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似乎想起了什么,刘备看向诸葛亮,问道:“丞相以为马谡如何?”
诸葛亮思虑少许,答道:“此人言之有物,所见出众,堪称当世英杰!”
刘备摇了摇头,说道:“以朕观之,马谡性情急躁,言过其实,不得大用,望君深察之。今南土多才俊,君当多拔贤才,不宜闭塞门路。”
“亮谨记!”
“子龙安在?”
刘备精力渐渐被消耗完,只得小声呼喊赵云。
“云在此!”
赵云快步上前,握住刘备的手。
刘备拍了拍赵云的肩膀,勉强笑道:“子龙与我之情,不下云长、翼德,你我患难与共,相知二十余载。望卿念及往事,日后早晚看护我儿,勿负朕言。”
“云当效犬马之力!”赵云落泪应道。
刘备指了指霍峻,缓缓说道:“朕恐病逝之后,曹丕兴兵南下,歹人作乱国土。彼时内外有乱,当是危矣!一切布置用兵,诸君当从仲邈之言。朕治蜀严苛,且南中臣而未服,诸君宜当多多注意!”
“诺!”
继而,刘备颤巍巍握住刘禅的手,指向霍峻、诸葛亮,说道:“寄奴,今日之后,霍督为你父,葛相是为你母。宜当遵之,不得有违二公忠言。”
“诺!”
刘禅抹着眼泪,朝霍峻、诸葛亮行礼,哽咽说道:“禅拜见父母。”
“不可~”
霍峻扶住刘禅,惶恐说道:“太子之礼,臣岂能乱受。”
刘备声音渐弱,说道:“二君分主内外之事,今何不能受之!”
“臣必当竭智尽力,以报陛下托付之事。”霍峻叹声而拜,说道。
说完这些,刘备似乎解脱了许多,望着榻前众人,说道:“朕精力将竭,余事不能一一叮嘱,愿皆自爱!”
“诺!”
交代完这些,刘备则让所有人退下,独留刘禅一人在殿,有最后的叮嘱。
及众人退下之后,刘备紧攥刘禅的手,说道:“鲁王与我汉室,有奠定之功,无鲁王则无朕,今后勿要薄之。陇右姜氏父子,有意投汉,今不可忘之。”
“中汉退功臣而进文吏,今我季汉与之不可同。太子治国,当齐重功臣、文吏。”
咳嗽几下,刘备继续说道:“仲邈信义可用,无反复之所为。其多爱名,太子勿要因此而忌。凡君者,不得轻予名、器,而太子之后待霍督,可重予名,而不授器。”
刘禅听懂刘备叮嘱之言,保证说道:“请父亲放心,儿已知父亲言语深意!”
“天下二分,朕已立下基业。而灭魏之事,今后当托付于太子。朕不如高、世二祖,望太子能胜惠、明二帝,大兴汉室。”
“儿必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让我汉不逊两汉!”刘禅哭着保证道。
“善!”
第572章 权臣的第一天
《汉纪·昭武纪》:六年春二月,中祖病重,召前将军逊、江州刺史庶谒京。
三月,中祖病笃,托孤于骠骑大将军峻、丞相亮,大将军飞、前将军逊、御史大夫庶,并受遗诏辅嗣主。癸巳日,中祖崩于黄鹄台,年六十五。
赞曰:中汉之末,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于是昭武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下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江、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
惜天不假年,半道而崩。盖比论二祖,机变宽德,稍逊高祖;兵略权谋,不及世祖,是以基宇半之。然举国托孤于霍、葛,论君之胸襟,二祖不能及,故能季兴汉室。
刘备在黄鹄台托孤后没多久,过了数天,在黄鹄台驾崩。
驾崩当日,遵从两汉旧制,霍峻作为军事主官,亲自驱车以迎刘禅至刘备棺椁前。
之前有言皇帝是为人爵,人爵之盛是为天爵,即天子。刘备通过百官推举,继任大汉皇帝;而后告类于天神,获取天子位。今刘禅作为后继之君,皇帝、天子位需要从刘备身上继承。
故而刘禅要在刘备的棺椁前继位,刘禅先向刘备遗体告罪祭拜,而后由霍峻奉上象征大汉皇帝的佩剑,刘禅亲自佩上,则是受领皇帝。而后刘禅祭祀祖庙,再领天子位。
刘禅成为大汉皇帝之后,依照张昭的指令,为刘备打理遗容,披麻戴孝服丧。而后由刘熙为刘备发丧,丧事操办三天。
丧事历经三天,张飞哭晕了三天,直到哭晕过去,张飞才停止哭泣。而后由霍弋夫妻照顾,张飞方收敛些许。
霍范得知刘备病笃时,从扬州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携带妻儿向刘备跪地痛哭,后悔没见到最后一面。
霍峻在这三日,因诸葛亮要为刘备丧事操心,他则为刘备的陵墓而奔波。
刘备陵墓在刘备称帝时修建,虽称帝有五、六年之久,但陵墓常因战事修修停停,正儿八经修缮的时间才一两年。
故而刘备陵墓多有寒碜,加之刘备仿照汉文帝方式下葬,则就愈发寒酸。但按汉时丧葬观念‘死时如生’,真不能那么寒酸。
