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心学崛起之后,那些文人动不动就谈“悟道”,甚至发展出一套食疗参悟心学大道的食谱,离谱程度堪比当年群魔乱舞的气功大师们。
自己用结晶冰糖研磨出来的白糖,并不是福州府能卖出天价的糖霜。
苏泽问道:“阮掌柜的,这一包冰糖你愿意出多少钱?”
掌柜的盘算着,一般来说这种研磨的冰糖价格不如福清冰糖,不过苏泽这白糖绵密,色泽是白中微微带黄,倒是上等的货色。
这个时代的冰糖可不是后世那种单晶冰糖,而是那种泛黄的老冰糖,苏泽这包碎糖成色还要比店里卖的更好。
阮掌柜的看着苏泽读书人的打扮,身材高大气度不凡,也想要结个善缘,于是说道:“一斤一两二钱银子,如何?”
这个心里价格虽不及苏泽的预期,但既然自己制的不是糖霜,而且自己制作一斤白糖的成本不岛三钱银子,也有四倍的利润了。
如今花钱的地方多,这一次还是尽快套现,于是苏泽说道:
“我这有二十斤,作价二十六两银子,如何?”
阮掌柜盘算了一下,这白糖质量不错,应该能卖出去,于是点头说道:“那就成交!”
验货,称重,阮掌柜捧出银子,苏泽穿越以来最大的一笔钱终于收入囊中。
一想到自己那些穿越者同行们,动不动开口就是几百万银子的大买卖,苏泽都快要流泪了,这年头怎么赚钱这么难!
在阮掌柜的恭送下,苏泽离开糖铺,他在顺手在街边买了一块胡饼充饥,然后直接向县学走去。
第069章 县令
县学还是那副萧条的老样子,比起不远处香火鼎盛的城隍庙,县学的棂星门前是门可罗雀。
在海瑞的改革下,县学中不少长期不来上学的生员纷纷退学,整个县学更加空旷了。
和苏泽一起来报到的,是另外三个海瑞看中的寒门好苗子。
此时这三人已经早早来到了县学中,苏泽一看他们这副打扮,就知道是县里穷苦读书人。
三人中最年轻的要比苏泽看上还要小一些,最年长的看起来都要有四十岁了,一个个都身体佝偻着,身体和长宁卫的军余一样瘦弱。
能够读上书的,在大明都算是家境不错的了,不过要全力供养一个成年男丁脱产读书,对于大部分家庭还是不现实的,这三人一看就是那种半耕半读的读书人。
苏泽身材高大,一进县学就引起了三人注意,要不是苏泽这一身读书人的打扮,三人还以为他是武人。
苏泽抢先拱手和三人行礼:“在下长宁卫苏泽,见过各位同学。”
听到长宁卫,众人才知道苏泽是军卫的读书人,怪不得身材如此高大,纷纷慌乱的和苏泽行礼。
年纪最长的名叫陈朝源,苏泽一打听竟然是背山陈氏的族人,不过陈朝源从上一代脱离宗族搬到县城住了,还不知道长宁卫和背山陈氏械斗的事情,反而对苏泽最是热情。
另外一个身材矮小的读书人名叫熊岳,他家是武夷山的茶商,家境应该是四人当中比较好的,上来就拿出三份竹筒装的武夷山茶送给大家,说话倒是滴水不漏,就是商人习气重了一些。
年纪最轻的名叫林清材,林氏是南平大姓,不过他和长宁卫林氏不沾亲,倒是福州侯官县林氏的一支,不知道为什么搬到了南平县生活。
苏泽肃然起敬,侯官县是科举大县,从宋代开始就频繁出进士。
但是最有名的时候是清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是出自侯官林氏。
而近代著名才女林徽因,也是出自于候官林氏,这个家族文脉昌盛,在福州府也是著名望族。
不过林清材已经是旁支中的旁支了,而且已经分家出去了,没办法上候官林氏的社学。
林清材家道中落,只能半耕半读,听说海瑞这个县学教谕愿意指导寒门子弟读书,就立刻来报了名。
