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238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3:10
  “大王问及臣有关齐桓公九合诸侯之事,并表示有志于效法那齐桓公。”
  “不知大王可还记得?”
  话音落下,楚王缓缓转过身来,眉眼间还残留着刚才的怒气。
  只不过,他还是朝着李然点了点头道:
  “嗯,寡人自是记得。”
  李然见状大喜,不禁笑道:
  “大王英明神武,胸襟自是比之齐桓公不差分毫。然而齐桓公当年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却皆是因其管仲可以做到侍奉国君‘和而不同’。”
  “却不知,大王可曾听过‘和’与‘同’的区别吗?”
  楚王经此一问,便知了李然的来意,显然他这是又要开始“滔滔不绝”了。
  但同时,楚王也知道,李然这显然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能够就坡下驴。
  “不曾听闻,还请先生与寡人言之。”
  李然见状,便又上前一步,是继续回道:
  “所谓的‘和’,就好像是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再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如果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所以君子喝到的汤,就能使内心平静。”
  “君臣之间也同样如此。国君所认为行的,但其中有不行的,臣下便应该指出它的不足,而使可以的那一部分更加的完备。国君所认为不行而其中有可行的,臣下就该指出它可行的部分。这样,政事才能平和而不肯违背礼仪。所以《诗》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可见,周人之先王之所以要调匀五味、谐和五声,就是要以此来平静内心的。同理,声音也像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互相组成的。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刚柔、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所以,君子听了能够内心平静。内心平和了,德行就会随和。所以《诗》又说‘德音不瑕’。”
  “而现在大王身边所多的,乃是只一昧趋同而不和的谄媚之人,这些人的话,就如同是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能吃它呢?就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又会去听它呢?”
  “今日幸有申无宇,敢以下位而犯颜直谏,此正可谓是‘君臣之和’也!大王能得此‘直臣义士’,实乃大王之福!所以,如何能够杀得?”
  楚王当然知道李然这张嘴的功力,而且李然所说的也都是些浅显明白的大道理,所以当即便明白了过来。
  他脸色平静的看着李然,缓缓道:
  “先生之于寡人,才是真正的管仲之于齐桓啊!”
  “既然先生开口了,那寡人便免他一死。”
  李然的重要性再度被凸显了出来。
  而楚王大概也不会想到的是,今日他饶了申无宇一命,却也为日后的自己结下了一丝的善果。
  “先生今日来,可还有别的事吗?”
  “回大王,孙武已将庆封押到乾溪了。”
  是的,其实李然也不止是来为申无宇求情的。
  “什么?”
  “孙卿他回来了?”
  楚王闻声一震,当即站了起来。
  什么叫大事,这才叫大事!
  听得孙武将庆封押了回来,楚王一时兴奋不已,当即便要去看上一看这个齐国的乱臣贼子。
  可谁知李然却是一拱手,并是阻言道:
  “大王,眼下最好不要去看。”
  “哦?这是为何?”
  楚王不解问道。
  只听李然道:
  “大王召集申地之会,会盟诸侯,所打的便是为齐国擒拿叛贼的旗号。”
  “如今楚国虽是得以生擒了庆封,但大王若是与其私下会面,此事若是传将出去,只怕于楚国不利!”
  “再者,大王乃一国之君,庆封不过一齐国的叛贼而已,身份不符,大王自是不必屈尊去见他的。”
  申地之会毕竟是李然提议的,维持楚国与中原诸国和平友好的关系,乃是他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楚王听罢,也觉有理,但又心中发痒。毕竟如此艰难才拿下朱方城,生擒住了庆封,若是不让他就此耀武扬威一番,确是也让他憋得难受!
  “好吧……既如此,那便请先生代寡人去见一见这个庆封吧。”
  想了片刻,楚王忽的道:
  “另外,也请先生帮寡人问一问,齐国方面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最后这一句话,听上去有些莫名其妙。
  但聪明如李然,瞬间便明白了楚王的意思。
  楚王想亲自审问庆封,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国在面对楚国灭吴,以及北望中原之事的态度。
  这一点,庆封作为齐国人,作为曾经的齐国权卿,他还是有发言权的。
  李然又如何会不知这一点?
  他之所以不让楚王亲自去审问庆封,也正是为了避免庆封告诉楚王关于这一点的事实。
  无论齐国对楚国到底是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最好都不要事先让楚王知道。
  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办法。
  “此事便有劳先生了,待得伍举凯旋而归,寡人定会一并重赏!”
