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蒙古骑兵的撤走,韦家杰瘫软在地上。
只看到一个中年男人骑着马走到他身边,红猎猎的五原城旗帜在他身边飘舞着,韦家杰再次打量这些五原骑兵,看到的却是很多骑着马的商人。
陆二命令手下收治这些伤兵,他看着黄台吉远去的方向,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陆二原本只是带兵护送商队前往大同边贸的,他总共就带出来了三百人不到的五原骑兵。
听到了汉人逃亡的消息后,陆二冒险打出五原城的旗帜,又让商队的人和附近逃亡的汉人百姓扮作骑兵,装出人数众多的样子。
没想到竟然真的吓退了黄台吉的土默特骑兵。
经过其他人指认,陆二对着韦家杰说道:
“我五原城禁止传教。”
韦家杰低着头说道:“不求传教,只求杀蒙狗!”
陆二看着韦家杰说道:“回五原城吧,养好伤,有的是蒙人让你杀!”
接下来几天,陆二又在板升城附近虚张声势,夜间袭击了几个蒙古人部族,造成了五原城大军在板升城附近出没的假象。
这下子板升城中的蒙古人,更加不敢追击逃亡的汉人。
黄台吉带兵返回板升,俺达汗却没有因为这个儿子临阵逃脱而责罚他,反而夸赞他的谨慎。
蒙古人的兵制就是散则为牧民,聚则为骑兵,俺达汗开始征召他的骑兵,又派出其他部族应征来的军队,去拦截逃跑的汉人,并且刺探五原城主力的位置。
这么一来,那些其他部族的士兵更加怨恨。
自己被白莲教军袭击停下了追击,就被黄台吉十抽一杀了,现在黄台吉看到五原城的军队直接逃跑竟然没得到任何惩罚!
如今五原城的大军就在板升附近,你们土默特部的人在城内,却让别的部族人出去送死。
这些其他部族的骑兵更加离心离德,对于追击拦截汉民也不再出力,每天回来都报告各种胡编的消息。
就这样俺达汗在板升城中听了近半个月的假消息,五原城主“化身千万”,一会儿在板升东部出现,一会儿又在板升城的北部杀出。
五原城的军队数量也千变万化,一会儿报告是几千骑兵,一会儿又是十万大军。
等到俺达汗召集了本部骑兵之后,板升城外哪里有什么五原城大军的踪迹,而板升城附近的汉人都已经逃亡的差不多了。
而草原上根本没有大军行过的踪迹,俺达汗终于明白自己被耍了。
俺达汗只能再次返回板升城内,他下令将所有汉人的田地全部收回,又将几个汉人掌印官的家产全部查抄。
紧接着俺达汗又下令立刻开始建造佛寺,可是如今板升城内的汉人工匠都已经逃走了,俺达汗只能从下面的部族召集工匠和劳役。
这些部族自然非常不满,可是俺达汗手里的土默特骑兵又让他们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送上工匠和劳动力。
时间进入五月,《警世报》最新一期的头版,刊登了一张包含了草原、西域、藏地、安南、朝鲜、倭国以及南洋的地图。
原本这一期不过是对《海国图志》上的亚洲地理的概述,算是介绍了一下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局势。
原本只是地理科普的一期报纸,却意外的引起了抢购的热潮。
整个东南地区的百姓,在掏钱购买了报纸之后,就开始用笔在报纸上涂色。
百姓们将东南已经占领的地区都涂上颜色。
随着攻占江西全境,东南新军入武昌,以及广西平定瑶乱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百姓再次将地图上填满。
看着整个东南地区连城一片,光是所占土地面积,已经可以和明廷相抗衡了。
更不要说东南的南直隶、浙江等地区,原本是大明的财赋重地,经济上的东南已经远超过明廷了。
第五旅名义上的旅长是徐渭,不过正常的军令都是通过陈璘这个副旅长下达的。
沿着大运河向北推进,陈璘一路上带领第五旅平定土匪水盗,将旅部一直推到了徐州。
在恢复了漕运沿岸的秩序之后,徐渭又从南直隶巡抚衙门派出司法官,专门审理这些土匪水盗。
经过快速的审理,首恶全部都流放广西,从犯则根据所犯罪行情节,分别判处一到三年的徭役,正好去修复大运河淮北段。
听到这个消息,大部分土匪水盗竟然喜极而泣。
运河号称“百万漕工之所系”,在整个运河中,漕工人数最多的就是淮北这一段了。
因为黄河入淮,导致这一段大运河水位升高,在很多地方河道淤塞,根本无法正常通航。
这就需要大量的纤夫,有些断绝的航道甚至还需要纤夫将船拉到沙子上,用陆地行舟的方法拉到下一个码头。
这些漕工没有土地,就靠着漕运过日子。
当东南新军攻占南京,南北漕运断绝,他们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张居正撤退的时候,也故意在淮北留下了一些钉子,所以等到第五旅北上,就遇到了很多土匪水盗。
这里面自然有想着乘乱而起的野心家,但是大部分也都是被裹挟的漕工和普通百姓。
他们跟着做土匪水盗,其实也吃不饱饭,还要受到土匪头目的压榨。
如今被判了徭役,但是他们以前在明廷的时候也天天在运河拉纤啊。
给明廷拉纤,虽然有些灰色收入,但是也仅仅能够饿不死。
如今给东南服徭役,每天都能吃饱饭,每个月根据工作情况还配发“工分”,月底可以用这些“工分”兑换粮食带回家。
这哪里是服徭役啊!简直就是苏大都督在淮北赈灾啊!
