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84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苏泽引以为戒,在笔记上记下“将没有训练的士兵送上战场就是谋杀”。
  不过算算日子,大明反攻的日子也快到了。
  张经已经再也输不起了,肯定会尽快组织一场大战来证明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俞大猷屡次战败,但是依然没有撤职,还让他继续带兵的原因。
  就算是浙江巡抚胡宗宪,此时也不能继续和张经拖后腿了。
  如果浙江的局势继续糜烂下去,那无论是清流还是严党,都没有好果子吃了。
  另外一封信自然是林默珺的,林默珺寄来的是福建被倭把总司的最新消息。
  果然和苏泽之前所预料的,福建的平衡很快被打破了。
  上月二十日,两广总督鲍象贤下令,广东备倭把总司汪柏督军讨伐广东海上的海盗。
  这一次广东海备倭把总司出了死力,还花重金雇佣了停靠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助战。
  此战杀死广东地区的倭寇头领徐铨等一千二百余人,招抚三百五十余人,海疆稍靖。
  受到了广东同僚的鼓励,福建的被倭把总司也坐不住了,下令各卫所备战,也要驱逐纵横在福建海上的“鹿大王”。
  接到了消息之后,林默珺立刻按照苏泽的吩咐,将蜈丸号藏入船坞,疏散东奥岛港口附近的移民,偃旗息鼓消停了下来。
  可是接下来的进展,就是林默珺看不懂的了。
  因为林默珺不再假扮鹿大王巡视海疆,出海巡航的沿海卫所船只也多了起来,很快就有五个卫所上报,自己作战驱逐了鹿大王。
  林默珺:??
  这些日子林默珺虽然不再扮演鹿大王,但是也会“偶尔”驾驶卫所的战船“路过”东奥岛,可没见过任何一艘大明的战舰敢于靠近东奥岛的。
  怎么就驱逐鹿大王了?
  最夸张的还是福州府的定海守御千户所,这帮虫豸据说从月港买了一条倭船拖回了福州府码头,说是自己击沉了倭寇的旗舰,鹿大王带领部众逃遁回倭国了。
  靠着一艘破船,几面倭寇的旗帜,几把破烂倭刀,福建都司衙门和备倭把总司竟然为定海卫请功,上报兵部福建海上也大捷,击溃了鹿大王。
  苏泽看到这个结果更是无语,自己还是高估了福建这些沿海卫所的道德底线。
  不过这倒是也省了事情,看样子这些卫所也没有胆子登上东奥岛,查看“鹿大王”到底有没有撤走。
  只不过保护费的生意做不成了。
  不过福建沿海卫所如此不计代价的捏造军功,而两广也突然发力,还雇佣葡萄牙人作战平倭,这都让苏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倭乱最严重的,就是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
  如今福建和广东都取得战果,消灭了海上的倭寇。
  那朝廷投入最多,调入军将士兵最多,花费银两最多的江南浙江地区,为什么一点功都没有立,反而吃了败仗呢?
  好深的算计!
  果然张经这个只会打军事仗,不会打政治账的浙江总督会被胡宗宪取代,嘉靖皇帝早就已经对他失去了耐心,后面再立功,他的罪名也已经定了。
  专制体制下的皇权,是世界上最没有耐心的生物。
  当你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你随口说的任何话都会被奉之为圣旨,
  你的任何错误都有人帮你掩饰承担,
  人就会失去对客观规律的敬畏,认为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没有战胜就是下面人的问题。
  不仅仅是嘉靖,他的孙子如此,他的孙子的孙子也如此。
  妄图认为一道圣旨就能立刻改变现状,任何战争都能一战而定,任何政策都能立竿见影。
  那臣下就只能造出热火朝天的干劲来,用“不是一片小好,是形势一片大好”来糊弄上面。
  苏泽叹息一声,张经之死在两广和福建的倭寇平定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苏泽提起笔给林默珺回信,让她继续留意东奥岛的动向,不要让官军登岛,暂时藏住鹿大王这身皮,安静等待下一次水浑的机会。
  苏泽打开另外一封信,这封信字迹清秀,用的信纸也是上等的熟宣,看封面的落款是刚刚搬回泉州府的李夫人。
  苏泽微微一笑,李夫人又怎么可能给自己写信,果然看到熟悉的字迹,这是方若兰给自己来的信。
  前几天苏泽给李夫人写了一封寒暄的书信,不过算算日子应该还没送到泉州府,这封信上的日期应该是方大小姐刚刚搬到泉州府,就给苏泽写信了。
  不得不说,这位方大小姐是一位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她心中说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琐事,比如搬回老宅整理老宅的时候,发现一颗她小时和舅舅一起种植的柑橘树已经长大了,又回忆了一些儿时时光。
  她还从舅舅的藏书中找到了一份新的糕点食谱,她讲述了用陈皮制造糕点的过程,也颇为生动有趣。
  当然信中也不是都是高兴的事情,方若兰也抱怨了母亲逼迫她学习女工的凄惨经历。
  想到兰质蕙心的方大小姐,费了半天力气将鸳鸯绣成了鸡,苏泽也露出笑容。
  除了这些生活中有趣的琐事,方大小姐也带来了一个消息。
  她舅舅在南京国子监担任博士,前几日舅舅寄来的信中,说起了朝廷上的事情。
  “兵科给事中殷正茂上奏请铸钱,户部复议,可在产铜在云南、两广、山东、福建等省铸造铜钱。”
  福建要铸铜钱了?
