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7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胡适眼睛一亮:“姜兄擅长数学?”
  姜立夫说:“谈不上擅长,对付考试起码绰绰有余。”
  胡适高兴道:“如果我考上,就请姜兄连喝三天大酒!”
  姜立夫说:“喝的话也得去美国喝。”
  胡适看他这么有自信,自己也被感染:“那我们就去喝洋酒。”
  姜立夫的数学当然好,他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数学大家。
  他的考试成绩同样好,到了美国后,先进入了伯克利分校,又进入了顶尖的哈佛大学,再之后继续入哥廷根大学进修。
  姜立夫回国后,教出了陈省身、吴大猷、杨振宁这几个名气更大的学生。
  在接受姜立夫的补习时,胡适也算聪明,对他说:“姜兄,只有四五天时间,不求会解所有数学题,你只教会我基础的题目,及格就成。”
  姜立夫说:“只求及格,似乎不是我等求学之目的。”
  “没关系,”胡适说,“反正我等我考上留美资格后,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再与数学物理打交道。到那时候,它们认识我,我已认不得它们。”
  考完第二场考试,胡适心情却有些低落,感觉自己考得并不是很好。
  次日傍晚,阅卷完成,李谕亲自把榜单张贴在史家胡同。
  听说放榜,胡适和赵元任、姜立夫、竺可桢、梅贻琦等人一同坐上人力车前去观看。
  此时天已经有点黑,胡适拿出一盏灯,直接从榜尾开始看,——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录取,名字也不会靠前。
  不过看完了一整张榜,都没有自己名字,胡适顿时失望到顶。
  姜立夫拍了拍他肩膀说:“你看,赵兄竟名列榜眼。”
  胡适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刚才看的榜只是一张备取榜,并不是正榜。
  正榜第一名叫做杨锡仁,第二名便是赵元任。
  很快姜立夫、竺可桢、梅贻琦都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而胡适同样从正榜末尾开始看起,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一个好像是自己的名字,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叫做“胡达”的同姓人。
  幸亏再往前几个名字,就到了胡适。
  胡适长舒一口气,心情多云转晴:“姜兄的指导果然靠谱!我就说嘛,明明做对了一道从来不曾做对过的几何题,连我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老天也该赏赏脸。”
  姜立夫道:“那道题比我辅导你的要简单许多。”
  “发挥失常,发挥失常!”胡适笑道,然后对赵元任说,“赵兄,你偷偷学了多久,成绩才考了这么高?”
  赵元任说:“我读的是新式学堂,在南京读书时便学这些考试科目。”
  胡适说:“你们学校太会教了!”
  胡适应该感激这次名额进行了扩招,不然最少也得等到第二年才会被录取。


第四百七十六章 终究到了这一天
  总体上,留美游学还是以理工科为主,胡适、赵元任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文科生在比例上只有一二成而已,况且他们一开始学的也是理工科。
  主要是太缺理工人才了,只能尽全力扶持。
  李谕与唐国安把所有的学生都召集到了清华园,进行赴美前的准备工作。
  这一批有不少理工人才,除了名气很大的姜立夫、竺可桢、梅贻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留下一笔的还有周仁、易鼎新等。
  周仁是搞材料学的,冶金、陶瓷等。
  易鼎新的方向是电气,主要是强电方面,他后来当了湖南大学校长。正好在李谕于长沙创建的学校读过一年。
  唐国安对他们进行一些常规性的宣讲,根本无须调动什么情绪,这时候赴美留学的人是真有报国之心的,几乎都会回来。
  李谕甚至不想让他们过早回来,最好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再去美国的企业工作几年,然后回国,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所学,发挥的能量更大。
  在场的所有人都算得上“洋状元”,已经铁定了要去美国留学,并且每个人都有非常丰厚的奖学金,保证他们到了美国至少过上中产家庭孩子的生活水平。
  所以大家的心情很放松,李谕和他们随便闲聊了起来。
  胡适还在不断夸赞姜立夫的帮助,他一向有“君子善假于物”的特长,最能把别人的帮助运用得恰到好处。
  姜立夫都有点被夸得不好意思。
  李谕认真提醒道:“到了大洋彼岸,你们可能会发现美国的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发展超出想象,但千万不要贪图享乐。”
  胡适立刻拍着胸脯说:“美国人的伎俩我当然知道。”
  李谕讶道:“你知道?”