而这一次的淮北水利工程,胡宗宪亲自从浙江结束了杭州海塘的工程,返回南直隶亲自筹备。
谁也没想到,胡宗宪在着手修了浙江的几条河之后,似乎觉醒了内心的治水之魂,在水利上的水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他亲自前往南京大都督府,和苏泽商讨如何治理淮河的问题。
胡宗宪拜见苏泽,苏泽拉着他的手说道:“胡部堂为浙江治水,让钱塘江海潮倒灌的塘灾成为历史,我已经命令浙江在钱塘江入海口的海堤命名为胡公堤!并雕刻胡公碑,记录胡部堂治钱塘江的功绩!”
胡宗宪听到心头一暖,能在杭州建造堤坝留名的都是什么人?
苏堤的苏轼,白堤的白居易,这两位可都是留名千古的人物!
现在他胡宗宪也能在钱塘江变立碑,那可是和平定倭乱一样,能够留名千古的功劳啊!
胡宗宪对着苏泽说道:“胡某不敢专功,若不是大都督支持,胡某断然不可能修成此堤的。”
苏泽没有继续和胡宗宪客套,而是说道:“胡部堂这次来南京,是为了重修淮北水利的事情吧?”
胡宗宪点点头,这时候他才发现,苏泽身后竟然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而且这个人他看着还有些眼熟。
苏泽说道:“这位是前广东巡案潘季驯,广东易帜的时候立下功劳,后来返回老家湖州探亲,就被我征辟到了大都督,参赞水利。”
潘季驯也有些无奈的向胡宗宪点头致意,他不过是回家探亲,却被苏泽知道了,强行将他征辟到大都督府做参赞。
虽然现在东南严格明确了官员选任的制度,不允许超品提拔,但是大都督府参赞依然是一个很关键的位置。
像是早期一些重要官员,比如徐渭等人,都是从这个参赞职位上走出去的。
现在能担任大都督参赞,日后放出去肯定也都是好职位。
潘季驯本来在广东推行“均平里甲法”,但是苏泽对于这套法并不感兴趣,而是经常拉着潘季驯讨论治水。
潘季驯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学习水利,却没想到自己还真是这块料子。
而苏泽也感慨,这能上史书的,果然都不是普通人物。
潘季驯从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水利知识,可是当他接触水利之后,水平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一开始苏泽靠着Lv10的水利技能,还能指导潘季驯。
但是潘季驯很快将古代治水的书籍看完,开始看苏泽总结的治水经验。
如今潘季驯在整体上,比不过苏泽后世带来的经验,但是在相关治水的细节上,苏泽已经完全无法指导潘季驯了。
所以在胡宗宪的治水方案送到大都督府之后,苏泽立刻拉着潘季驯研究。
胡宗宪说道:“大都督,明廷的大运河江淮段已经几十年没有清淤疏通了,所以属下打算趁南北漕运断绝的时候,好好重修一下大运河。”
胡宗宪担忧的看着苏泽,他担心苏泽怀疑他是故意提出大工程,拖垮东南的民力。
一开始投降的时候,胡宗宪还有过这种想法,但是如今他已经彻底没有这种想法了。
苏泽没有说话,胡宗宪的心更沉了,就在他打算请罪,提出一个更保守方案的时候。
苏泽却说道:“胡部堂!你这个方案还是太保守了!”
第398章 改道黄河之志
太保守了?
胡宗宪吓了一跳,他要重新清淤整个淮北运河这个方案还保守?
只听到苏泽说道:“潘参赞,你来给胡部堂说说方案。”
潘季驯拿着一份厚厚的资料,搬到了胡宗宪的面前,接着说道:
“这是大都督府准备的方案。”
胡宗宪翻开厚厚的资料,他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厚的资料了。
在东南官场上,正在掀起一场反对“公文八股”的运动。
任何官场内部流转的公文,用词用句都必须要简单明了,就事论事,去掉那些格式化的恭维和云山雾绕的车轱辘话,每一份公文都必须要开宗明义,将所需要向下布置的工作或者向上汇报的事情明确的写出来。
不像是以前胡宗宪担任浙直总督的时候,下属送上来的公文大部分都是溜须拍马的废话,而他自己写的公文也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斟酌,一边要小心避讳大明朝积累下来的长长的避讳名册。
这都是有教训的,当年嘉靖刚继位的时候有一名大臣,就是在写给皇帝的奏章中,不小心写了成祖的名讳。
刚刚继位的嘉靖就借题发挥,重重的处罚了拿名大臣,并且将他驱逐出朝堂。
胡宗宪当年在浙江抗倭,做官做事都小心翼翼,唯恐被抓到把柄。
现在东南官场没有避讳,甚至有的官员故意在公文中避讳苏泽的名字,而被苏泽批评,反对任何形式的避讳。
这也是为什么胡宗宪投了东南之后,感觉非常轻松的原因。
思绪拉回到资料上,虽然潘季驯拿过来的资料很厚,但也和东南的其他公文一样,开宗明义的将资料的主要内容列了出来。
“黄河改道!”
胡宗宪彻底愣住了。
苏泽说道:“淮北漕运的问题,来源于黄河夺泗水入淮河,泗水又入淮河,导致整个淮北河沙淤积,水位上涨淤塞漕运。”
“而且因为黄河经常泛滥,让泛滥的黄沙侵蚀淮北平原,导致这里的大好土地无法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