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546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苏泽只能感慨,某些思潮的出现真的是历史的必然。
  在经济好的地区,出现自由思潮实在是在正常不过了。
  在历史上,明末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这种思潮,担任了一批所谓的“狂儒”“狂僧”“狂士”。
  如果没有苏泽改变历史,他的妻舅李贽,就是明末狂儒中最有名的一个人。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明晚期的李贽就提出了各种堪称惊世骇俗的思想,其中就包含了反对礼教,提倡自由的观点,甚至有人拿出来说,李贽是明末思想解放的先驱。
  不过现在的李贽,还在老老实实的担任浙江的知府,完全放弃了学术。
  苏泽前段时间还觉得有些遗憾,认为自己改变了历史,让李贽这样的思想家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员。
  却没想到同样的思潮,提前在苏松地区出现了。
  甚至犹豫苏泽主权在民的思想基础,这些自由主义还多了一种民意的加持,显得更加的名正言顺了。
  就包括在东南的官府,也不乏有这种思想的支持者,认为官府应当减少直接投资,多用公债募资的方式来筹办基础建设,而不是和徐州铁路一样直接花钱。
  而更加极端一点的,认为应该官府不应该管理市场,更不应该管理商业。
  苏泽说道:“苏松地区出现这种思潮也是正常的,不过汝默,你觉得这个想法真的正确吗?”
  申时行也沉默了。
  他在松江府主政地方,他也见过不少白手起家的工坊主和商人。
  这些工坊主和商人靠着机遇,也靠着自己的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
  而将货物“自由”的运输出去,贩卖到其他地方,就是东南工商业崛起的根基之一。
  申时行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他们这种思想,毕竟收取的税金是从东南所有百姓头上抽的,用来建设铁路还可以说是基础建设,如果直接发给内陆地区的官府,补贴他们兴办文教,那确实让发达地区的百姓难以接受。
  甚至会有一种发达地区的人勤劳努力干活,养活欠发达地区懒汉的想法。
  苏泽笑着说道:“穷则地方保护,达则自由贸易,大部分人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申时行仔细揣摩这两句话,更是觉得苏泽说出了自由贸易的精髓。
  苏泽说道:“我们的市舶司关税,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卖到国外去,阻止别国有竞争力的商品进来。让白银尽可能多的流入国内,阻止白银流出国外。”
  申时行点头,重商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就一直都是东南的国策。
  这条国策也是东南的基础,靠着这条国策,白银才能源源不断的流入东南,这才有了东南市场的繁荣。
  要不然以东南的经济体谅,原本国内根本没有这么多可以充当货币的白银。
  市舶司也一直都在执行这条国策。
  苏泽说道:“不过这些人有没有想过,他们的银子真是完全是靠自己挣来的吗?”
  “没有统一的市场,没有发展的技术,他们就一定能够赚钱吗?”
  “那在大明统治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赚钱的呢?”
  申时行也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不是靠着先进的技术和统一的市场,还有越来越方便的物流,才有了这些工商业主们的机遇,他们全部将机遇归结于自身的努力,确实是太片面了。”
  苏泽说道:“片面?汝默,你看过这篇文章吗?”
  苏泽将一份厚厚的杂志递到了申时行的面前。
  《算学》,申时行自然知道这份杂志,这是《天工书院》主办的杂志,主要收录了和算学有关的“论文”。
  申时行不理解,为什么在讨论自由市场问题的时候,苏泽掏出一份算学的杂志。
  申时行虽然爱好读书,但是可不包含算学的书。
  特别是这些算学论文,看的他昏昏欲睡头晕脑胀。
  作为主管教育的教育大臣,这份杂志创刊的时候曾经送给申时行审阅过几次。
  最初的一些算学论文申时行还能看懂,但是随着算学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连题目他都看不懂的地步了!
  申时行实在感慨,这些搞算学的家伙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
  苏泽说道:“这一期的《算学》上有一篇论文很有意思。”
  申时行看向厚厚的算学,只觉得头皮发麻。
  苏泽说道:“汝默,你看这篇文章。”
  “假设一百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有100文铜钱,两两随即发生交易,将自己的一文钱交给对方。”
  “这是不是一个自由交易的公平交易模型?”
