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泉州瓷是典型的出口瓷器,内容和形式都是更贴近买方的需求。
就比如说泉州瓷匠画耶稣的水平,那可是要比欧洲的工匠高不少的。
苏泽挑选的自然是更中式一些的瓷器,林清材和陈朝源惊喜的收下礼物,也向苏泽回送了礼物。
于家上下苏泽也送了礼物,于指挥使和于大公子苏泽送了一套刀剑,也不知道是打劫的哪艘商船上的。
苏泽又亲自写了一副牡丹亭的扇面,送给爱好戏文又大字不识一个的于夫人。
至于头号天使投资人于二公子,苏泽亲自登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首饰。
不用说,自然也是海上抢劫的。
于二公子也是豪气,当场将那匹凤阳马赠送给了苏泽。
一匹马的价格,可要比苏泽送的那些首饰贵多了。
于宗远说道:“上次要不是苏兄送来的军功,我这辈子就只能在南平县做个富家翁了。”
“我爹说了,武举过后给我运作下,日后要是能弄个千户官身,就算是不能传之子孙,那也能保一世富贵了。”
于宗远对于争夺家产还有不甘心,但要是自己也能混个军职,那也算是不亏了。
又约定了年后苏泽去福州府找于宗远,于宗远忙着回府筹备过年的事情,匆忙和苏泽告辞。
送完了头号天使投资人,苏泽又到知府衙门送上拜帖,送上了给方知府的礼物。
方若兰还没出阁,如果直接送她礼物怕是要被方知府追杀。
方知府给苏泽起了表字,苏泽以子侄弟子的利益送上礼物,这也是正常的礼尚往来。
苏泽将两瓶花香精露送给了李夫人,一瓶是富贵浓烈的芍药香,一瓶是清新淡雅的茉莉香。
而送给方知府的,是一副苏泽装裱好的字。
苏泽写的是郑板桥论述自己书法的名篇《行书论书》,这既是一副字帖,又是郑板桥对自己书法理论的总结。
郑板桥的字是六分半体,隶书中有一种字体叫做“八分书”,六分半就是以隶书为基础,加入行书楷书字体。
而他的字大小不一,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这幅字即使书法技巧的展示,又是书法理论的总结,果然方知府收到这份礼物大喜,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日夜临摹。
名贵的礼物海瑞肯定不肯收,苏泽绞尽脑汁,将所知道的散文全部誊抄下来,完成了《古文观止》的初稿。
当日和海瑞商议编书,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半年,苏泽最近才腾出时间抄完了古文。
海瑞果然爱不释手,直等到校对完毕年后排版印刷。
白知县、孙典史,还有熊母、黄提举等熟人那边都送上了礼物,苏泽又在南平县采购了一番。
等到府衙县衙封了印,商铺也关了门,在南平当差和做事的林显扬、林德清等人也终于放了假。
一行人带着年节礼物,浩浩荡荡的返回长宁卫。
接下来的除夕守岁,正月拜年都和现代习俗没什么区别。
今年长宁卫吃饱了肚子,日子也越来越好,家祠出钱又从城里烟花匠那边定了一批烟花,随着漫山遍野的烟花,苏泽看着欣欣向荣的长宁卫,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而苏泽送给林默珺的礼物,是一杆用百炼钢打造的红缨枪。
看着林默珺灵活甩动长枪的飒爽样子,苏泽又感觉自己11点的力量属性不够了。
家老阿公,九姑婆等人也送上礼物,只可惜那个技能一点都没涨。
苏泽微微有些遗憾,看来这种人情往来顶多算是送礼,刷不了那个技能。
卫所的新年让苏泽忙到了元宵后。
府县衙门重新开印,县衙贴出布告,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年的县试报名工作开始了!
说实话明代风俗和现代很接近了,过年大段的水也没必要。
这一章就是总结一下主角经营的社会关系。
嘉靖三十四年,朝堂发生的大事逐渐和主角开始产生关联。
求月票,求支持!
