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56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想想都头疼。
  苏泽还在幸福的烦恼着,陈朝余又找上门来。
  “茶园可以过户了?”
  陈朝余点头说道:“蔡家急着出手,就打点了县衙,马上就可以签契书了。”
  “这么快?”
  陈朝余低声说道:“蔡家那位病死的太快,没有立下遗嘱,两个儿子正在争产呢?”
  “蔡家的家产这么难分吗?”
  “蔡家两个儿子都是嫡子,蔡员外妻子去世多年没有续弦,父母双亡自然要分家产了。”
  怪不得,陈朝余做状师,打的最多的官司就是争产官司。
  不过大部分的官司都不用上公堂,只要在申明亭调解就可以了。
  不是大家族,父母去世基本上都要分产的,就算是大家族,没有继承权的儿子分出去,一般父母也会给一笔钱分一部分产业,就像是于宗远这个样子。
  蔡家显达也才一代,宗族也没有建立起来,蔡员外一死,姬妾先拿着家产跑了,然后两个儿子开始争产。
  “不会影响我们过户茶园吧?”
  “不会不会,茶园的钱已经分好了,二子一人一半,不过苏相公还是先去茶园看看。”
  “县衙那边最好登记清楚了,莫要日后再起纠纷。”
  苏泽点点头说道:“明天就去茶园看看,还请陈兄同去。”


第165章 武夷山红茶
  苏泽骑着马,带着两名长宁卫的护卫,和陈朝余一起向熊家在武夷山下的茶园而去。
  武夷山是江西入闽的咽喉,作为两省的省界,地理也相当的重要。
  苏泽一边骑着马,一边打量武夷山道,果然是要道啊!
  一边想着这里可以设寨,这边可以埋伏,苏泽记下地形。
  只要把控武夷山道,就等于堵上了江西入闽的通道,若是日后割据福建造反,那这里是必须要重兵把守的。
  同样是山区,黑山寨就荒凉多了,但是武夷山附近却热闹非凡。
  武夷山茶园从南宋开始就名扬天下,元代就设立御茶园,向元廷贡茶,是当今有名的茶叶品类。
  不过武夷山的茶味醇厚,和如今士大夫喜欢的清雅口感并不相符,如今南北直隶的达官贵人都更爱六安片或者龙井茶,武夷山每年贡到皇宫的贡茶,皇帝自己本人都不爱喝,连赏赐给勋贵都不愿意,干脆就将贡茶改为了贡银。
  不过虽然在上层中不受欢迎,但是普通百姓还是很喜欢武夷山茶的。
  武夷山茶的浓厚口感,让那些需要干活的百姓在忙碌后能迅速解渴,还因为茶多酚含量多有些提神的效果。
  总体来说,武夷山这边的茶园,算是一个饿不死也发不了大财的状态。
  “苏兄,现在还不是采茶季,等到了采茶季桐木镇就全都是客商了。”陈朝余也曾经在产茶的季节来过武夷山,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武夷山是一片不小的区域,但是适合产茶的地方并不多,集中在几个镇子。
  茶叶就是茶树在清明谷雨之间苞出的嫩芽,所以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
  只有向阳的平缓山坡,才适合种植茶树。
  苏泽只觉得桐木镇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他问道:
  “陈兄,这桐木镇为何聚集这么多茶商?”
  陈朝余做讼师多年,三教九流都有接触,他说道:
  “桐木镇是江西入闽的咽喉,江西的茶叶商人要进福建买茶,都要经过这里,久而久之茶农就在这里卖茶,客商就在这里买茶了。”
  苏泽看了一眼陈朝余,陈朝源这位族兄办事稳重,对南平县风貌地理都很了解,果然是个人才。
  “过了桐木镇不远,就是蔡家的茶园了。”
  苏泽点点头,因为不到卖茶的季节,桐木镇中有些冷清,不少房子都空着,应该是只有客商来的时候这些屋子才会卖茶。
  倒是和鬼市差不多的样子。
  跟着陈朝余,苏泽很快穿过了镇子,果然来到了山道之上。
  不得已下马牵马而行,陈朝余拉着缰绳说道:“都说茶农苦,光是将山茶驮到镇子里就累的够呛了。”
  苏泽的力量已经达到了10点,倒是不觉得太累,不过这山路崎岖确实不好走。
  想着以后有机会重新修一下路,一行人翻过了一座小山,看到了一座茶园。
  整齐的茶树种在山坡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茶叶,是上天赐予中华的珍宝。
  在十八世纪超过丝绸,成为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商品。
  只可惜等到晚清中华衰落的时候,英国人偷盗中国茶种,蛊惑中国茶农和制茶工人泄露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在东南亚种植茶树。
  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叶贸易迅速形成规模,从此中国出口茶叶一蹶不振。
  到了现代甚至斯里兰卡红茶还成了国际知名品牌,还能返销中国收割一波中产,不得不说是非常的讽刺。
  一直以来,苏泽需要一个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
  丝绸这东西需要桑田,福建虽然也有丝绸,但是丝制行业和刺绣行业都远不如江南发达,并没有竞争优势。
  茶叶贸易!
