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微微颔首,说道:“既劳烦公仁了!”
“不敢!”
望着董昭告退的身影,曹操抚摸胡须,喃喃说道:“参议军事,居操之下,若仍是不愿,休怪操无情了!”
曹操言语间充满了冷意,他年岁已高,看不到天下一统的希望,今时没多少时间陪荀彧玩。
寿春之行,将是荀彧最后的机会。如果荀彧不反对他进位国公,一切水到渠成。若是荀彧不愿,只能狠心将他留在寿春了。
……
武汉,州府。
马谡捧着巾帛,穿过走廊,小跑入堂,将文疏送到刘备案上。
“主公,合肥急报!”
刘备放下手中的公文,看了眼行事毛躁的马谡,拿起文疏浏览起来。
“进武汉王?”
刘备盯着巾帛上的内容,颇是意动。
思虑良久后,刘备说道:“让孔明来一趟。”
“诺!”
“武汉王?”
“复土江淮!”
“黄龙现身于巢湖,九日而不散!”
“镇北将军臣峻、丹阳太守臣芳、护军将军臣云、鄱阳太守臣笃、九江太守臣济……镇北参军臣良、徐州别驾芝……”
刘备望着巾帛,低念霍峻上疏的公文内容。
此番霍峻上表的公文,不是什么江淮军事,而是之前蒋济说过的劝进王爵的事。
经过蒋济的操盘,巢湖上出现黄龙的身影,已在扬州传播开来。霍峻、糜芳、赵云、蒋济、高翔等北伐军中的核心文武署名上疏,建议刘备进位武汉王。
“亮见过主公!”
诸葛亮行礼拜见刘备,问道:“不知主公唤亮前来,所为何事?”
“孔明且坐!”
刘备将书信交予诸葛亮,说道:“仲邈今日上疏,言巢湖现黄龙,江淮文武欲尊孤进位武汉王。不知孔明以为何如?”
诸葛亮见刘备嘴角带笑,便知刘备心意,问道:“敢问主公,若汉帝南下,不知主公是否愿将基业与天子?”
“这~”
刘备犹豫少许,直言说道:“世祖言‘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亦不可得也’。孤虽不敢自比世祖,但今时即便汉帝南下,孤亦不会出让基业。”
诸葛亮合上文疏,笑道:“既是如此,不知主公有何疑虑?”
刘备微微蹙眉,说道:“非孤不愿进位王爵,而是仅因巴蜀战事仍在,曹操北据中原。今仓促进位武汉王,怕是不妥。”
诸葛亮轻摇羽扇,说道:“主公既愿进位王爵,何不如将此疏留下,不以驳斥,如此仲邈及江淮文武可知主公心意如何。”
顿了顿,诸葛亮说道:“主公帐下文武将校弃乡土,从军戎,为主公冲锋陷阵,冒矢石征伐,所为何事?”
“皆因主公有兴汉之望,故众人攀龙鳞,附凤翼,为主公殚精竭虑,以成其所图之志。今吴楚已定,霸业将成,天人亦应,而主公却逆众人之意,不正名号。”
“时恐众文武心思杂乱,有去归之念,呼号奔走,大众一散,则被曹操之所用,故众人之意不可逆。主公当为进王爵而思,让帐下士人知主公之念。”
群雄争霸都到如今这份上,如果刘备说自己没有称王开国之念,帐下文武人心必然混乱,则是任何事都无法避免的。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人能为了那空洞的话而活着,如果刘备光喊着复兴大汉画饼,却不给别人分饼,最终手下的那批人必定会抛弃刘备,选择能给他们分饼的人。
刘备辗转中原,流落荆楚。陈群、袁涣、田豫、牵招等中原出众人杰,为什么离开刘备,选择投效曹操、袁绍。除了他们难离乡土外,核心在于刘备无法为他们分饼。
历史上刘备为什么到了荆楚开始崛起,除了依旧能画饼外,而是他有能力分饼了。
打下成都,尽取府库钱财与众人,不是刘备败家,而是刘备要分饼笼络众人。没钱没关系,总有办法解决;若是人心散了,要钱能干嘛?
刘备捋着稀少的胡须,思量说道:“既是如此,孤留中不发,赐予金银与文中列名之人,以示孤之雄心。待攻破江州后,孤让仲宣留意各地祥瑞。”
诸葛亮持扇向刘备拱手,笑道:“恭贺主公,霸业将成也!”
“称王之事暂且不议。”
刘备将案几上的书信交予诸葛亮,说道:“今巴蜀消息传来,曹操平定关中,马、韩二人降服,已率军东归许昌。曹操留夏侯渊于关中,又遣使者与刘璋互通,恐有插手益州战事之意。”
沉吟半响,诸葛亮说道:“得陇望蜀,乃正常之事。以亮观之,曹操此番撤军,或限于粮草不济,或因江淮战事,不得已东归。故曹操欲插手益州战事,仓促之间亦难以动兵。”
“且此策或是曹操复行二虎竞食之策,让我军与益州厮杀,待时机至,南下巴蜀。”
“那这般如何是好?”刘备问道。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此策虽妙,但需二虎搏斗。刘璋暗弱,岂能与主公相较。亮今下不为巴蜀战事忧,却为江淮战事虑。”
“孔明请言!”