考虑到后世盗墓贼问题,霍峻与诸葛亮、张昭商议,少放金银钱财,多用兵马土佣、大鼎金钟陪葬。且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南汉,霍峻特意让人在陵墓中放了大量竹简书籍。
三天的丧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三日丧事结束之后,刘备棺椁在群臣礼送下,以车载出城,五千甲士开道。途中,武汉士女为刘备送行,挂白哀哭,声势格外浩大。
因武汉潮湿低洼,为避免水淹,刘备陵墓依山而建,送葬人群走了三、四十里路才到目的地。
下葬之时,道士诵经,巫师做法,此事由张鲁负责。礼毕之后,电闪雷鸣,天降大雨,似乎为刘备而悼念。
刘备虽是下葬,但不代表刘备身后事结束。
四月一日,刘禅第一次召集众臣议事,封赏众臣,及为刘备商定谥号、庙号。
是日,刘禅身着纁裳,头戴冕冠,望着堂下众人,乖静坐在榻上。
摘去麻裳的霍峻、诸葛亮、张飞等人跪在殿上,聚精会神听着由王粲撰写,马良诵读的诏书。
不出意外,霍峻从骠骑大将军,迁至大司马,录尚书事,持节钺,徐州牧。步练师因梓乡为淮阴,被封为淮阴君。
诸葛亮故领丞相,录尚书事,江州牧,假节,封武乡侯。
张飞从大将军迁至骠骑大将军,平尚书事,司隶校尉,假节。
陆逊以前将军,迁升至车骑将军,雍州牧,假节,封下辨县侯。
徐庶以御史大夫,平尚书事,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关内侯。
赵云以领军将军职,迁至卫将军,故领禁军。
四方将军,分别为前将军文聘,左将军黄权,右将军贺齐,后将军庞统。
余者官职少有变动,仅多封食邑,或百户,或数十户,以为聊表刘禅心意。当马良读完后,在霍峻带头下,众臣向刘禅告谢。
当然这封赏出自谁手,霍峻、诸葛亮心中早已有数,这大概是刘备给他们颁布的最后一封诏书。
众人各自坐回榻上,因霍峻没有发话,朝堂中瞬间安静下来。
霍峻望着笏板后记录的内容,向刘禅拱手问好后,咳嗽几声,说道:“今先帝病逝,其谥号、庙号未定,不知诸君可有奏乎?”
何谓托孤大臣?
年幼的皇帝将权力转交给权臣,霍大司马代刘禅行事问话。
早有安排的张昭持笏板,说道:“禀陛下,回大司马、丞相。昭与诸卿商议,以为追谥先帝为昭武皇帝,或光文皇帝,其庙号可择中或显。”
“且先议谥号!”霍峻说道。
“昭者,是谓明也!”张昭说道:“谥号昭武,其意与光武。今陛下三兴汉室,可言昭、光。”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先帝重武而轻文,不宜用文。亮以为可为先帝上昭武皇帝,以彰其复兴汉室之基业。”
“可!”
“议先帝庙号!”
张昭挺直腰背,说道:“庙号以太、高、世、中四者为最盛,中者,中兴复兴也;显者,虽意与中相同,但功德弱于中。”
霍峻思虑半响,说道:“先帝功德虽亚于二祖,但于汉室而言,却有立即开国之功,今当以中祖而冠先帝!”
谥号者,除秦始皇外,历任帝王几乎都有,是以谥号而评价先君一生之功绩,分为上、中、下三等。
因祖有功,宗有德的要求下,庙号在魏晋之前,少有皇帝能有。当然两汉不少皇帝有庙号,但因功德不匹配,后来被人废除。如董卓废东汉中后几任皇帝庙号,南汉承袭董卓之所为。
而庙号中,太、高、世、中四者为最尊,实际上刘秀适合用中祖为庙号,然刘秀有傲气,不愿袭承西汉之后,故而用‘世’而不用‘中’。
“亮与大司马之意相同,先帝当尊中祖,而非显祖。”诸葛亮应和道。
霍峻露出和蔼的神色,先问榻上刘禅,后问朝中众人,问道:“今追谥先帝为昭武皇帝,议其庙号为中祖,不知陛下与诸卿以为如何?”
朝中众人答道:“禀陛下,回大司马、丞相。臣等无议!”
刘禅不太懂了庙号、谥号,但见众人同意,则是应和霍峻,说道:“朕不知谥法、庙号之事,且如大司马之言!”
顿了顿,刘禅看向霍峻,问道:“试问大司马,可还有他议乎?”
霍峻拱手而拜,说道:“禀陛下,今先帝驾崩,如曹氏闻之,必有所动。峻以为当令江汉、江淮二地军士,筹备军事,以防曹丕异动。”
“且据南中李严上报,自糜子方离任之后,南中豪强、宗帅多有不顺,其唯恐有乱,请益兵至南中,以威南中土人!”
“请大司马下令!”刘禅非常配合,伸手请霍峻讲话,说道。
霍峻持笏板拱手,说道:“丞相统理尚书事,如往昔之时。当令文仲业、吕子明率水师严待。至于江淮,臣以为可运三弓床弩至边城,以为加固城防。南中之事,可益兵五千至朱提。”
“诺!”
饮马大河,绍兴汉室
第573章 炀帝南征
章武六年,夏四月。
魏,洛阳行宫。
“陛下,大喜啊!”
孙权笑容盈面,迈着急促的步伐在廊道间穿梭,继而趋步直入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