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12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要是道路条件太差,有轨电车都铺不上。
  可以说,铁路打碎了城墙,电车和商业则又对城墙内皇家封闭恒久的宁静动了手。
  几百年的沧桑留给晚清北京城的是无法继续正常使用的街道。
  简直糟透了!李谕深有感触,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没有硬化处理,基本上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而且街道的中心部分由于交通负担较轻,已经远高于两侧负担较重的车道。
  戊戌变法时期很多人就想改变这种状况,康有为对香港等殖民地城市整齐的街道有深刻印象,曾经给光绪皇帝上书要求改变道路条件。但直到民国初年,这项工程才开始缓慢地动工。
  民国刚成立时,北京还没有沥青和混凝土公路,碎石路也只有50多公里。也是在朱启钤任职期间,才引进了蒸汽压路机,有了修建现代马路的技术。
  北京城第一条沥青马路修在了东交民巷,由使馆区事务公署负责。
  比较扯的是,如果中国人不坐马车或者汽车,是不能走上这条道路的。
  后来北洋政府与使馆区签了一个协议,每年交5000元使馆区养路费,然后允许中国人通过使馆区的街道。
  ——按照北京政府的养路预算标准,规定每平方米街道每年拨给养路费1元钱。
  这项协议后来被废除过,但1917年使馆区又因为穿过使馆区的车辆增多为由,再次要求这笔款项。京都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协商之后,决定每年从车捐税中拨出2000元给使馆区用于道路维护。
  修路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就是钱。
  要是没钱,交通枢纽都会一拖再拖,典型的就是新华街,拖了十年才全面动工。
  当然里面也有商户反对的缘故,因为新华街要在城墙上开个新门,即和平门。
  这个门可以方便袁世凯从总统官邸出行,也可以让香厂一带模范市区的交通更加便利,从而进一步发展城市贸易,所以计划一开始就得到了袁世凯批准。
  但正阳门地区的绅商们担心新城门一旦打开,行人就无须再经行他们控制的地盘,他们的生意就会受到影响。
  商人们很聪明,没有直接说明这个理由,而是以破坏风水为由警告袁世凯,新城门的开设会对国家和他的总统地位不利。
  然后,额,然后袁被说服了,工程随之搁浅,留下大段内外城之间的新华街没有完工。直到段祺瑞上台,才下令完成了这项工程,并命名新开的城门为和平门。
  对了,关于这个城门,周作人还写了一篇散文,其中有句话很有意思,大家体会一下:
  “两三年来大家所等待的和平门终于完工了……我却只走过两次,一次是进,一次是出。”
  ——有没有一点迅哥鲁迅那句出名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味道?
  黎元洪说:“将来我出钱,把东厂胡同的道路修成沥青路,然后我也买上一辆汽车。”
  李谕笑道:“副总统会开车吗?”
  黎元洪说:“不会,有骑马难?”
  李谕说:“肯定开车简单一些。”
  黎元洪说:“那我将来有必要学一学。”
  李谕说:“只要有四驱系统,没必要等铺上沥青才开车。”
  黎元洪反正很闲:“好,我现在就买一辆,感受感受最先进的工业品。”
  朱启钤说:“最先进说不上,下次让院士先生开飞机带你在天上兜一圈,才叫先进。”
  黎元洪连忙摆手:“我可不敢去天上。”
  李谕乐道:“副总统恐高?”
  黎元洪说:“不是恐高,而是我的耳朵受不了。以前去了一次云贵地区,在过高的山上耳朵就难受不已。”
  朱启钤又说:“对了,我还没考虑过,要是飞机成了交通工具,整个格局恐怕又要大大改变。”
  黎元洪说:“还是先研究好电车问题吧,飞机太贵。”
  北京城在失去首都地位之前,还有十来年发展城市建设的时间。
  一旦1928年南京成了新首都,北京城的地位立马落了一大截,许多人涌入南京、上海,北京的财政收入大大缩水,无法大力发展市政。
  不过民国时期北京的飞机航线真心不少,很方便。


第六百章 二公子
  战争期间发科学论文比较干燥,很难有响应,毕竟就连科学家都有大部分跑到了军队中去帮忙。
  关键是与欧洲的通信非常麻烦,尤其是德国,往里面寄一封信需要辗转非常久,可能还会被审查。
  李谕只能暂时搞点工程学上的专利。
  这段时间他弄出来了汽车雨刮器。还是按照往常思路,他只是比历史上稍微早了一点,提出机械式雨刮器。就算没有李谕,差不多不到一年后也会出现。但就算同时做出来,李谕的专利也要更合理一些,领先那么久的理念不是闹着玩的。
  汽车已经发明好多年,但截至1915年一直没有雨刮器。
  以前尚且没有全覆盖车身,雨天行车比较痛苦,雨刮器最少要在全覆盖车厢诞生之后才有意义。
  机械式雨刮器与后世的雨刮器在技术先进性上不能相提并论,它只能以一个固定频率摆动,而且没有停顿,对视线还是有影响的(现代的雨刮器都有个停顿,以适应人眼)。
  不过总归能让汽车在雨天中行驶更安全,绝对是个可以大卖的专利。
  设计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四连杆加一个小型直流电机,电机的驱动轴带动涡轮组件转动,继而再带动四连杆。
