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所在的朱提郡三面皆敌,被叛军围着打,因兵力悬殊问题,李严不得已退保朱提县城。
南中都督李严无法遏制南中叛军,整个南中除朱提外,余者皆不被大汉所掌握。且黄元盘踞汉嘉,在大族的支持下,屡次进犯蜀郡。
不仅于此,汉人出身的黄元,深知汶山郡内存在大量蛮夷。于是联络上汶山羌。汶山羌随之叛乱,攻略汶山郡县城,杀害长吏。
如此大规模的叛乱下,蜀郡、广汉、犍为三郡无力反击,唯有用郡兵自保。
重庆都督区兵马因无中央军令,加之都督陆逊远在武汉,唯有按兵不动;汉中都督贺齐因防守汉中,担忧曹魏趁机用兵,无法南下平叛。当求援书信经历千里至武汉,送到霍大司马手上时。霍大司马唯有骂娘,刚当权臣没多久,就遇见这档子事。
将书信放到案上,霍峻拿起交州刺史吕岱的书信,见其上内容,在心中又暗骂了声。
吕岱报忧不报喜,其书信上言,合浦蛮破高凉,杀县长官吏反叛,从者蛮夷有一两万人之多。所幸运的是,吕岱已率兵马前去讨贼。
见交州事态可控,霍峻揉着脑袋,重新拿起益州发来几封战报,准备在众人抵达前,先整理出益州真实的事态进展。
情报需要分析,送到武汉的战报,非是潘浚一人所奏,而是来自益州各级文武上奏。因叛军规模大,需要逐一分析。
分析半响,当霍峻了解南中反叛实质,庆幸出了口气。若是蛮夷叛乱,不好镇压;汉人豪强叛乱,如历史上且征且抚即可。
黄元叛乱,多半因刘备去世而导致,且有本地士族的影子;南中叛乱,其多主导者是汉人豪强,唯独越巂郡是由蛮夷发起。
而南中豪强为何反叛,其不难理解。自两汉以来,随着南中开发,汉人豪强与地方蛮夷联姻,形成姻亲利益共同体。
大汉为了收取赋税,向南中扩张,必须要向豪强、蛮夷收取赋税。汉人豪强倾向自治,其政治生态类似明清土司,他们希望自治,不向中央交税。而大汉用流官太守来统治他们,则必然与他们发生冲突。
之前糜芳用利益去套住他们,他们看在政策上,允许太守上任。但这些上任的太守,犹如他们的玩具,山高皇帝远,想杀就杀,大汉无可奈何。
今下如果想减少矛盾,大汉放弃南中,默认南中自治,其真正为乱者就黄元、高定二人,当然霍峻不可能允许南中自治。
少顷,诸葛亮、陆逊、徐庶、孙邵等大汉高官,在侍从的引领下纷纷入堂。
随着众人坐下,霍峻将益州叛乱之事,结合他的分析全盘讲出。
“汉嘉郡太守黄元背弃君恩,起兵叛乱,攻略城郭;……而后为乱国政,其又教唆南中诸豪叛起。汶山、牂牁、益州等四郡皆有豪强、宗帅叛乱,今动摇益州,似有危及巴蜀之感,不知诸君有何高见?”
诸葛亮轻抚羽扇,蹙眉说道:“南中自为我大汉之所有,昔先帝在世时,因南中形势复杂,为伐中原,不得已以温和治之,故有魏侯以商治南中,为我大汉取利。”
“然李严上任之后,更改旧制,欲令诸郡太守倾轧豪强。故而豪强积怨,今趁国丧之际,纷纷反叛。当下南中不可不平,且宜早不宜晚。”
霍峻微微颔首,问道:“伯言为重庆都督,对南中多有熟悉,今有何高见?”
陆逊朝着霍峻拱手,说道:“回督公,黄元反叛,若能速下成都,则为我军之患。今被困汉嘉,唯蛮夷可用,其旦夕将亡。如遣一军讨之,当能平息叛乱。而后锁旄牛道,则蜀中无患。”
“南中豪强、宗帅叛乱,逊以为南中道路崎岖,不宜仓促进军平之。今当遣斥候南下,得南中形势布局,与李南中联络,再讨南中诸夷。若督公以为可行,逊归重庆,厉兵秣马征讨南中。”
霍峻摸着小胡子,说道:“先帝临终言,其治巴蜀严苛。前有唐侃跋涉数千里谒京,后有益州五郡叛。若不能收其心,今时平之,而日后复叛。”
“且南中四郡幅员辽阔,地有数千里之广,蛮夷居山穴,饮溪水,互相攻杀;汉人耕沃野,养牛马,姻亲盘踞。如能平南中,可再析一州治之。”
“那以仲邈之意是?”诸葛亮问道。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今下益州五郡叛,仅是皮肤之疾。伯言有兵略,归蜀平乱,绰绰有余。然我恐曹丕趁国丧之际,举国发兵而南征,时大战风起,伯言可为阻力。且平益州五郡叛,首在收心,而非用武!”