“仲邈兵破合肥,席卷淮南。曹操见其威势,必率中原及青徐兵马,以临淮河。时江淮地广,仲邈分兵把守,亮恐江淮兵少,不利固守。”诸葛亮说道。
历史上孙权曾与吕蒙商讨过徐淮战事,吕蒙曾言如果东吴拿下徐淮,至少需要七八万兵马防守,且还怕不够。
吕蒙虽战略不行,但在战术上表现可以称道,如他对徐淮防守的兵力部署判断上没有问题。
淮河与长江不同,长江辽阔有水师就行,但淮河处处可过,北方政权跨越淮河南下并非难事。
守江守淮的核心在于利用淮河几百里的丘陵、湾地、洼地和沼泽等地带,形成战略纵深,依托城池防御,层层阻击,最终让北方政权不得已撤军。
诸葛亮虽不知江淮的细致军略,但他有从霍峻口中了解过,守江守淮的核心命门。
“此事易尔!”
刘备将心中的计划抛出,说道:“子敬于交州多时,孤欲改迁为江北副督,命他率交州军士五千北上江淮,辅佐仲邈镇守江淮。若战事不利,孤率白毦军五千人,增援合肥。”
鲁肃在交州治理几年,平贼乱,讨蛮夷,为刘备招抚了交州数郡。镀金、历练的任务已经完成,鲁肃已经没有留在交州的意义。
“那交州刺史,谁可胜任?”诸葛亮问道。
“孤意属步骘!”刘备说道。
诸葛亮思虑说道:“士燮遣子入武汉为质,交岭已安,子敬留守交州,亦是惜才。今让子山入驻交州,安抚民夷,当是可行。”
“善!”
刘备似乎念起什么,说道:“孔明以为马幼常才略如何?”
诸葛亮蹙眉思量,说道:“幼常善军谋,又能议政事,是为俊杰。若磨砺一二,或许今后能委以大事,为主公兴汉之事尽力。”
刘备不以为然,说道:“子山改任交州刺史,孤欲让秭归令蒋琬升任。不如让马谡下放至秭归县磨砺,何如?”
“此乃善事,亮岂敢不应。”诸葛亮应道。
第314章 撰书聚兵
建安十七年,七月。
曹操南巡江淮,曹丕、荀彧、马超从军随行,又召青徐兖豫四州刺史、诸将至寿春。
乔装打扮过的扬州从事吕方观望左右,小心翼翼地走进了街边卖锦绸的商铺。
粗着嗓子,吕方问道:“你这有红绿绸缎蜀锦卖吗?”
“要几匹!”相貌平凡的商贾,随口问道。
“两匹半!”
商贾抬起头,抬头看向吕方,笑道:“库内仅有一匹,剩下一匹半需要时间。”
“我可以等两天半。”吕方答道。
“请贵人到后间议事!”
商贾让伙计招待店来其他贵人,自己领着吕方到狭窄的侧间。
来到侧间,吕方将手中的巾帛塞到商贾手中,低声说道:“紧急消息,我从温恢口中探得曹公似乎有称公之念,曹丕、马超、荀彧皆随其南下,不日将南巡淮河。但却召集青徐诸将各率兵马至寿春。”
商贾偷偷地塞进袖子中,说道:“渔夫言,都督多次赞扬你情报通达,故此月俸禄加倍,以为嘉奖。等会我让外面的人拿锦缎予你,如往常般即可。”
“多谢都督!”吕方感激的说道。
商贾往外瞧了眼,低声说道:“夏侯惇搜查觇候甚严,若无紧急之事外,近日减少联络。”
顿了顿,商贾叮嘱说道:“记着除我之外,无人知道你驿差身份。”
“善!”
商贾笑送吕方走出侧间,恭敬笑道:“贵人,红绿绸缎没了。不如拿玄色的绸缎吧!”
吕方犹豫半响,说道:“也行!下次若有红绿绸缎记得留给我。”
“诺!”
间谍情报,对于大军作战而言,重要性不由分说。此前霍峻诸多取胜的战事中,斥候发挥了重要的关键。
霍峻对江淮的渗透,开始于坐镇濡须口时期,那时由蒋济负责,利用他淮人以及旧扬州别驾的身份,为霍峻搭建起情报体系。
在合肥之战后,江淮局势混乱,将校、官吏弃官北逃寿春众多。蒋济利用他之前的人际关系,给予大量钱财策反了扬州从事吕方,让他作为内间。
吕方利用靠近温恢的关系,从中套取了大量的江淮情报与合肥方面,逐渐成为了霍峻情报体系中核心人物。
津贴发放方面,由于天下大乱,货币体系崩溃,基本是以物易物。蒋济派手下入寿春,开设米铺、布铺,利用米铺、布铺为掩护,给间谍发放津贴,又作为总联络站,将情报传达至合肥。
寿春至合肥两百余里,定期有斥候快马传递情报,常是一昼日便将消息传至合肥。
此时的霍峻正伏案持笔书写他多年以来的用兵体会,或是说为他的兵书撰写草稿。
人活一世多为名利,霍峻也是难以挣脱得了。在蠢蠢欲动多时后,霍峻欲撰写兵书,让其成为经典,流传于后世,传播他的军事理念。
古来论兵书者,无非《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李卫公问对》《纪效新书》等典籍。
除戚大帅所著的《纪效新书》偏向实操外,各家兵书多偏向战术策对。战争案例的话,唯有《李卫公问对》中提及颇多。
既编撰兵书,欲留名于世,便要不能与前人同。若尽论兵法战术,安能比肩千古留名的《孙子兵法》。在深思前后,霍峻心有大概纲目。
在兵书上,霍峻欲分为三卷,即分别为《军国》《论术》《治军》。
首卷《军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论述军队与国家的关系,军队作为国家暴力机器,本质上强迫敌人服从自己国家的意志,需为国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