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07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梁启超说:“当下我们最缺的是科学与政法,疏才作为科学之领军,本人愿洗耳恭听。”
  李谕说:“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被铁链锁在山洞里,面向石墙,光的源头在他们身后,他们看不见。他们只关心光射在石墙上所显现的影像,并努力揣想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终于,其中一人成功地粉碎了他的桎梏,转过身去,看见了太阳。
  目眩神摇之下,他结结巴巴地把所看到的讲了出来。
  可别人都说他疯了。
  渐渐地,他习惯了用眼睛去注视光明,并且知道了他的使命是回到洞穴的囚犯群中,引领他们走向光明。
  这个人是启蒙者,而太阳代表学问与真理。”
  故事其实是一战后一名德国学者最先讲出来的,当时他是根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故事进行了诠释。
  放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同样合适。
  “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的一个隐喻!不愧是疏才,科学巨子之名一点都没有水分!”梁启超赞道,“在我看来,你讲的故事中的光明,就是西方。”
  不只梁启超这么认为,目前大部分国内的知识分子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说他们错了。
  最少中国的这些精英们第一次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想到的不再是诉诸三代之治以及古人经卷。
  李谕只能说:“多学学自然是应该的,即便一时落后,将来说不定也会成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得更远之人。”
  梁启超说:“疏才的话更加坚定我以手中之笔驯化民众之想法。我同时是一名报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文人论政或许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监督朝野之政论家。”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是民国年间非常多知识分子坚持的理念。
  他们内心知道如何是正确之路,单纯的上层改革远远不够,必须弘扬科学与民主。
  不过报纸这东西毕竟在中国的时间还是有点短,目前很多报人还是过于主观。
  李谕提醒道:“卓如兄‘驯化民众’的说法我觉得欠妥。”
  “有什么欠妥之处?”梁启超问。
  李谕说:“教育不是传布偏见,也不是灌输学说,而是解放大众心灵,发展其自己的判断力。换言之,教育不是给人见解,乃是帮助人得到见解。所以在社会学科的教授上,教者只应该作科学的、客观的陈述,不应有偏袒的主张;对于每个问题的各方面,都应予以相当的注意,不应按着个人的好恶有所轻重。”
  梁启超却说:“那样太慢了,无法快速完成崛起。”
  李谕不知道说什么了,再说下去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了。
  但从现代眼光看,民初的许多社会精英以及知识分子确实在启蒙这件事上做得有些操之过急。
  许多报纸完全就是一家之言,拼了命让大众相信自己的见解。
  李谕更不能对他们作出评价。
  只能说历史本身不会犯错,永远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人在某个时期犯了错。
  好在中国足够大,文化足够深,能够在挣扎之中摸着石头最终过了河。


第五百零八章 “爱国公债”
  经过奉天的这一轮审查,蔡元培多少有点怕了,不敢再继续乘坐火车南下,而是选择沿着满洲铁路到大连,继而坐船前往上海。
  李谕在车站送行了蔡元培:“不久之后我们还会再见面。”
  蔡元培说:“疏才到了京城,一定多加小心。愚兄一直认为,袁世凯此人绝不会像曾国藩那样基于礼教思想而效忠清廷到底,也没有美国国父华盛顿那样的人品,为了国家甘愿放弃个人名位。他这次出山,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野心破坏革命事业,乃至自己当皇帝。”
  李谕没想到蔡元培预测得这么准,不愧国党四大元老之一。
  李谕说:“鹤卿兄洞若观火,厉害厉害!”
  蔡元培叹道:“再看看吧!疏才,告辞了!”
  ……
  至于梁启超,目前还游移不定,并不想南下,实际上他会在不久后返回日本。
  所以李谕孤身一人返回了京城。
  “哈哈,小闲儿,快让我抱抱!看你这胖嘟嘟的脸蛋,真是能滴出水来。”
  抱着小宝宝,李谕心情好得很。
  吕碧城说:“多亏了凤铃,要不我是真不知道怎么照顾这个小祖宗。”
  凤铃笑道:“这是奴婢应该做的。”
  吕碧城说:“先生不是说过吗,不要自称奴婢什么的。”
  “您看我这张嘴,还是改不过来。”凤铃笑道。
  赵谦凑过来说:“先生,能不能请您帮个忙。”
  李谕捏着孩子的小胖手说:“什么事,随便说就是。”
  赵谦道:“我哥哥想要回京城干活,但腿脚受了一次大伤,人力车是拉不了了,您看能不能帮着找个好营生?”
  李谕想了片刻,问道:“他会理发吗?”
