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255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徐渭皱眉说道:“那商人如何肯买。”
  苏泽笑着说道:“官府只要给利息,自然有人愿意买。”
  胡宗宪皱眉说道:“给利息?”
  苏泽说道:“今天的钱,和两年后的钱,价值是不同的。”
  “胡总督应该知道现在民间的贷款利息多高了吧,因为有抵用钞关税和官府信用担保,官府的利息完全可以低一些,但只要有得赚,自然会有大户来购买的。”
  胡宗宪看向徐渭,徐渭击节赞叹道:“实在是太妙了!”
  徐渭站起来,对着苏泽拜道:“汝霖兄国之干才也!”
  苏泽受了徐渭的全礼,他给胡宗宪献策,自然是为了抗倭。
  造反是造反,但是苏泽绝对不会因为造反而搅乱抗倭。
  胡宗宪这个人来历史上难以评述,但是今日接触下来,苏泽只感觉到他是真的一心抗倭的。
  有人会说,东南倭寇以大明海盗为主,而否认抗倭的民族性。
  但是在苏泽看来,倭寇滋扰百姓,保护百姓抗倭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就是民族英雄!
  从胡宗宪、徐渭、俞大猷身上,苏泽确实看到了他们的人性光辉,他们矢志抗倭的坚持。
  苏泽当然愿意支持他们。
  至于抗倭券和钞关税法,会不会增强大明朝的财政能力,为日后自己造反造成障碍?
  苏泽心中冷笑,如今钞关税法和抗倭券掌握在方望海、胡宗宪这样人手里,自然是对国家有益处的。
  可只要等他们去任,那这一套利国利民的良法,就必然会堕落成加速大明王朝覆灭的恶法。
  历史上永远不缺乏好的办法,真正缺乏的是能执行好办法的人。
  王安石的变法,也算得上是利国利民的好法,可是等到王安石倒台,一部分变法人亡政息,一部分变法则成了大宋盘剥百姓的恶法。
  至少现在苏泽相信,在胡宗宪和徐渭的主持下,抗倭券会成为帮助浙江抗倭的良策。
  至于以后的事情,相信,相信后人的智慧就完事了。
  紧接着,徐渭在席上向苏泽请教了发行“抗倭券”的细节。
  包括如何防伪,如何号召大户购买这些细节。
  而胡宗宪和方望海则开始觥筹交错,两人仿佛一见如故,越谈越是投机。
  苏泽也在悄悄的观察胡宗宪,他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史书上对胡宗宪的评价非常准确。
  他是一个很明白“权变”的人,所谓权变,好听一点说就是手段灵活,做事不迂腐。
  难听一点说,就是擅长使用阴谋诡计,做事手段花样多。
  只要能主导抗倭,他可以和赵文华一起诬陷张经。
  能获得抗倭的支持,他可以攀附严嵩。
  今天为了抗倭经费,他可以不顾及一切来拜访方望海。
  可另外的一方面,为了能抗倭,他可以提拔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猛将。
  为了能抗倭,他可以招募徐渭、文徵明这样的贤才。
  为了能抗倭,他可以将自己都豁出去,在明史中也说,查抄胡宗宪家产的时候,他家中无余财,确实是清正的官员。
  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才能终结嘉靖朝的倭乱,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最后才不能善终。
  但换句话说,若不是胡宗宪,倭乱还能解决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苏泽自然不想要做胡宗宪这样的人,但是这也不妨碍他愿意帮助胡宗宪抗倭。
  两名大员交谈,自然也少不了朝局。
  如今朝堂上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前吏部尚书李默被罢官下狱,而最新的消息是李默这样的大员竟然死在了狱中。
  朝廷中议论纷纷,都开始攻击是严嵩迫害李默而死。
  紧接着,按照严嵩的推荐,以大学士李本掌吏部事,开始对京师官员进行吏部考察,也就是所谓的“京察”。
  这一次京察中,六部九卿衙门中大量的官员被贬谪,不少官员更是被罢官闲住,勒令致仕,调外任用,还一下子罢免了三十八名御史言官。
  这次“京察”,可以说是严党大获全胜,以往抨击严嵩的大臣和言官都被清理出去,以徐阶为首的清流一派大受打击。
  方望海知道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但是说起朝局来依然有些愤愤不平。
  胡宗宪并没有维护严嵩,而是叹息一声说道:“如此激烈的手笔,倒不像是恩相所为。”
  方望海明白胡宗宪的意思,严嵩老了,以他老谋深算的性格,手段不该如此霸道才是。
  李默已经政治上死亡了,根本没有必要杀他。
  京察的动静这么大,虽然驱逐了一批人,但是也让清流更团结。
  朝廷局势从来不是争的一朝一夕,这一次的动作太大人人自危,就连皇帝也会因为严党势大而警惕。
  这都不像是老谋深算的严嵩做出来的,那能够这么做的,也就只有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了。
  胡宗宪说道:“小阁老这个人,做事太过于强硬。”
  方望海叹息一声,还好他这个户部侍郎是南京的户部侍郎,要是在京师他的这点水平,怕是一天都当不下去。
  这场酒宴,两位大员达成一致。
  胡宗宪全力支持方望海在浙江筹建钞关,而方望海也支持胡宗宪发行抗倭券。
  辞别了胡宗宪,方望海再次南下,不过这一次他要绕道去看望一名老朋友。
  终于写完了,这段好难写。
  不知道大家对这种财政剧情怎么看,因为我也在别的书上没怎么看过。


第251章 淳安海瑞
  方望海要去见的老朋友,是现任淳安知县海瑞。
  淳安县虽然不在顺路返回福建的路上,但是也在浙江水系的支脉上,方望海要绕点路,随行的人员当然也不会拦着。
  不过方望海也是轻车简从,命令所有人不得宣扬他户部侍郎的身份。
  路上,苏泽对着方望海说道:
  “世叔,无论胡宗宪怎么说,这债券上的大印要盖钞关厅的,只有盖了钞关厅大印的抗倭券才能抵税。”
  方望海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这就是要将发券的权利掌握在钞关厅的手里。
  苏泽又说道:“若是第一年从巡抚衙门要不到钱,钞关厅就可以自己发券。”
  李贽立刻说道:“妙啊!汝霖这是一颗心两手准备,这样也不怕胡汝贞赖账!”
