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39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这是山东巡抚韩楫的上书,韩楫是高拱的门生,也就是高拱的“自己人”。
  韩楫的奏章内容也是关于解决朝廷财政问题的,他的办法也很简单,开矿。
  韩楫说在山东境内发现银矿,请求朝廷派遣矿监,在山东开矿征税。
  高拱可不是傻子,他在翰林院的时候就经常研究朝廷的典章,当然知道银矿是什么情况。
  中国本来就是贫银国,而且银一直都是贵金属货币,已经开采了千年。
  山东是什么地方?要是有矿还轮到现在给你大明开采?
  容易开采的银矿,秦汉唐宋就开采完毕了,哪里还轮到现在?
  当年嘉靖在全国开矿,浙江一地花了六千两银子开矿,最后挖出的银子总共才五千两。
  但是高拱对于这份奏章犹豫起来,万一真的有矿呢?
  如果真的和韩楫说的一样,山东发现了大银矿,不就能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吗?
  高拱也有些病急乱投医了,他没有写批示,而是直接将这份奏章送到宫里,请隆庆皇帝亲自批示。
  接下来的一封奏章,又让高拱有些头疼。
  《请裁驿站疏》。
  这是高拱阵营中,都察院一名监察御史里行所上的奏疏。
  严格的说,这封奏疏并不是要将驿站全部裁撤掉,因为驿站是大明传递公文的血脉,如果没有驿站朝廷的公文就完全无法下达了。
  这份奏章是减少朝廷拨给驿站的经费,将驿站完全变成百姓承担的徭役。
  高拱对这份奏章也犹豫起来,驿站系统一年也要吃掉朝廷大量的经费,这确实能够省下不少开支。
  但是高拱也很清楚,如今驿站系统能够勉强维持,都是靠着朝廷的拨款,让那些在驿站工作的人还能有一口饭吃。
  在陕西这种遭灾的地区,在驿站甚至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还需要花钱找关系才能进去。
  如果完全变成民间承担,驿站又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负担。
  甚至在地方官吏的层层加码下,成为为害地方的恶法。
  高拱提起笔,还是建议皇帝暂时不要对驿站系统动手。
  处理完这些事情,座钟发出悠扬的铜罄声,已经到了午夜十二点了。
  与此同时,梁山泊中,聚义厅灯火通明,李舜臣高居头把交椅,整个聚义厅已经聚集了几十人。


第404章 李舜臣聚义梁山泊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等十五人来到了梁山泊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山寨。
  不过这肯定不是《水浒》中的山寨了,山寨被废弃了很久,还有火烧的痕迹,应该是以前曾经有人上山做贼,后来被官军捣毁了。
  李舜臣一行人就在梁山驻扎了下来。
  很快李舜臣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山头,就是大大有名的梁山,他的面色非常复杂。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不仅仅在大明,在整个东亚都是声名赫赫。
  李舜臣在朝鲜就读过《水浒传》,自然知道梁山泊的故事。
  自己好好的东南正规军,怎么就上了梁山呢?
  木下藤吉郎就比较没文化了,他没有听过梁山的故事,但是听了李舜臣的解释,他眼睛一亮说道:
  “我们在明廷就是反贼,反贼上梁山不是正好吗?”
  李舜臣嘴角微微抽搐,木下说的似乎没毛病。
  接着木下藤吉郎说道:“要不我们也打出梁山的旗号?替天行道?如今山东有不少流民,我们就用这个旗号召集百姓上山拓荒?”
  李舜臣愣了一下,木下藤吉郎这个办法似乎不错?
  自从明廷在山东进行坚壁清野之后,整个山东流民遍地。
  山东官府也害怕再出一个宋江,在梁山泊附近派兵把守,驱赶在梁山泊附近开荒的百姓。
  但是现在的梁山泊,已经和宋代不同了。
  在宋代的时候,梁山泊是一片汪洋大泽,水系纵横,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所以才成为著名反贼基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山泊的水位降低,曾经的汪洋大泽成了一个个小水泊,梁山本身并不高峻,这里的地形也不如宋时险要了。
  虽然不如宋时险要,但是明廷官府对于逃入山中的流民,也是无力清剿的。
  而官府不入山清剿,还有一个原因是梁山在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之间。
  梁山是五县交界的地方,可以说是五县共管,也可以说是五县都不管。
  木下藤吉郎上山打猎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躲在山中的流民。
  他很自然的向李舜臣建议,在梁山中招募流民。
  李舜臣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木下的建议,不过他也害怕被明廷清剿,没有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只是默默的招募流民。
  可没想到,李舜臣这么一行人在梁山中开始招募流民,很快就有大量的流民冲入梁山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李舜臣还有点担心,怕自己的名气大了引来明廷官府的清剿。
  可是很快李舜臣就发现自己多虑了,明廷官府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这伙人。
  这下子李舜臣放下心来,很快梁山中就积累了好几百人。
  众人带领这些流民们种植粮食,维修山寨,搭建房屋,梁山的名气更是在附近从传开,又吸引了不少流民向这里聚集。
  李舜臣将残留的破旧山寨改为“聚义厅”,又从流民中选出三十六名流民头目,在梁山上划分区域各自开荒狩猎,整个梁山更加秩序井然。
  可是接下来的剧情,突然变得魔幻起来。
  而今天李舜臣召集众人在聚义厅开会,却是因为山下的明廷官府终于注意到了梁山上的这股力量。
  郓城县的蔡知县听说了梁山上聚集了上千流民,被县尉鼓动想要立功,终于有了动作。
  蔡知县派遣县吏上山,想要诏安李舜臣等人。
  李舜臣只觉得非常的魔幻,自己好好一个朝鲜人,在东南参了军,然后又在明廷的山东上了梁山。
  现在明廷官府竟然派人来向自己诏安?
