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季汉大司马_分节阅读_第433节
小说作者:周府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2:28
  诸葛乔曾问诸葛亮为何要和敌国上卿通信?
  诸葛亮笑而不语,有些没有发生的事,无法和外人说得太细。
  诸葛亮通过刘备,了解过陈群的生平,陈群说不上忠诚,纯粹的中原士人。
  昔陈群离开刘备,并未投奔曹操,而是随父亲到徐州避难。讽刺的是,他归降曹操时,与他的父亲在吕布军中。
  今陈群或许不会为大汉效力,但说不准某天,大汉能反推到中原,濒临亡国时,陈群岂能不为他与家族考虑?
  当然这种事太过遥远,诸葛亮不敢多想,仅能说有这可能。而且有个曹魏高官的笔友,没什么不好。
  “孔明!”
  刘备盘腿而坐,问道:“朕所发诏令八条,君可有浏览,是否有不足之处?”
  “禀陛下!”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诏令八条,正切今时之要害,陛下此番东行是谓大有裨益。今如能大行数年,待山越民出,隐户入籍,料那时我大汉国力当可谓之昌盛,城乡百姓当为之安乐。”
  刘备下达诏令八条,虽说是在为百姓减税降压,但实际上也在变向加大南汉的财政压力。
  但所幸诸葛亮在推行断法,以及霍范执行天罗地网之策,广检隐匿山中的山越百姓。二者双管齐下,为底层减少的赋税,将会由大户们代出。且随着底层百姓生活的改善,隐户陆续析出,将会形成正反馈。总而言之,诸葛亮对刘备所推行的八条诏令,甚是认可。
  刘备捋着胡须,得意说道:“昔桓灵因加税而失天下,朕如能减税而得天下,此当令后世之君鉴之。”
  说着,刘备问道:“孔明,承明于蜀中行断法,不知检录多少百姓出来?”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禀陛下,潘刺史严行断法,蜀中大族虽多有怨念,但至今已有三千余户,且各郡隐户正陆续析出。及检索之后,诸郡会载入案牍,上呈至武汉。”
  “可有蜀中大姓可有不满乎?”刘备问道。
  诸葛亮蹙眉而思,说道:“不满甚多,据潘刺史言,例行断法之日,郡中官吏多不愿为之。其唯让广汉郡吏检索蜀郡大族,蜀郡郡吏检索广汉大族。即便如此,亦有不少怨言。后潘刺史处决数人,诸吏方不敢怠慢。”
  “蜀中柳姓不满,似欲聚众闹事,幸陆巴梁率兵屯成都,蜀中大族骤安,不敢有所舞弊,纷纷析出人口,而不敢隐瞒。”
  “至于朝中的话,偶有蜀人上奏,弹劾潘刺史与陆巴梁残虐百姓,有根据巴蜀叛乱之嫌。”
  “哼!”
  “言承明、伯言叛乱?”
  刘备冷哼了声,说道:“以朕所见,想看叛乱之人,当是这些蜀人。不动刀兵尚可,若欲聚众乱事,刀兵当是无情。”
  为了顺利检索隐匿人口,刘备将陆逊调了过去,用巴、楚籍贯的将领对付蜀中大族。果如刘备所想的一般,蜀中大族太软了,见到大军开来,纷纷服软。
  蜀中大族不傻,诸葛亮仅是检索人口,又非将部曲奴隶从他们手上夺去。在性命面前,他们服软了,决定交钱保平安。
  当然这不代表蜀中大族彻底屈服,他们仅是因南汉的武力不得已屈服。今后若有时机可用,他们说不准会大胆反抗。
  诸葛亮不想牵连太多人,说道:“今虽在益州检索户籍,但今南中虚治,尚不可强行检索人口。蜀中诸郡若检索完毕,不知陛下有何所思?”
  刘备沉吟少许,说道:“朕往江东时,仲邈上奏言,当分化检索隐户。如将兵豪强,因部曲出兵,可编为兵户;若有部曲不服兵役,令其出纳赋税即可。未将兵者,行正常断法待之,不知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霍督之言甚有道理,亮与其之见略同。臣以为未将兵者,需观身份之区别,再制定细则令其析出隐户,缴纳口赋。”
  诸葛亮亦是分化处理,甚至对未出兵的豪强、大族行分化瓦解之法,这样才能将检索户籍的影响降到最小。
  “请孔明言之!”刘备请教道。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今为伐中原,陛下不如开放政令,如有吴楚有大族子弟欲从军者,选精壮者,编入禁军。检索户籍时,则以兵户待之,免赋免役。其门下奴仆与隐户,各有处置方法,不一概言之。……”
  相较霍峻太过简洁的政令,诸葛亮所推行的政策内容较为更多,可供大族们选择的情形也就更多,大族们有了更多选择,就不太会干极端的事。
  “善!”