  楚王甚为豪爽的看着李然言道。


第三百零七章 刚正不阿的申无宇
  从楚王大营出来后,李然又拐去一旁,看了看申无宇。
  此时的申无宇仍旧被楚王的侍卫捆绑着,时刻等着楚王如何示下。
  而李然的到来,却让原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申无宇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当然不怕死,可他也并不想死得毫无价值。
  待得李然屏退这些侍卫,又替他解卡身上的绳子后,他这才朝着李然躬身拜礼。
  “多谢明公救命之恩。”
  他此时才真正理解了昨日李然对他说的那一番话。
  倘若只是做一个铮臣,换来的顶多只是他自己的青史留名,而对于他们整个家国大业而言,却又有何意义呢?
  真正懂得以国家为重的臣子,是绝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尽忠的。
  “今日无宇莽撞了,还请明公见谅。”
  聪明如申无宇,如何不知李然为何要救他?
  李然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后,这才与他缓缓言道: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你如今人微言轻,如此直谏实为不妥。待有朝一日你若能拥有伍举那般的权势,再言今日之事,那时候不仅能够垂名千古,而且或许亦能保得楚国一世安宁。”
  “毫无疑问,大王意欲迁都乾溪,这是个错误至极的决定。既然你知我知,那么难道大王自己就不知道?可他身为一国之君,出尔反尔却只会令自己蒙羞,所以他必须有所坚持,必须偏执,甚至是一错到底。”
  “大王终究有他自己的考量,也绝非是一言可以劝谏得动的。所以,有些事还是得徐徐图之啊。”
  经过这些年的起伏,李然深刻意识到一个道理:有些人和有些事,天生就是注定了的,无论你如何挣扎,都无法做出些许的改变。
  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悲观,甚至是有些“宿命论”的意味在里面。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当一次又一次事件只按照既定的轨迹不断的发生,无论是否悲观,亦或者悲哀,说到底都只不过是等着时间去一个个验证罢了。
  或许,在历史洪流之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其实也都早已有了安排,剧本也早已写好,该来的始终在路上,不该来的,谁也乞求不来。
  说什么“人定胜天”,“逆天改命”,都是笑话,这就是一个现实而骨感的客观事实。
  因此,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即便是命中注定,也同样需要以拼搏的面貌去面对,正所谓“念兹在兹,惟帝念功”,若是只因宿命而沉沦,那么最终便只会堕入深渊。
  更何况,人生不到最后一刻,你又如何能够得知自己的天命所系究竟是在何方呢?
  “明公所言甚是,无宇受教了”
  “唉,只可惜经此一遭,我楚国百年基业,恐将要毁于一旦啊。”
  “无宇实是心有不甘呐……”
  申无宇其实也懂得李然这些话的意思,可是他就是不愿去接受。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节的臣子,他对楚国的情怀,或许已经可以与后世的屈原比肩了。
  毕竟,他作为楚国范山氏的后人,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楚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因此他对这片土地的爱意,自然是要远超诸如伍举这样的“归化子民”的。
  他不愿看见这个国家衰落,更不愿看到因这个国家的君主恣意妄为,而致这个国家沦为天下的笑柄。
  闻声,李然用一种十分凝重的目光看着他道:
  “还是权且留着这有用之身吧,如此便是对这个国家最好的尽忠。”
  “诺,无宇谨记明公教诲。”
  申无宇朝着李然行了一个大礼,恭敬谦卑,一点也不像刚刚才直面硬刚过楚王的人。
  见状,李然伸手将他扶起,两人再度坐下。
  “大王欲建新都,所耗人力必定巨大,你虽人微言轻,但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所以,若能让你负责总揽此事,倒也算得是人尽其才。届时,那些个想要从中浑水摸鱼之辈,只怕也再难以下手。”
  “你若当真有心要为这个国家做点实事,那对你而言,这份差事倒是极好。”
  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其实申无宇仍旧能够施展他的能力。
  听到这话,申无宇当即一怔,转而甚为诧异的看着李然道:
  “明公……此话当真?”
  李然却是浅浅一笑,并是一脸成竹在胸的与他回道:
  “若无十分把握,李某又如何敢夸如此的海口?”
  “申子今日虽是出言冒犯了大王,然则你的一番忠心,大王却也是了然于胸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86页  当前第2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8/68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