  “理发?”赵谦愣了愣,“这好像、大概、听起来不像个很好的活儿。”
  李谕说:“你不懂了吧,这叫做蓝海市场,现在全京城有几个人敢理发?但一旦市场起来了,绝对供不应求。”
  “可是……”赵谦有点犹豫。
  李谕说:“放心吧!你去支点银子,盘下个店面,到时候我请点达官贵人来理发,很快就能打出名声。”
  赵谦说:“可他也不太会理发。”
  李谕说:“那就赶紧练练,前期很简单的,又不让他搞造型。记住,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赵谦并不知道这句互联网语,但他对李谕言听计从,立刻着手去办。
  李谕逗孩子玩时,小德张突然再次造访。
  “帝师,咱家有礼了。”小德张态度有点格外客气。
  李谕说:“德公公,我现在称不上帝师了。”
  “不不不!”小德张说,“太后准备让你再做当今圣上的老师,与前朝状元陆润庠分别教授西学与东学。说不定过几年,还能得个太子太保的官。”
  太子太保是从一品,级别相当高,但压根就是个虚衔。
  李谕不好直接拒绝,于是说:“快要临近年关,不如过了年从头开始如何?”
  小德张说:“可以!只要帝师答应就好说。”
  李谕心中暗喜,大清可撑不到过年了。
  小德张走后,李谕去看了看赵谦和他的哥哥赵让张罗的理发店,李谕甚至还给他出起了装修的主意:“这边应该配上洗头的位置,一定要打热水,理发的同时要修理胡须,同时要懂一点按摩手法……”
  赵谦说:“幸亏哥哥这几年因为腿脚不好没有下地干活,手上还挺灵巧。”
  李谕指着墙壁:“这一大片不要浪费,挂上帽子。”
  “啥样的帽子?”赵让问道。
  李谕说:“东交民巷洋行那种西式礼帽还有咱们的便帽都摆上,看顾客喜好。这些人刚剪了发,我觉得会不好意思,八成会顺手买个帽子。”
  赵谦说:“我就说俺家老爷不仅学富五车,还是个经商好手吧。”
  赵让说:“太厉害了!就像……就像大美人西施的老公,叫……叫什么来着?”
  赵谦说:“你夸人的本事倒是有,适合做做生意,就是学问还差点。我告诉你,记好了,叫陶朱公范蠡。”
  “对对对!”赵让说,“你现在懂的不少了。”
  “那可不!”赵谦得意道,“这就叫近朱者赤,天天耳濡目染,我现在也是半个读书人!不仅能说几个对子,还会洋文,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
  赵让更佩服了:“俺以后也要学洋文!”
  李谕把车钥匙拿给赵谦:“帽子多批发一些,然后拿着几顶去找纺织厂定做,光靠买洋人的肯定不够。”
  理发店开业后,人并不多,大家多持观望态度。
  正巧陆润庠因为小德张提及的帝师一事来见李谕。
  陆润庠目前级别挺高,是东阁大学士,同时充任毓庆宫授读,专门教宣统皇帝读书。
  当今之世,不学西学自然不可能。陆润庠知道李谕大名,所以亲自来会一会。
  “陆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李谕说。
  陆润庠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先生,他说:“李帝师,虽然是头一次正式见面,不过我已多次听过你的大名。”
  李谕随口说:“虚名罢了。”
  陆润庠说:“我也学习过西学,不过西学过于繁杂琐碎,还得专精之人才能教授皇帝。而阁下拥有天纵之才,冠绝西学,是再合适不过的帝师人选。”
  反正是个没影的事儿,李谕轻松地说:“朝廷委派如此重任,诚惶诚恐,就怕做不好。”
  陆润庠说:“帝师有作为前朝光绪爷帝师的经历,难不倒你。”
  李谕看他心情不错,于是说:“听闻陆大人书法是当世第一,能不能求几个字?”
  陆润庠说:“什么字?”
  李谕想了想说:“青丝归处。”
  陆润庠脱口而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将进酒》;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还是李白的诗。”
  李谕还好背过李白的首诗,附和道:“不愧是陆大人,瞬间就猜到了。”
  陆润庠说:“我也喜欢李太白,拿笔吧。”
  李谕笑道:“我这有从俄国带回的伏特加,李白写诗要喝酒,陆大人题字要不要尝尝?”
  “洋人喝的酒?”陆润庠说,“给我尝尝。”
  李谕倒了一杯,陆润庠喝了一口,啧了一声:“酒体太烈,是民夫之酒。”
  清末民初基本没有喝白酒的习惯,陆润庠这么说很正常。
  陆润庠不再喝剩下的,一气呵成写了“青丝归处”四个大字。
  作为晚清一名大书法家,陆润庠的字很不错,尤其擅长写匾额上的大字。
  李谕当天就找师傅照着做了个大匾额挂到理发店。
  知道有状元题的字后,理发店的生意明显好了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50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07/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