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当作普通的金融交易,把自己说得没那么高大上。
陈锦涛说:“我明白,孙先生要给你做一面锦旗,并亲笔题字一幅,同时许诺4000万马克你可以抽走一成。”
李谕笑道:“我不需要,只要你们以后照料一下民族产业就好。”
陈锦涛说:“那是应当的!张謇部长说,上海要成立实业协会,我们可以推举你为会长。”
上海的实业协会也是今年成立,按照历史,应该是李四光当会长,不过现在他被李谕搞去英国留学了。
李谕说:“再推辞就过意不去了。”
正好借此机会在一战前好好扶持起民族产业。
上海以及江浙地带的民族资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不错的规模,只需稍加引导,给他们市场,就能爆发出很大的潜力。
实业协会的副会长是老熟人马君武,他还是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
在协会里,马君武只挂了个名字,帮着会长处理一些涉及政府的事务,其他的会内事情并不管。
李谕的相关产业现在可以轻松地在江浙展开,不管是拿地还是招人,都能顺风顺水。
至于首先扶持的民族企业,还得是比较常规的棉纺织业以及食品加工业。
尤其棉纺织业,虽然一直是咱们的传统产业,但在近代一直被洋人压着。
而李谕想得简单粗暴,扶持棉纺织业不仅能壮大民族资本、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关键可以让小鬼子难受。
实际上,在九一八之前,日本虽然看起来经济比民国好,但日本的经济其实完全依赖中国市场。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资源供应国以及外贸市场。
可以说没有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小日本立马就能完蛋。
这时候的日货根本谈不上高大上,就是棉布等日常用品。
民国政府也知道要保护民族企业,从1929年开始,慢慢提高了关税。
在此之前,日货在国内确实挺有市场。
现在国内对日本的感觉十分微妙,不像抗战爆发后那么痛恨,毕竟甲午一战没有伤及根本,大家还是有向日本学习的心态。
所以即便民国年间爆发过多次抗日游行,抵制日货,都没有太大成效。
没办法,这就是工业国对农业国的降维打击,日本棉布确实便宜又好用。
但李谕就不能坐视小鬼子舒舒服服倾销了,他准备引进美国英国的先进生产线,然后借由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让日本本土市场尝尝中国棉布的反倾销感觉。
还有各种如味精、方便面之类的生活用品,绝不会给历史上小日本倾销的机会。
战争嘛,打的本来就是经济、是后勤,提前二十年掐一下小鬼子的奶,至少能让它营养不良。
至于日本国内民众会过得更加艰难,就不是李谕应该考虑的事了,更没啥心理负担。因为历史上日本的普通人都在享受着战争红利,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同
民国时期,在纺织业与食品业方面,就不得不提荣氏兄弟了。
即荣德生与荣宗敬兄弟二人,他们后来号称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家到了后世也挺厉害。
荣家在抗战期间也很有民族气节,宁可烧了工厂,承担巨大的损失,也不把东西留给日本人。
目前荣家已经坐稳面粉大王的称呼,历史上他们要到一战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纺织业。
上海福新面粉厂,李谕见到了不到四十岁的荣德生。
“您就是实业协会李会长吧,要开会,我们自己过去就是。”荣德生客气道。
李谕说:“正好来看看你们的厂子。”
提到自己的产业,荣德生立刻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在江浙和上海拥有多家工厂,甚至于现在国内的麦子都不够我们用,需要进口。”
李谕转而问道:“我看资料,你们多年前就有了在纺织方面扩展业务的想法,为啥一直没有建厂?”
荣德生说:“张謇部长的大生纱厂经营不是一直很红火嘛。”
李谕笑道:“国内这么大的体量,再多10家纱厂都不够,更何况还有对外销售的庞大市场。”
“对外销售?”荣德生还没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李谕说:“日本货能往外销,我们怎么不可以?”
