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福建来说,有些不要紧的县城,修的城墙比府城还高。”
“到任的县官总有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总要办一些事情,这些都要花银子。”
“我这还是以官员没有私心,只是为了政绩而论,更不要说上下其手,贪墨公帑这种事情了。”
“官之欲无穷,民之力有穷。”
“而前任官员得了政绩高升,就算是民力疲敝,到任官员也不会怜悯体恤民力的,自己要是休养生息,不是便宜了后来者?”
徐渭看向苏泽问道:“大都督,难道这是一个死结吗?”
苏泽说道:“潘季驯在广东尝试的均平里甲法,倒是一个办法。”
徐渭说道:“均平里甲法我也看过,对于节约官府公帑支出有些好处,要治这顽疾还是不够吧。”
苏泽说道:“自然是要改上一改的。”
“以县为单位,若是县衙要支出大笔公帑,需要向县内所有里正说明,支出公帑用于何处,作用如何。”
“里正则要返回乡里,向百姓说明用途,听取百姓的意见。”
“接下来衙门再召集这些里正公议,若是大部分里正都反对,这笔公帑就不得支出。”
徐渭皱眉说道:“可是普通百姓,又哪里知道一些公务的必要性呢?若是如此,到任官员岂不是一事无成?更要被胥吏和里长欺压了。”
苏泽说道:“当然,所以我还准备给另外一条路,若是真的关系民生军事,又耗资巨大的工程,可以请上级拨款,专款专办,甚至可以将动用民力的部分都折算成银子,多拨一些下去。”
“里正所议的,也只有否决的权利,没有提议的权利,这只是给百姓一个反对的机会。”
苏泽又说道:“另外大明的考核巡查体系也要改,不过这都要慢慢来了。”
“先从南平县开始试点,若是有效再推广到全境。”
为政最怕的自然就是操之过急了,看到苏泽并不是着急推进,徐渭也松了一口气。
苏泽又落下一子,才说说道:
“南京要热闹了。”
苏泽说的没错,此时的南京热闹非凡。
自从赵贞吉升入内阁之后,南京官场纷纷诧异,大家从没想到这位赵大人升迁竟然如此之快。
赵贞吉接到了圣旨之后火速北上入京,而南京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很多官员悄悄将家人转移回了原籍老家,如果原籍老家是浙江福建的,则会让妻子回娘家或者投靠亲友。
张居正主政南直隶军民两政之后,发现前来打辞呈的官吏也多了不少。
张居正怒火攻心,自然也是全部驳回,但是南京中还有不少官吏偷偷逃亡。
更让张居正恼火的,是魏国公徐鹏举这个活宝。
因为振武营兵变之后,一直被勒令在家反省的徐鹏举,竟然突然就将家眷送出了南京城。
可是张居正也管不了徐鹏举,只能上书弹劾这个家伙。
有了徐鹏举做榜样,南京城内的大小勋贵们也有样学样,纷纷开始偷偷转移家产。
除此之外,南京城内还发生了钱荒。
张居正总算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也算是好消息了,被贬到了南京的国子监祭酒高拱终于到了。
张居正从安庆返回了南京,就是为了见一面高拱。
高拱见到冬日里的南京城,不由的发出了感慨。
这一路上他看到江北的糜烂,运河两岸的荒芜,早就已经麻木了。
但是看到南京城这个样子,高拱还是有一种大明气数将尽的感觉。
“肃卿!”
张居正拉着高拱上了马车,迫不及待的谈起了政务。
“肃卿,南京城内钱荒,市面都要以物易物了,你看怎么办?”
高拱看向车外,巷子口的一个市场中,百姓正拿着东西交换。
而整个南京城沿街的店铺都关门了,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办法正常交易。
高拱问道:“叔大,南京为何会钱荒?”
张居正说道:“首先是苏松二府的货物太畅销了,外流了大量的铜钱和白银。”
“另外就是南京城内不少权贵将家产变卖,换成白银离开南京城,这些都导致钱荒。”
说到这里,张居正愤愤不平的说道:“国事如此,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贵竟然都想着跑,我上本参奏,朝廷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高拱叹息了一声说道:“国事如此,叔大还是想着南京城内的事情吧。”
张居正这才说道:“算了,不说这些人了,如今之计,必须要稳定南京的钱粮,要不然不需要苏贼来攻,南京城就垮了。”
第332章 徐州地方
张居正看向高拱问道:“肃卿兄,有没有办法应对南京钱荒?”
高拱叹气一声说道:“难啊!你我其实都知道,要应对钱荒最好的办法就是铸币,可南直隶这个样子,还能铸币吗?”