  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对于早期的汽车来说,朴实无华点也挺好。这时候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远没有后世那么好,修车是家常便饭,如果结构简单,不仅不容易坏,修起来也容易。
  如今欧洲各大汽车工厂生产减缓,还有一些工厂改行生产武器,从美国进口的汽车数量激增。
  英国的鬼天气大家有所耳闻,动不动下雨,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雨刮器这种实用专利。
  图纸寄到美国后,专利轻松获得通过。
  福特等汽车厂商立马对流水线上的汽车进行加装。
  对李谕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福特作为商人相当聪明,在报纸上大力宣传了李谕的新专利,然后便有大量已经生产售出的汽车开回来加装雨刮器。
  后行加装收费肯定变高,福特没少赚。
  再过不到十年,福特就会变成一个大财阀。
  国内现在则不是很太平,经过二十多轮谈判,5月7日,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期48小时内对二十一条作出答复,否则“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随后摆出大战姿态,陆军纷纷出动至奉天、山东,军舰驶进多处港口。
  迫于无奈,中方最终与日本签订了条款。
  但经过外交努力,最终签订的其实是其中的十二条:直接牵扯主权问题第五号的七条未签,第四号全部删除;第三号中的两条删除一条,第一、二号中的十一条签订时或言“留待日后磋商”,或加入限制条件,将中国的损失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不过在此之外,日本又加了点对其有利的附加条款。
  简而言之,属于无可争议的不平等条约。
  由于第五号大部分被废掉,又是在民国四年签订,所以一般称为民四条约。
  张謇住所,李谕受邀而来。虽说张謇已经请辞了农商部长,但还担任着全国水利局总裁的职务,时不时要回趟北京。
  进门时,李谕看到了徐树铮。
  受段祺瑞的提拔,徐树铮已经做到陆军次长的位置,是段祺瑞的绝对心腹。
  徐树铮拱手道:“院士先生。”
  李谕回道:“徐次长。”
  张謇说:“他已经不是次长了。”
  李谕问道:“大总统下的命令?”
  徐树铮说:“是的。”
  李谕说:“对你动手,不就是对段总长动手?”
  徐树铮摸了摸自己的光头:“院士先生说对了,这事就像光头上的虱子,一眼就能被看出来。”
  段祺瑞不同意二十一条,更不同意帝制。
  袁世凯想敲打一下他,顺便架空段祺瑞的陆军总长职位,最好的切入点正是徐树铮。
  段祺瑞平时不怎么在陆军部上班办公,大部分事务交给了徐树铮操办。也就是说想要架空段祺瑞,必须撤掉徐树铮。
  袁家大公子袁克定早就与徐树铮有仇。此前袁克定想往陆军部安插一个自己人,本以为只是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徐树铮根本不给他面子,直接驳回。
  袁克定觉得徐树铮摆明了目中无人,于是向袁世凯打了小报告。
  借此机会,总统府免了徐树铮职务。
  搞徐树铮和直接搞段祺瑞没太大区别,从此以后,段祺瑞和袁世凯的裂痕越发明显。
  张謇把两人带到客厅,徐树铮掏出几本小册子放在桌上,张謇端起来看了看:“《中日交涉失败史》?”
  徐树铮说:“大总统在签订民四条约后授权编写的。”
  张謇翻了翻,然后说:“他还是想留条后路。”
  徐树铮说:“如此机密的会谈,在日方刚刚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竟然就全国皆知,肯定是总统府故意放出来的消息。据闻总统在授权编写此书时,曾咬牙切齿说,‘这一次我们吃了一个大亏,将来有一天我们翻了身,这部书就可以公开发行了’。”
  张謇问道:“现在印制了多少册?”
  徐树铮说:“最少五万册。”
  “足够了。”张謇点了点头,对袁世凯燃起了一点希望。
  但这个希望很快就会被扑灭。
  张謇又对徐树铮说:“如今日本人气焰嚣张,又铮(徐树铮字)刚刚做了不利日本人的事情,一定小心。”
  徐树铮笑道:“日本人不会知道。”
  去年日军和德军在青岛交战,徐树铮作为陆军次长,秘密援助了德军一批军火。
  山东将军靳云鹏担心地给他发电报:“我们恪守中立,为何要秘密援德?瞒着总统、总长干这件事,万一泄露了怎么办?而且你一向亲日,今天怎么又反日?”
  徐树铮解释说:“日本是中国最邻近的强国,中国是一个积弱的国家,在最近一二十年内,中国想有任何作为,只要得不到日本的谅解,就没有一件事能够做得成,所以我才在表面上对日友好。但日本绝非中国的朋友,它不会要中国富强,相比较而言,我认为美国和德国才有可能成为朋友。”
  他看得还是很明白的。
  李谕说:“远交而进攻,有道理。”
  张謇又问道:“又铮,总统莫非真的要改回立宪制,要做皇帝?”
  徐树铮又指向自己的光头:“您觉得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2/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