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心中不悦,冷声说道:“朕与贼大战数次,多胜而寡败。贼丧兵失土,内有灾祸,何言汉不比贼强?”
张昭作揖而拜,说道:“昔前汉中兴,宣帝末时,其常诏诸卿问政,问天下已是承平,关东为何有流民?民生为何甚艰?”
“天下大安,世祖宽仁,常忧九州萧条,黎民安堵,遂罢刀剑,以丰府库。”
“陛下治南土,略有大功,尚不及世祖之业,则就有好功之向,昭实为陛下而忧。今天下尚未平,望陛下秉持初心,勤俭治国,以兴汉室。如陛下季兴,老臣愿击鼓吹笙,以为陛下贺!”
不是张昭扫刘备的兴,而是刘备近日有飘的迹象,张昭不得不出面劝谏,毕竟历代皇帝初贤后昏者,不在少数。像那汉宣帝文治武功鼎盛,但在后期也开始贪图享乐,闭塞贤臣忠言。
闻言,刘备大笑起身下阶,扶起张昭,谓众人笑道:“朕无意夸耀己功,今下之问,实因有北伐之念。”
“陛下文治初有雏形,今中国无乱,轻易出兵,劳而无功。今时之政,恐将前功尽弃,陛下宜当再忍几年。”
张昭拱手道:“待深远山民归附,南中归朝大治,国力昌盛,甲兵精锐,粮草盈仓,再图中国不迟!”
“孔明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张公所言极是!”诸葛亮从席上而起,拱手说道:“曹丕虽无曹操之大略,但其善能得贼人心。贼岁有数千万石之粮,民众于汉。兵力丧亡,可复征之。且陛下连年征伐,精兵锐士丧者不少。臣以为今无良机,不宜妄动!”
“嗯?”
刘备皱眉踱步,问道:“孔明所言良机何在?”
“禀陛下,马超者,狼子野心,岂愿安之?其不出数岁必反。”
诸葛亮劝道:“时中国兵乱,尽出南土之地,举国之力北伐,令强者持执戟,羸者转运。陛下身率六军,出襄樊,大驾入洛阳。西命陆逊发蜀汉之卒,军于陇右,授霍峻、庞统大众,直指征寿春。”
“历来青、徐。宛城、寿春,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御马超、陆逊,许洛之众,势必分离。陛下掎角并进,民必内应。”
“将帅对向,霍峻横强无敌,贼有失便,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陛下驱车而进,陵蹈城邑,乘胜逐北,则定华夏,季兴汉室。”
“今文政初成,百姓略安,不宜举发寡兵,受挫于城郭,易于屡退,民疲威消,前功尽弃,非上策也!”
刘备踱着步,露出忧思之色。
他之所以有北伐之念,并非以为北伐有可趁之机,而是感觉他的年岁已大,那些隐疾在折磨着他,若不奋力一搏,怕今后再也没机会。
但诸葛亮、张昭的说法没错,当下正处在他治理国家初有成效的时候,不宜轻易动兵。
北伐成功尚有的说,北伐若是失败,不仅国力受损,他花多年所积攒下来的兵威也会随之消散。
刘备捋着胡须,沉声说道:“二君所言有理,今当齐治南土为主,厉兵秣马,以待中国生变。彼时北伐,当尽出南土强者,与贼人决分胜负。”
“诸卿可还有奏乎?”
秦宓出列求奏,说道:“禀陛下,今月太白少阴,实有异象,臣有疏奏。”
“讲!”
“诺!”
秦宓将奏疏奉上,说道:“太白少阴,主星暗淡,不得转行,故以己未为界,不得经天而行。经天则奏见,其占为兵丧,为不臣之兆,为更君位;主者弱,仆者强。”
“何意?”
“莫非有人欲叛?”
刘备听着一堆专业术语,几乎是一句话都没听进去。
秦宓轻声咳嗽下,说道:“回陛下,主星者,谓国焉,是为中国。今主星暗淡,当是中国渐衰。其下星有盖主之势,谓臣者,则国内不安;于国者,则南土昌盛,我汉室渐强。”
秦宓,字子敕,广汉郡人。其才学过人,善晓天象。
刘备下益州时,广汉太守征辟为官,后被王粲调到内廷任职,负责大汉天象预兆之事。
“善!”
刘备露出笑容,说道:“卿占卜天象有功,当赐钱粮。”
即将退堂时,刘备想起什么,问道:“仲邈近日如何?”
“禀陛下,徐淮渐安,百姓乐业耕作,军士操练有序。近日以来,霍督垂钓江湖,策马行猎。”王粲答道。
“如此安乐,看来徐淮无事!”
刘备笑了笑,说道:“下诏招霍督归京,让士元、子通代行其事。”
“诺!”
第560章 霍督归京
章武五年,冬。
广陵,江淮都督府。
霍峻坐在案前,持笔撰写兵书末卷《治军》。
自他下江淮起,则就开始撰写兵书。早些年在《军国》首卷上,倾注的精力太多,常常改了修,修了改,直到他满意。
首卷《军国》,论述军与国的关系,以及中国各大地域板块,加以具体战争案例分析,字数十二万字。
次卷《论术》,仿三十六计为提纲,用案例讲述计策,辅以沿用孙子兵法中内容以具体计策注释。后来因与刘备、法正二人论日,干脆加入自然、气候的相关内容,总字数在七、八万字上下。
末卷《治军》,以骑、步、水三兵种为提要,详细讲述选兵、用将、军纪、金鼓等具体内容,以及三军如何搭配作战。
末卷较为简单些,将他多年以来治军的经验论述出来即可,不用查阅过多的资料,不用根据史书推演战役过程。
人活一世,多为功名二字。霍峻非圣人,非无欲无求之人,其也被功名二字所困。
当下他已做到人臣之盛,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人生往后走,考虑身后名者,即效郭子仪;不考虑身后名者,学司马懿。
但以刘备待他之好,以他为人注定是学不了司马懿。往后唯有走郭子仪的路,当个留名青史的名臣。
欲留名青史,除了功绩外,兵书则是他留名青史的辅助品。不仅能传播他的军事思想,更能让后人因书而记着你。
“都督,陛下来使!”