  方若兰说自己舅舅在来信上提醒李夫人,尽快将家里的铜钱换成白银,福建钱法将乱。
  方若兰想不通为什么朝廷要在福建铸铜钱,反而钱法会混乱,所以写信请教苏泽。
  苏泽想了想,提笔开始写信。
  说的都是大明,章节评论和作者无关


第188章 钱法困境
  苏泽提起笔,开始给方若兰回信。
  “本朝初行钞法,以宝钞为币,多禁铜钱。后来宝钞崩溃,朝廷不得已再用钱法,但是很多地方已经钱法不通,比如我们福建至今使用的依然是宋钱。”
  苏泽又写道:“朝廷虽然不行银法,但是太仓库已经征银为贡,商贾结算也多用银,所以现在的大明是银钱并行的局面。”
  苏泽这两句话说的就是如今福建的货币使用状态。
  普通老百姓日常开支使用的都是铜钱,而且是宋代的铜钱。
  有钱人和商人一般用银子,而茶贡这种也用折银,官方虽然没有承认银的货币地位,但是民间和官方也基本上默认银作为货币的地位。
  至于金,在大明基本作为和宝石珠宝一样,是被当做奢侈品的,正常交易根本不会当做货币。
  至于宝钞,这东西在洪武爷的时候滥发了一大堆,又是当做军户的军饷,又是当做朝廷的俸禄,反正是哪里不够发哪里,成为洪武一朝的“财政魔术”。
  明初属于是天下刚刚平定,人口还在增长中,经济流通也不频繁,好歹维持了宝钞的缓慢贬值。
  只可惜到了永乐爷的时候,又要修建北京故宫,又是修编永乐大典,还有下南洋打草原,反正朝廷用钱的地方多了,宝钞的财政魔法就不好使了。
  从永乐年开始,宝钞就贬值的和废纸一样,后来虽然有反复,但是到了嘉靖年连朝廷也不用了。
  各地官府上报的财政报表上,以前上缴的宝钞部分也都是折钱,也就是折算成铜钱上缴。
  钱银并行,也就是说大明朝现在有铜钱和银这两种货币,就是如今大明朝的货币格局。
  苏泽继续写道:“各地私铸成风,朝廷铸好钱,则民间收好钱而铸劣币,每一次铸钱都会导致市场上的劣币更多,钱价就会大跌。”
  “从今上登基开始,朝廷已经铸过三次钱,每次铸钱之后都是钱价大跌,钱价跌则朝廷收的税钱也就少了,所以从本朝十六年开始,改贡不再折钱开始折银。”
  “官府铸钱之后,为了不因为铸钱亏本,开始铸造大钱,并且以大钱来换取市面上的银子,这又导致钱越多而银越少,银价越高而钱价越贱。”
  苏泽放下笔,这就是嘉靖年间钱法不通的主要原因了。
  两种货币并行的制度,维持稳定汇率是最大的难题。
  而官府铸钱为了不亏本,就开始铸造面额大的钱,然后用这些钱去按照官方的比率,强行去换取市面上的银子。
  官方铸造大钱,民间自然也开始铸造大额假钱,结果就是铜钱的含铜量越来越低。
  铜钱越来越贬值,银子越来越值钱。
  朝廷铸造的铜钱多了,反而铜钱贬值的更厉害。
  百姓也不是傻子,你铜钱是一年比一年贬值,银子是一年比一年升值。
  然后你官府还让我们用铜钱,不肯我们用银子,自己又在收银子。
  于是肯用铜钱交易的人越来越少,钱法就更加的不通。
  大明朝钱法问题原因很多,私铸成风自然是一个问题,而朝廷没有打击私铸,反而开始和私铸比烂,也开始发行成色更差,面额更大的铜币,利用铸币反过来掠夺民间的财富。
  说白了,疏通钱法本意自然是好的,是为了解决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
  这是一个货币问题,但是朝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只想着从中赚钱,这个雪球只能越滚越大。
  到了崇祯手上,他的福份都被祖先们享光了,钱法只能彻底崩盘了。
  朝廷要在福建铸钱,苏泽开始思考能不能从这次铸钱中得到什么好处。
  私铸?这种事情苏泽自然是不屑为之,一场大贬值掠夺的是普通百姓的财富,而真正的上层是不会从铜钱贬值中受损的,反而会从中得利。
  就比如方家,她家就早早的听到了风声,然后提前将铜钱换成银子,等到朝廷开始铸钱,铜钱的价格跌落之后,她们手里的银子反而更值钱了。
  和方家一样的都算是好的,有的大家族会干脆直接下场收含铜量高的好钱,改铸成含铜量低的劣币,扰乱货币市场秩序,而大明官府对此也只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苏泽不由的感慨,大明朝廷的幺蛾子真的是一出接着一出。
  苏泽提起笔,又在给林默珺的信上加了一句,尽量将手里的铜钱用出去换成银子。
  就在苏泽写完回信的时候,汪道昆也在给自己的同科好友张居正写信。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考取进士,他当时是二十三岁,得中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汪道昆也是同年的进士,同样入翰林院,他们是同科加同馆,这就是相当亲近的关系。
  汪道昆是二十七岁中的进士,和张居正都属于少年得志,两人关系不错,时常有书信往来。
  去年张居正以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但是也时常和好友写信讨论朝堂局势。
  汪道昆又购买了一本《古文观止》,将这本书和自己的私信一同寄给张居正。
  张居正在和汪道昆的来信中多推崇王安石变法,汪道昆原本也是他一样,都是支持朝廷变法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1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4/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