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钦载到来,苏定方捋须笑道:“小后生贪睡,倒教我们几个老家伙等你,你来得最晚,罚俸一月不过分吧?”
李钦载陪笑:“小子来迟,该罚,诸位长辈恕罪。”
李治见人已到齐,顿时收敛了兴奋之色,神情凝重地道:“刚刚朕收到高句丽英公军报,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庞同善,在新罗国境内遇到行刺,庞同善重伤,随行亲卫数十人拼死护卫,这才杀出血路,保得性命。”
李钦载一惊,这可真是大事件,大唐的行军副总管,论地位只在李勣之下,他在新罗国被行刺,对如狼似虎的唐军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挑衅。
随即李钦载又觉得不对劲,再看李治等人的脸色,众人的表情似乎没有多少愤怒之色,反而是兴奋居多。
咋没心没肺的呢?你家副总管被刺了,你们这么高兴的吗?庞同善在朝中的人缘这么差?
李钦载沉默片刻,再仔细观察了一下众人的表情,顿时恍然大悟。
妈惹法克!一群老狐狸!
这是个阴谋!是这群老狐狸早已商量好的阴谋!
至于是谁想出来的主意,李钦载暗暗叹了口气,除了自己那位老奸巨猾的爷爷,还能有谁?
李治见众人沉默不语,接着道:“英公的军报上还说,事发后,百骑司所属马上进入新罗国……”
“经百骑司查实,行刺庞同善者,是高句丽余孽所为,一支大约数百人的残军,在庞同善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暴起而击之,庞同善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差点殒命殉国。”
李治表情渐渐阴沉下来,冷冷道:“诸位可听清楚了?在新罗国境内,一支高句丽残军,重伤了我大唐行军副总管,副总管的使命本是调停倭国与新罗国的边境冲突而去的,结果好心却不得好报!”
重重一拍桌案,李治长身而起,勃然怒道:“贼子放肆,真当我大唐是没脾气的土鸡瓦狗么?”
苏定方站出来,暴烈大喝道:“陛下,此仇必须报还!否则何以服天下之众,高句丽新亡,正是人心动荡之时,若我大唐连这等奇耻大辱都保持沉默,高句丽子民如何服我大唐之王道?”
一介老书生许敬宗也跳了出来,涨红了脸语气激烈地道:“老臣附苏大将军之言,新罗国境内竟有高句丽残军余孽,而致我大唐行军副总管重伤,咱们不仅要剿灭高句丽残余,更要问罪新罗国主!”
殿内的气氛顿时燃起来了。
李治和几位文臣武将咬牙切齿,仿佛亲爹被杀了似的,一个个涨红了脸喊打喊杀。
李钦载沉默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叹为观止。
别的不说,这几位义愤填膺的演技,简直炸裂!
第1246章 戏骨影帝
一众影帝老戏骨在太极殿里飙演技,弱小单纯的李钦载瑟瑟发抖。
接不住,完全接不住……
很难想象这群大小杀才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催眠,才会如此入戏。
一个个激动得口沫横溅,好像真的似的,开口就把自己代入了受害者的角色,浑身散发着一种正义的愤怒气质,总结起来一句话,“这是你逼我出手的!”
李治阴沉着脸,冷冷道:“据百骑司查实,高句丽国主泉男建被擒获后,平壤城数万敌军群龙无首,分化为无数股残余军队,遁入民间。”
“这些高句丽余孽有的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有的潜伏城池,刺杀我王师将士,还有的却被有心人利用,诱使这些余孽离开国境,进入新罗国境内……”
“新罗国王臣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分批收容那些高句丽余孽,默许高句丽余孽与我唐军为敌,甚至为他们提供粮食和掩护,王臣上下,其心可诛!”
“此次庞同善在新罗国境内被刺,罪魁不仅是高句丽余孽,还有默许收容余孽的新罗国主和臣子,他们已背叛了与大唐的盟约,暗中背刺我大唐王师,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治拍案而起,愤怒地扫视众人,喝道:“今日的新罗国,已非我大唐盟友,亦非我大唐之藩属,而是敌人!听清楚了吗?新罗国是我大唐的敌人。”
“大唐的敌人,一定要被踩踏在大唐王师将士的铁蹄之下!否则何以匡扶王道正义,何以威服天下!”
“朕已决定,向新罗国……宣战!”
殿内众臣热血沸腾,纷纷高举拳头,怒喝道:“战!战!战!”
李钦载目光呆滞地看着众人,他还在试图寻找到自己的角色,并且投入到这场影帝级的飙戏中。
这就宣战了?这特么也行?
“庞同善的血不会白流,大唐的行军副总管差点没命,朕必须为庞同善复仇,用新罗国王臣的血,来报还大唐所受的屈辱!”
殿内众臣再次发出了怒吼,仿佛受到莫大的屈辱似的,许敬宗投入得太彻底,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不用说,那是悲愤的眼泪。
李钦载摇头叹息。
从庞同善奉命进入新罗国境内,调停倭国人和新罗国的冲突开始,李钦载便察觉到其中可能有阴谋。
以李勣的老奸巨猾,一定会拿出一个能搬上台面的理由,以正义的名义,堂堂正正向新罗国开战。
但李钦载没想到李勣用的居然是这个理由。
收容大唐敌对国家的残余军队,默许高句丽余孽对大唐行军副总管行刺,并向余孽们提供掩护。
桩桩件件加起来,确实已是背叛盟约,由友转敌了。
以大唐王师在海东半岛的嚣张气焰,路人多看他们一眼都会被逮起来扇几记大逼兜,更何况是如此严重的公然背叛。
心里默默地给自己的爷爷写下一个“服”字,真是不服不行。
老狐狸果然是老狐狸,出手便拿捏住了七寸,又狠又准,不管收容高句丽余孽是真是假,庞同善重伤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的事,无可辩驳。
新罗国主要解释?
