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季汉大司马_分节阅读_第320节
小说作者:周府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2:28
  霍峻犹豫几下,说道:“疟病乃大疫之病,以烈火焚之,可让体内邪气消散。今大王欲土葬子敬,怕是有违政令!”
  在华夏秦汉时期,凡中原士族多推崇土葬,唯有羌、戎蛮夷采用火葬。直到佛教的传入,火葬才渐渐被汉人所接受。然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达官显贵都会采用土葬。
  刘备神情略有不满,说道:“子敬不比常人,岂能以火毁之?”
  “罢了!”
  见刘备这般神情,霍峻无意坚持,说道:“子敬为国之大臣,可行厚葬。然为避疟病四散,当以艾草护体驱蚊,暂先装入棺椁,择良辰葬之。”
  “善!”
  刘备神情较为愉悦起来,说道:“子敬与国有大功,孤欲追封谥号,不知诸卿可为建言?”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鲁督常有壮节,乐善好施。辅佐大王坐断南方,又南下招抚交岭蛮夷,北上深治江淮,其间多有建树,甚有威名。以正之见,或可以‘肃’为谥。”
  “肃者,刚德克就,摄下有礼,貌恭心敬。鲁督以肃为名,以子敬为字,其之为人坦荡自若,可谓人如其名。今大王以‘肃’为谥号,谥字互相呼应,古来少有贤臣得此尊荣!”
  鲁肃虽非演义中的老好人,但其为人豪爽,凡与鲁肃接触之人,对他多有好感。纵法正这般睚眦必报之人,对鲁肃也多有敬佩。
  “肃侯?”
  刘备念叨几句,惆怅说道:“子敬,人如其名。今以肃为谥,当人得良谥。”
  “追封鲁肃为肃侯,拜为豫州刺史,镇东将军;拜其子鲁淑为骑都尉,赐邑三百户。”
  鲁肃之子鲁淑年仅两岁,懵懂无知之龄,能封骑都尉,享食邑三百户,皆因其父鲁肃之恩泽。今后只要鲁淑不胡作非为,凡有军政能力,其之前程当是不低。
  毕竟鲁肃作为南汉第一个得到谥号的大臣,无论怎么说其地位不低。且霍峻与鲁肃关系亲密,亦会照顾鲁淑。
  顿了顿,刘备补充说道:“来人,立刻前往武汉,让王璨为子敬撰写悼文。”
  “诺!”
  接着,刘备将目光投向霍峻,问道:“子敬之后,谁可为副督?”
  因霍峻常年在武汉,故而江淮有正副都督,正都督为霍峻,副都督为鲁肃。在霍峻不在的时候,鲁肃以副督身份坐镇江淮。
  刘备选择鲁肃出任江淮副督,其中有不少政治手段。
  江淮长期是霍峻帐下将校的基本盘,轻易让素不相干的人坐镇江淮,难免会引发争执。
  鲁肃由霍峻举荐与刘备,又是江淮本地人,天然上能与霍峻帐下将校亲近。且鲁肃忠于刘备,鲁肃坐镇江淮,有利于刘备的集权。
  今身份复杂的鲁肃病故,江淮副督不能长期空虚,需再选一人继任。
  “这~”
  霍峻面露难色,说道:“大王,不知子敬可有人选举荐?”
  “子敬举荐九江太守蒋济继之!”刘备直接说道。
  霍峻沉吟几许,推迟说道:“大王,子通才疏学浅,怕是难以胜任!”
  “嗯?”


