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季汉大司马_分节阅读_第456节
小说作者:周府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2:28
  诸葛亮略有迟疑,说道:“今仲邈有大略,伯言、公衡知兵事。子明、仲业可督一方。先帝所留遗命,令亮治朝事,仲邈领兵征伐,分主内外,岂可擅权专兵。此番西进,实因形势所迫。”
  在刘备设计的框架中,霍峻以大司马执掌军事,且拥有议政权。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分掌政事,防止霍峻权倾朝野。让诸葛亮掌兵,刘备没有这个打算。
  不仅担心诸葛亮执掌军权,会影响到霍峻、陆逊等大将的权利。更是诸葛亮之前少有执掌军事,其角色更多是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孔明有管仲、乐毅之能,先奏江上对,而后领兵平蛮,可见有军略之大才。”
  “先帝驾崩之后,峻统兵而北伐中国,恐形单影只,复兴汉室之途,漫漫无期。纵能横行淮泗,畏身单力弱,亦难以成事。北伐中国欲有所成,非多道并进,正奇合一,不可为也!”
  霍峻自当上权臣压力是真大,朝野内政上,有诸葛亮分担还好;但想到北伐中国,霍峻多有头疼。
  一人北伐的困难看岳飞就知道了,岳飞北伐中原,他从江汉出兵,多次求淮兵出击配合。但最终结果,江淮兵马战败,所有压力给到岳飞身上。故而南宋北伐,常变成岳飞独自北伐。
  岳飞四伐时,遇见金朝南征,幸江淮有刘锜,四川有吴璘,得以分担兵力,故而岳飞才连续打出郾城、朱仙镇二战,临近开封府,逼得完颜宗弼几逃河北。
  今有岳飞为鉴,霍峻渴望寻找帮手,配合他北伐用武。之前有考虑过陆逊,但又很快被他否决。
  陆逊虽有能力,兵略也确实出众。但指望陆逊在北伐中打出过人的战绩,或是将司马懿揍着闭门不出,实在有些困难。
  深思前后之事,霍峻将目光放到丞相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不必多说,能把司马揍着不敢出战,便可见其军事能力如何。
  “伯言不足以成事?”诸葛亮问道。
  霍峻摇了摇头,说道:“伯言不足以托大事,公衡方略次之。昔孔明辅佐先帝下江东,多出兵谋方略,平五溪蛮进退有度,所到之处,无所不克,唯孔明可托大事。”
  见霍峻这么相信自己,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参谋、平蛮,与北伐用武多有不同,仲邈何以亮能与司马懿、曹真等贼将抗衡?君莫忘赵括之事,廉颇虽老,但可用之;伯言虽柔,可挡一面!”
  霍峻闻之大笑,自信说道:“峻自统兵以来,观人辨才从无疏忽。孔明绝非寻常之人,以君之行迹,如能统兵,必为大将。其成当亦在伯言之上,且会更胜一筹。”
  看人识人是门学问,霍峻识才能力尚可,但正儿八经是靠穿越者的优势。若把赵括换成诸葛亮,那岂不得让白起头疼死。
  诸葛亮虽很少用兵,但长期接触下来,以及后世的记忆,霍峻能感觉到诸葛亮的用兵风格,多半会是那种重剑无锋的风格。
  这种用兵偏正的风格,非常合霍峻胃口,最次能打得对方不敢出战,且能有效牵制敌人有生力量。其他方面的战事,诸葛亮不用负责,交他就行。虽不知霍峻为何这般深信自己的言语,但诸葛亮心间却已是感慨万分。世上之喜,莫过于先帝重用,同僚为知己。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亮深受先帝之恩,今仲邈既深信亮,亮不敢负君之重托。此番入西土,亮当钻研兵法,操练军士,熟悉行伍。”
  让诸葛亮熟悉征战,也算是霍峻力推诸葛亮西进的目的之一。
  巴蜀贼寇、南中乱兵,挺适合即将步入征战的诸葛亮。毕竟不熟悉兵事不行,诸葛亮快十年没带军征战了。许多东西需要上手操作,然后治兵练武,方能说带兵北伐。
  霍峻点了点头,笑道:“孔明此番西进巴蜀,当多有劳累了!”
  诸葛亮向霍峻拱手,说道:“国事当前,陛下轻幼,仲邈既器信亮,亮岂敢不为汉室奔波操劳。”
  “善!”
  诸葛亮念起一事,说道:“仲邈与曹丕虚与委蛇,不如将曹丕出使京师之事告与马超,言曹丕有向陇右动武之念,勒令我军不得出兵援之。而后待曹丕南征,以言语说之,马超或会趁机作乱关凉。”
  霍峻思索片刻,说道:“孔明之言有理,我险忘马孟起之事。今孔明入巴蜀,可与马超通信,且用书信宽慰姜氏父子。”
  “诺!”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姜氏父子孤离陇土,今先帝驾崩,若不招抚,恐生离心。请仲邈放心,此事亮必记在心上。”
  “好!”
