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郭定也没想到,郭朴的权力欲望竟然这么强,宁可带领数万士兵背井离乡,也不肯放弃手头的权利,还要做着割据一方的美梦。
所以郭定才和彭安用了这条计策,果然引发了哗变。
彭安看到郭定的面容,也知道这位同伴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才这么做的,心中更多了几分尊重。
“郭兄,死郭朴一人,活陕西军民万人,你是有功于陕西的。”
郭定终于动容点头。
西安闹出了这么大动静,前线的宁远得知后,立刻知道大势已去,直接打开潼关投降。
在大散关的仇元山得到消息也是立刻向熊况投降。
第五旅和第七旅再次开始了向西安的竞赛,不过这一次第五旅的优势太大,潼关距离西安实在是太近,第五旅迅速杀进了西安城内。
不过此时西安城内的状况不容乐观,匪盗四起,到处是抢劫的,整个城市都失去了秩序。
陈璘立刻派出军法参谋,带领宪兵和精锐士兵,开始弹压敌方,并且接收西安的府库资料,清点城内的损失。
而第七旅的熊况知道了西安已经被第五旅拿下,立刻带领士兵西进,开始攻打渭南宝鸡等地,这些地方的守城士兵早就已经没了意志,自然是一路上势如破竹。
等到陈璘清点完毕,西安的百姓损失不小,但是秦王府的损失最大。
哗变当天,秦王府就被士兵攻破,秦王和秦王世子在内,秦王世系的三十七人全部都被枪决。
秦王府的女眷被哗变士兵掠夺,又有内贼也乘火打劫,最后一把火点燃了秦王府。
这座二百年的王府付之一炬,其中还包含了当年为了迎接嘉靖修建的行宫部分。
除此之外,郭朴的总督府也被攻破,不过郭朴的儿子都被派出去了,而郭朴还是有些忠心手下,见到情况不妙就护送女眷逃出了西安城。
陈璘忙着维持治安,整编军队,然后向南京的大都督报捷。
不过这一次,明廷的消息比东南还要快一些。
李成梁时刻关注陕西的情况,他多次信催促郭朴将军队带出陕西,还派遣儿子李如柏去太原,准备南下西安亲自劝说郭朴。
本来按照正常的速度,李如柏应该已经进入陕西了,但是上一次在京师打虎搞得李如柏丢了心气,在太原也就放纵了一阵子,耽误了不少行程。
等到李如柏接到了消息,也知道大事不好,立刻亲自骑马冲回了京师,向父亲李成梁报告了这个消息。
“什么?!陕西全境都丢了!?”
李成梁也有些不可思议,郭朴是无法对抗东南的,这自然是明廷的共识了。
但是按照李成梁和麾下参谋的判断,在东南不将安南那边的军队调回来,陕西应该是能够守住的。
这样算来,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
而李成梁只要在这个时期内,促成郭朴去兰州,就算是完成战略意图了。
按照山蒿先的献策,一共有上中下三种情况。
最上的情况就是郭朴西逃,然后在陇右继续威胁关中,牵制东南一到两個旅的兵力。
明廷则可以打通陇右,形成一东一西两个夹击。
山蒿先举例,一城一镇固然是兵家必争,但是有条件放弃一些防线,换取优势兵力防御重点地区,有时候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山蒿先举出东吴晚期名将陆抗的战略,放弃一些区域集中力量守卫,也要让敌人不得不分兵驻防所占领的地区,反而会因为维持兵力优势要花费更大的代价。
陆抗去世之前晋朝都没能攻入东吴,就是重点防御的妙处。
山蒿先的中等情况是陕西明军抵抗后覆灭,没能来得及撤出陕西,但是也对东南新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这样的结果虽然不能接受,但是也能拖慢东南军队的脚步,给明廷更多的时间。
最下的情况就是郭朴投降,东南并不血刃的占领陕西。
但是山蒿先也提出一点,虽然这种情况最下,但是依然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就是占领陕西,这些陕西明廷新军要怎么办。
无论是裁撤还是整编,这些都是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的,甚至拖延的时间未必不比打仗短。
而且西安的很多人要怎么处理,也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如果苏泽大开杀戒,那么明廷剩余地区的权贵就不会这么首鼠两端了。
可是让山蒿先没想到,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一种情况!
听到李如柏详细说明的情况,山蒿先眼前一黑,直接晕倒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李成梁连忙说道:
“先生可要好好保重身体!本大将军可是将你当做吾之子房来看待的!”
山蒿先有些感动,但是他还是痛哭说道:
“此乃最最下的情况了啊!”
“郭朴和秦王都是被乱军所杀,东南整军平叛就是理所当然!那陕西军中的刺头也会因为劫掠西安城而被处置。”
“而各地督抚看到情况,各地的士兵们也看到了结果,更不敢顽强抵抗!”
李成梁彻底愣住了,他并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急忙问道:“那要如何?”
山蒿先说道:
“必须封锁消息,在报纸上表彰郭朴和家族,说他是带领军队抗击东南贼不敌,殉国而死的!”
