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49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这些时间,他一边总结自己练兵的经验,却总觉得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惑。
  今天和俞大猷交流了一下,熊况才觉得醍醐灌顶,那些困扰他的问题终于有了解开的曙光。
  打仗这件事还要落实在练兵上的,技术和军事理论的进步,也最后要靠人来执行。
  他恭敬的说道:“请问俞将军,何以练兵?”
  俞大猷微笑着说道:“其实历朝历代的兵书中说的很清楚了,就是——‘选锋’二字。”
  .


第671章 定草原
  俞大猷说道:“我看话本上曾经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我看这说法对也不对。”
  “要我说,那就是三军不易得,一将也难求。”
  “这天下之难事,就在于练兵。”
  “打仗最后还是要让人来打的,熊旅长,你久在军阵中,应该知道打仗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要你说,能支撑士兵们在前线战斗的,是什么?”
  熊况毫不犹豫的说道:“学生以为是纪律。”
  熊况已经被俞大猷折服,用弟子的礼仪来对待俞大猷。
  俞大猷说道:“纪律是很重要,从秦汉以来军中就有督战的军法官,凡是作战后退的都被会军法官斩杀,但是用严酷的惩罚来督促军队只能维持军队的纪律性,却无法驱使士兵出动冲锋。”
  熊况想了想也点头认同,他又问道:“是大都督所说的教育吗?让士兵们明白为什么而战,让士兵们懂得为国为民而战?”
  俞大猷摇头说道:“这一套家国认同,对于军官自然有用,但是很多普通士兵字都不认识几个,根本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认同感,你要让所有士兵都能有这种想法,何其难也。”
  “请赐教。”
  俞大猷说道:“一丝血勇罢了。”
  俞大猷指着手下冲刺的骑兵说道:“士兵们在战场上作战,支撑他们就是一丝血勇罢了,这一份血勇让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拼死冲锋,能够让他们死战不退。”
  “但是血勇这个东西,是会消退的。”
  “如果你在的队伍中,次次只有你一人冲锋,剩余的九人都在后方观望,那你能冲几次呢?下一次你还会继续冲锋吗?”
  熊况想到自己军中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他摇头说道:“若是次次就一个人冲锋,那几次之后就不会冲了。”
  “是啊,次次都是一個人冲锋,这个人如果不战死,那几次之后他也不会冲锋了,而且我东南计算战功的时候,多是以参谋处对整体作战进行总结,很少会嘉奖到某一个具体的士兵,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候,带头冲锋的士兵和躲在后面的士兵,是不会有太多的军功差距的。”
  熊况连连点头,大都督苏泽取消了很多旧军队陋习,比如让前线军官勘定军功的权力,被转移到战后复盘的参谋手上,这一方面确实减少了前线基层指挥官拉帮结派,争抢军功的情况。
  但俞大猷所说的“大锅饭”现象也在发生。
  俞大猷说道:“所以要选锋,所谓的选锋,就是将精锐士兵选出来组成先锋营,这个先锋营中的士兵,都是有血勇敢打敢杀的勇士,当所有人都是勇士的时候,大家就会你追我赶的冲锋。”
  熊况看过去,只看到在训练的队伍中,有一支装备和战马都明显更好的骑兵队伍从大部队中冲了出来,然后迅速的冲过一条小河,和后面的大部队拉开了差距。
  俞大猷说道:“选锋就是要选兵尖子,而选出来的兵尖子一定要给予荣耀和特殊待遇,让这个团队成为整个军队都向往尊敬的队伍,这样才能选出更多的兵尖子。”
  “以我这些年打仗的经验,其实真正的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时刻,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一场战争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准备那个时刻,或者战胜之后的追击和战败后的逃跑中。”
  “而别看什么规模的战争,最后决定战局的往往也只是很小的一批人打的很局部的一场战争。”
  “一支万人的军队,只需要千人甚至几百人的兵尖子打开局面,就能决定最后的战局。”
  “十万人层次的战争,最后决定战局的也可能只是一场千人规模的对决。”
  “不能将兵尖子留在普通部队中,那会消磨他们的锐气,让整个军队都失去活力。”
  “这就是练兵之要义了。”
  熊况越听越是佩服,他摸索了这么久,确实不如俞大猷看的透彻。
  不过他也同意俞大猷的理论,因为这句话苏泽也说过,在战争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垃圾时间”,决定一场战局的往往就是最关键的几场战斗,接下来就是“兵败如山倒”或者“乘胜追击”了。
  熊况想到当年苏泽亲自练兵的时候,也是非常强调精锐概念的,使用最精锐的士兵打开局面,看来这果然是练兵最精要的地方了。
  俞大猷看着自己亲手练出来的骑兵,扬起马鞭说道:
  “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兵尖子了,我带伱好好看看,出发!”