  霍峻喝彩了下,说道:“孔明离别之前所书《正议》,峻昨夜通读,感触颇深。窃以为有此雄文,朝野士吏当为之精神振奋。”
  之前因南北朝之议,不少鸽派求和。霍峻为了提振众人士气,特提议让诸葛亮与自己各写文章,用来振奋鸽派士气,别想着与曹魏和睦相处。
  诸葛亮长经学,用刘邦与项羽之争斗的变化为例子,用来比照汉魏之争。文中详细列数了曹操兵败的内容,以及南汉得胜的战例,论证汉魏之争斗,不过是时间漫长的汉楚之争,让士吏们振奋精神。
  霍峻虽长兵略,但却无书写雄文的经验。思来想去之下,霍峻决定采用问答为形式,阐述汉室为什么不会亡,言复汉之方略,深言持久战,以及为何汉室最终能定鼎天下。
  “不敢!”
  诸葛亮谦虚说道:“草书文句,能令士吏知汉兴、贼衰,则是为亮之幸也!”
  顿了顿,诸葛亮笑道:“却不知仲邈所书文章,今下是否所得?”
  霍峻沉吟少许,笑道:“峻不如孔明,昨日粗成文章,连夜更改,峻称此文为《论汉》。今已将此文交予侍从,令其流传朝野间,望能更正士民偏安之心。”
  说着,霍峻将藏于衣袖里的巾帛取出,交到诸葛亮手上,说道:“孔明西进途中,闲暇之时可以读之,如能为峻文章更正、润色,当感激不尽!”
  诸葛亮接过巾帛,稍微瞥了开头一眼。
  见开篇首句直言,中汉之末,董卓乱政,群雄割据,凡者多言汉室当亡。初时,或言袁氏当盛;而后曹操灭袁,众者谓曹氏当兴。金口之战后,南土中曹氏当兴之语渐少,而多言先帝能延汉祚。……
  仅前面百来字的话,便吸引住诸葛亮的目光,顿让他的精神战栗,有种往下阅读的欲望。
  碍于场合,诸葛亮合起巾帛,说道:“仲邈百忙之中,能撰写文章,当多辛苦。今君能至津口送别,亮感激不尽!”
  见战舰即将远航,霍峻向诸葛亮拱手送别,说道:“峻在京师候君大捷之报,西进山水崇重,望君珍重!”
  “曹丕不日南征,有劳仲邈坐镇!”诸葛亮回礼辞说道。
  “善!”


第580章 汉室当兴
  六月初一,霍、葛书写的文章从尚书台中流出,而后以极快的速度在武汉城内扩散。凡有识字者,得知议题之后,无不在谈论这两篇文章。
  武汉,太学。
  席位上不少士子们簇拥在一起,指着从外面抄录而来的《论汉》《正论》讨论着热火朝天。
  “别挤,看不见!”
  “谁可以读读?”
  一封纸张实在难以让众人都看得见,外围的人想进去看,内围的人嫌太吵。
  “我来!”
  一名身材高大,打扮邋里邋遢的士子挤入人群中,伸手抓起案几上的纸张。
  “谯允南,轻些!”
  纸张的拥有者,见士子伸手来拿,怕弄坏了,主动递给谯周。
  谯周不太善言语,问道:“诸位欲听葛相《正论》,亦或是大司马《论汉》?”
  “论汉!”
  “大司马所写《论汉》实为雄文,请谯君读之。”
  “读葛相所书《正论》,其楚汉、汉魏之喻,甚是精彩!”
  见纸张的主人想听《论汉》,谯周当即读了起来。
  “中汉之末,董卓乱政,群雄割据,凡者多言汉室当亡。……先帝兴汉建国,言汉亡者少,但言中国不可图者众,欲与之约分南北,盖是为愚者之见!”
  “此言何来,盖因中国之大,沃野万里,人才鼎盛,经学达昌,为炎黄之故土。而中国被曹氏所据,初有汉室当亡之叹,后有王业偏安之念。”
  “然汉室当亡否?峻以为当亡,亦不当亡!”
  “中汉之末,外戚、宦官乱政,庸君当道,兵戈不绝,百姓流亡,故中汉当亡。其之所以不当亡,因季汉贤君能臣辈出,开基立业,承两汉之后,上得天之庇佑,下得百姓拥护,是为正统之国。”
  “王业偏安否?不可偏安,汉兴、曹亡,天之常理!”
