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42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演讲?”李谕问。
  “怎么,闹了半天你连这事都不知道?”司徒美堂讶道,“康有为来纽约了。”
  “他来做什么?”李谕说。
  司徒美堂说:“听说是改组保皇会,要成立什么国民宪政会。”
  李谕说:“走,我们去凑凑热闹。”
  李谕在路上看了看报纸,大体知道了什么情况。
  自从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跃跃欲试,为了更有效地参与到立宪之中,并且为了将来在国内提高影响力,梁启超按照国外经验,准备组织政党,然后给远在瑞典小岛度假的康有为写了一封信:
  “今日之局面,革命党极力蔓延,及至全国,我今日必须竭全力与之争。不然,将无吾党立足之地。故拟在上海开设本部后,即派员到各省州县演说开会,占得一县,即有一县之势力,占得一府,即有一府之势力。
  “……保皇会之名太狭而窘,内为政府所嫉,外为革命党所指,难以扩充。”
  康有为看完信后,同样来了精神,真的从瑞典赶回了纽约,动手改组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只是梁启超和熊希龄觉得名字不妥,应该叫做“帝国宪政会”。
  话说康有为一度还想称其为“国民党”,但是没有如愿。
  会场上,康有为用一个大喇叭进行着演讲:
  “皇上日渐有权,圣躬必可无恙,从此不复劳吾同志之忧矣。从今切近之急务,莫如讲宪政!成立大党,遍于五洲,实居举国之先河……”
  司徒美堂问了问身边一个人,原来康有为已经讲了快3个小时。
  司徒美堂说:“好家伙,康南海这是动了真格,好久没见他这么有干劲。”
  李谕不以为意:“保皇会这么多年在美洲除了募捐,没有任何实质作为,影响力已经无法与革命派相提并论。宣传是持续绵密细致入微的工作,要真正深入到群体之中,哪是几场演讲就可以完成,南海先生想的太简单,至少应该看看梁启超先生在日本东京是怎么做的。”
  司徒美堂笑道:“你还让康有为出过不少丑,令保皇会的势力缩减不小。这事不仅孙先生感激,我们洪门同样很感激。”
  李谕也笑道:“我那是实在看不下去他在保皇会的做派。”
  李谕说得没错,康有为真以为自己可以像八年前刚来美洲时一样一呼百应,随随便便露个面就能筹措数万美元。今天费了老劲,讲了这么久,响应却完全不如预期,基本只是一些老会员摇旗呐喊助威。
  倒是梁启超搞得如火如荼,连袁世凯、杨度以及载沣都拉来了。
  梁启超知道杨度是个人才,向康有为格外推荐,可康有为并没有在意。
  演讲完后,李谕准备离去,竟然被眼尖的康有为发现,他大声喊道:“李谕!”
  李谕只能停下脚步,回头道:“南海先生。”
  康有为没好气地说:“你来做什么?”
  “遛遛弯,正巧发现天边有祥云,跟随而来,没想到是康圣人。”李谕说。
  康有为听不出李谕是不是在戏谑自己,但还是追问道:“你不要使绊子,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李谕说:“我怎么使绊子?我才刚到纽约。”
  康有为想了想突然说:“你要不要加入我国民宪政会,将来必是全国第一大政党。”
  李谕嗤之以鼻,嘴上只是说:“在下有自己的抱负。”
  康有为说:“如果你加入,并归附于本人,将来我能保举你做教育部长,不对,应该是科学院院长。”
  李谕肚子里都要笑开了花,康南海竟然还想给自己画饼!
  他在戊戌年间便有类似做法,动不动就指点江山,说让谁谁谁以后做某某官位,如今还没忘了这一套。
  关键嘴上发飘,只许一个科研职位,要把他梦里的教育部长留给自己人。
  李谕忍着笑说:“多谢南海先生美意,在下心领了。”
  “你不同意?”康有为听出李谕的意思,继续问道,“莫非你也钟情于革命派?”
