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没有见过港口,但是从没有见过上海港区内的这么多的船!
这些多的船,光是这些船就足以将高棉填满了吧?即使是高棉最强盛的时期,也不曾拥有这么多的船啊。
高棉女王看着船舶靠岸,等到看到繁华的上海港码头的时候,女王更确定自己来对了。
这样一座码头,比当年高棉的王城都要庞大都要繁华,鳞次栉比的房屋,平整的道路,车水马龙的商铺,这些都让高棉女王感觉到震撼。
而跟随高棉女王的高棉使者们,受到的冲击还要更大,他们完全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繁华的港口。
而按照行人司那位沈大使的说法,上海港不过是整个松江府的一个县,而松江府也不过是中原一个省的一部分,这样的省中原还有非常多。
这下那些反对女王前往南京接受册封的人不再说话,所有人都觉得女王做了最明智的决定,抱上了最粗的大腿。
接下来在上海港口附近的车站,高棉女王见到了神迹一样的景象。
不需要任何畜力拉动的火车,如同一只钢铁巨兽,就这样自己停靠在了车站前。
这头钢铁怪兽发出恐怖的鸣叫声,吓得使团很多成员抱着头想跑,高棉女王也是硬着头皮保持镇定。
沈一贯介绍说道:“女王殿下,此物名为火车,乃是蒸汽驱动的机械装置,这是我们东南大都督亲自设计的,能日行千里还能载重千斤。”
自动日行千里?还能载重千斤?
女王看着火车头喷吐出来的白色烟雾,终于将信将疑的登上了车厢。
透明玻璃,木质的座椅,火车车厢算不上华丽,但是足够舒适,而女王所想的则是对东南势力的恐惧。
如此多宝贵的钢铁,中原人竟然用来制作火车,她注意到铺设在地上的都是锃亮的钢材,这些钢材如果放在高棉,足以武装一支精锐军团!
太奢靡了!
在祖先的典籍中,曾经描述中原是铺满了黄金的黄金国度。
没想到根本不是黄金国度,中原是铺满了钢铁的钢铁国度!
这绵延的铁路,当真是无比形象的国力体现,高棉王女和使臣们都沉默了。
他们无法理解火车的复杂原理,但是能理解火车的造价。
而任何一个统治者,都能理解火车的价值。
能够自动移动的火车,可以运输多少货物,可以将城市连接在一起,高棉女王终于明白,为何中原能够建立如此庞大的国度了。
到了苏州府的时候,高棉女王已经放弃了计算车轨的长度,她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乖乖的前往南京,向东南朝贡接受册封。
本来诸人觉得自己不会被震撼到,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中原的震撼力度。
在车站的时候,他们看到成车的丝绸和棉布被送上火车,看到如此之多的货物,高棉女王向沈一贯询问道:
“沈大使,这些商品是要送到上海港口的吗?”
沈一贯点头说道:
“这些都是要送到上海港口出口的货物,每天这样的货物要用火车拉好几趟,还有很多货物直接在松江装船出海。”
众人看到在高棉被王公大臣们视作珍宝的丝绸,就被那个搬运工粗鲁的扔上火车,看到如同小山的一样的货物,一边往车上搬运一边又有新的棉布丝绸堆在站台上,仿佛这些棉布和丝绸永远都搬不完。
高棉的使臣们彻底麻了,也只有这样的财富,才能将钢铁铺设在地上吧?
事到如今,再也没有人置疑女王的决断,投靠东南,成为中原的朝贡国,这是最有利于高棉的选择了。
当别人只是强大一点,那还有努力追赶的可能性,但是中原帝国的强大,已经完全没有追赶的可能性了。
东南亚的人很清楚,面对强大的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臣服。
面对高棉这个主动臣服的国家,苏泽也拿出了诚意。
他带领内阁在南京城外迎接了高棉女王,用国宾的待遇招待了高棉的使者们。
盛大的仪式引来了南京城内市民的围观,虽然大家都不知道高棉这个国家到底在什么地方,但是不妨碍市民们感受这种万国来朝的氛围。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亲自来中原接受册封,这意味着彻彻底底的臣服。
一些商人们翻开报纸,展开地图,寻找高棉的位置。
高棉女王并不知道,自己的态度成了最好的招商广告,一些东南商人们摩拳擦掌,准备前往高棉寻找商机。
苏泽用国礼迎接高棉女王,并且在制宪会议宫内接受了高棉女王的国书,大都督府则授予高棉女王黄金王印,苏泽并没有要求留下高棉的三件传承宝物,只是要求日后高棉王位更迭,新统治者都要来南京受印。
高棉女王一口答应下来,接下来就是确立朝贡关系,互相派遣使臣。
在东南欢歌笑语中,明廷的币制改革终于赢来了惨淡的结局。
第629章 以史为鉴
明廷的币制改革已经陷入到了困境中,李如柏的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
王世贞走在路上,作为距离京师最近的天津,自从大沽口的战役后,这里就成为明廷在京师最重要的屏障。
驻军、交易市场,这一切都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而这些人口给天津带来了繁荣,让天津成为整个北直隶仅次于京师的繁荣城市。
可以说京师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到天津。
如今天津市面上,商人在进行大宗交易的时候,已经彻底放弃了明廷的银元,而是完全的使用东南的银元结算。
在李如柏刚刚开始推行明廷新币的时候,商人们曾经还对明廷的新政抱有一丝幻想,那时候发行的新币还能在市场上流通。
可是现在商人已经完全拒绝使用明廷新币交易了,在和普通百姓的零售交易中,明廷新币的物价也是一日三涨。
有时候早上需要一枚银元的商品,到了晚上就要两枚银元了。
而如今天津城中,除了在天津驻守的新军,是配发物资口粮之外,包括天津各级衙门和城防衙役,都是用明廷新银元来结算的。
除此之外明廷在大沽设立的工坊,也都是用新银元来发放工资。
这些人拿到工资之后,就会立刻将新元在市场上用掉,换成商品囤积起来。