不一会儿海瑞那身打着补丁的官服出现在四人面前,四人连忙向海瑞行礼,海瑞摸着胡子说道:
“我先带你们去校舍安顿下来,这两日就在县学好好读书。”
四人连忙称是,跟着海瑞来到了上次找周秀才签保书的校舍。
校舍已经腾空了很多,海瑞给四人找了四间干净的校舍住下,又带着他们来到另外一边的校舍。
随着海瑞拜了正堂孔子和明伦堂上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后,海瑞才将众人带来侧厢讲堂中。
正堂是给有生员资格的县学生学习的地方,自然不能给苏泽这些连县试都没考过的人用。
海瑞现在上午给县学生员讲课,下午让他们在正堂自习,又开辟出一块厢房,专门给苏泽他们四人授课用。
课桌上已经放好了笔墨纸砚,等到众人坐下,海瑞坐到讲师的位置上,直截了当的开始了今天的讲学。
苏泽的科举已经到了Lv3,55/300,这些日子在卫学肝经验,将字数最少的《中庸》和《大学》都通读了一遍。
朱熹的集注也全部都背了下来,本来苏泽以为自己的理解算是到位了。
但是听到了海瑞的讲解,苏泽才知道自己的理解还是浅了。
海瑞虽然只是举人,但是对四书五经的钻研无疑是相当到位的,不过海瑞的思想更加偏重传统的理学,而不是时下流行的心学。
南平是朱熹的故乡,但是心学是如今全天下最流行的学问,南平自然也受到这股风潮影响。
延平书院虽然教授的都是理学,但是也经常邀请心学大儒过来讲学,士子受到心学影响较大。
不过在参加科举这件事上,明显还是传统理学更好,因为科举考试的范围就是理学。
【县学听课,“科举”经验+10,Lv3,65/300】
海瑞讲了一个时辰,苏泽惊喜的发现竟然涨了10点经验,这可要比他自己读书快多了!
靠着【粒粒皆辛苦】的buff,苏泽每天饭后读书两个时辰,一天也就涨10点左右的经验。
这个进度相比普通读书人不慢了,按照这个进度只需要两个月不到,他就能肝到Lv5,也就是能考上秀才的水平。
普通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也不一定能够通过童子试考上秀才。
不过因为5级之后肝技能的经验膨胀,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下去,从Lv5到Lv10就需要一万五的经验值,按照这个速度就需要一千五百天,也就是五年时间。
那这个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五年才能中举人,而且Lv10之后经验又会膨胀,那这辈子还怎么连中三元?
今天听了海瑞讲课,苏泽终于找到了更快肝经验的方法,听海瑞讲学一个时辰就能涨10点经验,如果日后能天天听讲学,岂不是一天就能肝几十点经验?
而且海瑞还不是科举名师,如果听延平书院的科举名家讲课,是不是能升级的更快?
一想到这里,苏泽恨不得天天来听海瑞讲学。
休息了一会儿,海瑞正准备继续讲课的时候,突然听到县学门子进门,急匆匆向海瑞说道:
“教谕老爷,县尊大老爷来了!”
一听说县令来了,陈朝源、熊岳和林清材立刻局促不安的站起来,他们纷纷看向还安坐不动的海瑞。
门子催促说道:“老爷,县尊大人马上就到了,得快要去门口迎接啊!”
海瑞却没有起身的意思,这下不仅仅门子急促不安了,另外三个寒门读书人也坐立不安起来。
海瑞是举人,又有官身自然可以不怕县令,可是他们都是连生员资格都没有的普通百姓,又怎么能不怕呢?