  年四月,正处于接羔期的草原上,一支汉胡杂间的骑兵从五原城骑兵,号称三万人,直接向着土默特部的王庭板升城而来。
  刚刚答应了大明要求,准备支援明廷的土默特可汗黄台吉大惊失色,连忙召集草原联军阻挡。
  可如今是草原上的接羔期,也就是羊羔出生的时期,这个时候草原上各部落都要人手来接生羔羊,类似于农耕民族的秋收。
  当年汉武帝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时间点,所以每一次汉武帝派遣将军出征匈奴的时候,都挑选三四月份的春季接羔期,而匈奴南下都选择农耕文明的秋收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母羊难产或者小羊早产死亡,都会对整个部族的牲畜群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牲畜的减少就会养不活部落的人口。
  而这些年,土默特部盘剥其他部族,也无法召开草原大会分配各个部族的利益,几次镇压汉人叛逃都失败了,已经逐渐失去了草原上的权威性。所以各个部落接到了黄台吉的命令后,都观望的没有发兵。
  黄台吉只能召集本部骑兵,阻击俞大猷的骑兵部队。
  俞大猷的速度非常快,他的先锋绕过了黄台吉的本部骑兵,从侧翼发起了冲锋。
  黄台吉的骑兵大为惊骇,阵营被先锋精锐冲散,俞大猷立刻抓住机会,直接冲垮了黄台吉的本部骑兵。
  黄台吉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带领骑兵后撤,试图通过板升城自守。
  但是黄台吉回到板升城前,城门已经升起,他的妻子三娘子脸色惨白的看向黄台吉说道:
  “可汗,投降吧!”
  .


第672章 夜航船
  不过此时的明廷,已经没有精力关心草原上的变化了。
  黄台吉本身也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可以对明廷去可汗称号自称顺义王,自然也可以向俞大猷投降。
  板升城投降之后,俞大猷又亲自带领大军扫荡了草原上一些强势的部落,这才向兰州发去了报捷文书。
  但是与此同时,东南的各种物资和人员,都在向徐州前线集结。
  胡宗宪的心情复杂,作为工部大臣,这些年来他虽然都在为东南做事,但是都在避免参与到了东南的军事决策之中来。
  这倒不是说胡宗宪对于明廷还有多少旧情,只是他实在是不愿意自己这辈子从事最多的军旅生活了。
  胡宗宪在野外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起自己在浙江抗倭的这段日子。
  他也曾经梦到过自己的老上司张经,当年为了抗倭,胡宗宪在严党麾下的时候诬陷张经,他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放下了,但午夜梦回他梦到张经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惶恐和忏悔。
  胡宗宪试图让自己忙起来,他风餐露宿,主持修建了东南多个水利工程,从浙江、福建修到了湖广、苏北,他跋山涉水亲自查看地形地貌,是所有东南大臣中最忙碌也是最苍老的。
  “时良啊,百川东到海啊,为东南效力,最后还是免不了这遭啊!”