  陈朝余带着苏泽来到茶园,几名茶农站在庄子口,恭敬的等待苏泽。
  “见过相公。”
  众人行礼,苏泽微微点头。
  和城里的店铺不同,苏泽并没有准备换掉茶园的人。
  原因也很简单,种茶制茶是一门技术,这可不是随便换个人就能玩转的。
  蔡家这座茶园的管事并不蔡家族人,这名白发的周管事从蔡家接手茶园之前就在这里做茶工了,如今已经做了三十多年了,是种茶制茶的行家。
  苏泽听说这位周管事没有恶名,一直都在武夷山管理茶园,就果断加了银子,从蔡家买了身契,将周管事的收入门籍中。
  苏泽还给周管事加了月钱,又给愿意留下的茶工都加了钱。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众人自然纷纷留了下来。
  愿意留下来的,苏泽都向蔡家买了身契。
  苏泽虽然不喜欢大明这种“家奴”制度,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确实能守住一些产业机密。
  茶树是四季常青的树木,苏泽看了一圈后,他Lv5的农业技能,也能看出来这些茶树都维护的不错。
  苏泽又指出了茶树过冬的注意事项,周管事立刻明白苏泽是种茶树的内行。
  知道东家是内行,让周管事更加不敢松懈。
  苏泽敲打了一下后,又夸赞周管事打理的好,又让人发了一些赏钱,然后一群人开始参观制造制茶工坊。
  【发现地点制茶工坊,可以学习技能‘制茶’,是否学习?】
  是。
  苏泽选择了是之后,一些基础的茶业知识涌入脑海。
  他这才想起来,为何桐木镇这个名字这么熟悉了!
  桐木镇!武夷山红茶!正山小种!
  桐木镇就是最早开始生产正山小种的地方!
  不过此时还没有正山小种,应该说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红茶。
  是的,现在的武夷山茶还是绿茶。
  最早的红茶就诞生于福建武夷山的桐木村,但那是清代时候的事情了。
  听着周管事介绍制茶,苏泽却神游天外,开始思考起来。
  中国人自然是更爱绿茶,但是茶叶贸易成为中西方贸易主流货物的时候,西方人更喜欢的是红茶。
  甚至可以这么说,茶叶开始在西方成为上流社会的饮品,成为顶级奢侈品和刚需品,也是在红茶发明之后。
  这其中自然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其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保存的问题。
  绿茶经过长期的海上运输,送到欧洲已经成了陈茶了。
  绿茶的陈茶不仅仅缺乏香气,还会有苦涩味道,这都是西方人所不喜欢的。
  但是红茶不同,红茶本身就是发酵茶,长期运输并不会影响茶叶的风味,甚至窖藏还能增加风味。
  而红茶也因为苦味淡,有些还会有淡淡的回甘,被喜欢往茶中添加牛奶水果和糖的西方人钟爱。
  后世英国人和荷兰人,就为了中国茶叶的贸易在海上争夺了好一番。
  制造红茶卖给西方人?这似乎是个好主意。
  现在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可都是阔佬,特别是西班牙人,手上大把的白银,西班牙王室也是挥霍无度,只要能做上他们的买卖,就能赚上大一笔钱。
  而且绿茶和红茶的制作过程差异并不大。
  据说红茶的出现,就是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的时候。
  茶树的嫩叶采摘下来后,要立刻进行晾晒,然后进行糅青、炒制等工序,就能将茶树的叶子变成茶叶了。
  在清初兵荒马乱的时候,一伙士兵从江西入福建,就驻扎在桐木镇,士兵劫掠镇子和茶厂,制茶的工人没能来得及晒茶叶,存放在阴暗库房的茶树叶子发酵变黑。
  但是茶工舍不得将这些叶子扔掉,仍然按照制茶的工序,将这些发酵过的茶树叶子制造成了一种发黑的茶。
  没想到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叶,能泡出红亮的茶汤,而且茶叶香味浓郁。
  茶农们将这种红茶送到厦门,很快就引起了外国商人的注意,这种茶被命名为Black tea,迅速在欧洲走红。
  当然这只是红茶诞生的传说,真正的制造红茶还有很多工序,发酵多长时间,发酵后怎么处理,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
  苏泽看着自己Lv1的制茶技能,只可惜现在没有新鲜的茶树叶子,自己只能等到明年采茶季节再肝这个技能了。
  视察了茶园确实没有任何的问题,苏泽亲自丈量了茶园的大小,都和蔡家的转让契书上一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1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6/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