你解释吧,黄泥巴掉裤裆里,看你怎么解释得清楚。既然解释不清,就别怪大唐发飙了。
而且大唐发飙的理由站得住脚,经得起任何人的质疑。
新罗国先动的手,大唐奋起反击,有什么不对?
个人也好,国家也好,只要首先占住了道德正义的高地,基本天下无敌,而且干死别人后还不会有后遗症。
对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李钦载只能除了服气,就是钦佩。
海东半岛战略是李钦载先提出来的,但他只提出了总的战略,具体的计划实施却没再插过手。
事实证明,没有李钦载参与的计划,大唐的君臣们互相配合,也完成得非常完美。
殿内君臣义愤填膺,唯有李钦载沉默不语。
李治对李钦载的反应颇不满意,待殿内气氛稍微降温后,李治突然看着他道:“景初如何看?”
李钦载一愣,我还能如何看,当然是跪着看,你们都是大佬,啥事都已安排妥当,我还能说什么?
定了定神,李钦载正色道:“陛下所言不错,臣以为,必须要向新罗国宣战,辱我大唐之仇,非灭国不能报还!”
李治用力一拍掌,笑道:“没错!必须灭国,此仇方泯!”
李钦载此刻终于找到自己该扮演的角色了。
那就是煽风点火。
“陛下,臣有数言进上。”
“景初尽管说。”李治笑道。
李钦载沉吟片刻,缓缓道:“新罗国失臣礼,王师起而伐之,师出有名,胜局已定。”
“但王师伐不臣之前,大唐必须将新罗国的罪状公示天下,尤其是归附大唐的诸藩属国,以安抚藩属国之恐慌,咱们大唐是讲道理的,不会动辄欺负别人,此次是新罗国负我大唐在先,焉有不伐之理?”
李治两眼发亮,兴奋地道:“没错没错,咱大唐是讲道理的!”
“所以,臣以为,陛下首先应将新罗国驻长安的使臣召进宫来,当着文武百官和诸藩属国使臣的面,尽数新罗国主不臣的事实,然后公然宣告,大唐与新罗国断交,宣战!”
“其次,礼部和兵部当拟伐新罗檄文,颁布天下,咸使闻之,道理在我,正义在我,师出有名,天下臣民弗有疑也,则此战定矣。”
李治急忙点头:“景初心思细腻,此谏朕可纳也。”
李钦载继续道:“其三,驻新罗国边境的三万倭人,可令其为伐新罗之前锋军,可向倭人许下重利。”
“倭人奉大唐天子旨意而伐不臣,入新罗境后,当攻城拔寨,但有屠戮抢掠者,不究其罪,所获半数归己,半数归唐,并可除奴籍。重赏之下,倭人必用心用命,战力陡升。”
殿内众人惊讶地看着李钦载。
这年轻的小后生,张嘴出的主意真够毒辣,纵容倭人在新罗国烧杀抢掠,倭人久贫,巴不得在战争中捞点好处,尤其是倭国与新罗国是百年世仇,有动力又有因果,倭人必浴血而战,不死不休。
李钦载这番话,等于放出了三万只猛兽,新罗国光是对付这三万倭人,已经够伤脑筋了,何况背后还有十数万虎视眈眈的唐军将士。
第1247章 断交宣战
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大唐王师在经历了东征之战后,将士们纵是士气不失,但身体和心理皆已疲惫。
接下来的灭新罗之战,唐军将士的战力或许会下降。
所以李钦载认为应该让三万倭人当前锋,“前锋”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炮灰。
用倭人的有生力量,消耗新罗军的有生力量,唐军将士跟在后面捡现成的,既能以逸待劳,又大大减少了唐军的伤亡。
这便是李钦载心目中代理人战争的雏形,只要大唐朝堂君臣操作得当,这场战争一定会给大唐一个完美的结果。
事情还没说完,国与国挑起一场战争,需要考虑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大唐东征年余,将士们已是久疲之师。
既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又要减少将士的伤亡,问题尖锐且复杂。
沉思半晌,李钦载又接着道:“其四,王师将士征战年余,已生疲惫,臣建议朝廷调拨营州,平洲,登州及熊津道都督府驻军六万,分批次与高句丽的王师将士换防。”
“灭新罗之战,前期让三万倭人为前锋,王师将士在后压阵,同时我大唐出动水师船舰开始接将士换防。”
“待到倭人被消耗得差不多时,大唐的换防估摸基本完成,咱们有了新生力量,再加上充足的火器,此战必胜。”
李治与众臣迅速互视,众人皆是一副认同的表情。
苏定方笑道:“后生可了不得,思虑战事如此细腻周密,大唐又出了一位名将,不愧是英公的孙儿,社稷后继有人,大唐幸甚。”
许敬宗不懂战事,但他懂察言观色,见李治也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模样,许敬宗急忙道:“李郡公简直是全才,无论算学还是作诗赋文,或是沙场征战,皆是当今翘楚之姿。”
李治当即点头:“景初所言四谏,朕皆纳也。景初上过高句丽战场,对海东半岛形势所思很中肯,他的话错不了,苏公以为如何?”
苏定方捋须颔首笑道:“老臣附和,后生把老臣想说的话都说了,老臣再无补充。”
众人纷纷赞同附和,李治的表情越来越放松。
海东半岛的最后一枚棋子,终于执子落在棋盘上。
大唐百年方略,由此而始。
未来,是不见尽头的星辰大海。
……
君臣商议定了,朝中的三省六部顿时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