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使满面疲惫,李钦载命人送来酒水吃食,信使饱餐一顿后,这才将高句丽的详细军情细述出来。
从战略计划上来说,王师进攻平壤城是被延误了的,李钦载当初离开高句丽时,李勣已经在筹备进攻平壤了,然而直到李钦载回到长安摸鱼了这些日子,破敌都城的军报才姗姗来迟。
被延误的原因很现实。
因为天气渐寒,这年头没有棉花,自然也没有御寒的棉袄,高句丽是北方苦寒之地,许多将士冻得受不了。
在李勣准备下令进攻平壤城之前,军中出现了许多逃兵现象。
这是没办法的事,将士们太冷,有的抵御不了寒冷,再不跑就只能活活被冻死,求生欲终究还是战胜了对军法的畏惧。
于是近十万王师中,每天都有逃兵,最严重的时候,军中竟然出现了上千人的集体出逃。
李勣发现逃兵现象越来越严重,用兵向来谨慎的他,果断地下令停止进攻平壤,开始整顿军队内部。
派出信使向大唐营州送信,命营州送来御寒的冬衣,又派将士上山砍伐木材取暖,军队紧急向外采购木炭等等。
一切能御寒的措施李勣都用上了,这才提振了摇摇欲坠的军心。
这么一延误,就是近两个月,等到将士们终于恢复了士气,李勣这才下令进攻平壤。
破平壤的过程不算太曲折,但令李钦载意外的是,这次破敌都城,刘阿四和麾下的特战小队竟然立了首功。
大军正面进攻之前,刘阿四的特战小队连同归降的高句丽营将莫恩俊,穿上高句丽平民的衣裳混进了平壤城,然后特战小队在城内散开。
这货是真缺德,居然在全城的井水里下药,连着下了三天的药,全城的水井都被他们祸害了,城内军民没水喝,军心民心顿时动荡起来。
然后特战小队开始暗中刺杀高句丽的将领和官员,对官衙和民居纵火,绑架高官和将领的家眷,半夜偷偷在城内张贴煽动蛊惑人心的告示等等。
更过分的是,平壤都城里有寺庙,刘阿四这帮祸害居然潜进寺庙里打和尚……
也不知和尚招谁惹谁了,总之就被刘阿四他们揍了好几顿。
特战小队潜入平壤三天,这三天里,他们干的事可谓是丧尽天良,令人发指。
李钦载曾经告诉过他们特战队的作战理念,万万没想到,这群祸害不仅将理念发扬光大,而且变本加厉。
作为特战理念的创造者,李钦载真不知该欣慰,还是装作不认识他们……
然而,特战小队虽然没干人事,但效果却非常强大。
平壤城被他们祸害得陷入了低迷恐慌的气氛里,一时间人人自危,互相怀疑。
城防军在城里到处抓人,试图揪出这群祸害,但祸害是受过训练的,当然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们抓到,反倒是揪出不少无辜者,也不管他们有罪无罪,抓到就砍了。
外面大军围城,城内人心恐慌,军民对高句丽王臣积压的不满越来越甚。
这时李勣下令王师攻城,平壤城在守了五日后,城内军民愈发恐慌,投降唐军的呼声越来越高,军队都弹压不住了。
于是在一个寂静的黑夜里,守城门的将领和军士悄然打开了城门,一个名叫“信诚”的和尚走出了城门,代表全城军民向唐军表达了投降的意向。
平壤城就这样破了。
这位代表全城军民的和尚,在刘阿四手里遭了多少罪,不可考,他几乎是哭着向李勣表示投降的。
他一个与世无争的僧人,被逼着坠入红尘,掺和两国交战的事,不掺和还不行,菩萨都留不住他,刘阿四说的。
听完信使的叙说后,李钦载目瞪口呆,久久不语。
刘阿四,曾经在他身边多老实憨厚一孩子,咋变这德行了?
难道说离开李钦载以后,刘阿四才释放了本性,彻底放飞自我了?
他在平壤城干的那些缺德事,连李钦载都不好意思干,怕伤天和。
总之,平壤城破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国主泉男建和王室宗亲们见外城已破,于是全家都跑了。
没关系,李钦载相信泉男建跑不远。
海东半岛除了高句丽,基本都是大唐的地盘,就算渡海而逃,孙仁师的水师也不是吃素的,应该早已封锁了海岸,泉男建唯一的退路是北方的靺鞨室韦部落,但只要水师封了海路,泉男建根本跑不了。
被唐军活捉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别人跑了也就罢了,泉男建不能跑,李治还等着把他五花大绑押送长安,今年过年向太庙献俘呢。
听完了破平壤城的经过后,李钦载终于满足了,大方地赏给信使两贯钱,命管家给他安排厢房休息。
接下来,国公府又要开门迎客了。
高句丽捷报应已传遍长安,城里的名将权贵们必然坐不住。
英公李勣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不登门祝贺一番,怎么也说不过去。
果然,半个时辰后管家来报,左右两位宰相登门了。
接着便是苏定方,程咬金,朝中诸多文臣武将纷纷登门道贺。
李勣在外征战,负责待客的便只有李思文和李钦载父子。
父子俩忙得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将道贺的宾客们应付过去,府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
李钦载命管家打开大门,赫然发现门外已是人山人海。
无数穿着朴素的商贾百姓和坊官聚集在门外,见府门打来,众人纷纷面朝府门躬身行礼。
“恭贺英公立不世之功,彪炳青史千秋。”
“英公壮哉!”
