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朝堂中,内阁次辅徐阶就以心学门徒自居,是如今江右学派的领导者。
兵部尚书聂豹就是王阳明的弟子,在徐阶读书的时候曾经勉励过徐阶,徐阶也对他执师礼。
虽然聂豹亲近严嵩,和徐阶已经闹翻了,但是心学一脉在朝堂的影响力相当强大了。
林显扬突然问道:“这延平书院的学生也能参加科举吗?”
苏泽向林显扬解释道:“能,考过童子试可以入县学学习,当然也可以不入县学,以儒士身份参加乡试,书院中的生员多是走的这条路。”
周秀才连忙点头说道:“是的是的,如今县学不昌,凡是有前途的士子都去了延平书院。延平书院还经常会邀请大儒来讲学,每次都是本县文坛盛事,要不是廪生每个月还有二两银子,我也想去延平书院读书了。”
苏泽暗暗惊叹于南方书院的昌盛,就算是东南还在闹倭寇,但是福建的学术活动依然发展的很好。
这些私人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和宣传机构。
从宋代开始大儒就经常讲学,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找个闹市区坐下来就讲,甚至还有当街辩论的。
但是这些“儒学宗师”可能也觉得这样太掉架子,于是讲学的地方放在了书院里。
比如当年宋代关学大儒张载在横渠书院开讲,就像是顶流明星开了演唱会,整个关中地区的人都涌向横渠,就为了听他讲学。
而更近一点的心学大儒王阳明,更是在稽山书院和阳明书院多次开讲,每一次讲学都是万人空巷,有的读书人甚至不远万里赶到书院,就在书院边上结草庐,等待王阳明下一次讲学。
延平书院也是这样的综合性机构,书院有培养士子科举的学堂,也有名儒讲学的明堂,在整个延平府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时候新任的海教谕还要整顿县学,也难怪不少县学生都主动退学,要是真的被开革了生员资格,那可就亏大了。
就在三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口中那位不近人情的海教谕已经出现在宿舍门口。
要说这位海教谕的心情是相当的不好,昨天府县官员迎接新知府,因为不肯跪拜知府,被新知府套上了“笔架”的绰号。
如今整个南平县,都知道县学有一个“海笔架”。
这位南平县不入流的教谕,就是日后的“大明神剑”海瑞!
此时的海瑞刚刚中了举人,进士不第之后海瑞进京选官,最后被分派了南平教谕这个职位。
可以说现在的海瑞也是刚刚踏入官场的新人。
刚刚踏入官场,就被上级的上级安上了一个“笔架”的绰号,脾气耿直的海瑞已经写好了辞呈了。
海瑞正准备去县衙送辞呈,看到了苏泽和林显扬两个陌生的身影,这才走进了宿舍。
周秀才看到了海瑞,就像是老鼠见到猫,立刻行拜礼说道:“教谕!”
苏泽也拉着林显扬行礼,海瑞礼数周全的回礼,但是紧接着语气严厉的向周秀才问道:
“现在是晨读之时,为何不去明伦堂读书?”
周秀才连忙抱着书本就要跑,海瑞又问道: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
苏泽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和海瑞见面,他研究明史的时候就颇喜欢海瑞这个人物,今天见到真人了,有一种线下和明星见面的恍惚感。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海瑞再次发问,苏泽这才说道:
“草民苏泽,想要参加明年的童子试,是来请周秀才签下保书的。”
听到苏泽是要参加县试的童生,海瑞的脸色倒是慈祥了一些。
他是一县教谕,主官一县的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准备辞职了,海瑞还是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劝苏泽这个后进好好读书。
海瑞说道:“你要去县衙送保书吧?和本官一起去吧,正好路上考校一下你的功课。”
海瑞说这个话自然也不是托大,他是举人,苏泽连秀才都不是。
就是文风昌盛的南平县,每次能通过乡试的举人也不过两三人。
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能高兴到晕厥过去的原因。
虽然后世总觉得海瑞学历低,那是因为穿越小说动不动就连中三元。
其实能写下《治安疏》的海瑞文采也是很好的。
一县教谕本身就是本县士子的师长,考较苏泽的功课也无可厚非。
而海瑞也是看苏泽器宇不凡,想要考较他的功课,指点他的不足,劝导他好好读书。
海瑞一向认为“在其位谋其职”,自己现在还没有辞职,那就要尽到教谕的责任,好好提携苏泽这样的后进读书人。
苏泽行了一个拜礼说道:“学生敢不从尔。”
第048章 岳阳楼记
海瑞带着苏泽和林显扬,绕过城隍庙向县衙走去。
从县学走出来,就看到城隍庙中热闹非凡,今天是新知府上任祭祀城隍庙的日子,不少百姓都在城隍庙门口围观。
海瑞是不入品的县学教谕,这年头大部分小官也是请不起轿夫的,平日里出行也是步行为主。
苏泽看着他快要磨平的官靴,也知道海瑞清贫的生活作风,这也让苏泽非常钦佩。
上次县衙那个圆脸的书吏,身上的衣服和靴子都是崭新的,腰间还佩戴着一枚通透的玉佩。
反过来看海瑞这个堂堂一县教谕,身上的官服都打着补丁,要知道县学教谕可是有俸禄的,县衙书吏可是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的。
海瑞在前面走,苏泽落后半步走在后侧,林显扬不敢打扰两位读书人交谈,远远的在后面跟着。
海瑞对热闹的城隍庙视而不见,苏泽也疑惑的问道:“海教谕,知府老爷祭祀城隍,您怎么不去?”