  站在胡宗宪身边的是淮北水利大使潘季驯,这位曾经在广东推行里保法,试图通过改革地方而改革明廷的官员,在投降了东南之后,就被苏泽安排到了水利工作上,成为了胡宗宪的助手兼弟子。
  胡宗远一开始也很奇怪,为什么苏泽会给自己安排这样一个助手,他曾经询问过潘季驯,对方对于水利工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也对水利工程的事务没多大兴趣。
  胡宗宪一开始还认为是东南没有人才,所以大都督随意塞了一个人来敷衍自己。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这位弟子兼助手,在水利上的天赋相当了得!
  潘季驯成为胡宗宪的助手之后,立刻表现出极强的水利天赋,在几次重大水利工程中,潘季驯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比胡宗宪的方案更加全面。
  在疏通整个淮北水路的工程中,潘季驯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潘季驯提出的治理京杭运河淮北段的方案,恢复了淮北黄泛区的大运河段通行问题,抬升了淮北大运河的水位,疏通了大运河淮北段的运输能力。
  这一次出征山东,大运河淮北段作为主要的物资运输水道,胡宗宪和潘季驯作为工部的主要官员,负责保障大运河通畅。
  胡宗远最后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了对明廷的最后一战之中。
  潘季驯正在检查沿途的水道,前面一艘运输枪械的船只搁浅了,潘季驯组织工部的人员将这艘船只拉到了岸边上,保障其他货船的通航。
  忙完了这件事,天已经黑了,每一艘运输船上都挂着鲸油灯,在夜色的笼罩下一艘接着一艘的继续通航。
  胡宗宪有些失神,他向身边的弟子问道:
  “听说淮北要修建南京到徐州的铁路,一旦完工之后,这漕运还有用武之地吗?”
  潘季驯笑着说道:“恩师,铁路不可能完全取代漕运,而且大运河除了运输功能,也有分散泄洪、连通河泽的功能,您重修淮北大运河,也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啊。”
  胡宗远沉默不语,这样的话他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是昨天夜里他又梦到张经了。
  梦中的张经披散着头发,拉着胡宗宪问道:
  “吾不恨汝夺吾功劳,为何要反明啊!”
  胡宗远就在这样的斥问中醒来,今天一天都有些恍惚。
  这大概就是年纪大了吧,胡宗宪有些失神。
  年轻的潘季驯说道:“恩师,工部已经在准备了,等到灭明之后,就立刻组织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
  “这件事就要放在制宪会议上讨论了,大都督已经表态了,‘治理黄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制宪会议通过之后,等我们拿下山东,就可以开始准备治河了!”
  胡宗宪突然想起来,他当年投降的时候,他提出要去治理水利后,苏泽曾经开玩笑的问他是否想要治理黄河?
  那個时候的东南虽然已经占据三省,胡宗宪并不觉得苏泽能够这么快的全有天下,再说了历朝历代黄河都在泛滥,真正下大力气治理黄河的朝代屈指可数,胡宗宪只当是苏泽给自己画饼了。
  可没想到才这么点时间,苏泽就已经带领东南席卷天下,明廷龟缩在京畿山东山西三地,马上就要发动灭亡大明的战争了。
  而当年苏泽承诺的治理黄河的事情,竟然也要提交制宪会议讨论,准备在战后立刻开始修治黄河的工程。
  这可是治黄啊!
  从宋代开始,历经宋元明三代治理都不果,黄河还经常泛滥,黄泛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
  治理黄河,这件事无论成败,主持的官员都必将青史留名。
  胡宗宪看着身边的助手兼弟子,他这些年身体越来越差,治理黄河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守估计没有十年不可能有初步成效,自己还能坚持到十年后吗?
  胡宗宪第一次开始羡慕年富力强的弟子潘季驯了,以目前东南在水利工程上的资历,潘季驯无论是能力、声望、技术,都是日后接替自己主持黄河工程的第一人选。
  有了这份资历,潘季驯在新朝的地位将不亚于那些名将们。
  还是年轻好啊,胡宗宪看着夜航的运输船,这么多的物资和士兵汇聚徐州,明廷真的能撑得住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6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9/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