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53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更重要的一件事,在这里制宪会议过后,要推举出东南第一届的内阁。
  按照报纸上的说法,东南设立的内阁制度,更像是回归到了古老的群相的政治体制。
  这是汉初、唐宋曾经实行过的一种制度。
  内阁大臣就是那个时候的宰相,坐而论道,制定东南的大政。
  在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下,分别设立首席大臣,财政大臣,交通大臣,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监察大臣,陆军大臣和水师大臣。
  首席大臣负责的是内阁日常行政事务,决定低等级官员的升迁考察,在内阁下设立吏部,首席大臣主管吏部。
  当然吏部只是负责低品官员和吏员,高级官员还有其他的选任方法。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还拥有一票否决权,他如果不满意某个任命,可以一票推翻前面的任命,要求内阁重新任命新的官员。
  财政大臣则是负责整个东南的财政,负责内阁下设的户部。
  户部的职能包含了征收钱粮赋税,监管金融,新成立的驿站钱庄和各市舶司下的码头钱庄也划拨到了户部下。
  除此之外,财政大臣还要负责审核各部门的预算,负责给各部拨款。
  交通大臣负责工部,苏泽将皇宫和官署营造的职能从工部剥离出来,如今的工部只负责修路和水陆漕运,同时曾经作为对立部门的市舶司,其码头也被归入工部管理,征收关税的海关则分给了户部。
  全国的水利工程也都归交通大臣管理。
  不过工部这些工程,也不是随便造的,必须要在年前制定好第二年的预算,交给内阁审定之后,户部才会根据预算拨款。
  同样的,苏泽对于现在工部的预案也有一票否决权。
  教育大臣则下辖礼部,东南的礼部将祭祀等工作抽离出来,如今就是纯粹的学政教育部门。
  礼部负责整个东南的学校,还要筹备东南明年要举行的新科举,此外日后有关官员升迁考核的卷子也都由礼部出题,而如今东南官办的报社,也都要归于礼部之下。
  司法大臣负责刑部,刑部的职能改为一个,就是制定新律法,不过制定的新律法要交给内阁审议才能通过,苏泽这个大都督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的陆军大臣和水师大臣,老百姓也能理解,等于将兵部分拆成了陆军和水师两个部分。
  同时大都督府还将陆军和水师名下的,和军用无关的工坊,码头,报社,商铺,都分别交给其他部门。
  最后监察大臣下辖都察院,苏泽保留了言官御史的体系,但是将明廷复杂的言官简化成了一个都察院。
  都察院负责监督其他部门施政,对于内阁大臣也有弹劾的权利。
  高级官员任免,工部的重大工程,都察院也有旁听和否决的权利。
  按照报纸上的说法,如今东南的内阁属于“训导期”,这个期间大概是十到三十年,这个期间苏泽担任东南大都督,内阁大臣还是由他任命。
  但是等“训导期”结束之后,到底是什么政策,报纸上没有讲,整个东南高层也对这个问题保持了缄默。
  可光是这一套体系,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疯狂了。
  大明也有内阁,内阁首辅也会被称作阁老,甚至国相,但是谁都知道自从明初胡惟庸案之后,大明已经没有宰相了。
  西汉陈平曾经这么定义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汉初宰相职权极大,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宰相就会被内朝侵占权力,汉武帝通过打压相权,开始了皇帝专制的时代。
  这之后历代皇权都在和相权对抗,后面的朝代虽然偶尔也会出一些比较强势的宰相,但皇权加强和相权削弱,是整体的趋势。
  等到明初,通过几桩大案扫除掉开国的一批文臣武将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宰相,通过设立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机构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而明代内阁的权力范围和权力大小,这是一个薛定谔的问题。
  遇到一些强势的内阁辅臣,那就可以军训六部和言官,像是严嵩那样把控朝政。
  遇到弱势一点的内阁辅臣,那就是橡皮图章,连日常工作都是混日子。
  明廷的内阁制度,对于皇帝来说“好就好在”这个含糊其辞,其内阁职权完全靠内阁辅臣自己去“争取”。
  遇到懒惰一点的皇帝,比如嘉靖和现在隆庆这样的,就可以给内阁多一点权力。
  遇到勤政一点的皇帝,就可以绕过内阁自己掌控朝局。
  而东南的这一套内阁体系,是从法理上规定了大臣的地位,并且明确规定了各内阁大臣的职权范围,这就不是明廷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了,而是真正的能够参与国政,决定国政的重臣。
  内阁,吏部、户部、工部、礼部、刑部这五部,新成立的陆军部和水师部,合称为七部,这是东南最主要的行政部门。
  除了这七部之外,还有几个直属于内阁,但是不归任何大臣负责的独立部门。
  大理寺,在大理寺下设立“秋审厅”和“上诉厅”。
  死刑犯都是秋后问斩,秋审厅专门负责地方上报的死刑案件复核。
  “上诉厅”则是对府县两级判院审判结果都不服,最后上诉的审理部门。
  司农寺,负责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和推广新农业技术。
  太仆寺,负责全国的马政和渔政。
  鸿胪寺,负责对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负责向外派驻使臣。
  宗正寺,负责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负责发放度牒,确认佛寺道观主持司库等重要职位的任免确认。
  在五寺之外,还有两监。
  分别是军械监,负责火炮,火枪等军械的生产,军用船务生产的舰船也归于这个部门。
  将作监,负责官办的矿坑、铁厂、工坊,管理官办工坊的匠官和工匠们。
  以后的内阁大臣是苏泽这个大都督直接任命之外。
  七部、五寺、两监的主官都通过廷推产生。
  而能够决定廷推结果的人,就是内阁大臣、五部五寺两监的主官,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代表。
  虽然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拥有对廷推结果的否决权,但是内阁和各部寺监的权利已经要大大加强了。
  不过与此同时,都察院也被大大加强。
  御史人数从明廷的几十人增加到一百人,这些人则不是通过任命,而是各府县通过各种方式选任出来的。
  身份也不限于读书人,包含军人,农夫,商人,只要能被选任出来,就可以担任御史。
  都察院拥有对所有部寺监等部门的人事任免,财政支出监督审核的权利,还可以提出联合动议罢免大臣和各部寺监主官。
  至于这些督察御史要怎么选任,报纸上也没有说,还要看制宪会议后的结果。
  对于这个新闻,东南各阶层的态度不一。
  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毕竟高层距离他们太远了。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苏泽叫大都督还是皇帝,大将军,都是东南的统治者,只要是苏泽在这个位置上,百姓并不会感觉太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那些读过苏泽新学理念的年轻读书人来说,这可就区别大了!