第169章 县试前
县学中,海瑞正在给三人突击讲课。
县试的日子出来了,二月初十。
其实在县试这个层次,科举并没有那么严肃。
原因也很简单,童子试三场,县试只是一场资格类的考试,通过了县试只是取得府试资格。
海瑞今天没有讲四书五经,而是给三人讲县试的规矩。
“这几日就可以去礼房报名了,报名之后还要交上打格考卷纸和素纸稿纸各二十张。”
县试的答卷纸和草稿纸都是要考生自己准备的,但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这些卷子要提前交到县衙礼房,检验完成后再打乱发给所有的考生。
其实在真正答卷的时候,只用到三张答卷纸和九张稿纸,剩余的纸自然也不会发还给考生,而是当做县衙办公用纸。
苏泽也忍不住吐槽,这些人是一点油水都不放过啊。
海瑞继续说道:“县试的流程你们都知道了吧?我再讲一遍注意事项。”
“县试考三场,第一场考的经义,《四书义》和《五经义》各一道,帖体诗一首。”
“本朝最重经义,刷人也主要在第一天的考试中,只要经义通了,贴体诗只要声韵不出错即可,而后两场基本上不黜落考生。”
时人最重八股,有些私塾甚至连后两项考试内容都懒得教,反正只要经义合格就能考上,何必浪费时间在其他上面。
海瑞继续说道:“第二场考诏浩表判论,只要格式不出问题,莫要说些悖逆的话,并不会黜落人。”
说完海瑞看了一眼苏泽,他对现在苏泽的经义能力已经很认可了,但是怕他脑子发热在卷子里写一些反动的内容。
诏浩表判论,诏就是衙门的公文,表是表彰文书,判就是判决书,这些就是公文写作,格式对了就行。
“最后一道是策论,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讳的问题,县试不是殿试,四平八稳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论”,再到明代最重“经”。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
唐代科举,以诗文取士,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考试前行卷成风,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开始不重诗文,反过来重视实务策,也就是策论的写作。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论的结果,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指向性太强。
宋之重臣,都要知贡举,就是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
知贡举的大臣出的策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场录取考生,那被录取考生的政治倾向就肯定和知贡举的主考官相同。
所以宋代形成了缠斗了好几代的新旧党人,科举考试反而成了党争的工具。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训,诗文和策论虽然还有,但已经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
考的就是《四书五经经义》,朝廷给你把考试范围和考试教辅书都定好了,穷人富人都按照这个考!
所以虽然八股取士因为变态的考试内容和严格的考试格式,被后人视为落后的象征。
但如果放在现在,一场只考笔试的高考,和“素质教育”、推荐信录取的高考,普通人到底选哪个呢?
说到底,科举就是一场选拔性考试。
无论是什么考试内容,只要是选拔性考试,必然会选到最顶尖的人才。
听到海瑞讲完了之后,他说道:“这次我要避嫌,就不参加县试的监考了,你们好好努力。”
还没考试,县里就有风言风语了,三人都是海瑞的学生,都说海瑞会在县试中偏帮自己的学生。
海瑞直接向白知县申请了避嫌,风言风语才小了很多。
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海瑞这次离去。
三人中年纪最长的陈朝源说道:
“这县试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我也讲给苏兄听听吧。”
陈朝源说道:
“苏兄要准备一些吃食,三场考试每一场都要考一天,是可以带食物进去的。”
“不过馒头糕点这些东西最好别带,鸡蛋鸭蛋也要切开。”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有什么忌讳吗?”
陈朝源摇头说道:“这不是什么忌讳,为了防止夹带,兵丁会掰开糕点馒头检查,鸡蛋鸭蛋也会捏开。”
苏泽想想了这个时代士兵的卫生水平,又想到他们用指头捏开这些食物的样子,顿时也没了胃口。
苏泽连忙说道:“我明白了,陈兄!”
陈朝源说道:“我第一次县试没人和我说这些,带进去的馒头被捏的稀碎。”
“文房四宝自然不用说了,油纸和香囊也是需要准备的。”
这下子连林清材都看向陈朝源,他也参加过县试,可没准备这些东西。
陈朝源说道:“这也是经验之谈,考棚简陋,还会漏风漏雨,进去之后先用油纸封上,一旦下雨也有个遮挡。”
“我有一次考试,外面下小雨考棚内下大雨,我是顶着衣服遮着考卷才完成答题的,最后还因为墨迹晕染开了被黜落了。”
好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