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532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苏泽说这种东西,将会要超过油桐,徐渭自然是不相信的。
  苏泽说道:“这叫做橡胶树,是我托西班牙冒险队在南美洲找到的。”
  “这东西,日后载重的面积,怕是要比油桐还要多啊。”
  苏泽说道:“橡胶树只能种植在气候温热的雨林地区,可以试着在南方先种植一些,还有安南也可以试试。”
  徐渭有些奇怪,这种事情苏泽竟然亲自交代自己这个首席大臣,不过苏泽已经一次次证明了他的眼光,徐渭也将推广橡胶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说道:
  “广西的制宪会议代表丹芸就一直在户部跑项目,说是要给广西引入新的产业。”
  “要不然就让她把橡胶树带回广西试试,如果橡胶树真的能比油桐还重要,那也可以改善广西的经济落后状况。”
  苏泽大喜道:“我怎么把广西忘记了!广西也是最适合橡胶树生长的!我已经编写了种植和采集橡胶的手册,内阁可以给广西批一笔专项扶持的资金,资助在橡胶树成材前的农户。”
  等到徐渭离开之后,苏泽爱不释手的放下手里的橡胶树。
  南京的气候根本不适合橡胶树的种植,要不是如今是七月份天气炎热,这橡胶树早就冻死了。
  苏泽花费重金,只买到了橡胶树的种子,却没有发现能治疗疟疾的神树金鸡纳树,虽然有些遗憾,但是橡胶制作传动胶圈,密封件,蒸汽机这些工业设备的性能又能更上一层楼。


第490章 新的背刺
  杭州。
  随着进入酷暑,于宗远于二公子更加懒了。
  只看到两个妾室正站在冰块边上,用力向于二公子那边扇着扇子。
  于二公子依然像是死鱼一样趴在凉塌上,这杭州明明要比老家南平更北,可是夏天要比南平难熬多了。
  于二公子正在考虑要不要返回老家的武夷山避暑,躲过这难熬的杭州夏日。
  可是于二公子又舍不得杭州的热闹,老家南平还有亲爹和亲哥一大家子在,回去他就不是呼风唤雨的于公子了,而是于儿子和于二弟了。
  上一次写信向父亲问安的时候,于宗远就说自己在杭州事务繁忙,所以才没时间返回老家的。
  想到这里,于宗远只能打消了返回老家避暑的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老管家走进屋内,说是火柴厂的厂长林安上门拜访。
  对于林安,于宗远的态度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林安的火柴厂在上个月又扩大了规模,向于宗远要了一大笔的投资。
  这笔投资甚至超过了当初建火柴厂的三千两银子。
  自从抛售完毕铁路公债之后,于宗远的产业真的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和徐家不同,于宗远的投资往往立足于各种新行业,用报纸上的说法,于公子投资的都是“新兴行业”。
  比如捕鲸业,肥皂业,火柴业,这些都是以往不存在的行业,但是一旦兴起之后就是纯粹的空白市场,投入大量资金的人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迅速占领整个市场。
  于宗远的这种投资,虽然也经常会失败,但是只要成功一次就能获得十倍乃至于百倍的回报。
  可偏偏在东南能够这么玩的,也只有于宗远这么一个人。
  在两个月前的时候,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于宗远的投资故事,报纸上盛赞于宗远的成功,在于他“广撒网的有魄力投资,超然卓绝的敏锐眼光!”
  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于宗远都快要气炸了,他甚至觉得这家报纸的编辑是在捧杀他。
  于是于宗远立刻下令购买下了这家报社,并且将写那篇文章的编辑胡润喊到了自己的府上。
  见到这个编辑之后,于宗远也是心头火气,这么大张旗鼓的吹嘘自己,不是将自己架在火堆上吗?
  但是这家报社的编辑并不知道,他反而盛赞于宗远的投资“眼光”,不断的拍着肉麻的马屁。
  面对如此肉麻的吹捧,于二公子那点气也消散了不少,看来这个编辑真的是自己的崇拜者。
  胡润看到于宗远心情大好,于是提出要给于宗远写专访,详细介绍于宗远的发家事迹。
  于宗远一听当场就拒绝了。
  开玩笑!大都督还没写传记呢!
  自己弄得这么大,不等于自己说自己是肥肉,等着官府来收割?
  于宗远立刻拒绝了胡润的请求,但是胡润的建议却给了于宗远一个想法。
  自己名声这么大,想要压下去已经很难了。
  既然如此,何不将其他人也吹捧上去,只要别人比自己厉害,那么日后宰肥羊的时候自己肯定就能排在后面了。
  于宗远想明白了这一点后,立刻向胡润提出,要将他收购的这份八卦小报,彻底改版为商业报纸。
  这份报纸除了要刊登商业消息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是东南实业家和投资家的专访!