  刘备微微颔首,说道:“孔明之语当是国相之言,今断法政策可从此番言语。先在武汉行之,后观成效,加以修改,及推各郡。”
  “诺!”


第549章 自古未有
  章武四年,秋七月。
  朝议上,曹丕身着冕服,坐在榻上,询问众人道:“诸卿,冀州蝗灾,为之奈何?”
  小冰河时期下,华夏大地都不太好过。所幸大汉立基吴楚,所忧之灾,无非洪水与海侵形成的水灾,以及蝗灾。魏位于北方,既有黄河为害,又有旱灾,雪灾与蝗灾也不时临幸。
  今大汉轻徭薄赋,检索人口,处于大力发展期间。而北魏的河北重地竟被蝗灾所困,如今已严重到需要曹丕出面问政。
  “陛下,冀州是为国之基石,今冀州大蝗,民大饥,不可不救,请陛下遣使者北赴,开仓廪赈灾济民!”
  辛毗持笏板出列,答道:“且陛下欲迁河北士家南下之策,今因民无所食,万不可行,宜当止之。”
  曹魏名下的户籍大多集中在冀州、兖州、豫州、司隶地区。其中冀州地区在曹操长达十余年经营下,从各处迁徙百姓,户籍达到四十余万户之多。
  豫州因有汝南、颍川之故,户籍有十余万之多;兖州虽位处中原四战之地,但因是曹操发家之地,户籍则有十万户上下;司隶的河东、河内不必多说,加上其余诸郡户籍数目仅次于冀州。
  随着大汉北伐不断有所成效,北魏常年兵败,河南地区多有遭受打击,故而为了加强河南的军事力量,为今后的南征做准备,曹丕欲迁冀州士家十万户以实兖、司、青等河南诸州。
  “冀州被蝗灾所害,今与迁士民南下有何干系?”
  闻言,曹丕眉头大皱,沉声说道:“今当既赈灾民,兼徙士户南下,以实河南。”
  见曹丕还准备强行南迁百姓,孙权忍不住劝道:“陛下,今冀州大饥,百姓无所食,南迁河南,必失民心。十万户者,民不下四、五十万之众,徙乡者,民丧半数。为国事而计,权以为陛下不可为之。”
  司马懿苦口婆心,说道:“陛下,河南多兵事,置民于险地当中,非是明智之举。今不如先赈冀州,而后观兵事如何,再议徙民之事。”
  曹丕见众臣反对,脸色沉了下来,说道:“今河南空荡,兵力不众,恐难御水贼。今时不迁,更待何时,莫非朕今时之举有误乎?”
  “诚以为有误!”
  辛毗毫不畏惧,拱手说道:“水贼虽连连北伐,得襄樊,扩徐淮,但多得荒土而不得其民。霍峻为固江淮,复令淮人归乡,此消彼长,是耗贼之国力。”
  “今贼得下邳而难以北进,非是无力北上,而是实畏寿春之坚城。陛下遣良将御之,足以遏贼北伐之势,何需迁民南下河南乎?”
  曹丕起身发怒,说道:“南迁士家之事,卿无需多言,朕非与诸卿商讨!”
  对于手下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曹丕非常生气。天天喊着中原上国,鄙夷南方人为水贼。但实际却说中原凋敝,今州之人口尚不及昔一郡之户,进而让自己闭国修养,阻止自己南征。
  今若不南征,而是一味防守,就怕霍峻要打到他老家谯郡去了。岂有天朝上国,光挨打而不迎战之理?
  见曹丕发火,众人不敢继续多说,唯有辛毗据理力争,说道:“陛下不以为臣不才,故引为重用,委近侍谋议之官。今有国事,岂能不与臣相商?”
  “臣与陛下所说之言,非是陛下之私事,实为社稷之虑,安能迁怒于臣!”
  “你~”
  在辛毗的义正言辞下,曹丕纵是生气,却也不好发作什么。当即之下,愤怒的甩袖离朝。
  辛毗大步上前,拉住曹丕的袖子,大声说道:“今大事未定,陛下岂能独自离朝?”
  “辛佐治安敢如此?”
  曹丕见辛毗拽着自己袖子,不让自己走,又羞又恼,继而用力拽回袖子,径直走入后宫。
  见曹丕生气回宫,众臣面面相觑。
  刘晔无奈问道:“冀州蝗灾,当何以料理?”
  “且再等等,陛下未让诸卿退下,说不准当会回朝。”司马懿说道。
  果如司马懿所言,生了半天闷气的曹丕重新回到殿里。
  怒气稍退的曹丕,不依不饶,当面责问辛毗道:“佐治何苦如此逼朕?”