“秦王也要表彰,请太后给秦王美谥,并且从秦王近支中找一支来继承秦王的王位,也宣传秦王是死守西安不降,全家被东南贼杀害的!”
李成梁的眼睛一亮,他立刻说道:“先生还有什么吩咐?”
山蒿先摇头说道:“时局如此,哪里还有什么长久之策了,只能见招拆招了。”
李成梁也有些黯然,如今明廷地盘越来越小,这大明到底是怎么了?
就在李成梁反问自己的时候,暹罗使者抵达了南京。
第640章 民族决定论
对于暹罗的使者,苏泽的态度并不是非常热情。
内阁中,内阁诸大臣正在听着沈一贯介绍东南亚的情况。
在东南兴起的诸多事务中,被大都督命名为“外交”的这件事,越发的被东南官府的上层看重。
可是各项工作中,唯独外交这个东西最难大规模培养人才。
原因也是很简单,历史上名臣将相无数,但是外交家也就那么寥寥几个。
从张骞到苏武,傅介子和班超,往后能够算得上外交家的大臣实在是太少了。
甚至对海外事务有所了解的官员都不多。
前明的郑和下西洋,原本建立了一套朝贡体系,但是后面的明廷已经无力维持这种朝贡体系,甚至因为倭国争贡而引起了几十年的倭乱。
东南的外交工作可以说是从零开始,而沈一贯就是这个体系的建立者。
所以众大臣没有人轻视沈一贯这个年轻的行人司主司,因为大都督对沈一贯的评奖是储相之才,也就是能够升任未来宰相的人才。
而且大都督还有意向,要让所有年轻官员中有能力的都派到外国去锻炼一下,很明显这是将外交工作当做升级高级官员的必要锻炼过程了。
沈一贯面对一众大佬,不慌不忙的说道:
“诸位大人,你们问暹罗人和缅国人的性格为何如此不同,那就要说一说暹罗人的由来了。”
“其实暹罗人最早也是从我们中原被挤出去的西南夷,他们自称为泰族,其实就是如今我们西南地区也存在的傣族。”
“无论是泰族还是傣人,他们因为中原的汉文明强盛,被挤压到了东南亚地区,如果打一個比喻的话,这些泰族就像是宋代的时候,被驱赶到中亚的契丹人。”
“当年金国强盛的时候,灭到了辽国,剩余的契丹人进入中亚,很快这些强壮的契丹人带来了逐鹿中原时候学会的文化,他们本身又很具有战斗力,于是被中亚地区的君主们所雇佣,成为附属小国。”
“但是这些契丹人很快就反过来吞并了那些吸纳他们的西域小国,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统治了中亚很长一段时间。”
“吸纳这些泰族的,就是高棉帝国。”
“历史上的高棉非常的强盛,泰族学习高棉的制度,又保证了自己作为‘野蛮人’的战斗,在高棉逐渐腐化堕落后,泰族就吸纳了一些高棉帝国的遗产,建立了如今的暹罗。”
众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人,用耶律大石的西辽来举例子,众人立刻就明白了,原来这些暹罗人是在中原这个养蛊场竞争的失败者啊!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安南就是这样的,明明国土不算大,而且内部还经常分裂,但是经常镇压着东南亚喘不动气来。
如今中亚有兴盛之势的莫卧儿帝国,统治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后代,无论是突厥人还是蒙古人,都是中原绞肉场竞争失败的流放者。
莫卧儿帝国的军事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也是从中原的宋朝时期的金国契丹人创立,又被突厥人学去传到了中亚,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基本军事制度。
沈一贯又说道:
“暹罗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国家。”
“在高棉强盛的时候,他们给高棉提供士兵和粮食,换取高棉的庇护。”
“西边的天竺一旦强盛,他们也会立刻前去朝贡,请求这些天竺王公赐婚。”
“甚至他们对死对头缅国也低过头,做过称臣纳贡的事情,对安南也是同样如此。”
“当年前明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暹罗也是最早臣服朝贡的国家之一。”
“属下看来,这应该是泰族民族性的问题,泰族善于在夹缝中生存,懂得如何对待强国。”
这时候申时行皱眉说道:
“暹罗如此的灵活,和暹罗相邻的缅国为什么这么好战?”
众人看向沈一贯,《民族决定论》,这是沈一贯近日来总结自己在外的经验,写出了一本描绘各国各族民族性格的书。
显然申时行是读过这本书,所以才向沈一贯发问的。
东南亚四个主要国家,安南已经成为东南外省,高棉率先臣服,甚至连自己未来国主的册立权力都让给了东南。
暹罗也第一时间派出使者,态度非常恭顺。
唯独缅国。
先是收留在西南作乱的麓川政权余孽,还不断在西南地区煽风点火。
缅国人还挑衅安南,趁着安南内乱侵占了安南不少领土。
对高棉也是非常的逼迫,掳走了高棉王室的男丁,想要册立高棉国主来控制高棉。
和暹罗人也是不对付,两国经常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