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63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读书人的圈子,也讲究一个宁为凤尾不为鸡头。
  南平本地的举人,一般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和海瑞一样,不再继续科举,直接去京师吏部等待授官。
  就算是不入品的学官也是官,若是能考成优秀,也未必不能出任一方知县,成为百里侯。
  而剩余的举人,按照大明朝的规矩,落榜的举人是要入国子监读书,然后参加下一次贡试的。
  入国子监读书,叫做“入监”举人,如今南北二京的国子监虽然文风不盛,但是在国子监读书可以免去在京城高昂的住宿和餐饮费用,还能和同道一起学习切磋,是普通家庭举人的好选择。
  如果不在国子监读书的,其实在大明的律令中是违法行为。
  嘉靖五年和嘉靖二十七年,皇帝明发谕令,要继续参加贡试的举人,必须要有在国子监中入监的读书学籍,否则不允许参加贡试。
  实际上这些谕令根本没有效果,比如明发谕令后的嘉靖二十八年的贡试上,入监考生的比例不足三成,但是最后也都认可了这些进士的资格。
  而这些不入监的考生,以举人候补官员的身份,就可以享受普通百姓没有的自由。
  真的做了进士之后,肯定要听从朝廷安排做官,再也没有这样的自由生活。
  所以很多人就会在这个时候四处游学,比如在有名的书院中学习。
  也有借着游学之名游山玩水的,甚至还有借着举人身份跑商的。
  还有的举人干脆效仿古之游侠,号称儒侠四处行侠仗义。
  如比方知府的小舅子,方若兰的舅父李贽,中了举人之后就四处游玩讲学,著书立传,也被人奉为上宾,到了哪里都有人赞助,就仿佛全国巡回演出的明星一样。
  这也是苏泽要考举人的原因。
  考中举人,就有了普通百姓没有的自由,苏泽就可以离开南平、延平乃至福建,积累造反的力量。
  也因为本地举人都不在本地,所以黄时行这个“最有希望中举”的秀才,就成了延平府年青一代读书人的领袖。
  颇有些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意思。
  黄时行被众人围住,享受这种被人追捧的感觉。
  这时候已经有考生提着考篮来到考院门口了。
  这种篮子扎着红绳,里面放着笔墨砚台这些文具。
  苏泽的考蓝是从于家书铺拿的,笔墨和砚台都检查过之后,上面没有文字或者夹缝,再加上一些食物放在一起,连同一块油布盖在考蓝上,苏泽也来到了考院前。
  周秀才是苏泽作保的廪生,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读书人,这些都是由他作保的士子。
  苏泽拿着互结亲供单,排队接受检查,不过这种检查基本上也就是形式上的,整个南平县就这些读书人,苏泽又是如今南平县有名的读书人,很快就通过了检查。
  一阵鞭炮声响起,这叫做“三炮”,也就是考院开门的考试铃声。
  考试当天会放三次鞭炮,早上三四点,县城四门和附近的村子都会放的头炮,提醒考生做好准备。
  一个时辰后会放二炮,距离考院远的考生可以出发了。
  第三炮就是考院开门的鞭炮声,苏泽和陪他送考的林显扬道别,提着考蓝进了考院。
  接下来就是入考院的搜身检查了,虽然明代科举还没有清代检查腚眼那么变态,但是士兵搜身的速度还是很慢的,和苏泽一起的都是周秀才作保的考生,他们都用警惕的目光看着其他人。
  廪生作保是十人联保的,也就说只要其中有一个人出问题,其余人都要取消考试资格。
  不过南平县的县学教谕是海瑞,南平的学风还是比较正的,倒是没有出现夹带作弊的人。
  等到进了考院,苏泽才知道陈朝源所说的简陋,竟然简陋到了这种地步。
  比后世办公室格子间还小的考棚,只有一块木板和砖石垒起来的凳子,使用面积和蹲厕差不多。
  斑驳的墙体和镂空的顶棚,陈朝源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的所言非虚。
  苏泽拿着号牌,甲六不仅仅是考试证号,也是考试位置的标记,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棚。
  这时候苏泽才知道,为什么前任案首的考号能卖五两银子。
  因为是前任案首的考棚,应该是最近修复过的,屋顶起码是不漏雨了,墙也要比别的考棚白了很多。
  不愧是价值五两银子的雅座!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苏泽走进考棚,将木牌挂在考棚边上,等待书吏最后一次核对身份。
  分发三份答卷纸,九份草稿纸后,白知县带领手下锁上了考院大门,南平县乙卯年县试考试开始了。
  在白知县宣布考试开始后,每一个考场区域内,都有一名卫所兵举着木牌,开始在考场区域内走走停停。
  第一道《四书义》的题目就写在了这个牌子上,考棚中的考生要先将题目誊抄到稿纸上,作答完毕之后再誊抄到打格的考卷纸上。
  “不亦说乎,有朋”
  看到这道题目,苏泽就听到了考棚中此起彼伏的叹息声。
  竟然第一道四书义就是一道截搭题!