  申时行想了想,这确实是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
  “汝默不用看计算过程了,伱看结果。”
  “这种交易是随机的,每一个参加交易的人其实都默认是完全相等的,也就是说所有人的能力、背景、初始资本都是完全相同的,可以看做是最理想的公平情况。所有人都携带公平的初始资金,参与到市场交易中。”
  申时行连忙点头,这个实验确实假定了这种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的公平前提。
  “但是这个算学试验的结果是,在经过了多次盲选和数以千计万计的交易后,这一百个人的财富发生了变化。”
  申时行翻到结论,只看到一条符合数学规律的优美曲线,这个样本在经历过多次交易之后,财富出现了极大的分化。
  申时行惊讶的看着苏泽,苏泽说道:
  “即使是完全相同能力的人,在自由市场中进行交易,最后大家的财富都会出现正态分布,也就是自由并不代表公平。”
  “分化是从最初的几次交易开始的,当前期积累了更多财富的人,越容易在自由交易中扩大优势,获得更多的财富。”
  “而现实中,根本没有完全公平的起点,这种分化如果放任下去,财富只会越来越集中。”
  “这个模型并不是否认努力的重要,而是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时机,个人努力可能在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自由,不代表公平,恰恰完全的自由,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第506章 公办和私人书院
  申时行最后还是被苏泽说服了。
  南直隶、福建、浙江手上的钞关税,有一部分将会支援给山西、广西、湖广来建设官办书院。
  苏泽又提出,将书院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类似于天工书院这一类的职业书院,传授的是工匠的技巧,学制为一年,其中半年时间在书院学习,半年时间则在官办工坊实习,有能力的可以直接毕业后就留在官办工坊,或者去参加考试成为匠官。
  第二种则是吏员培训学校这一类的,专门培养技术官僚的书院。
  这种书院下设算学、工程、律法等科目,学制也是一年,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或者吏员招募考试。
  第三种则是学制最长的综合类书院,这类书院设立在省府,下设的课程和南京国子监差不多,学制也是两年,这类书院培养的就是参加东南科举的高级人才了。
  除此之外,苏泽还在湖广武昌设立了陆军第二大学。
  第二大学和南京陆军大学分开,南京陆军大学作为军官进修的学校,不直接对普通百姓招生,必须是立下功劳的现役士兵和军官才能进修。
  而陆军第二大学,则面向社会直接招生,这所大学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基层军官和特殊兵种,下设基层指挥学院和炮兵、后勤、情报等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军方。
  最后苏泽还在广西设立了一所李时珍学院的分院,在广西开设疫病、全科、妇幼等科目,专门给南方地区培养医生。
  就连申时行这个教育大臣,看到苏泽批下来的这笔投资也是头皮发麻。
  他终于知道什么是烧钱,和教育比起来,一条徐州铁路根本算不上什么。
  而且教育投资还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就算是最快的技工学院,也要一年才有能有毕业生,需要几年才有结果。
  原本地方官员投资教育的意向不浓,申时行也能够理解了。
  果不其然,当这条教育投资的政策一出,东南报刊纷纷转载,而南直隶、浙江和福建的年轻人纷纷表示不满。
  特别是苏松地区,甚至有读书人在报纸上攥写文章反对,认为是东南内阁拿着自己的钱去补贴内陆省份,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徐琨从外面回来,他首先冲到后院,去拜见了自己的老父亲徐阶。
  从北方回来之后,徐阶卸下了担子,身体反而好了很多,此时他正在画画。
  等到儿子进来,徐阶放下手中的笔。
  徐琨这些日子经常来拜访父亲,基本上都是因为徐家面临一些选择,果然他说道:“爹,今日松江府几个富商找到儿子,说是要联合出资办学,也要在松江府办一所综合性书院,您觉得要不要投资呢?”
  徐家其实已经有学校了。
  早些年的时候,徐琨就在松江府办了一所算学学堂,专门培养精通算学的人才。
  徐家的学堂,成绩优异的可以直接进入徐家的工坊和商铺工作,就算是最普通的账房学徒,那也要比在工坊中辛苦强得多。
  所以徐家的算学学堂已经开办了很多年,也有不少学生考入了官府成为吏员。
  这一次松江府的商人找上徐琨,是希望能将徐家的算学学堂也并入到综合性书院中,升为算学系。
  投资书院这件事徐琨自然是跃跃欲试的,但是这么做是不是公然和东南内阁打擂台,徐琨又有些犹豫。
  徐阶听完了儿子的叙述之后,思考了一会儿说道:
  “投资入股可以,但是我们徐家不能参与书院的日常运营,最好所有出资人都不要参与运营,而是从外面聘请大儒来做山长。”
  徐琨思考了一会儿,很快明白了老父亲的意思。
  徐阶说道:“书院和经商不同,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运营,而且读书人也和管理雇工不同,年轻的读书人是很容易受到影响和煽动的。”
  徐琨也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一次反对东南官府在内陆省份开设学院,嚷嚷的最凶的就是那些年轻的读书人。
  他们血气方刚,很容易闹出事情来。
  徐阶说道:“请有名望的大儒来担任校长,才能压住这些冲动的学生。”
  “不参与运营,才能淡化商人投资的属性,让更多人来读书。”
  徐阶说道:“办学是好事,咱们徐家的产业能不能继续传下去,也许就要看这座学校了。”
  五日后,松江府二十三家大工坊主和商人宣布,在上海县投资设立一家私人书院。
  这家书院以工程、算学、航海、农学、机械为主要专业,也设立新学、律法等文科专业,也是一所综合性的书院。
  投资的二十三家全部都宣布不参与书院的运营,专门从外面聘请大儒担任山长,而书院的教授也都是从外面聘请的。
  松江府带头,苏州府、杭州府、福州府也纷纷有人出钱,其中最豪横的自然是杭州府的于公子了。
  于公子慷慨解囊,直接出资五千两银子,在杭州建设一所新的书院。
  这所书院同样是综合性的书院,于二公子也不参与书院运营,专门聘请大儒担任山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5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6/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