海瑞叹息一声,放下手中的书说道:
“随我在校舍前迎接就是。”
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
白县令是三甲同进士出身,没有资格参加馆选,他在朝中也没人,无法留任京师,只能外任南平做了县令。
大明朝做官也有清浊之分,若是能通过馆选成为庶吉士的,那就是清流华选,不需要经历地方为官,就可以平步青云,成为朝廷储备大员。
而白县令这种就要沦入浊流,从县令做起接受考成,靠着不断积累官声和名望,讨好上司和朝廷大员获得晋升机会,最后能升入朝中为官,就算是烧高香了。
不过白县令这种也要比举人为官的好多了,明代中期后,除了海瑞这种特殊情况的,大部分举人做官的终点也就是县令了。
一些人的终点就是一些人的起点,大明朝做官就是如此残酷,一场科举决定了终生。
白县令是接近四十岁才中的进士,这个年龄在进士中中规中矩,但是相比那些举人同学他已经很满足了。
白县令是一个典型的大明朝官僚。
所谓的典型官僚,并不是想尽办法就抢劫民女抄家富户吃拿卡要的那种贪官污吏。
现在还是嘉靖年间,大明朝的基本秩序还在,南平县也是文风昌盛,本地就有不少出过进士的家族,白县令如果这么蛮干肯定要被弹劾的。
这绝对不是说白县令是一个清官,四十岁才中进士,白县令又不是什么望族子弟,这时候不为子孙积累一些家业,那就枉自苦读了这么些年了。
要知道,鄢懋卿这种做贪官酷吏能进明史的,也是贪官中的顶流。
白县令顶多算是大明朝这座腐朽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贪也是贪的循规蹈矩,没什么出众的地方。
县令这個层次,早就不需要像胥吏那样去抢老乡的粮食了,也不要强抢民女,更不需要天天喊打喊杀,只要他坐在县令这个位置上,该有的自然都有。
若是盘剥的狠些,也只需要交代手下的胥吏去做,若是胥吏做的过火了,那直接抓一两个胥吏来平息民愤就是了,又怎么需要脏了官老爷的手。
总而言之,白县令就任南平县令之后,和当地仕宦乡绅相处还算愉快,朝廷要求的各种税捐他也都能按时交上去,这两年南平虽不算是风调雨顺,除了闹倭寇之外倒是也没有灾难。
至于倭寇,县令守土有责,若是倭寇攻入南平县城自然是白知县丢官罢职。
但是附近的倭寇和白知县很有默契,侵扰的只是县外,从不进攻县城,那每年报给上面的报表中自然是“今年无事”。
府里和省里也都愿意自己“治下无事”,只会将“今年无事”报给朝廷,白县令任职以来也是平平安安的。
大明朝以考成来决定官员升迁,如今还不是张居正执行“考成法”的时候,大部分官员只要考成不落入下等,可以很舒服的躺在任上捞银子。
不过白县令也是有进步想法的,对于他这种有进步想法的官员,每天所关注的自然就只有“考成”这么一件事了。
税捐征收一定要完成,反正不管是富户还是贫户交的,只要能收上来就行,白县令关心的就是税收能不能收足。
诉讼官司一定要少,能在申明亭里调解的一定不能打官司,打了官司也要尽快平息,千万不能到上级上访复审。
县里的好人好事一定要多,每年都要努力树几个典型来表彰一下,毕竟发出去的旌表也是考成的指标之一,旌表发的越多就说明南平县民风淳朴,就说明县令教化的越好。
如果没有典型,那也要写好材料多弄几个典型出来,南平县政通人和就好,那白县令才能考成得到更高的等次,才能有更多的升官机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明朝基层官僚的想法,他们未必有做出什么震惊全国业绩的想法,只求在日常考核中超过同僚,然后按步升迁就可以了。
但是白知县最近不太痛快。
不痛快的原因自然就是海瑞这个县学教谕了。
一县的文教,也是县令被考核的指标之一,本来这个指标南平县是领先的,白知县根本不用太担心。
还是因为南平县文风昌盛,每次科举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的缘故。
但是海瑞这个教谕执掌县学之后,逼迫县学生员退学,这就触犯到了白知县的利益了。
之所以白知县不高兴,当然不是为了那几个县学生被从县学赶出去,领不到每个月二两银子的禄银,作为一县的知县,这些连举人都不是的普通生员,还入不了白知县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