  截搭题,就是将四书五经中两句话,甚至多句话截取搭在一起出的题目。
  这句话并不是四书五经中的原文,难度自然要比普通的单句题或者多句题难的多!
  首先要通读四书,才能知道这道题目的出处,然后还要根据截搭之后的题目作答。
  其实明代科举在贡试中很少出截搭题,但是在县试中很多出卷的县令为了偷懒,就偏爱出截搭题。
  因为截搭题难,所以黜落普通考生特别快,有时候第一场考试,就能刷掉足够的考生,改卷子也非常容易。
  不过出题人高兴了,做题人就要暗暗问候白知县的祖宗了。
  不过其实这种截搭题,倒也不是故意为难考生。
  到嘉靖年,大明朝廷已经举办了这么多次的科举。
  时文选刊也出了这么多期,四书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出的差不多了。
  而出了科场舞弊,那主考官是要掉脑袋的。
  有些常用的题目,卷到极点的考生已经将名家名篇都背熟了。
  可怕就怕一个考场出两个卷王,那出现两份雷同的试卷,主考官还活不活了?
  不过苏泽拿到这个题目,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这种截搭题虽然巧妙,但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破题思路,基本上就稳了。
  苏泽提起笔,这种题目其实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的智力游戏。
  首先看两句的出处。
  其实这两句上过学的基本上都读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过如果按照这句原文来破题,那就落入出题人的陷阱了。
  八股文破题必须紧扣题目,也就是要对应“不亦说乎,有朋”来破。
  这时候要扣住朱熹的集注来破。
  朱熹集注上对“说”的释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这句话朱熹注释的很巧妙,点出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
  苏泽虽然不喜欢朱熹,但是这句话他是很认同的。
  “学习了就要实践,实践了知识就转化为我自己的知识,所以会感觉到愉悦。”
  说就是通“悦”,就是愉悦的意思。
  苏泽破题就从学习实践之悦开始,他提笔写道:
  “说以学而深,可决其朋之有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从学习到实践为乐,能从所学中得到快乐,那就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从。
  这样破题既写出了读书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又符合儒家君子之朋的定义,可以说是破题的相当的巧妙了。
  破题没有问题,接下来的部分苏泽就开始写他的实践论了。
  【蓝色被动——旁征博引】
  【金色被动——六经注我】
  这两个被动技能让苏泽脑袋空前的清明,各种引经据典,硬生生的将这个题目歪到了最后的论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穷究真理是天地之间最愉悦的事情,而真理必然是越辩越明的,能践行真理之路的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追随。
  洋洋洒洒写完一篇八股文,苏泽又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错别字和犯忌讳,这才誊抄到了考卷纸上。
  就这样已经半个时辰过去,又有小吏拿着笔,开始查看考生们答题的进度。
  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书吏过来检查进度,查看稿纸上的字和答卷纸上的字数,并且记录在考簿之上。
  这就是怕考生和邻间的考生作弊,如果草稿纸上一个字不写,就开始直接在考卷纸上做答,那就有领座考生帮着代答的嫌疑。
  等到苏泽誊抄完毕,已经到了上午九点,五名卫所兵举着牌,这是五经义的题目。
  大明只要求治一经,你治什么经就答什么经的题,苏泽将《春秋》题目抄下来,这道题中规中矩没什么花活儿,苏泽很快就写出了答案。
  接下来的试帖诗也四平八稳,苏泽最后检查了一遍,干脆就喊来书吏,交卷!
  这个八股文题目出自八股文教材《曲园课孙草》中的三十篇范文。
  当然后面的实践论是肥鸟魔改的。


第171章 榜一
  这卷子也不是随便就能提前交的。
  第一场考试到了下午四点以后才可以交卷,而且交卷也不是立刻就能出考院的,要等到凑到五十人,由白知县亲自来打开锁院的大锁,才能放第一批人出去。
  考场是锁院的,总不能交卷一个人知县大老爷就来开门吧?那不就是成了看门大爷了吗?
  苏泽到了考院门口,几个卫所兵正在跺脚取暖。
  苏泽这才看过去,今年福建的天气也反常了一些,过年期间还下了一场雪。
  往年延平府这个地方是见不到雪的。
  虽说是瑞雪兆丰年,但是过年期间见到雪,卫所里的种植能手林七叔却皱着眉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1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3/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