  从打破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再到东南推行的制宪会议,都让一些读书人想到了最近学术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西周国人暴动后的“共和”时代。
  难道苏大都督真的有这个想法?
  东南猜测纷纷,但是新出现的阶层,却对这个制宪会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许是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
  但是这套引起东南地震的新闻,却没有在东南军政上层引起什么波澜。
  因为苏泽的执政根基实在是太稳固了,军政的高级官员不是他的门生就是故友,军方更是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在一部分传统官员看来,所谓的制宪会议不过是走个过场,苏泽担任什么职位,他都是东南的执掌者。
  晚了点,这章太难写了


第416章 睿智的作战计划
  定国公徐文壁,在大明的一众勋贵中,算是相对靠谱的一个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他就是万历朝的班首重臣,主要工作是帮着万历代祭山川日月列祖列宗,整日在这些陵庙之间忙碌着。
  祭祀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徐文壁在万历年当了那么多年大祭司也没出过差错,在勋贵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如今的定国公徐文壁,虽然不是明廷的大祭司,但是已经勋贵中资历靠前的了。
  成国公朱希忠本来是勋贵第一,是徐文壁父亲老定国公一辈的人物,也带过兵打过仗。
  但是朱希忠在追随上皇西狩的时候,太原兵变的时候被愤怒的士兵们打死了。
  朱希忠一死,老一辈的勋贵基本上都站错队伍跟着上皇,死的死散的散。
  年轻一代的勋贵中,也就只有徐文壁还算是能用的。
  徐文壁在“劝说”上皇回銮京师中立下了功劳,也得到了隆庆皇帝的信任。
  三十多岁的徐文壁挂帅出征,自然是志得意满,不过这位新军大臣的水平,其实也就是一般般。
  徐文壁之前的两个职位,红盔将军是负责内廷禁卫的禁卫统领,红盔将军是布置在皇帝身边的最后精锐,一般都是勋贵子弟担任,身穿红色盔甲,所以叫做红盔军。
  到了明代中后期,红盔军已经是内廷仪仗礼仪军队了,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护送上皇西狩的前半段,大军都是成国公朱希忠带领的。
  等到太原兵变之后,大部分的禁军都留在太原或者返回了京师,上皇只带着部分亲信逃往西安,这时候徐文壁才开始真正的统领军队。
  徐文壁的优点就是中规中矩,如果将他认为是军事上的奇才,那也未免太高看他了。
  除此之外,徐文壁勋贵子弟的作风也很明显。
  比如轻纵家奴,包庇手下,作风奢靡,喜欢排场。
  这些若是安定的时候,倒是也不要紧,这样的勋贵已经算是勋贵中的乖宝宝了,大部分勋贵,比如徐文壁的亲戚,魏国公徐鹏举那样的货色,让他们统领大军铁定要吃空饷贪出兵变来。
  只可惜现在是战时,山东战场马上就能验证这位定国公的成色了。
  在徐文壁进入山东以后,他并没有加快速度赶往前线,却一路上走走停停,接受山东官员的迎接款待。
  就这样徐文壁走走停停,半月才到了山东前线。
  王本固带领三镇军官拜见徐文壁,徐文壁却将其他中层军官全部拦在了门外,只见了王本固和新军三镇的主官。
  对于徐文壁倨傲的态度,三镇新军的中低级军官都非常不满。
  要知道王本固虽然是文官,一向用军纪统兵,对待中高级军官不假颜色。
  但是平日里也会去军营巡视,拉拢低层的军官。
  徐文壁作为新任主将,竟然第一次军议连中下层军官都不见,这种倨傲的态度实在让人寒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4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3/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