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26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第一步成功后,段祺瑞步步紧逼,让袁世凯把军事大权也交到自己手中,要求撤销总统府的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就是以前蔡锷任职的部门),将办事处所管事务,下放到陆军部、海军部以及参谋各部。随后,段祺瑞又提出将拱卫军收归陆军部管辖的意见。
  老袁同志看了后非常难过,甚至有点“睹物思人”。遥想辛亥那年,他就是这么对清廷步步逼宫的。
  历史循环往复,才几年功夫,就轮到自己被别人逼宫了,现世报也没这么快的。
  梁启超说:“现在还没有结束,我会联合南方坚定立场,绝不能让袁世凯继续当大总统,他必须彻底下野!”
  唐绍仪说:“不仅你这么想,各国外交团都做出了如此决策,所以他必然要退位。”
  梁启超冷笑道:“袁项城绝对想不到,最决绝反对帝制的竟然是日本国。”
  李谕拱手道:“我要提前预祝两位了,新内阁成立,两位肯定都会位居要职。”
  唐绍仪说:“差点忘了,我还有事情找你。现在出口极为紧张,船只远远不够,疏才你和美国那边关系好,能不能协调过几艘船来运送货物?”
  “好事啊!”李谕说,“出口额已经这么大?”
  唐绍仪说:“我以前在海关任职多年,粗略估计一下,今年的关税增长了接近一倍,超过五千万两,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成绩!”
  梁启超说:“我记得江南制造局也能造大船,甚至接到了美国订单,为他们造四艘万吨巨轮。”
  唐绍仪说:“远水不解近渴,它们至少还有一两年才能下水。”
  “我今天就给美方发电报,”李谕说,“如果他们坐地起价,咱们也相应抬高货物价格,反正哪里都缺货,咱们犯不着吃亏。”
  唐绍仪等人在和外国做生意时,还是有点拘谨。而李谕就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该咋样就咋样,别想从我身上占便宜。
  唐绍仪又问道:“疏才在上海受委托管辖的两家德国工厂,现在的现金流在哪?”
  “唐兄放心,”李谕说,“钱都在上海的交通银行,没有流向德国。德国那边发来几次电报,催促我给他们打款,我就说战事胶着,银行无法开展业务。”
  唐绍仪高兴道:“疏才太有眼光了!照我看,新内阁十有八九会对德宣战,那时候还犯得着给他们钱?”
  “被唐兄看穿了,”李谕笑道,“现在德国的货物运不出来,日本的三井财阀也不止一次找我,希望给他们供货阿司匹林等药,我也一直压着。”
  唐绍仪说:“我知道上海一直有抵制日本的活动,但有些事不要太过激。”
  李谕说:“我自有分寸,不会完全切断。毕竟是商业活动,要是他们把价格提高一些,产能也不是没有。”
  梁启超乐道:“疏才对外时,越来越有奸商嘴脸。”
  李谕说:“药厂总归还是需要盈利,国内的售价已经快要压到成本线,我只能想办法从日本人手里挣点钱。”
  唐绍仪并不反对李谕的举动,只是再次叮嘱:“我和日本人打过多年交道,他们平素里鬼精鬼精的,非常会算计,想从他们手里挣钱可不容易。”
  梁启超在日本生活的时间远超两人,说道:“日本人确实奇怪得很,有时候很保守,有时候又非常开放,难以捉摸。”
  李谕随口说:“有些方面的确开放得可怕。”
  唐绍仪又说:“另外,疏才能不能办法在上海或者天津再建个汽车整车工厂,即便每个月只有几百辆产能也好。”
  李谕说:“整车厂确实比较难,如果不求大产能,倒是可以一试。”
  唐绍仪对李谕一直很有信心:“无线电这么难的东西你都带回来了,区区汽车厂何足挂齿。现在国内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我观察了一下,每天要售出几十辆,汽车价格那么高,利润必然可观。”
  他可能并不知道李谕在汽车方面赚钱主要靠的是专利授权费。
  但目前国内确实有对汽车需求量上升的明显迹象。
  以京城为例,辛亥那年,整个北京只有个位数的汽车,而到了今年,已经至少有400辆。
  上海、天津等地则要更多。
  反正现在美国产业受英法公债刺激很旺盛,汽车厂又多,而且因为福特的崛起,不少小汽车厂几乎被挤垮。
  李谕估摸着可以直接买一个汽车厂搬到国内,成本虽然有点大,但用不了几年就能回本。
  而且还能培养一些相关的产业工人,将来必然有用处。


第六百一十四章 奠基
  李谕本来想在上海多逗留一段时间,不过两个美国人的到来,让他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动身前往京城。
  其中一个是原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顾临,目前出任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医社主任,是洛氏基金会在华最高负责人。
  另一个是协和医学院总建筑设计师哈里·胡赛。
  李谕接上两人,一同北上京城。
  “这么说,你们终于定下了总设计方案?”李谕在路上问道。
  “是的,”胡塞说,“之前柯立芝的方案被否,我重新提交了新方案,预算少去三分之二。”
  李谕问:“原方案预算多少?”
