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郊游就有很多人带上了家眷,还有带上孩子的。
胡氏看到汤显祖年轻,又是一个人来参加郊游,也曾经听说过汤显祖在前途最广大的铁路司任职,也起了做媒的心思。
迟弘漠吃着妻子带来的糕点,一边说道:“未曾听过汤兄有家眷。”
胡氏眼睛一亮说道:“咱行人司的刑行人使,他是追随大都督的老人了,他家也是书香门第,女儿刚刚成年,我在诗会上见过几次,模样甚是周正,也是个懂得诗书的好孩子,要不要介绍给状元郎?”
“刑行人使家有女儿?我怎么不知道。”
迟弘漠吃着糕点,引来妻子的瞪眼:“怎么,相公对这豆蔻少女也感兴趣?莫不是要让我给你找一房妾室?”
迟弘漠连忙打了一个激灵,将嘴里的糕点吞下去说道:“娘子我可没这个意思啊,只是哪位刑行人的样子,真能生出如花似玉的女儿吗?”
胡氏瞪了一眼说道:“刑夫人说了,哪位刑大人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俊俏的!只是这些年在外奔波,才显得有些苍老罢了。”
迟弘漠一想到自己的这些同僚们,整日在天南海北的奔波,自己这种发配到安南的都算是近的,就觉得悲从中来。
所以行人司相比其他的司,官员的家眷更加的团结,在沈一贯妻子张氏的组织,经常组织活动。
若是有的家里遇到难处,女眷们也都会帮忙。
能让在外奔波的行人司官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张氏得到了行人司上下的一致拥戴。
只是想到了张氏的手腕,迟弘漠又为自己的上司捏了一把汗。
除此之外,听说这位张氏在鸡娃这方面也是好手。
沈一贯的儿子据说也是知名神童,如今已经在国子监读书了。
迟弘漠将话题拉回来说道:“估计给状元公做媒的人不少吧,马上我去试试看,但是这铁路司和咱们行人司一样,都是要天南海北的跑,恐怕不是良配啊。”
胡氏瞪了一眼他说道:
“男儿志在四方,张姐姐就常说,窝在南京的能成什么气候,相公你们这一批进士,也都是在外面跑的有前途。”
迟弘漠这么一想,似乎也是如此。
这一批转正的观政进士中,最知名的几个都是被发配到外面奔波的。
迟弘漠在安南积累的功劳,通过了选调考试后,立刻被定品从六品,一下子越过了诸多同年。
而定品最高的就是汤显祖这位状元公,他累计的功劳直接定位正六品,很多早起就跟随东南的官员,都没有汤显祖升的快。
但是任由什么人都说不出什么异议来,定品是按照这观政一年来的功劳来算的。
在南京学习观政了一年,只是在衙门喝茶的观政进士,和修了一条铁路,筹办了蒸汽火车线路的汤显祖来比,又拿什么去比。
别说是汤显祖了,光是迟弘漠在安南的功劳,也远超过同年们了。
在妻子的压力下,迟弘漠只能找上了并不熟悉的汤显祖,转述了向他介绍的意图。
汤显祖愣了一下说道:“多谢迟兄和嫂嫂了,不过汤某在老家早有婚配,只是今日公务繁忙,没来及回去完婚。”
迟弘漠有些尴尬,只好拉着汤显祖继续尬聊起来。
“汤兄,安南能建铁路吗?”
迟弘漠最熟悉安南的情况,他忍不住谈起了安南的局势。
汤显祖说道:“能不能建造铁路,要看安南的路况和土地沉降情况,理论上只要是平原地区,都是能够建造铁路的。”
迟弘漠说道:“若是能建造铁路,那我们对安南的控制就能更上一层楼了,只要修建一条贯穿在升龙府的铁路,那只需要一小支军队就能控制安南的局势了。”
汤显祖想了想说道:“若是迟兄真的愿意运作,那倒是也可以试试。”
迟弘漠说道:“安南那些甘蔗种植园主自然是愿意的,如果能有铁路运送蔗糖,成本也能下降很多。”
汤显祖想了想说道:“如果要在安南建造铁路,还需要工部甚至是内阁的批文吧?迟兄也知道的,铁路是限制出口的管制品。”
迟弘漠点头说道:“这个自然,主要是蒸汽机头嘛,我听说如今东南的蒸汽机,可是供不应求啊。”
汤显祖有些郁闷的说道:“官办工坊的蒸汽机产量严重不足,不过最近杭州的一家私人工坊也开始预定蒸汽机了。”
“听说是于公子投资的那家。”
第540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
于公子最近很愁。
他实在没想到,自己投资任福的蒸汽机工坊,竟然赚钱了!
而且比起火柴这种薄利多销的产品,蒸汽机实在是太赚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采矿业的发展,让煤炭的价格进一步下降。
很多工坊主发现,与其使用不稳定的水力,使用煤炭的蒸汽机产生的动力更稳定。
浙江南部的官方矿山中,已经开始逐渐使用蒸汽机来取代畜力了。
蒸汽火车头的出现,更是让蒸汽机在报纸上霸榜了好几天,搞得于二公子心神不宁的。
他赫然发现,自己好像投资过这么一个东西?
