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季汉大司马_分节阅读_第443节
小说作者:周府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2:28
  “不了!”
  步练师合上木盒,笑道:“闺中发簪已是众多,二者不如拿来送礼。”
  “那夫人为何取中者?”霍峻有些不解,问道。
  步练师那姣好的面容,露出些许愁容,说道:“今岁正旦,皇后请妾与诸命妇、臣妻入宫。时在谈笑间,皇后言我之首饰,不少比其雍贵。虽不知皇后所言是否何意,但妾已不敢像之前那般装扮。”
  “今下妾欲将上等发簪奉与皇后,下者送与小乔。妾得发簪之中者,已是心满意足!”
  霍峻安慰说道:“夫人与皇后知交多年,岂不知皇后为人?皇后能解人意,当是贤后,彼时所言或许是无心之言,并无他意。”
  “话虽如此,但不得不忧!”
  步练师依旧有些担心,说道:“为防万一之事,为夫君与家人所思,妾应当小心。”
  “罢了!”
  见步练师有主意,霍峻拿起筷子,笑道:“后宅之事由夫人处置,为夫且先用膳!”


第562章 年终规划
  在家虽与妻妾胡闹了一晚,但霍峻依旧是早早起来,入宫拜见刘备。
  武汉行宫内,刘备坐于榻上,诸葛亮、王粲、马良等官吏分坐左右,交谈政事。
  刘备裹着厚厚的大氅,问道:“今时值腊月,不日将至正旦,诸卿可有未奏之疏否?”
  “禀陛下,今断法虽已成,隐匿户籍悉出。但其中不少之事,宜当让陛下与诸君引以为戒!”诸葛亮说道。
  “何事?”
  刘备紧了紧大氅,说道:“与国有益之事,丞相但说无妨。”
  诸葛亮持羽扇而指点案上的奏疏,说道:“执行断法以来,不少郡守上疏言,郡中旧吏多土人,不乏世族、豪强者。今行断法以来,或有吏曹渎职懈怠,亦或受贿不报。若非诸郡长官行严法,刺史巡检,断法则怕是难成。”
  检索隐户何其难?
  非诸葛亮、刘备动动嘴皮子,几州郡县会乖乖如实上报,也非大军屯驻要地,就能析出人口。
  欲查隐户,需要强大有威望的中枢,吏治清明,上明下贤,确保行政机构运转流畅,才可以查出各郡县的隐户。
  南汉的行政机构被诸葛亮打磨十几年,官吏多已换上自己人,加之刘备声望达到巅峰,今才敢动手检索隐户。
  但检索隐户过程中,并非说一帆风顺,反而有不少波折出现。即诸葛亮口中所说,郡中基层的官吏大多来自豪强、士族,他们在检索隐户过程中,必然会渎职怠政,或是说知情不报。
  南土除了江东外,益州、荆州几乎没有被打碎,不少郡县上仍保留旧时的官吏。这些旧时官吏具有巧言令色,贪利受贿等恶习。
  诸葛亮为何执法森严,除了执行法律外,何尝不是让基层官吏畏惧。故而诸葛亮所行之严法,非是对百姓,更多是对官吏而言。
  今检索隐户虽成,但从中反映的基层吏治问题,让诸葛亮有些忧虑。
  诸葛亮持扇而吟,说道:“如会稽主簿虞静因知而不报之事,被步扬州罢免。即检索会稽郡时,虞静为其族少报三百户百姓,若非被扬州所察,则险被虞静所隐瞒。”
  “今不严查郡县恶吏,臣敢断言今所析出百姓,不出十余年,当复为官府所掌握。”诸葛亮沉声说道。
  大户想隐匿人口并不困难,除了‘自然死亡’消户外,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与官吏配合,将析出的人口渐渐补充回来。
  如张三被官府查出,其家主可以疏通关系,让官府出具死亡证明,张三秽土重生,消失在案牍记录上。亦或是隐藏不报奴生子,人口增减下,大户重新隐匿人口。
  农业社会的人口注定不可能被查得清清楚楚,人口想要不被隐匿,实际上要看基层官吏。
  刘备喝着温水,问道:“丞相欲意何为?”