  “柯立芝给基金会提交的文件显示,最少需要300万美元,”胡赛说,“要知道,就连美国的顶级医院都没有几个达到这种造价。”
  李谕说:“远洋要考虑运费,很正常嘛。”
  这个柯立芝不是美国那位总统,重名罢了。
  柯立芝是全美最顶级的建筑师之一,而且有丰富的医学院设计经验,哈佛大学医学院与纽约洛克菲勒医学院研究所大楼都出自他手。
  就是柯立芝太实诚,给的预算有点吓到了基金会高层。
  ——其实最终的建筑总造价早已远超300万美元,达到了750万美元,差不多是这时候全球最贵的医学院投资项目,还仅仅是建筑部分。
  基金会重新选择了胡赛后,他很聪明地提交了“仅”需100万美元的新方案,被基金会选中。
  这位老哥一看就是比较圆滑的:不要上来就把业主吓跑,先吸引住他,然后在施工过程中慢慢追加预算,那时候他已经花了那么多钱,自然就愿意多掏钱了。
  很有后世土木施工中工程签证的味道,(施工企业接活时,按照投标走,百分百亏到死,赚钱就得看签证。签证就是合同外的零星工程,但最后肯定要包含到工程结算中。)
  顾临做过多年外交官,明白其中道理,“工程干起来再说,咱们本来就和纽约沟通麻烦,一来一回时间全浪费了。我给总部写封信,按照正常流程,要等上两个月才能得到回复。”
  “发电报哪?”李谕问。
  顾临说:“工程上事情太多又太细致,就算只说大事,电报那么短,往往也说不清楚。”
  李谕笑道:“那就只提钱。”
  “只能如此,”顾临说,“几年前我们就买下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刚刚又买下了豫王府,两片地差不多150亩,工程必须要动工。”
  豫亲王就是多铎的一支,也是铁帽子王之一,现任豫亲王端镇年纪很小,只有六七岁。
  豫王是皇室成员中最早卖出王府的,将豫王府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豫王一支的其他后代并不同意这笔交易,但木已成舟,最后一代豫王端镇已经搬到东四胡同,拿着巨额款项开始花天酒地。
  端镇长大后又卖了豫王府存着的一枚金印,银行当场切割了金印,内部全是纯金。
  反正皇室成员大部分都这样,祖上的财富在民国时基本全部挥霍光了。
  李谕说:“豫王府级别不低,利用好原有格局,最好建成中西合璧的风格。”
  胡赛说:“上一任设计师柯立芝就是这么说的,但这样的方案肯定费钱。好在小洛克菲勒先生看了寄回去的照片后,对中式格局极为喜欢,赞成中西合璧方案。”
  顾临说:“李谕先生,洛克菲勒先生还有一件事让我与你商量商量,即新医学院的名字。此前哈佛校长艾略特强烈建议,取名一事必须参考如你这般的中国知识界精英。”
  李谕随口问道:“你们有什么预设的?”
