谭晓大也被刘衍任命为火器督造处的主事。
  “现在产量如何?”
  谭晓大满头大汗的站在刘衍身旁,说道:“启禀大人,现在咱们这里每月可以打造鸟铳十杆,铠甲五副,其余长枪、雁翎刀、盾牌上百。”
  刘衍点了点头,火器督造处的产量暂时可以满足大盘堡的需要了,现在打造出来的火器、兵器全都是库存的。
  可是刘衍还是想要继续增加产量,因为兵力扩充的很快的,而兵备的打造却不可能一蹴而就。
  按照谭晓大这三十多人的规模,按说产量应该比现在更高,只是现在刘衍无法给众人配备合适的工具和器械。
  “看来有时间要攀登一下科技树了。”
  刘衍在火器督造处巡视了一会儿,便一边思考着一边回到总旗官厅,叫上汪博一起,二人策马来到晒盐场。
  此时刘衍手中有了银子,便派人从夏河寨前千户所购买了十几匹战马,除了刘衍和陈勋、汪博、张义、王越几人各自一匹之外,剩下的十多匹战马全部划拨给夜不收队了。
  苗绍、许铭和十名夜不收人均一匹战马,这也让大盘堡上下无不眼红。
  很快刘衍和汪博赶到了晒盐场。
  自从王炆镇过来视察之后,刘衍便又花了银子雇佣了上百人,开始清理周边的四处晒盐池,准备一边生产一边扩大产能。
  张义队的墩军正在周边警戒,堡内的几十名妇人则是正在忙碌着,北面煎煮卤水的房屋也是热气腾腾,一股股白烟不断升腾起来,一派忙碌的场景。
  张义闻讯急忙赶来,陪着刘衍四处看了看。
  “甲长,第一批海盐已经制成了,有七百来斤,现在已经全部入库储存了。”
  张义边走边介绍着,同时还指了指不远处的两间房屋,便是晒盐场的库房,有一道一人多高的院墙围着,另外还有两名墩军在院门口站岗。
  刘衍说道:“制成的海盐要注意防潮,这里是海边海盐不能在这里长时间存放,一旦受潮就卖不出去了。”
  “那甲长的意思是,全部运回大盘堡去?”
  “对,全部运回去!”
  刘衍想了一下,然后说道:“今天回去,我会命人在堡内专门腾出一间库房,专门用来储存海盐。这里每制成一批海盐,最多在这里的库房储存两天,两天之内必须运回大盘堡,不得有误!”
  “是。”
  随后众人进入库房,刘衍亲自看了看制好的海盐。
  只见装在盐罐内的海盐很白,虽然没有后世食盐那般细腻,但是也比此时的官盐和绝大部分的私盐细的多。
  “嗯,很好。”
  刘衍也是由衷的称赞了张义一番,虽然现在并没有任命张义主持晒盐场,但是这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张义在料理,海盐制成的品质这样好,张义也是功不可没。
  张义谦逊了一番,然后说道:“有件事情属下还要向甲长请示一下。”
  “嗯,说说看。”
  “现在晒盐场上已经有一百六、七十人在劳作了,那些雇佣来的一百二十多人自不用说,每月工钱在六钱银子。只是咱们堡内的妇人也有三十七人,他们的工钱怎么算?”
  这段时间以来,所有堡内的妇人都是发放五钱银子的工钱,但刘衍说过只是临时性的,并没有最终定下工钱的数量。
  此时张义又提出这个事情,明显就是在为自己手下人争取“福利”了。
  刘衍笑着说道:“这样,所有堡内妇人的工钱按照七钱银子计算,你这队墩军每人每月再发放两钱银子的补助。”
  现在大盘堡内的墩军都有固定的军饷发放,现在这两钱银子就是额外的收入了。张义闻言喜上眉梢,当即抱拳谢过。
  当天张义便将刘衍定下的工钱数额通知下去了,十八名墩军和三十七名堡内妇人顿时欢呼雀跃,干劲更加十足。
  转眼到了八月初三,晒盐场一共制成了四千一百斤海盐,全部运到大盘堡入库储存。
  王越也不负众望,真的找来了两个小私盐贩子。
  这两个私盐贩子都是灵山卫人,原本也都是军户,后来活不下去了便纷纷逃亡而去,各自拉起了一支人马,干起了贩运私盐的活计。
  其中一人名叫孙谦,长得又瘦又小,一双三角眼习惯性的眯缝着,透着一股子精明和阴险,手下十几个汉子都是孙谦的乡党,在盐贩子之中是出了名的下手黑。
  另一人名叫楚韵非,此人长相很好,看上去不像是私盐贩子,反而像是谁家的公子哥,说起话来很是中听,情商很高。楚韵非的手下也有十几个汉子,在盐贩子之中的口碑很好。
  王越将二人请到了大盘堡,刘衍亲自招待了二人,并且拿出一些海盐给二人过目。
  见到了品质如此好的海盐,不管是孙谦还是楚韵非都非常感兴趣,二人都想独家经销刘衍手中的海盐。
  经过交谈,刘衍心中自然倾向于楚韵非,毕竟能在私盐贩子的圈子里博得一个好的名声,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于是刘衍便让王越将楚韵非请了出去,然后笑着对孙谦说道:“孙头领比我年长,我便称呼为孙兄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