于二公子立刻找来了负责蒸汽机工坊的任福。
当时任福正在林安的火柴厂检查设备,随着蒸汽机的轰鸣声响起,大量木杆被挤压旋转,自动送进了涂料桶。
火柴杆上沾染了火柴头,紧接着输送带开始传送,将这些火柴平铺开,然后运送到后方的组装车间。
火柴自动分车一盒子一盒子的,落入到已经折好的火柴盒中,林安看到这么一个生产车间,依然感觉到了无比的震撼。
从火柴火药的调配,到火柴杆的切削制作,一直到涂料分装,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机器完成的。
目前需要人工的是折叠火柴盒以及将火柴盒子打包运输出去,整个火柴厂要比之前的火柴厂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倍!
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车间比得上以往十个车间,林安的火柴已经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火柴需求了。
而火柴厂的蒸汽机车间,让很多工坊主业蠢蠢欲动。
他们从没有想过,机器代替人力,竟然是这样的方便快捷。
这不仅仅是人力成本的问题。
随着工坊的规模扩大,管理雇工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这个世界并不是刻板印象那样运行的,就如同农民并不一定等于淳朴,雇工也不一定代表勤劳。
随着雇工人数的增加,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一个十几个人的工坊,雇主和雇工们还可以用情谊来维持,用嘘寒问暖来让工人认真工作,通过人情来维持工坊的生产。
但是当这个规模扩大到了几十人,乃至于上百人的时候,一个工坊主已经无法管理这么多雇工了。
要知道普通人就连自己的家庭都没办法管理好,难道一出门就能管理好上百人了吗?
这么多人的生产生活都聚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不计其数。
很多雇主发现,随着雇佣人数的上升,还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管理者,用人的成本更是急剧上升。
而如同火药工坊,火柴厂,炼铁厂这些需要人多,但是操作规程复杂,又有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场合,对于雇工的素质也有极大的要求,雇佣人力的成本高,同时还需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成本也高的离谱。
在这种时候,工坊主们发现蒸汽机确实不一样了!
一台蒸汽机可以取代十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工人,而机器可以稳定的运行,不会和其他工人争吵,也不会因为机器数量变多了,而需要增加管理成本。
特别是在王恭厂大爆炸之后,东南立法确定了雇工权利,一旦在工坊期间发生伤亡,那雇主就需要承担责任。
一些危险的工厂,必须要建立安全培训机制,相关的工人还需要通过安全检查,工厂主需要给从事危险岗位的雇员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工坊主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对于蒸汽机更是吹捧了,任福的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光是预收的定金就已经让于宗远收回了全部投资,甚至还赚了一大笔。
于宗远接到了账本,立刻让人将任福喊过来。
任福和林安两个人来到了于宗远府上,老管家笑容满面的看着两人,热情的说道:“公子在书房等着二位呢。”
任福也是扬眉吐气了,在于公子麾下产业中,就是他的蒸汽机工坊投入最大,也是亏本最多的。
以至于他的工坊都损害了于公子投资之神的名声。
如今自己的蒸汽机工坊终于挣钱了,任福在收回了所有定金之后,这才将银元和账本送到于公子府上。
于宗远坐在书房里,看着账面上的余额,他甚至感觉到了恐惧。
在这个时代,财富的积累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于宗远的父祖辈,一辈子靠着横征暴敛,通过兼并土地,积累的账面财富也不过是一县之地,他们于家也是南平望族,掌控的土地也就是千亩。
土地的产出就是这么多,家里库房中的财富也就是这么多,于家的家产也只能分给他这个次子一些店铺,上千两的银子。
于家在整个福建已经算得上是顶级的豪门了,家族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也就是这样。
农业时代的产业积累速度是有极限的,周期长回报慢,需要几代人的经营,一旦出现不肖子孙还很容易败光。
但是在商业时代,财富的积累速度和积累额度,都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想象力。
什么叫做富可敌国?于宗远账面上的财富就是!
于宗远看着账上惊人的数字,这是他们于家几代人都无法积累到的财富,他只通过几年时间就完成了。
他麾下的工厂、舰队等等产业更是不计其数,以他的财力完全可以在南洋购买一座大岛了!
于宗远账面上一年的利润,甚至可以比得上中部地区几个府的收入,这银元看得于宗远发颤,自己是多么大的一头肥羊啊!
靠着和大都督的关系,于宗远知道自己不会被走狗烹,但是如果别人知道这么大的数额财富,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任福和林安走进来,于宗远的脸色非常难看。
任福读不懂脸色,但是林安是能读懂的,他拉了一下任福,对着于宗远打招呼。
于宗远看了一眼任福,咳嗽了一声说道:
“老任啊,这账上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定金啊?”
任福立刻说道:“公子,这是其他工坊预付的款项,我们的工厂是按照预定先后发货的。”
没想到于宗远说道:“老任,不能这样啊。”
于宗远拿出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办法说道:
“我们做生意的,信誉第一位,你收了定金就要发货,可是这些货物有些都排到明年了,万一出现什么事情不能交付呢?”
“万一到时候有更先进的蒸汽机出现,客户不想要了呢?”
“我觉得这种模式不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