这样的结果是,明廷发行的新元,刚刚发行出去就被用掉,市场上流通的新元就越来越多。
苏泽在《论财政》这本书上早就指出了一个公式,那就是——货币的价值,只和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有关。
不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汉代重视厚葬,喜欢将金币葬入墓穴中,所以大量的黄金都被储存起来,汉代开采了很多黄金,铸造的金币都没有流通起来,金币的价值越来越高。
所以货币总量其实和货币的价值是无关的,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才是决定货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其实明廷铸造的新银元并不多,但是这些新银元每天都在市场上快速流通,所以这些新银元的价值也在飞快的贬值,这又导致了人们更加不敢将新元留在手里,导致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王世贞走入张居正的家里,张居正正在兴致勃勃的读着《物理学》这本书。
“叔大!”
王世贞走进书房,将买的糕点放在桌子上。
如今整个大沽区域涌入的人越来越多,本地自治社区不得已开始限制人员进入,王世贞作为当地名人,也是社区自治会的成员,刚刚去参加了一次社区自治会议。
大沽社区现在有十个社区自治会,这十个社区自治会共同商议政策,给团练发放工资,维持当地治安。
王世贞搬到了大沽后,就被选为社区自治会的成员,这几天他都被喊过去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这些涌入大沽的逃难流民们。
大沽社区自治会也吵成了一团,大部分已经在大沽社区长期居住的人,都不愿意这些流民的涌入。
一方面会带来更大的治安问题,一方面也会抢夺本地的工作岗位,影响已经住进大沽百姓的生计。
但是另一方面,大沽社区是一个夹在了明廷和东南之间的中间地带,也是一个特殊的地带。
特殊在于,这是一个窗口,市场和缓冲区,这也决定了大沽社区只能拥有维持治安的警察或者团练,但是不可能拥有更强大的武装力量。
明廷和东南都不可能允许大沽社区拥有武装力量,目前这个状态已经是发展的极限了。
而目前的规模,想要靠着大沽社区这点雇佣兵和警察,根本无法维持大沽社区的治安,也无法阻止更多的难民逃入大沽社区。
这样的封锁根本无法进行,那封锁本身也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自然是舆论了。
大沽社区内也有自己的报纸,也有不少人同情这些明廷的难民,还有人组织在社区施粥接济这些难民。
王世贞也觉得头疼,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有等到东南统一了全国之后,这种事情才会消失吧。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会不会有安南或者东南亚的人,或者是朝鲜倭国人想办法越过边境进入国内呢?
王世贞也觉得自己思考的问题太久远了,他找到张居正就是询问明廷币制改革的事情。
京师情报站的陆添寿给王世贞传来消息,希望能够王世贞预测一下明廷的财政问题,写一份报告递交大都督府。
王世贞根本不懂得财政,所以只能请教张居正了。
张居正淡定的说道:
“大明币值改革失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有,和目前大明情况最类似的,就是梁武帝铸造铁钱了。”
王世贞是一代文宗,他在文学上天分极佳,但是做官的水平就很一般了,完全比不上父亲和弟弟。
王世贞的父亲曾经是明廷大员,他本身又是庶吉士,本来王世贞做官应该很顺畅的。
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确实一般,而在文学上的名声也压过了他在做官上的名声。
做官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是最难的事情。
普通官员能够墨守成规,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就算是非常好的官员了,甚至现在这种发展快车道的时期,什么都不做百姓都能过好日子。
但是做官也是最难的事情,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集团,推动变法改革,并且将改革措施推行下去,这就是非常困难的。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张居正能够在大明中后期也进行变法,这已经非常了不起的政治才能了。
就算后世批评张居正是大明裱糊匠,变法治标不治本,但是也已经是远超历史上诸多的政治家了。
而政治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研究样本,这玩意儿很难积累经验!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历史学,寻找历史上相近的案例,揣摩政策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
第630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
张居正说道:
“南朝刘宋一直到萧梁,都一直饱受如今大明这种货币问题的困扰。”
“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大量的货币,因为市场交易需要货币,货币的需求是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