就在霍峻撰写兵书时,霍熊带着郭攸之入内。
“拜见都督!”
“敢问天使,陛下有何要事?”霍峻搁笔于案,问道。
郭攸之将书信上呈,说道:“回都督,陛下闻徐淮六郡暂安,今念都督许久未归京,特命仆持信拜谒都督,让都督回京述职,以便与家人团聚。”
“天使且坐!”
霍峻请郭攸之入座,继而才拆开书信。
信上,刘备没有过多说什么,聊了聊儿女的事,以及为当外公而欢喜。让霍峻回京,看看自己孙子。
霍范与刘备庶女汉阳公主成婚多年,二人一直没有子嗣。汉阳公主直到去年才怀有身孕,而今下才刚出生没多久。
读着信上内容,霍峻念及自己当下年龄,多有些哭笑不得。自己才四十六岁,竟已当了爷爷。放到后世,儿子估计才成年。
当然若非霍峻当初认霍范当义子,亲子霍弋的年龄才十六、七岁。
合上书信,霍峻收敛心神,问道:“不知陛下身体近况如何?”
“禀都督,陛下被旧疾所困,太仓胀痛,一日之内,解手多次。御医杜度难以诊断,所开药方,陛下服而无用。”
郭攸之沉吟少许,如实说道:“陛下自言为旧时暗疾,早年屡次发作,但无大碍。自去年来,病情遂是加重,即有以上之症。”
能活六、七十岁者,在农业社会都属于凤毛麟角者。刘备早年冲锋陷阵,所经战事众多,刀创剑伤只多不少。六旬之后,尚能随军远征关中,以及东巡江淮,已算是身体出色的君主。
随着免疫力下滑,旧时疾病发作,加之当下落后的医疗水平,出现这样的病症不足为奇。
霍峻思虑少许,说道:“陛下下令招某,安敢不往?天使且静候几日,容某叮嘱要务,与君同归武汉。”
“诺!”
郭攸之行礼退下,霍峻则是招蒋济来书堂。
少顷,蒋济脚步匆匆而来,用巾帕擦着头上的汗水。
“都督,有何急事相招?”
霍峻整理案几上的文稿,说道:“陛下来信召我,让峻归京述职。徐淮之事,则由君与士元磋商共理。”“京师莫非有要事?”蒋济问道。
“应无大事!”
霍峻有些不确定,说道:“据使者言,陛下虽被疾病所困,但无大事。今下或与旧时相同,让某归京暂住几月。”
“都督此番回京,若下邳遭夏侯尚举兵来攻,那当如何是好?”蒋济问道。
霍峻思虑良久,说道:“依旧策,如贼众,下邳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弃。如贼少,让下邳督固守待援。今下紧要之所,非下邳城,而是为钟离、淮阴二城。”
“尤其淮阴守上堵泗口,下临邗沟,为淮东之要冲。故钟离、淮阴二城为江淮之屏障,如二城兵破则江淮有失。”
霍峻踱着碎步,说道:“之前我已命徐盛、全琮分守钟离、淮阴。今我走后,子通当让二人加固城防,广屯粮草。如二城受围,我当东归,子通可率兵先至淮阴,以待江左兵马。”
“诺!”
且不言霍峻安排江淮事务后,随郭攸之归京述职。今曹魏国中,曹丕正为病逝的贾诩而伤感。
贾诩出任太尉后,因自己身份关系,常是闭门修养,不问太多的事。除非曹丕主动问政,贾诩几乎不主动回答。
今年岁到了,贾诩临终前叮嘱儿子别当曹魏死忠,如果中国有危机,该换主换主,别因为他为曹氏父子效力而有所顾忌。
临终前,贾诩为了对得起曹丕,让儿子奉上临终表,劝曹丕闭关锁国,休养生息,别轻易南征。对于贾诩的临终奏疏,曹丕自是不听,依旧是准备随时南征。
“哎!”
榻上,曹丕望着空出的席位,长叹口气,伤感说道:“今先是杜仆射于孟津试船覆没,而后是太尉贾公于府上病逝。今下二君辞世,当断朕一臂也!”
杜畿奉曹丕之命,在赈济冀州灾民之后,与诸葛诞在孟津中督造舟舸。然由于今年雨水下了百余日,山洪暴发,加上风浪太大,杜畿溺死在陶河中,诸葛诞幸免于难。
“陛下宜当节哀!”
笔友陈群坐在席上,拱手说道:“今南北分立,胡人扰边,陛下当以国事为重。”
曹丕收敛心情,问道:“今南土与北疆有何异动?”
“禀陛下,刘备以诸葛亮治国,轻徭薄赋,检索人口,实有大兴之相。”
孙资忧虑说道:“至于北疆,轲比能发兵兼并边疆诸鲜卑部落,今与素利、步度根互相攻伐。将军牵招、田豫多为轲比能而忧,恐其效檀石槐之事,一统漠南,引控弦之士南下,袭扰边疆。”
“今上疏言,请益兵北疆,和合部落,使其不得相侵,以保边疆安宁!”
“轲比能?”
曹丕皱起眉头,说道:“轲比能上表乞降,为我国之附义王。先是送马归民与我国,而后是遣骑为援南下。今这般恭顺,岂会效檀石槐旧事。”
“陛下有所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