  诸葛亮沉吟少许,拱手说道:“明岁,亮欲广派官吏下州郡,令州郡出督邮至县乡,核查是否有官吏违纪渎职,以为肃清吏治。”
  国家与公司有类似之处,常会在年终做报告,为明年的工作而规划。
  如州郡的上计则可视为州郡向中央的年终总结,中央根据上计内容,从而为州郡长官打分。
  至于次年的工作任务,州郡除了几项基本标准外,还要负责中央制定的特殊任务。
  其中督邮者,为郡监督县的吏曹,负责审查县级官吏是否有为非作歹,继而上报至州郡。
  年轻时,刘备为安喜县都尉。其之所以鞭打督邮,非是督邮向他索贿,而是刘备因冀州与中枢争斗问题,加之自己无门无路,缺乏家庭背景,则早在官府的开除名单上。
  彼时刘备得知此事,希望求见督邮,为自己辩解,然而督邮据不见面。刘备恼怒之下,念着自己反正要被官府开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闯入驿馆里,鞭打督邮,泄愤而走。
  刘备鞭打督邮,盖是打工人最后的倔强,虽伤不到下令的大佬,但终归发泄了口怒气。
  当下刘备已成为皇帝,欲统治南土,监督官吏,反而要器重督邮之类的监察官吏。
  就在诸葛亮讲话中,侍从凑到刘备耳畔,嘀咕了几句。
  “陛下,霍督已在宫外等候!”
  “宣霍督入内,言丞相正与众人商讨政事,直接入殿即可。”
  “诺!”
  洋洋洒洒上千字,诸葛亮向刘备解释他明年肃清吏治的计划。
  刘备边认真听诸葛亮的规划,边叮嘱马良为太子做笔记。太子刘禅虽不到十八岁,但刘备已经有打算培养刘禅了。
  让马良做笔记,为刘禅介绍朝廷的政策方针,则是让刘禅提前熟悉朝廷政治。以免日后仓促上位,啥事都不知道。当然不是说让太子主持朝政,而是让他今后能听懂大臣在说什么。就像他一样,能听懂诸葛亮的说什么。
  少顷,随着宫门缓缓打开,霍峻进入议殿。
  为了不打扰诸葛亮的讲话,霍峻向刘备与众人微微行礼后,则在侍从的引导下坐下来。
  坐了没多久,诸葛亮才将肃清吏治的规划讲完。
  刘备微微颔首,赞叹说道:“朕本以为轻徭薄赋,析出人口,可为大治南土。今听丞相之言,深感今大汉尚有不足。”
  说着,刘备看向众人,问道:“诸君以为丞相之见何如?”
  “臣附和!”
  马良率先拱手道。
  “臣以为可行!”
  继而,孙邵、费观、王粲等上卿附议诸葛亮之见。
  “好~”
  刘备刚想说什么,忽然感觉肠胃疼痛,有上厕所的欲望。
  “诸君且先商议,朕去去就来!”
  不待众人答话,刘备尽量保持仪态,在侍从的搀扶下,前往厕所。
  “陛下这是?”
  刚至宫中的霍峻有些懵逼,问左右道。
  “此是为陛下之疾!”
  王粲凑到过来解释,说道:“去岁以来,陛下旧疾加重,常常如此。医师诊断不得要害,陛下已试各种药方,但皆无用。”
  “陛下身形削瘦了几分。”霍峻说道。
  “嗯!”
  为了顾全霍峻的面子,诸葛亮持扇拱手,问道:“亮治郡吏之言,不知仲邈可有不同之见?”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峻虽初闻孔明之言,但窃以为并无纰漏。仅是有浅薄之见,不知孔明欲听否?”
  “仲邈但说无妨!”