  说着说着,一行人就这样进入了淳安县。
  淳安县,是浙江西边的一个县,因为不靠近海,算是遭受倭乱比较少的地方。
  不过倭乱少,不代表本地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在海瑞到任淳安县的时候,淳安刚刚遭遇了一场水患,海瑞亲自带着人上水坝,这才堵住了快要决堤的水坝。
  因为涨水淹没了不少田地,海瑞又是带着百姓抢种了粮食了,好歹保障了夏粮的种植。
  紧接着海瑞又将淳安县历年积欠的案件全部断绝完毕,因为他处事公道,得到了“清天大老爷”的名声。
  这期间海瑞的老母和妻子也被接到了淳安县,海瑞父亲早亡,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之前在南平担任教谕的时候,海瑞留着妻子在老家侍奉老母,夫妻时隔三年终于团聚了。
  等到了淳安县,沿途听到了的百姓都在称颂海瑞清天,这一切都让李贽非常的惊奇。
  他也不是没见过好官,眼前的方望海就算是一名好官了。
  但是和海瑞比起来,方望海在任上也没有得到百姓这么拥护。
  苏泽看着淳安县,轻轻叹息了一声,对于百姓来说,一个能履行职责的县令已经是颇为难得了。
  像是海瑞这样公正廉明的,那就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了。
  其实对于大部分大明的百姓来说,只要能吃饱饭活下去,就已经他们最大的追求了。
  作为整个世界最有忍耐力的民族而言,往往这些简单的要求都不容易满足。
  其实淳安县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很好,和平坦的江南比起来,浙江的丘陵多山多,土壤也多是红土和黄土。
  这种土壤其实肥力并不充足,浙江的气候要比江南更热一些,降雨量也要充沛一些,但是亩产却要低于江南。
  但是此时的淳安县却是一副安定的样子,九月份的夏粮已经征收完毕,冬播的小麦已经种下了。
  坐在船上看着两岸被打理的很好的田地,方望海做过地方官,知道在这个世道下能够有这一份安定,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海刚峰果然有济世安民之才啊!”方望海赞叹道。
  同样是做过地方官,方望海最能理解做官的难处。
  要是做一个普通混日子的官员,当官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只要将任务分配下去,要求下面胥吏去办,最后交上足够的粮食完成朝廷的考评,稍微处理一下公务,政绩基本上都不会太差。
  更别说现在当官的都会带上师爷什么的,就连日常的事务都可以交给师爷办,当官只要每日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
  但是做官也是一等一的难事,要做一任好官,要能够公平的处理境内的诉讼,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
  浙江因为要抗倭,加征的抗倭银和饷银,要完成这些任务,又要给百姓留点余粮,当官的就要想办法让县里的大户也乖乖的交粮食。
  这就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要知道小民的粮食好收,大户的粮食难征。
  除此之外,一方知县还有各种杂事,各种县里的祭祀要做,一县的学政要管理,还有迎来送往的官员,要将这些都做好可是相当的不容易。
  看到淳安县如此安定的景色,方望海就知道海瑞是那种能力非常强的官员。
  苏泽也感慨的看着四周,从江南到浙江,苏泽都没有感觉到鱼米之乡的富庶,看到的反而是面如菜色的农夫,被驱赶着拉纤的壮丁,疲惫又小心伺候的驿站民夫。
  这一路上还是没有发生倭乱的地区,很难想象那些爆发了倭乱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样子。
  淳安县的百姓却不同,农夫小心的打理田地,这是一种对未来抱有希望的样子。
  苏泽感慨,终于知道为何古代百姓有如此重的“清天”情结,就连现代社会都对“清天”有着迷一样的崇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2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5/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