说着,霍峻看向诸葛亮,继而又沉默下来。
良久之后,霍峻说道:“今下如伯言之意,遣王平率兵五千南下,征讨汉嘉黄元,务必斩其头颅,传首诸郡。南中叛乱,兵马不多则不足以平之,故令李严封锁蜀道,遏南中叛军北上。”
“再令李严详探南中诸豪形势,命潘浚筹备大军粮草。待南中形势分明,再择议督帅入蜀平乱。”
“诺!”
第575章 权臣不好当
公元224年,章武六年,夏五月。
刘备让徐庶归京任辅政大臣的手段英明,其空出的江州由诸葛亮开府兼任州牧,而武汉位于江州之中。
霍峻虽处武汉,但却无法调动中枢资源,需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二者既互相配合,亦互相钳制。故而南汉朝上非霍峻的一言堂,某些问题上需要诸葛亮配合。
在霍大司马上台执政两个多月时间内,在诸葛亮的配合下,凭借霍峻的威名以及诸葛亮的手段,除益州外,余者诸州郡渐安。
尚书台,议堂内。
霍峻坐于榻上,正与御史大夫徐庶谈讨政事。
“元直,你昨日上呈有关唐侃案细情奏疏,我已仔细阅之。”
霍峻让侍从为徐庶奉茶,说道:“君负责此案,不知可有高见教我?”
汶山郡主簿唐侃,上京状告县长荒废政事。彼时这件案闹得沸沸扬扬,且还惊动刘备。刘备为核查这件事,特让徐庶转迁御史大夫。
徐庶经数月的研究,已查实唐侃案前后经过。都安县长熊佳自上任的两年多时间内,因痴迷樗蒲,又好饮酒作乐,政事荒废,案件堆积。
唐侃不满熊佳为渎职,欲寻督邮弹劾熊佳,但熊佳为楚人背景深厚,弹劾不动。为寻公正,唐侃不断上疏奏疏,但皆被尚书郎习郁拦截下来。
书郎习郁之所以帮熊佳拦截奏疏,因为熊佳妻子为习郁妹妹。长沙熊氏与襄阳习氏有姻亲关系。在习氏的帮衬下,熊佳得以入蜀为官。今习郁为了熊佳隐瞒渎职,不断拦截下唐侃的奏疏。
其之所以能拦截下奏疏,因县主簿官职卑微,不入中枢之眼。习郁本以为唐侃会知难而退,却不料唐侃这般较真,跋涉数千里,跑到武汉上疏,拦也拦不住。
徐庶沉吟少许,说道:“大司马如欲结案息事,将尚书郎习郁、县长熊佳下狱论罪即可。如欲细究,宜当借此事而有所作为。”
“嗯?”
霍峻抿了口茶,说道:“元直既有见解,但说无妨。”
徐庶拱了拱手,直言不讳说道:“回大司马,尚书台为汉室之枢密,而台郎显职,仕之通阶,宜当重之。自陛下立基开业以来,然多用吴、楚为台郎,或一郡七八人,或一州无一人。此当多寒人心,宜令均平,满南土士人之望。”
闻言,霍峻稍微而思,便明白徐庶的意思。
尚书台自被刘秀所重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三公九卿的工作职能;后世所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从尚书台衍生而出。
尚书台负责人为尚书令,副手为尚书仆射。在尚书台里,下辖户、三公、常侍、二千石、主客五部;五部分别由尚书掌管,其下有侍郎、郎中等官负责具体事务的实行。
茂才、孝廉经过考核期之后,能出任尚书台中的侍郎、郎中,或是外任为官。
南汉尚书台里的郎中、侍郎因主政者偏好的关系,仅襄阳、吴二郡就有十几名尚书郎,偌大的益州因之前的张松案,竟无一人出任尚书,连尚书郎都屈指可数。政治资源分配的不足,导致了尚书台的畸形。
徐庶非楚人,吴楚二地的利益与他无关。今考虑到政治平衡问题,他必须如实向霍峻汇报。
霍峻沉吟良久,问道:“元直可有与孔明谈及此事?”
“昨夜庶已与丞相交谈,然孔明欲让大司马定夺!”徐庶说道。
“峻初掌朝事不久,劳君请孔明入堂,同商此事。”霍峻说道。
“诺!”
因霍峻长年在外,尚书郎官的名额分配的问题,他一直没有在意。今欲调整尚书郎官名额分配,向益州倾注更多政治资源问题,还是要与诸葛亮商量。
别看大汉有七州之多,但实际上需要分配政治资源的州,唯荆、扬、益三州。淮泗、元从二者不必多说,因身份关系天然具有政治资源。
黄元掀起叛乱、唐侃千里谒京,以上发生两起的事件,不如看成提醒大汉因当调整政治资源分配的信号。
少许,诸葛亮与徐庶先后入堂,三人互相行礼。霍峻率先开口,说道:“元直所言之事,今不知孔明意下如何?”