张居正想了想就摇头,为了铸炮,张居正已经就将南京工部库存的铜和铁都拉到安庆去了,如今根本没有铸币用的材料。
高拱继续说道:“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发行银元。”
“叔大你知道吗?福州制造的银币,都已经在山东和江北用开了,币值非常的稳定。”
张居正说道:“银元?南直隶哪里还有银子啊!”
高拱说道:“改铸。”
“改铸?”
高拱点头说道:“是的,将苏泽发行的银元改铸成更小额,成色更差的银元,此举虽然需要花费火耗和工钱,但是等于增加了市场的银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钱荒。”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钱荒物贱,只要能拿出钱来,南京就能维持下去。”
张居正瞠目结舌的说道:“肃卿兄,朝廷才是正统啊!你是要让正统的朝廷去私铸贼兵的银币?”
高拱同样也沉默了。
张居正又说道:“可是官府手里也没有苏泽发行的银元啊?”
高拱说道:“叔大不是要在南直隶行一条鞭法吗?那今年的秋粮征收就折成银元来征,还有那钞关税也同样只收银元,只要有一笔银元在手,就可以开始改铸了。”
张居正迟疑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迟疑说道:“可是朝廷?”
高拱淡定的说道:“朝廷都已经要放弃南直隶了,以叔大之才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你我皆是朝廷弃子了,不过是铸造新钱罢了,朝廷不会介意的。”
张居正看向高拱,只能叹息说道:“肃卿,我要在安庆守御苏贼,这铸币的事情你能帮我吗?”
高拱本来想要拒绝,但是看到张居正鬓发中的银丝,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张居正的要求。
比起南京城的百业萧条,大厦将倾的景象。
上海外滩的码头上,则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徐家二公子亲自在码头上监督冬衣装船。
徐府的管事的正在吆喝着:
“这是送到东南的冬衣,可要扎好了!要损坏了可要扣你们的工钱的!”
看到一个搬运力夫将送到东南新军的冬衣散到地上,这个管事的立刻跳起来喊道:“快快快!看看有没有开线?可千万别弄坏了!这一件冬衣就是一两二钱银子!你们赔得起吗?”
而码头另一边,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掺了稻草芦苇的冬衣只要一摔,碎草屑就能从夹缝中露出来。
有的冬衣不小心掉在地上,边角就已经开线了。
可就算是这样,徐府的管事们也完全没人看着,只是任由这些力夫们将冬衣扔到船上。
等到所有的冬衣都装卸上船,看着驶向一南一北的两支船队。
徐琨心中隐约有些猜测,如此大量的采购,很有可能这批冬衣就是朝廷采购的军服。
可是徐琨这点负罪感很快消失。
一分钱一分货!总共出厂价就是二钱银子!你还想要什么样的冬衣!
反正大明朝廷已经断了和自己的采购合同,这批冬衣是卖给“北方客商”的,其他的徐琨一概不知!——
京师永定门外的漕运码头上,一身红袍官服的赵贞吉从官船中走出来,看着前面迎接自己的一大批官员们,露出一个谦和的微笑。
当这位新晋阁臣登上码头之后,众官员纷纷对他行拜礼,齐声高呼:
“欢迎赵阁老回京!”
赵贞吉连忙堆起笑容,再团拜一圈回礼,看着码头上这些讨好的面孔,赵贞吉终于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妙。
“让让!”
只听到一个霸道又尖锐的声音,紧接着几名披着红色大氅的锦衣卫开道,一名面白无须的太监出现在码头上。
陈洪这位东厂督工,司礼监秉笔太监,如今已经取代了和陶公公牵连的李芳,成为宫内仅次于黄锦的第二人。
在码头的官员看到是陈洪,也纷纷缩起脖子,将脑袋撇过去。
陈洪拱手说道:“上谕,召赵贞吉入宫觐见。”
原来是传旨的,众人纷纷用艳羡的目光看着赵贞吉,刚刚抵达京师就被皇帝召见问对,这位赵阁老果然是恩宠正盛啊!
等到了赵贞吉入宫的时候,宫内已经燃起了华灯。
赵贞吉跟在陈洪身后,前排太监提着灯笼劈开黑暗,赵贞吉从已经修复的东华门入宫,依稀能够看到三大殿的轮廓。
自从那年宫灾之后,因为朝廷缺银子,三大殿时修时停,到了今年终于快要修复完毕了。
赵贞吉不敢多看,继续低着头跟着陈洪,往西绕到了皇帝居住的玉熙宫。
以往皇帝修道的时候,因为服用金丹冬热夏冷,冬天的时候玉熙宫都是殿门和窗户大开的。
可是今年入冬之后,玉熙宫也铺上了暖阁,窗户和殿门也都是关闭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