  胡适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人退还庚款明显怀着诡计,反倒是清政府自己蒙在鼓里,还把美国感激得不得了,仿佛奉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一般。”
  姜立夫也点了点头:“上兵伐谋,美国人这一招太高明。”
  这下李谕是真的有点惊讶了。
  李谕知道美国想法完全是因为有一个穿越者的超凡视角,而他们这些还没有去美国的留学生竟然已经看了出来,不愧是层层选拔出来的有识之士。
  当然了,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后,胡适他们难免会被美国文化所侵染,所以后来胡适对美国非常赞扬。
  他在回国后便说过:“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
  持有类似论点的人不在少数。
  不过差距的确要承认,拿清末民初的中国和刚刚成为世界工业第一的老美比,就算一个纯客观的外星人,也会和胡适这些留学生感觉差不多。
  留学生到美国后,往往会住到某些条件稍好的美国人家里。用胡适的原话,“这些上等缙绅之家,待中国人极优,时邀吾辈赴其家座谈。”
  反正目前来说,美国寻常家庭也在为自己民族自愿宣传。
  之后很多历史学家们认为胡适等庚款留学生没有深入过美国底层群体,不知道还有另一类开饭馆、洗衣店、做苦工的华人艰辛。
  他们几乎也=没有在美国讨过生活,大多只是在象牙塔中,因此只看见了美国好处,对美国一往情深。
  要不说庚子退款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教育投资是一场百年跨度的大阳谋,只能一点一点艰难破局。
  当然了,这些留美学生都是聪明人,基本看透了表象,知道外国人骨子里还是瞧不起中国人的。
  李谕又问起了他们去美国后的目标,姜立夫不假思索道:“在下自然要修习数学,此为所有西学之根基。”
  赵元任说:“在下同样想修习数学,兼修物理。”
  竺可桢随即道:“中国大地向来是以农立国,但现在农学却落于人后,所以我想修习农学。”
  轮到胡适,他思索片刻说:“我也要修习农学。在下家中便开茶铺,农科与茶叶的关系很密切。”
  选农科是比较省钱的,与后世一样,现在的美国大学对于一些专业执行保护政策,凡是修习农学之类的专业,学费每年少很多,甚至几近免费;而庚款补助会发到每个人手中,变相挣了钱。
  李谕又说:“如今我与美国诸所大学关系很友好,有些忙能够帮上,你们有没有很想去的学校?”
  姜立夫还是最果断的:“去就去最好的,哈佛拟或耶鲁!”
  竺可桢倒是随意一些:“我还以为是大学挑我们,能去哪个我都乐意。”
  竺可桢后来和姜立夫一样,都进入了哈佛大学。
  胡适则说:“听闻农学最好的是康奈尔大学,我会选康奈尔大学的农学专业。”
  李谕笑道:“我记住了。”
  胡适犯了一个英文上的小错误,不知“state”一词在美国主要指州(目前译作省)而非指国,故误以为康奈尔大学是一所美国的国立大学。
  实际上这些厉害的常春藤名校,都是私立大学。
  不过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的确是州政府资助的,所以与公立大学一样免除大量学费。
  直到在美国待了几年后,胡适才知道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是“省立”而非“国立”。此前所认为农科“最著名”,自然属于误解。
  像康乃尔大学这样的常春藤名校,其农学院即使在美国排名第一,学校里面的地位也绝不可能到最著名的程度。
  胡适后来转入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倒真是哥大的一块硬招牌。可能是他转系的原因。
  ……
  回到家后,李谕发现多了一个包裹,是希尔伯特寄来。
  打开后,里面除了一些杂志、书籍、信件,还有一包大吉岭红茶。
  八成是希尔伯特以为中国人都爱喝茶,专门挑了欧洲贵族圈一款很受欢迎的茶寄了过来。
  大吉岭红茶在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英国贵族圈里,是绝对的宠儿。
  由于大吉岭本身就是英国人把中国福建武夷山正山小种引入印度栽培而成,所以有样学样,与中国茶一样,分明前茶、次摘茶、雨季茶、秋季茶等品级。
  最珍贵的是明前茶,但明前茶太贵,希尔伯特寄过来的是次摘茶,品质同样不错。
  李谕上辈子喝过最好的就是四五百的金骏眉,能喝上优质红茶已经感觉很好。
  更何况还是人家希尔伯特大老远寄来,能惦记着自己就很感动。
  李谕展开了希尔伯特的信,简短开场语后,他写道:
  “刚进入今年夏天时,我便感觉到自己的精力有所衰退,似乎陷入了精神上的一种抑郁。我不知道每个科学家是否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但听一位心理学家说,他所认识的几乎每个大科学家都曾经陷入过这类严重的忧郁症。——同在哥廷根大学的克莱因亦是如此,还有其他许多人也一样。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一生中难免会遇上这种时期,那时他自己感到——也许是真的,丧失了所有力量。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希尔伯特的情况还挺常见,但一般只要放个长假就会恢复,并不是像康托尔那样真正得了精神上的疾病。
  希尔伯特的信中又写道:“真是羡慕像你这样有活力的年轻人,就算每天都会想着女孩子,也有精力思考最困难的数理问题,仿佛不知疲倦。”
  除了希尔伯特的信,包裹中还有闵可夫斯基的信件,他的信件就不像希尔伯特那么随性,几乎都在讲他最近一直在下大力气研究的相对论数学。
  闵可夫斯基更加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形式表示法,或者说给出了爱因斯坦变换式的几何描述。
  闵可夫斯基信中说:“前段时间希尔伯特拉着我讨论数论中的华林问题——无法相信,他竟然说给出了这个困难问题的证明方式,反正我是不信。
  “这让我延缓了相对论数学的研究,到现在才整理完毕,将一份手稿寄给你看。
  “至于为什么寄给你,很简单,因为我看过你与爱因斯坦合著的论文,其中的数学论证,我敢说绝对出自你手。以我对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上课时的表现来说,他绝不会有这么好的数学能力。
  “所以我才做了如此断定。但我应该不会错。”
  李谕翻到后面厚厚的专业稿件,许久才读完。
  这是闵可夫斯基生前最后的一项数学成果,基本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项成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0/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