  顾临说:“依照我们美国人的习惯,新学校肯定要冠上创办人或者投资人的名字,要叫做洛克菲勒医学院。”
  李谕摇了摇头:“这种名字太不本土化,而且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洛克菲勒其人,只知道美国有一位石油大王,还有他们使用的煤油。要是用这个名字,估计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会认为这是一所研究煤油灯的学校。”
  “煤油?”顾临尴尬道,“这样的想法档次太低,我们可是堂堂医学院。”
  “所以喽,干脆就用原来协和这个名字,”李谕说,“中国人喜欢有古风、有内涵的命名;而且中国文化相对内敛与中庸,很少会使用姓名去命名某样东西。”
  “我接受你的建议,相信基金会也会听取。”顾临说。
  到达京城后,顾临随即组织了协和建筑群的奠基会,并且请来了市长朱启钤。
  朱启钤给每人分发了一个铁锨,“诸位,第一铲土寓意安全,大家一起来吧。”
  顾临像模像样铲了一下,然后说:“朱市长,工人您都招募好了吗?”
  朱启钤说:“我上午刚从报纸上打出油王府要招募工人的告示,下午门口就挤满了人。”
  “油王府?”顾临纳闷道。
  朱启钤笑着解释:“这是老百姓私下里的称呼,缘于洛克菲勒先生的美孚石油公司还有他们的煤油灯。”
  建筑师胡赛随后展开他的图纸:“市长先生,这是大体规划,大概有50栋建筑,建成后,将会是远东地区最好的医学院。”
  “50栋建筑,这么多?”朱启钤对建筑了解也不少,继续说,“希望不要建成一座外国的小城市,最少应当学习中国建筑的屋顶样式,那是中国建筑的精髓。”
  胡赛显然已经研究过一些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斗拱?实话说,我对这种形制并不了解。”
  李谕立马给他提建议:“京城里住着专门做皇室建筑的世家,不如把他们请来。”
  胡赛对这个提议相当欢迎:“洛克菲勒先生在最近的一封电报中说,希望能够形成如同中国宫殿一样的建筑风格。请来皇家设计师再好不过。”
  朱启钤说:“胡赛先生,我事先声明,皇室建筑的造价将会非常高,这不是普通的中国风格。”
  顾临拿出那封电报:“上面说了,不惜工本。”
  朱启钤讶道:“就这么笼统简单一句话,你们便可以做决定?”
  顾临摊摊手:“总不能把洛克菲勒先生请过来现场看吧,只要结果令人满意就够了。”
  朱启钤不再说什么,毕竟是他们出钱。
  洛氏基金会疯狂得难以置信,不仅建筑主体舍得砸钱,内部设施也力求最大限度达到最先进的标准。从病房、教室到实验室,全是最考究的西式设备,甚至水管、门锁、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朱启钤说:“好在你们选择了豫王府,这里的砖墙质量极佳而且数量足够多。要是做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可以把这些砖直接拿来用,起码外墙够了。”
  胡赛问道:“为什么不能烧制新砖?”
  “看来诸位还是不太了解皇家建筑有多费钱,”朱启钤说,“里面的每一块砖用的都是特殊工艺,现在恐怕已经很难找到会烧制皇家用砖的工匠。”
  胡赛啧啧称奇:“中国皇室真是我见我最会享受的。”
  豫王府的墙非常高。乾隆时期的第四代豫王曾和皇帝下棋,有一次下了个平手,乾隆对豫王说:“朕不赏你,也不抠你门钉。这样吧,朕准你府墙加高三尺!”
  传统建筑中的院墙高低属于级别象征之一,准许加高府墙实际是赏给荣耀。
  由此北京城留下了“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谚语。
  朱启钤说:“烧制墙砖地砖的工人找不到,但可以雇佣先前在皇宫里工作过的工匠,重开官窑烧制琉璃瓦,并且能够使用绿色琉璃瓦。”
  胡赛听出这个问题很关键,外墙色彩本来也是建筑风格的重要体现:“绿色的屋顶?我很少见到。”
  朱启钤说:“绿色琉璃瓦仅次于帝王才能用的黄色,王爷或者顶级大员才可以使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6/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