荣德生说:“纱厂的生意运营起来并不难,不过想做好不容易,历来江南富庶人家多有经营纺织者,但也多毁于纺织。”
胡雪岩当年就是因为纱厂运营的巨额亏损而倒台。
李谕说:“现在时代变了,新时代有新气象,人们更要有新形象,大家对衣服的需求必然会持续很久。”
荣德生不久前刚剪了发,想想觉得有道理,“我会与哥哥商量此事,最主要先解决资金筹集之问题。”
李谕说:“资金上不用过分担心,我可以使用德国借款帮你们填补空缺。”
荣德生有点警觉:“德国借款?可不要让他们控制了我们的厂子。”
李谕说:“放心吧,不会有德国人掺和经营,仅仅是借款,股权都是你们的。”
荣德生肃然起敬:“先生不愧实业协会会长,懂得我们最缺什么。既如此,我必尽快兴建起纺织厂。”
李谕嘱咐道:“越快越好。”
随后,李谕又联系了上海总商会的多位大商人,大家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在各种行业里尽可能扩大经营。
辛亥时,很多商人看不清形势,一直收着手脚,后来发现仗没有打起来,才放宽了心。
从今年起,一直到一战结束的接近十年间,是民族企业扩充的极佳时间段。
等一战打起来,欧洲列强对海外的控制力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整个欧洲的生产都陷入停滞,大量订单飘向海外,是个不可多得的契机。
李谕也没忘了自己的无线电、发动机等重要的产业。
反正现在握着大量德国借来的钱,花起来别提有多美,李谕大手一挥,就在上海建了无线电、汽车配件工厂。
德国拜耳公司的药厂也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开始建设,拜耳还是蛮重视的,希望以此为基础,辐射整个东亚市场,所以投资很大。
用不了半年,药厂就可以投入生产,那时候上海便有了生产西药的能力。
拜耳目前在医药领域的能力相当强,要比一百年后强得多,毕竟此时还没有那么多巨型药企出来。
民国时期,西药在国内的生产十分落后,导致抗战期间平白无故多了大量伤亡。国内肆虐的一些传染病,比如疟疾等,如果多点药厂,降低药价,也可以大大缓解。
关键是一旦对德宣战,这间药厂就会像拜耳在美国的药厂一样,被强制没收。
李谕届时就可轻而易举获得这座药厂的完全控股权。
虽然有一点点小“卑鄙”,不过对列强来说,这点招数他们自己应该更熟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实业上进展迅速,上海的这所大学在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后,终于可以开始招生。
一起兴办大学的是当初派去美国留学的胡敦复,也就是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哥哥。
胡敦复去年就回了国,还在清华学校当了半年教师。
不仅胡敦复,李谕从清华学校抽调过来了十多名老师,以及哈佛、麻省理工预援派的接近十名教授。
论师资力量,绝对很强。
胡敦复等人在静安寺旁看到一栋栋漂亮的校舍时,均叹为观止:“简直与清华学校不遑多让!甚至更有甚之!”
李谕说:“为了建它,我可花了好多年的心血。”
胡敦复问道:“院士先生准备起什么样的校名?”
李谕说:“大同大学。”
“好名字!”胡敦复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李谕说:“至于校训,就用古书《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胡敦复赞道:“好得不得了!”
李谕心想,其实这都是你的词。
李谕对四书中除《论语》外,了解甚少,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小时候看一部张卫健演的《机灵小不懂》时学来。
电视剧里小不懂在观自在书院给李冰冰饰演的一帮学生当老师,他们经常翻来覆去念这一句(好像真的只有这一句哎),李谕看着看着也就背过了。
但历史上,这所大学真的叫作大同大学。
创始人也的确是胡敦复,校训、校名都是他参与拟定的。
只不过现在李谕稍稍把节奏提前了一些,让大学早点问世。
大同大学的名字估计很多人一点都没听过,因为这所学校后来被彻底拆分。但在民国时期,大同大学相当厉害,而且它素以“理工”著称。
大同大学作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最早成立的私立大学,四十多年的建校史上,一直是全国私立大学的翘楚,人称“北有南开、南有大同”。
民国时期搞理工研究的难度,提过好几次,真心很不容易。
柿子专挑硬的捏,李谕准备壮大它,让理工人才大量涌现。
大同大学刚开始的几年挺艰难,毕竟私立大学在资金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过现在有了李谕支持,钱就不再是个问题。
宽敞的大办公室中,李谕与一众教授老师开了第一场校务会。
参加的有平海澜、吴在渊等此前清华学堂的老师。
李谕作为倡议者,首先说:“很荣幸能在这所新成立的大学堂与各位相聚,大家心中都有建设优秀的理工大学的共同目的,我们也算‘臭味相投’。”
大家听了都会心一笑。
李谕继续说:“如你们所见,我还请来了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鼎力相助,为的就是要把这所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虽然这个目标听起来非常遥远,不过我很有信心,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别管什么犹太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一个个口口声声都说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在我看来,都是白扯!”
胡敦复大笑:“说得好!咱就得有这种自信之精气神,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太自卑了,总觉得落于人后。可我出国留学几年,发现数学物理这些洋人最擅长的东西,咱也是可以学会的嘛!”
李谕说:“我同意胡教授的话,这么多年,咱们国人就是失掉了自信之精神,都忘了什么叫作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以后我们学校每个专业都要学习西方科技史,顺带着学一下西方历史,让大家明白西方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强是有强的原因的。而知道了这个原因,咱们还能继续甘为人下?”
吴在渊道:“本人名字有潜龙在渊之意,现在想想太契合当下时局了,我们的确是在低谷,可有着傲人历史的民族,不会一直处于低谷。”
吴在渊是中国早期的数学教育家,难能可贵的是自学成才(幸亏自学的是能够自学成才的数学)。
他长期担任大同大学的数学教授,主张“中国学术,要求自立”,同时编写了数十种大学数学讲义,同时翻译了大量国外数学著作。
见大家这么有信心,李谕又说:“此外,我还建议,学校应该同时招收女生,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