  辛毗持笏板而弓腰,诚恳说道:“非臣逼陛下急,而是陛下逼民甚急。先帝自汉中之役后,深感天下凋敝,水贼难以促除,故下诏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天下一时为之安乐。”
  “今大战初休,冀州大蝗而民饥。陛下南迁十万士家,而令百姓无所食,是为害民之举,臣恐陛下为此而失民心。”
  “望陛下慎行!”孙权、司马懿、刘晔等齐声说道。
  在众臣一致反对下,曹丕也不再坚持己见,语气缓和,说道:“朕与诸卿各退一步,所徙士家户数减半。徙五万户至河南,且择水田茂盛之所。至于冀州蝗灾,特遣尚书仆射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
  “诺!”
  见曹丕退让,众臣不好多说什么。
  气氛缓和了许多,曹丕问道:“诸卿可有要事奏乎?”
  “禀陛下,青州多受水贼袭扰,百姓被贼所掠。刺史程喜不能遏,其奏言疑似霍峻所遣军士袭边。霍峻所治之江淮,东连大海,西至寿春,非曹征东一人所能御,陛下当择大将守青徐。”孙资说道。自霍峻在年头制定袭扰青州的方针,让管承重操旧业开始,让承平多年的青州海滨重新陷入骚乱。青州兵马对盘踞海岛的水贼,多是无能为力。沿海百姓或因兵乱,离散走入内地;或受他人所劝,南下投奔江淮。
  今为了遏制霍峻在东边的发展,已经有必要在齐地再开战区,与坐镇寿春的曹休互相配合。
  青徐州是为齐地,可以说是与关中并重。坐镇青徐军区之人,非宗室不能任。纵观今之宗室,能让曹丕信任者唯征南将军夏侯尚。
  曹丕沉吟少许,说道:“征南将军伐上洛多有建功,今可令其移镇琅琊开阳,督治青徐二州军事。兖州刺史王凌、豫州刺史贾逵,各操军事,协力御贼。”
  顿了顿,曹丕看向司马懿,问道:“如征南将军东镇,宛城无大将坐镇。朕欲委君重镇宛城,治荆州军事,以为何如?”
  司马懿沉声说道:“今国事有难,臣岂敢不领命从征!”
  想着南汉的势力已深入到中原,曹丕环顾众人,问道:“昔霍峻趁我军西顾之时,大败我军,以诡计取下邳。今为夺回旧土,朕欲发大军南征,何如?”
  “陛下欲南征下邳,臣以为可行!”
  辛毗再次出列,拱手说道:“但水贼兵盛而民安,我国被蝗灾所害,今陛下仓促南征,恐难得有大胜。故以臣之见,陛下不如暂缓用兵。”
  曹丕看向司马懿、刘晔二人,问道:“伐下邳可否?”
  刘晔沉吟良久,说道:“臣闻霍峻徙下邳民众至淮南,可见贼无死守下邳之念。今陛下欲发兵马南征,我军若众,恐贼舍下邳,而避战于淮南;如我军兵少,贼发援军,入泗水救之,则恐下邳难克。”
  下邳被霍峻一折腾,挺让曹魏恶心。如刘晔所说,曹魏如果征发几十万大军围攻下邳,霍峻则会舍弃下邳,退守淮南。待曹魏兵马退后,霍峻或许会再发兵马夺回。
  也就是说魏兵少了,打不下城池;兵多了,汉军可能会避而不战。故而不解决盘踞淮南的霍峻,光拿下邳意义不强。
  曹丕捋须不语,他已渐渐有了南征的计划。
  发大军仅克下邳城,其意义说不上高,说不准还会被重新夺去。如果能渡过淮河,攻破钟离、淮阴等城,届时下邳不战自降,纵不能全据江淮。但将贼兵压制在江北诸城,并非没有可能。
  “善!”
  曹丕吩咐说道:“令杜畿招抚冀州之后,与尚书郎诸葛诞同造御舟。”
  “诺!”
  “陛下,下邳孤离淮水,举兵围攻且御之,尚有可图。如陛下欲大兴兵马南征淮南,恕臣不能苟同。”
  辛毗再次反对说道:“吴、楚之民,险而难治。今之兵患,与中国而言,自古未有。今陛下兼有海内,不顺者,安能久存?”
  “昔尉佗称帝,公孙僣号,所历不长,或臣或诛。谓何?是谓违逆之贼不可久全。”
  “昔先帝几乎无敌天下,屡起锐师,然却临江而旋。今六军不比敌众,而复行旧事,恐难言胜。兵曰,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而有所不足,岂能征伐淮南。”
  “以臣之见,寻今日之计。上策,依先帝之遗诏,以范蠡养民之法,效管仲之良政,如赵充国屯田之旧策,更历十年,强壮长者未老,孩童幼儿已成,奋发诸军,兵临吴楚,必能横扫夷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4页  当前第4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3/61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季汉大司马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