虽是平民百姓,但李家父子不敢怠慢,于是一齐朝门外百姓们躬身还礼,久揖不起。
第1160章 东宫宣召
大唐的百姓很朴实,他们不缺血性,也不缺对这个朝代的认同和归属。
是的,古代人也爱国,听起来有些违和,不过是把爱国换了个说法,叫“忠君报国”。
崇尚数千年的忠义之道,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统治者愚民的工具,因为从古至今,只要这个国家不是太软弱,君主不是太昏庸,百姓都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并维护这个国家。
所以当高句丽军报传到长安后,长安城沸腾了。
数十年世仇,今朝已雪。
作为这场灭国之战的主帅,李勣在大唐的威望已达到了巅峰。
无数百姓自发来到英国公府前,不需要国公府的人做什么,他们只是默默地站在门外,面朝国公府的牌匾长揖一礼,表达心中的钦敬。
行完礼就走,不给国公府的人添麻烦,再咬咬牙掏几文大钱,打一坛浊酒,三五好友相邀,找个顺眼的地方一坐,斟满浊酒朝高句丽方向遥遥一敬,再说一句“英公壮哉”“大唐万胜”。
今日,是属于大唐人的狂欢。
长安城每座酒肆酒楼,每家客栈楚馆,每户权贵或贫寒人家,都在为大唐这场卓绝的大胜而欢呼,买醉。
朝廷的征战,本来与百姓无关,为了这场征战,百姓们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赋税徭役。
可是当平壤城破的消息传来,百姓们仍然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一场举国物力人力相倾的国战,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上午时分,当捷报已满城皆知之时,太极宫门悄然打开,李治传出了圣旨。
长安城接连三日取消宵禁,臣民共欢,贺东征大捷。
这道圣旨将长安城欢欣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大街小巷敲锣打鼓,酒肆酒楼座无虚席,处处可闻“大唐万胜”的欢呼,还有大白天就已狂醉,踉跄倒地大睡的醉客。
隋炀帝没解决的事,太宗先帝没解决的事,在当今天子的手中解决了。
善战的名将,精锐的王师,以及千万农户咬着牙忍着饿贡献出来的粮草和劳力,还有不可阻挡的国势。
这一天,大唐帝国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瞬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国公府前人来人往,许多百姓都来府门外行礼,李思文和李钦载父子俩又不敢怠慢百姓,于是索性等在门外,有百姓来行礼,父子俩便还礼。
一直到下午,行礼的人终于少了一些,李钦载累得不行,李思文嘴上严厉,但还是心疼儿子的,李钦载需要静养,怎能长久做此劳累之事,于是让下人推着李钦载回后院休息。
李思文不能走,除了应付门外的百姓,他还要应酬登门宾客,都是朝中的同僚和老将,更不能怠慢。
李钦载回到后院刚躺下,吴管家又匆匆赶来,一脸难色地告诉李钦载,东宫有请。
李钦载当即便坐了起来,神情颇为意外。
东宫?李弘?
回到长安后,听说李弘病重,李钦载本来打算去东宫探望李弘的。
他对李弘的印象不错,连史书都书以极高评价的这位太子,实际上人确实不错,谦逊有礼,不戾不傲,风度翩翩。
毫无疑问,这是大唐真正的精英教育下培养出来的继承人,李钦载很乐意跟他打交道,只是外臣不宜与东宫过从甚密,李钦载才没有跟李弘产生太多交集。
李弘病重后,李治为了对外封锁消息,下旨封禁东宫,李钦载想主动探望也无门可入,没想到今日李弘竟主动召他。
收拾一番后,李钦载出门上了马车,朝东宫而去。
东宫虽被封禁,但李弘亲自宣召不一样,李钦载被查验身份后,便被禁卫放行。
进了东宫寝殿,李钦载见到了李弘。
李弘卧于床榻上,脸色很苍白,旁边几名太医一脸忧色地站着,还有几名宫女捧着药碗和热水,李钦载甚至眼尖地发现,有一名宫女双手还捧着一个小巧的锦盒,盒子里装的竟是一颗丹药。
李钦载不由眼皮直跳,你们是生怕太子死得不够快啊,术士的丹药敢用在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身上,丹药里面是啥成分你们心里没数么?
殿内门窗被遮得严严实实,里面一股浓郁的药味儿,李钦载皱了皱眉,但没说什么。
病榻上,李弘的头扭过来,望向李钦载。
李钦载躬身行礼:“臣拜见太子殿下。”
李弘朝他虚弱地笑了笑:“景初,久违了。”
李钦载也笑道:“年余未见,殿下瘦了很多。”
李弘苦笑道:“是我的身子不争气,辜负父皇母后和臣民了。”
吩咐宫人取来蒲团,李弘让李钦载在他病榻前坐下。
李弘咳了一阵,道:“高句丽捷报至,举国欢腾欣悦,英公不愧是我大唐名将,数十年世仇报矣,大唐再无强敌,可喜可贺。”
李钦载叹道:“殿下快点好起来,大唐已无强敌,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有星辰大海等着大唐去征服,这不是一代两代帝王能做完的事。”
李弘露出神往之色,喃喃道:“是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我听父皇说过你进谏的百年方略,真的是……波澜壮阔,若能亲身参与,死而无憾,可惜……”
“殿下不必悲观,您一定会好起来的,臣受的伤更重,几乎都快投胎转世了,结果还不是被救了回来,如今虽然说不上活蹦乱跳,至少也称得上奄奄一息……”
李弘赫然睁大了眼:“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