诸葛亮持扇而坐,说道:“先帝因鲁王推让之故,得以入主荆楚,故为抚楚人,先帝多以高官待之。昔下巴蜀,蜀人恶我,宁死不降,宁隐不附,故陛下无意用之。”
“我大汉治蜀已有十载,士人百姓渐而归附,有报国之念,不宜闭塞门路,断蜀人进仕之心。亮以为当尽时人之器,提贤拔能,出仕任官,以悦蜀人之心。长久以往,恐蜀人不为我之所用,唯望仲邈深思。”
刘备时期不大用蜀人,除了吴楚士人侵占政治资源外,亦与蜀人自身有关。如王累宁死不降,郑度归隐不仕,张松降后自大等事,已是惹到刘备。加上为了回馈楚人,刘备则是不太喜欢用蜀人。
今形势发生变化,政策因随之而发生变化。不可用旧时之政,以治今下之世。
“善!”
霍峻点了点头,说道:“孔明、元直之言是为良见,今与国有益,峻安能阻之?”
说着,霍峻停顿了半响,再说道:“今益州五郡乱,峻以为宜当借此良机入蜀,且征且抚,征辟贤能高才出仕,或征入公府,或拔为郡县长官。如此既可开门路与蜀人,亦可省冗官。”
因刘备以怀柔的方式上位,其为南汉造成的冗官问题不小。如单说南郡、襄阳二郡,其曹吏不下千人。今下不可能为拉拢蜀人,再滥发官职。
自南中叛乱以来,霍峻就有打算清理南中豪强,或给益、梁二州士人腾位置,或给冗官们安排职务。
徐庶蹙眉而思,说道:“如大司马之言,征讨南中之人,当征讨平乱,而后安抚士人,建设州郡,重塑巴蜀朝秩序。”
“然也!”
霍峻微微颔首,说道:“陆伯言能征讨蛮夷,却不能安抚士人,亦不能塑建州郡。是谓平南中之乱易,抚西土之人难。”
陆逊今下官职,可以统兵,却不能抚民。今用他能平南中,却不能有效安顿益、梁、南中三地。
至于是否可以给陆逊权利,按道理上来说可以给,无非是录尚书事,封州牧。但这两样权利,按当下的大汉政治格局,却不能给陆逊。毕竟有些权利给了,霍峻不好再收回了。
诸葛亮听懂霍峻的意思,笑道:“实如仲邈所言,能入蜀治三州,外平贼乱,能抚民众,当属仲邈。然令仲邈入蜀,却有牛刀小用之嫌。且曹丕动向未知,仲邈身肩重责,不宜轻动。”
“仲邈欲令~”
徐庶已知霍峻之意,随即看向诸葛亮。
霍峻收敛笑容,说道:“益州处西陲,四面为山,道路闭塞,蜀人安逸,巴人善战,南人桀骜,易生叛乱。今者入蜀,首在抚人心,次而平南中,继而复设州郡。”
如果单说平南中诸郡叛乱,让陆逊或黄权出马,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但若要抚益州士人,在南中设立州郡,推行汉化,真就要让霍峻或诸葛走一趟。
以霍峻今下的身份,以及南汉面临曹丕随时南征的风险,自然不可能西进巴蜀。今下正儿八经有资格者,唯有丞相诸葛亮了。
至于诸葛亮是否会怀疑霍峻排挤他,只能说要看霍、葛之间的交情,是否经得起考验。幸诸葛亮心胸坦荡,他与霍峻相交十余年,经历不少事,岂能不信霍峻?
当然一切尘埃未定,还要看朝中众臣的反应!
诸葛亮点头应和,说道:“蜀中闭塞道路,易生贼乱;南中自恃险远,杀官长吏。以上二者,如能不收其心,则日后倾国北伐,恐会反复为乱。”
见已有霍、葛二人定下方略,徐庶笑道:“曹丕遣鲜于辅南下,不知二君有何见解?”
“曹丕遣使南下,其意非善。”霍峻笑道。
“亮与仲邈意同!”
“哈哈!”
第576章 南北朝
刘禅不似曹丕那么没品,诛杀使者。
鲜于辅持节南下武汉,大汉降低其存在感的同时,且还给予了礼遇。未过多日,鲜于辅持节至武汉,求见刘禅、霍峻二人。
武汉行宫内,朝议。
霍大司马卸剑脱覆,持笏板入殿。左右诸卿无不止步相迎,霍峻回以谦和的笑容。
待刘禅坐在榻上,君臣互相致礼后,开始了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