第407章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鲁肃举荐蒋济继任江淮副督,多是看重蒋济的能力。
  论三国中因名气被低估的大才,除刘晔外,魏国之中还有满宠、蒋济二人。
  满宠作为曹家四代老臣,因身份与长期在边区的问题,难以执掌大权。在暮年之前,满宠不是为曹仁擦屁股,就是帮曹休擦屁股。在曹家将陆续离场后,进入暮年的满宠得被重用,坐镇江北,防备东吴。
  至于蒋济因卓越的才能,以及出众的交际能力,早早地被调到中央,担任要职。然即便如此,蒋济在有限的军事活动中,依旧展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但蒋济的能力归能力,霍峻否认蒋济出任副督,则是为了避嫌。
  由于常年作战,以及刘备继承刘琦的势力的关系,以至于在南汉国中,实际上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党派。
  以霍峻为首的北府派,其之文武多在江淮任职。不管霍峻愿不愿意,霍峻已经成为他们的话事人。
  刘备为了集权,又不伤及霍峻,则必须在江淮安插多重身份的副督。如果蒋济上任江淮副督,刘备则是难以集权。究其原因,核心在于蒋济自归顺以来,从始至终都不在刘备手下任过职。
  蒋济上位,则意味着江淮彻底成为北府党所盘踞之地,这让本就根基薄弱的刘备,愈发难以插手江淮。
  故而这番深思之下,纵刘备想委任蒋济出任副督,霍峻也不能明面表示。这既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刘备的负责。
  果不其然,自霍峻否认蒋济出任副督后,刘备则没有多言。而是沉默下来,考虑合适人选。
  负手踱步,刘备问道:“仲邈智虑深远,多能识才,不知可有适宜人选?”
  江淮作为北府派基本盘,霍峻的意见至关重要。作为君主的刘备,必须得到霍峻的支持。
  霍峻深思良久,拱手说道:“启禀大王,交州刺史步君子山,性宽深虑,广得人心,治交州以来,汉夷无不肃然,或可出任江淮副督。”
  接着,霍峻说道:“尚书令庞君士元,身怀军略,雅气和晖,拔贤能用,受人推崇。今出任江淮副督,或可胜任。”
  思虑片刻,霍峻再次举荐道:“吴郡太守吕范,正直严厉,以器才出众。昔于孙策帐下时,多有战功,兼文重武,深谙江淮地势,出任江淮副督,或是可行。”
  步骘、庞统、吕范三人,每个人背景各有不同,但皆有资格出任江淮副督。
  如步骘来说,自他接替鲁肃出任交州刺史以来,安抚汉夷,谋取南海郡,强化了南汉在交州的统治。
  如早期因交州原先地方势力的问题,刘备在交州仅掌握苍梧郡。然步骘在继任后,趁着南海太守士武的去世,抢在是士燮之前,表戴良为南海太守。
  交州的士氏家族虽有不满,但畏惧于刘备强大的势力,以及步骘给予的威胁,士氏捏着鼻子认下这个决议。
  在步骘的努力下,刘备不动刀兵,合理的吞下了南海郡。今之交州,唯要交趾、合浦、郁林、九真四郡尚在士氏家族手中,未被刘备彻底掌握。
  在拿下南海郡后,步骘为了深治南海,将州治挪到番禺(今广州)。见旧城破败,在得到刘备的许可,步骘重建城池,任命地方官吏。继而又率军平定山蛮,征讨匪寇。数年间,南海郡为之肃然。
  步骘在交州的出色表现,已有资格出任副督。当然不仅于此,步骘与刘备、霍峻之间的关系,加之其江淮人士的身份,作为江淮副督的人选,颇是合适。
  庞统虽寡有领军作战,但常年随军出征,论智谋军略来说,在南汉国中,少有人可比肩。
  之前虽因不识江淮地理出过失误,但待熟悉江淮地理后,胜任副督之位绰绰有余。且庞统与北府将校曾短暂的同事过,互相多有了解,配合起来并不困难。
  至于吕范的话,作为孙氏降将,归降以来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其作为汝南人,年轻时在江淮居住过。虽不如庞统、步骘有资格,但也是聊胜于无。毕竟江淮副督事宜的人选,实在太少了。
  “子山、士元、子衡?”
  刘备踱步良久,说道:“仲邈所荐三人,各有优劣,容孤深思几日。”
  “诺!”
  停下脚步,刘备问道:“仲邈,今军中患有疟病将士,可有归统数目?”
  霍峻思虑少许,说道:“启禀大王,据昨日上报,营中当有五千三百多人患得疟病。近日人数虽有新增,但料半月之后,因各营隔离措施,新增病者当会稀少。”
  不用打仗,汉军上下得以专心处理疟疾。在霍峻走马上任后,命各营不得隐瞒病者,且让医师下营彻查具体患病人数。
  经过两三日的排查,初期疟病人数得以具体下来。之后为了监控疟病,则要求各营每日汇报。凡得有疟病将士,则搬离大营,以免传染他人。
  考虑到疟病存在潜伏期,真正的隔离效果要到隔离时日之后显现。今下的患者多是之前作战时期感染上的,如今集中大爆发出来。
  用后世的话说,今下处于疟病的高峰时期,接下来会因隔离措施的得当,患病人数将会下滑。熬过这段时期,将能看见曙光。
  “五千三百多人!”