  “曹操自语有复韩、白之奇策,行暴秦之为,兵淮泗,河水为之不流;行关西,民迁亡半途。然与某战之,败亡金口,丧走阳平。敌暴我德,故汉之所以兴,曹氏所以不能统华夏。”
  “曹氏治世,崇申、商之法,掠民耕作,亩出六七,充为军资,秦法虽酷,但亦未有此恐。先帝拔贤才,以葛相治国,授以稻麦耕作,丰民府库,百姓尽悦,粮辎不绝。敌酷我德,故汉之所以兴,曹氏所以不能统华夏。”
  “曹氏用才,重亲而疏贤,夏侯渊平关西,而号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然实虎步者,为贼将张郃。张郃为前驱,夏侯渊督粮随之。郃败敌之名,徒被夏侯渊所得。故曹操轻兵而进,折将丧兵,败走阳平。”
  “汉室举官,轻亲而重贤,刚侯宁江湖水贼,因有万夫不当之勇,而被先帝引为上将,授以兵将,委其重任,破孙氏,劫曹营,威震江湖。故先帝屡退曹操,而后兴汉祚于武汉。用人不以贤,故曹氏当衰。”
  霍峻在文章中没有说什么假大空的话,而是认真分析南汉与北魏之间的分别,不仅讲述了亲、贤,暴、德等内容,还分析了曹魏内部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以及君主不贤上的问题。之后霍峻花了四百字的篇幅,去解释了为什么至今大汉无法消灭曹魏的问题。
  其一,较占据中国的曹魏,南汉所辖人口比其要少。
  其二,拥有北方的曹魏拥有骑兵优势,南汉善水师而短骑卒。
  其三,承认曹操品德虽酷,但其识别人才的能力,以及用兵的出色,故而有曹操遗产,短时间内尚不足以灭魏。
  如何消灭曹魏,霍峻分析认为汉魏之间,会通过漫长的战争去拉开距离,而后南汉通过建立优势,从而能快速灭魏。
  在最后尾声,霍峻则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汉之所以会消灭曹魏,不是因为季汉承两汉之后,也不是有上天保护,而是曹魏的德行不如季汉。
  殷商之所以被周灭,因为崇拜鬼神,而背离百姓;汉之所以取代秦,是因秦朝虐民德薄;前汉为何亡,中汉为何兴,在于中汉德高前汉末世。今汉魏之间的情况,会如之前的朝代一样。
  一千两三百字的文章,无生涩的词汇,言简意赅,粗知笔墨的儒生,还是平头百姓,几乎可以说毫无障碍的理解霍峻所阐述的内容。
  当谯周念完《论汉》时,在场太学儒生无不静寂,而后爆发出热烈的惊叹声。
  “大司马所书文章,虽言语浅薄,但内意深远,开我之顿悟!”士人恍然大悟,说道:“中汉当亡,季汉当兴。曹氏德薄,不足以统华夏,而唯我汉室能担统一天下之大任!”
  相比那些被政治利益,以及被社会毒打的过的官吏,这些太学士人们更为热血,更拥有激情,也更为天真!
  他们听惯了什么谶语、天命等假大空的话,而是渴望了解时局,希望建功立业。
  今下霍峻尽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阐述南北之形势,让这些儒生明白时局,树立起复兴汉室,北伐中原的目标。而非简单的进学而后出仕,功成名就归乡里。
  “允南以为大司马之文,何如?”或有士人问道。
  谯周捋着短须而感慨,说道:“天下者,常言大司马有卫、霍之能,今时以文章观之,是为天下之智者,不仅善武韬,亦有大略。如天下能兴汉者,非大司马莫属!”
  “彩!”
  有人读完霍峻的文章,而后再去读诸葛亮的《正论》,则多感乏味。文采语句精妙,且以楚汉比喻汉魏的前车故事,但过多强调汉的正统,而缺乏通过汉魏对比,让士人略有失望。
  没办法,霍峻学承其师,其文章形式参考了《持久战》之文。坦诚之余,维护了汉室正统,从汉室兴亡,引申出汉室为什么能存在,以及魏为什么会消灭在。忽略了天命,着重解释国家兴衰问题。
  士人们兴高采烈的互相讨论,而谯周则是偷偷收起文章。霍峻文章内容之深远,需要他仔细思考品味。
  他非豪门子弟,而是普通的寒门。他幼年丧父,少与母亲、兄长生活,家境虽贫困,却热衷治学。大汉入主巴蜀,改革察举制之后,做题家的他轻轻松松通过考试,来到京师进学。
  他在青少年时热衷读书,而后想着当上孝廉。但他来到京师之后,除了求学当官,却不知还有什么可追求,隐约间丧失了人生目标。
  当他今时读了《论汉》大受鼓舞,中汉无能昏庸,应当亡国那是中汉的事,与他们季汉有什么关系。
  他们季汉虽袭承两汉之后,但不是因袭承两汉而兴,而是因为季汉当兴。今魏不如汉,岂有魏兴汉衰,或是与虐魏约分天下之理?


第581章 炀帝挥鞭
  六月,洛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4页  当前第4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6/61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季汉大司马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