  李谕说:“我怎么想是我的自由。南海先生,告辞。”
  康有为的帝国宪政会搞得并不成功,不仅是因为革命派势力的壮大;还有就是他这两年不在美洲,一心去欧洲享乐,导致此前开设的如商务公司、华墨银行,尤其是振华公司等实业经营不善,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势力大为削弱,反而不如保皇会时期声势之大。
  秋瑾见到康有为后心情颇为激动,不过在她看来,保皇会已经不入眼。
  李谕返回第五大道的实验室,准备再提交汽车方面的专利,在美国还是搞工业比较方便。
  第一个专利李谕早已研究好,是关于汽车的四轮制动器。
  目前的汽车大都是前轮盘式制动,十分原始。
  而后世的汽车,为了保证安全,都是四个轮子一起刹。
  因为在踩刹车时,如果是前轮或者后轮先进行制动,那么汽车很可能会出现跑偏的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会方向失控。(手刹是刹后轮,所以漂移的会通过拉手刹来完成过弯)
  历史上,要到三四年后,法国的标志才首先研制出四轮制动。
  由于不少车企采用了李谕的专利,其中就有关于底盘的四驱系统,所以再适配李谕的专利比较轻松。
  李谕的设计理念太先进,不用怀疑,只要推出,必然成为主流。
  此外,李谕又设计了一套发动机水冷系统。
  目前的汽车水冷系统同样比较早期,是利用水的物理特性来实现发动机冷却和降温。
  但这套早期的冷却系统无法对水温和水流量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节,汽车启动需要长时间热车;同时,在天冷的时候,发动机会长期处于低温不良的工作状态。
  而目前汽车的主要销售地区都免不了漫长的冬天,所以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另外,发动机的不良工作状态还会加剧汽油的不充分燃烧,导致污染加重。
  现在的发动机热效率本来就低,不充分燃烧又会导致油耗增大,汽车续航里程降低。
  总之有很多不良影响。
  如今汽车零部件尚且不是很多,发动机舱的空间比较好布置,并且汽车早早就配置了水箱。
  所以李谕的这套冷却系统会成为必备。
  两项汽车专利的申请很快就通过。
  而考虑到生意不断扩大、美国股灾、华尔街金融巨鳄的入股等因素,李谕又对自己在海外的公司进行了一些调整。
  李谕准备将无线电、汽车业务分离成两个独立的子公司,然后用LY公司进行控股。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
  可以借鉴一下后世的三星集团。作为韩国的巨无霸企业,其控制人李氏家族其实仅握有很少的股份,不超过10%。
  如何用极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是很多创始人所关注的问题,因为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股权稀释无法避免。
  具体的操作很复杂,但道理很简单,主要就是通过多层持股。
  打个比方,三星资本是1000亿,按道理,至少持有51%以上才可以控股。
  但可以在三星之上设一个公司,由这个公司对三星控股。姑且叫做A公司,A公司的注册资金可能只有400亿,它持有三星51%以上的股份,有决定权。
  继续在A公司上设立一个B公司,B公司控股A公司,而B公司的注册资本可能只有100亿。
  如果持有B公司51%以上的股份,也就是51亿,就是B公司的控股股东。能够通过B公司控制A公司,继而再通过A公司控制三星。
  反正就是几轮嵌套,最终手里只有几个亿,便可以控制庞大的三星集团。
  并且A公司记忆三星控制的其他公司,也可以通过B公司实现控制,结果就是用几个亿操作千亿大盘。
  甚至都不需要B公司51%的股份,只需要保证自己以及自己的盟友一起控制B公司51%的股份就可以。
  现实中还会有很多经济、法律、会计、政策等因素,挺复杂,但暂时这么理解没问题。
  (各位如果看看三星的股权结构图就会直接晕掉,但抽丝剥茧最后还是通过几个控股公司实现对三星集团的掌控。)
  难怪都说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合并报表是噩梦存在,考试甚至仅仅是非常简单的情况。
  李谕以后势必要培养一个好的会计师,还得是自己核心的人。
  总之多层控股的好处很多,不仅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降低风险,关键还能把自己藏在幕后。
  将来如果想要通过美国这边的LY集团渗透、参股三井财阀,李谕尽可能隐藏自己绝对是明智之举。


第四百五十一章 挺好……
  李谕没有忘了给《Science》投上一篇稿件,内容主要讨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论文中的光量子假说,并且首先正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观点。
  不过目前大部分物理学家都反对光子存在,也就是说仍旧认为光只是一种电磁波。
  李谕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光电效应方程,即
  E=hμ-w
  (电子能量=光子能量-逸出功
  逸出功就是电子被激发出来,从金属板逃离所需的能量)
  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理解起来很简单,而且确实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不过显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无法接受量子假说。欧洲尚且如此,更何况美国这边。
  稿件发出后,密立根首先强烈表达了反对,他发文称:“李谕先生贵为如今科学界的一位权威,还是犯了过于年轻的错误。一个没有实验验证的假说不应该堂而皇之言之凿凿地宣布出来,这会误导整个物理学界的进展。”
  李谕则写文,干脆给他指明了实验方向:“想要推翻我的言论并不难,只需要做出实验。我思考了实验的可能性,光电效应方程E=hμ-w在函数图像上是一个关于光的频率μ的一元一次方程,函数的斜率即普朗克常数h。在实验中经过多次测试,找出斜率,如果恰好与普朗克先生得到的结果一样,岂不就验证了光电效应,继而验证了光子的存在。”
  思路是这样,说起来很容易,不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自然非常复杂。
  李谕的回复有理有据,密立根无法再反驳,只能按照李谕的思路去试验。但他心中认定结果肯定与普朗克常数不符,必然能驳斥掉光量子假说这个荒谬的结论。
  但实验不好做,估计要花不少年。
  李谕又给胡刚复发去电报,让他求学途中格外关注这个无人的赛道。在潜心学习几年,打好基础后,李谕就会想办法让他跟着密立根去做做实验,提高提高实验水平。
  胡刚复虽然还无法完全看懂李谕写的内容,但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才是物理!
  物理,物理,就是物质世界的道理。
  他还记得此前李谕讲到的关于光的本质探究历史,如今听到光量子测量课题,要不是理论储备还很薄弱,马上就跃跃欲试。
  这个实验总体上来说水平很高,是当下物理学界顶尖的项目,直接触及到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一。
  如果胡刚复在美国的几年能够有所建树,那可真是太棒了。
  李谕发电报嘱咐他每个学期都要给自己报告学习进展,然后进行相应指点,到时候可以推介到密立根的实验室。
  只要水平够,加上李谕这种诺奖获得者的推介信,进入密立根的实验室肯定没问题。
  李谕还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写过推介信,一推一个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2/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