  霍峻摸着小胡子,说道:“之前朝廷收州刺史征辟之权,改为尚书台委任。后又改孝廉之法,以试取孝廉。今二政初有成效,朝中已有不少补吏。”
  “今欲治郡吏,不如收郡太守委任郡吏之权,同州刺史旧事,官由京师委任。县中长吏或郡中俸少吏曹,可让郡守征辟之。”
  郡县制实际上由春秋时期的封君制转变而来,故而两汉时期的郡县制与后来的州县制、府县制不同,其保留浓厚的分封制特色,即郡太守如封君,执掌郡内绝大部分事务,且具有人事任命权。
  从职位称呼中即可见略知,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使君;称县令,为县君。君虽如‘先生’有普遍化的倾向,但在早期的称谓对象中,非尊即贵者。
  同观称亭侯及以上者为君侯,其亭侯以上可自命家臣,甚至胆大之人可以称孤。如霍峻今为县侯,自称为孤,在礼节上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愈发集权,州郡的征辟权在南北朝时期陆续被废除。故而到隋唐时期,他们所接手的制度,与两汉时期有了不小的变化。
  之前霍峻出于中央集权的考虑,建议诸葛亮收回刺史的征辟权。今霍峻既有为中央集权而考虑,又有为今下吏治而考虑。
  “收郡守辟除之权?”
  诸葛亮不由眉头皱起,说道:“郡守辟除之权,已是沿用四百年。今时收之,改由尚书台委任,于国而言虽有裨益,但却不知诸郡太守是否愿遵之。”
  两汉时期,治理地方的主力抓手靠郡太守,太守贤则郡兴旺,太守庸则郡颓废。故而今南汉欲治天下,郡太守的想法至关重要。如果他们集体排斥收回辟除权,或是有异议,则是不好弄。


第563章 难以奉命
  “霍督所言收郡辟除之权,乡官由中枢委任,粲以为甚好,有摄地方之权而归属中央也之意。然汉之所以能安天下,或是之所以能兴,多有赖诸郡太守效力。”
  王粲思虑少许,说道:“故粲以为当下,宜当循序渐进,先察吏治,而后再议此事。不宜仓促废黜旧政,以伤旧人之心,及让从吏人人自危。”
  汉之所以形成独特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与汉采用的征辟制关系莫大。因政治制度,引申出士人追求,从而形成相应的社会土壤。
  郡太守犹如封君,代天子行事,具有辟除士人在任官的权利。故而大部分士人的价值目标追求,不是说要到中央出任丞相,而是‘为郡掾史,守坟墓,衣食无忧,乡里称善人。’
  当郡太守任命士人出任属官,士人在‘食君禄,忠君事’的价值观下,郡太守对士人具有知遇之恩,士人要效忠或为郡太守效力。
  在这种的政治制度下,形成独有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如逢乱世,郡太守既能得官吏效忠,又执掌军政大权,若有反叛之心,犹如小王国,非常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故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征辟制的废除,将郡县委任的权利移至中枢,实际上是专制政治演进的必然趋势。
  当然趋势归趋势,其抗拒力量之大,绝非一两句言语所能搞定。
  王粲这番言语,则就指出了执行难度所在,刘备之所以能兴汉室,与诸郡县长官有莫大的关系。今若改基层官制,容易在人心上形成动乱。
  沉默寡言的孙邵说道:“乡人任乡官,虽有互联宗族戚党之嫌,但异域之人,欲治当地之难,多有不便。今之形势,当以安天下为主,而治天下为次,为免频生动乱,霍督之言,以邵之见当可后行。”
  家乡人任地方官吏,可以土官称之,外任则可以流官称之。
  东汉时期,郡守为治郡县,左右掾属无不任命本郡士人出任。唯一例外之事,则就是三辅地区,京兆人可任扶风掾属。欲用他郡人,甚至还要向上级打报告。
  孙邵作为尚书令,看得更远,收郡的辟除之权,改由尚书台任命。实际上是将土官进行流官化,本郡士人大概率不会留在本地当官。
  一旦流官化,虽能避免徇私舞弊,官吏与大族互相勾结。但地方上积时已久的难政,流官们则难以解决。且因流官非本地人,非常容易剥削地方,而不会因家乡之故,而有所顾忌。
  当然孙邵点出了今下的形势,南汉当下是安天下为主,治天下在后,当下不应该有大变动,以免多生乱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4页  当前第4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3/61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季汉大司马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