  要详细介绍这些在各产业领先的大佬,是如何崛起如何“奋斗”的!
  胡润听到这个建议之后,眼睛也是一亮!
  当年介绍于宗远的那期是报纸卖的最好的一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就是最好的成人童话。
  胡润也知道自己用了春秋笔法,省略了这些人发家中黑暗的部分,而且他们的成功往往也都是各种因素的结合,让他们自己也很难复制。
  但是在如今东南的环境下,鼓励的就是这种开拓精神,有不少普通人都在做着这些美梦。
  甚至每天都能听到某某出海赚了大钱,某某开了什么工坊大赚特赚的消息。
  胡润立刻对于宗远佩服的五体投地,怪不得于公子要买自家的报社,原来是有了这样天才的想法!
  活该人家于公子赚大钱啊!
  于宗远又说道:“你还可以弄个富豪排行榜,将各地有实力的商人都列上榜单。”
  “对了!不要列我!”
  胡润眼睛再次一亮!
  这年头做生意主要靠的都是实力和名望,如果有了这个排行榜,肯定很多人要争着上榜!
  这又是一个增加报社收入的好机会!
  胡润的呼吸都急促起来,于公子真的是做生意的天才啊!
  就这样,于二公子收购的这家报社,改名为《杭州商业报》,开始从八卦小报转型为专门的财经报纸。
  而《杭州商业报》的第二个版面,则是胡润专门用来专访富商和工坊主的版面。
  在各种报纸竞争激烈的东南地区,《杭州商业报》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杭州最畅销的报纸。
  甚至连苏州和松江的商人,都会来杭州购买这份报纸。
  两个月的时间,《杭州商业报》成了杭州最畅销的报纸,而收购这家报社又成了于宗远投资成功的优秀案例之一。
  报纸这门生意,最大的好处就是现金流充足。
  《杭州商业报》同时又是一份和商业紧密相关的报纸,读者当中也有不少是真的做生意的商人。
  于是《杭州商业报》的广告费用也水涨船高,给于宗远带来了大量的现金。
  要不是林安的火柴厂扩建用去了于宗远的现金,他家的银库都快要堆不下了。
  此外,除了林安的火柴厂扩建之外,如今还能稳定吃钱的项目,就剩下任福的蒸汽机项目了。
  而任福是林安的好友,他的项目就是林安介绍的。
  所以即使天气酷热,于宗远还是见了林安,毕竟这是自己为数不多的“靠谱”手下了。
  见到林安之后,于宗远的态度也非常亲近,他随口问道:
  “林厂长,火柴厂的扩建进行的如何了?”
  林安老老实实的说道:“已经扩建完毕了。”
  “没事,我就是随口一问,慢慢来没事的。”
  于宗远随口回着,但是他听清楚了林安的回答,立刻跳起来说道:“什么?已经完工了?”
  林安带着笑容说道:“是啊,已经完工了。”
  “这次能这么快完工,还是多亏了于公子了。”
  于宗远站起来说道:“多亏了我?火柴工坊扩建我可是一次都没去过工地,怎么说是多亏我了!?”
  于宗远提高了声音,火柴工坊这么快完工,就意味着自己投入已经结束,而火柴这东西本来就赚钱,接下来又要开始拿麻袋接钱的日子了。
  一想到这里,于公子又血压高了,他连忙说道:
  “等等!这么快完工,是不是没遵守法律?现在杭州可是严查奴工的!”
  所谓的奴工,就是如今在东南暗地里出现的一种制度。
  随着一些保护劳工的法律出台,很多工坊也意识到了人力成本费用的巨大。
  其实在工业时代初期,与其说是工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聚集的手工业。
  很多工坊主发现,如果按照法律雇佣东南的工人,那自己得到的收益就会少很多。
  于是奴工就出现了。
  这些奴工一部分来自于东南比较欠发达的地区,或者干脆就是从北方逃荒来的流民。
  除此之外,还有从南洋、倭国、朝鲜、安南贩卖过来的人口。
  东南官府是严格禁止奴隶制度的卖身契的,于宗远也是在几次聚会上,听别人夸耀过自己使用奴工是多么便宜。
  最后自然是被于公子正义举报了。
  作为杭州商人的领袖,于公子一直致力于维护商人形象,这些使用奴工的工坊主当然不能让他们败坏东南儒商的名声。
  林安连忙摇头说道:“不是用了奴工,于公子放心!”
  “我说多亏了于公子,是多亏了于公子投资过的那些工厂帮助。”
  “我投资的?”
  林安点头,激动的说道:
  “厂房用的是于公子投资的水泥工坊造的,那砌墙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于宗远这才想起来,水泥工坊似乎是当年为了响应胡宗宪在杭州治理水灾,于宗远主动投资的。
  “厂房用了大量的玻璃,这些也都是您的工坊生产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5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2/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