  刘备微叹口气,说道:“加之子敬、文祥等文武,疟病之害,远胜曹操之虎狼。其不因战事而亡,却因疟病而亡,或可谓天意也!”
  言语间,刘备却又有些庆幸,幸亏自己早采纳霍峻的意见,否则等疟疾于军中爆发,大军多半完蛋了。或如霍峻所言,不用曹操举兵南征,北伐直接以失败告终。
  说着,刘备看向霍峻,说道:“治疟之事,当多劳仲邈了。然一切当以小心为上,不可轻入疟营。”
  “诺!”
  ……
  因霍峻的缘故,南汉的疟疫得到有效控制。然缺少正确认知的北魏,身患疟病的人数正在急剧上升。
  五月二十日,就在南汉上下齐心协力隔离的同时,曹操经过十几天的行军,已从淮北回到邺城,连同回国的还有大批中军将士。
  初归王宫,曹操便从司马懿口中得闻噩耗。
  堂内,曹操正在批复文书,却见司马懿趋步入堂。
  见到曹操,司马懿神情悲痛,说道:“启禀大王,臣兄身患疟病,今后怕是难为大王效力了!”
  “伯达身患疟病?”
  曹操顿感吃惊,继而哀痛长叹,惋惜道:“伯达清廉奉公,事必躬亲,恩济兖州。孤以其治疟,竟不料得患疟病,实乃孤之过也!”
  叹息间,曹操心中烦闷不已。自己本想着会因离开淮北,留下患军士能不受瘟疫的影响,不料瘟疫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在激增。
  昔日已亡了陈琳、徐干等人,今时司马朗则身患疟病,按照这趋势,不知接下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司马懿眼含泪花,说道:“臣兄盖或自知难逃劫数,恨言既不能上报大王治疟,下不能保全自身,当辜负国恩。”
  “唉!”
  曹操将笔搁至笔架上,叹气说道:“伯达忠贞之士,其命应当不绝尔!”
  “来人,命宫中医师亲自为伯达医治。”曹操吩咐道。
  “多谢大王仁德!”司马懿感激地说道。
  待司马懿退下,曹操心绪难宁,问道:“今疟病情况如何?”
  孙权迟疑少许,说道:“启禀大王,当有愈演愈烈之貌。自大王下令撤军,军士唯恐因患病被大王舍弃于淮北,多有隐瞒疫病。撤至邺城后,因病情加重,军士难以遮掩,城中多有军士伤亡上报。”
  曹操下令将行动不便的军士留在淮北,由司马朗就地处置。然军士多有担忧会被抛弃在淮北,沿途中即便有军士患病,但也不敢上报,自身隐瞒下来。
  这番操作下,虽有患病军士被查出,但有部分病情较轻的军士随曹操回国。
  缺乏对潜伏期的认知,回国的大军直接将疟疾带到邺城。蚊虫叮咬患疟疾的士兵,携带疟疾病毒,进而叮咬其他人,疟疾在邺城慢慢的传播开。
  今下因潜伏期的缘故,疟疾不曾爆发出来。但可预见的是,缺乏合理的防控措施,邺城未来必定会大面积爆发疟疾。
  曹操揉着太阳穴,心中苦恼不已。纵他威名赫赫,但今下他也不知该如何应对疟病。
  半响后,曹操问道:“今于城中设疫舍何如?让患有疟病者,置于疫舍当中,或可不让疫病四散。”
  深思无果下,曹操只得再次提出隔离措施。
  刘晔皱着眉头,说道:“大王,设立疟舍虽好,但晔恐无人愿往疟舍。”
  “为何?”曹操问道。
  “疟病无药石可医,今置病者于疟舍中,何人照料?药石又何而来?”刘晔说道。
  曹操沉默少许,问道:“孤恐疟病四散,害及邺城百姓,今形势当如何待之?”
  刘晔捋着胡须,说道:“今患疟病者,多是随军将士。大王不如核查军士,命其病者聚于军营中。让医师施以汤药,尽力救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4页  当前第3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0/61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季汉大司马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