  话本中的剧情也没这么离谱吧?
  面对上山诏安的县吏,李舜臣只能召集众人商议,要怎么处理。
  加上李舜臣在内的十五人,是梁山的核心,再加上三十六名流民头领,齐聚在聚义厅中开会,还真搞出了点声势。
  不过这些流民头领都穿着破破烂烂,大部分人都瘦的皮包骨头,大部分人在之前就是到处乞讨的流民,其实也不过是纸老虎罢了。
  李舜臣坐在头把交椅,木下藤吉郎和其余十四人分别坐在两侧,而三十六名流民头目因为梁山上没有足够的椅子,只能席地而坐。
  如果不是因为这聚义厅气派,还以为是丐帮开会呢。
  李舜臣清了清嗓子说道:“郓城县派人诏安,大家怎么看?”
  木下藤吉郎首先跳出来说道:“肯定不能接受诏安啊!”
  “二当家说的对!”
  “不能诏安!”
  剩余的东南新军士兵还没发话,首先是那些流民头目喊了出来。
  这些流民头目可是太了解明廷官府的做派了。
  这一路上不少流民聚集起来自保,各地官府都用出同样的套路,先是假意诏安,然后将流民头目一网打尽,然后将流民击散。
  只要没有人带头,这些流民始终闹不出太大的声势来。
  这些流民好不容易在梁山有了立锥之地,自然不愿意再下山。
  李舜臣看了看四周,他当然不可能接受大明官府的诏安,这次开会不过是试探流民头目的意见。
  他立刻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将那郓城县的县吏带上来!”
  被派上梁山的县吏姓黄,他是郓城县兵房的书吏,蔡知县需要有人上梁山诏安,黄书吏不幸抽中了签,带着蔡知县的诏安文书上了山。
  等到了梁山,看到梁山秩序井然,守备森严,黄书吏的心更凉了。
  他不是没见过聚集在一起的流民团伙,但是这些流民团伙都是普通百姓,根本不成气候。
  但是梁山上这帮人,又是修建山寨,又是分田地拓荒,俨然是要在梁山上长住的样子。
  等到黄书吏被人带进了聚义厅,更是双腿不停地打颤。
  正坐在中央的李舜臣,虽然看起来年轻,但是眉目之间满是英气。
  分坐在李舜臣左右的梁山“头目”,一个个都挺直腰板,看起来根本不像是流民,反而比济州城内的那些明廷新军还精锐。
  而坐在聚义厅中的流民头目,在黄书吏进入聚义厅之后,就狠狠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食肉寝皮,黄书吏只觉得脊背发凉。
  自己真是太倒霉了!这梁山上根本不是普通反贼!
  黄书吏小心翼翼的对着李舜臣一拜,说道:“郓城县书吏黄坚,见过李大当家。”
  李舜臣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黄书吏。
  只看到李舜臣下首,一名长得很滑稽,如同猴子一样的反贼突然拍了椅子扶手站起来:
  “你这官府走狗,见到我家哥哥竟然不跪!”
  黄书吏吓得噗通一声跪下来,在场的流民头目都觉得解气,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黄书吏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只是不停的磕头说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啊!”
  李舜臣瞪了一眼木下藤吉郎,这才说道:
  “黄书吏起身吧。”
  黄书吏小心翼翼的看了一圈,最后还是跪在地上。
  李舜臣说道:“你上山是奉命来诏安的,不过弟兄们的态度你也看到了,回去禀告你们县太爷,我们梁山不接受诏安!”
  黄书吏听到这话却是一喜,听这年轻头领的意思,是准备放自己下山传话。
  好歹这条命是暂时保住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4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9/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