海瑞只是冷冷的说道:“我是学官,知府大人又不是祭祀文庙,不需要我在场。”
苏泽也是无语,不愧是连皇帝都敢怼的海怼怼。
领导上任的重要场合,府县两衙的官员都争着去露脸了,海瑞是一县教谕,也是朝廷吏部备案的官,也是有资格列席这种场合的。
大明朝官吏殊途,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除了典吏之外的吏员是没有俸禄的。
这些奸诈的胥吏只是给县衙服役的临时工,甚至不是一种职业,吏员在“守常业”的同时,还要义务为县衙工作。
实际上大明朝的胥吏虽然不领朝廷的俸禄,但是也发展出种种“常例”从衙门拿钱,如果衙门实在没经费,那官员也会默许这些吏员用些灰色手段,从百姓身上捞钱。
海瑞是官,和县衙那些吏员比已经是云泥之别了,这也是举人身份如此贵重的原因。
整个南平县的胥吏都想要参加今天的祭祀城隍典礼,在新任知府前留一个好印象,却因为身份低贱不被允许参加。
而海瑞这个官却可以任性的不去参加典礼,这就是官和吏地位的天差地别。
虽然大明后期举人学历贬值,但是在嘉靖朝,朝廷多次发文号召举人出来做官。
只要举人愿意做官就能得到教谕这样的职位,运气好补个偏远地区的主簿也不难。
走出城隍庙前的大街,路上的人总算是少了,海瑞向苏泽问道:
“今年的县试已经结束,你是要报名参加明年的县试吧?”
苏泽连忙点头,县试的日子一般都是二月,如今已经四月了,早就过了县试的日子。
“既然要参加县试,四书可曾通读?”
苏泽连忙说道:“四书已经通读了。”
他的科举已经提升到了Lv3,四书的内容已经记在他的脑子里。
“四书集注可曾读完?”
海瑞微微点头,不过苏泽这个年纪读完四书也只能说是读书人的正常进度,四书总共才十七万字(还不如起点小说的免费章节字数多)。
不过朱熹给四书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有《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和《孟子集注》七卷,这些总字数超过了二十七万字,可要比四书本身的字数多多了。
苏泽老老实实的说道:“已经读完了,不过学生只通了《孟子集注》。”
海瑞皱起眉头说道:
“朱子有言: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你的蒙师没有和你说过这些吗?”
苏泽摇了摇头,他连个老师都没有,都是靠着自学和系统。
再说苏泽就对读四书五经没多大兴趣,特别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糟粕和朱熹本人私货不少。
苏泽肝技能也是为了科举,完全是当做应试教育来学的,自然也不会像古人那样当做毕生追求钻研。
海瑞见到苏泽不作答,还以为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蒙师,倒是对他多了几分好感。
海瑞继续说道:“不过先读《孟子》倒也无妨,你说你读通了《孟子集注》,本官考较你几句。”
接着,海瑞从《孟子集注》中摘选了几个章节,苏泽有着Lv3的科举技能,又刚刚吃了早饭,“粒粒皆辛苦”的被动技能也在发挥作用,倒也是对答如流。
这下子海瑞更加欣赏苏泽了,《孟子》一共三万多字,朱熹为之写了七卷的《孟子集注》,可以说是字字微言大义,是四书中最难学的一本。
苏泽先学《孟子》,能学到这个水平,县学中的一些生员都达不到苏泽的理解。
这也让海瑞多了几分爱才之心,他问道:
“你《孟子》读的不错,你读书几年了?”
苏泽想了想说道:“学生都是自学的,才读《孟子》不久。”
海瑞惊讶的看着苏泽,没想到苏泽完全是自学的。
不过看到苏泽破旧的衣服,估计家境也不太好,没钱拜师也是寒门弟子的常态。
海瑞正色说道:“读经没有老师指导,最容易读偏了,国朝开科取士百年,科举制义越发严谨,你这样乱读书时容易出岔子的!”
接着海瑞叹息一声说道:“我本来准备在县学中开一门课,给未通过童子试的寒门士子讲课解惑,可是我已经准备辞职了。”
苏泽惊讶的问道:“海教谕为何要辞职?”
海瑞此时刚入官场,儒家那套纲常关系束缚还很牢固,下属自然不能再外人前说上司的短处,海瑞只是含糊的说道:“做官不如意,家中还有几亩薄田,那还不如学五柳先生辞官归去。”
没想到海瑞现在就想辞官了,苏泽在明史上也没有读过这段记载,难道是自己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
通过刚才的接触,苏泽也知道了海瑞确实是一个清官,苏泽也不想南平失去这样一个好官。
苏泽想了想说道:
“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学生更喜欢范文正公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海瑞喃喃重复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确实像是范文正公说的话,你这是从哪里读到的?”
苏泽愣住了,海瑞竟然连《岳阳楼记》都没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