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24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算了,好酒就好酒,”李谕说,“我看出来了,你们就是想多喝点而已,让酒家给你们每人温三碗好酒。”
  酒端上来后,他们立刻捧着先喝了一碗。
  “暖暖和和的!真是舒坦!”
  “我已经半年多没有喝到好酒了!”
  那名秀才擦了擦嘴又问道:“对了,老爷,我以前替不少大户人家抄过书,但头一次见像您这样让写茴字的,我搜肠刮肚才想起来。”
  本来就是个很难为人的题目。
  “我是想起了一位故人,”李谕笑道,“行了,喝完酒随我来吧。”
  不管什么时候,自家能有园林的绝对是超级大户人家。
  他们跟着李谕和张元济来到豫园后,大为震惊:“年初我就看这里在动工,原来真是老爷您的,厉害,厉害!”
  “对了,老爷,冒昧问下,您尊号是?”
  张元济替李谕说:“闹了半天你们连东家叫什么都不知道,告诉你们,记好了,他就是当朝帝师,科学巨子李谕。”
  “竟然是您!”几名秀才更吃惊了。
  旋即有人叹道:“可惜我当年没有学新学,不然怎么会如此落魄,最少也是个学堂的教书先生。”
  李谕说:“我在藏书楼里放了几套我编写的新学各科入门讲义,你们闲暇时候,可以自行看看。”
  李谕给他们安排好了一间房子专门用来誊抄,另外让张元济找来商务印书馆的几个人帮着管理,毕竟这些宋版书实在太过珍贵,不得不小心。
  即便孔乙己,在给人抄书时也会偷偷顺走东西,而且美其名曰“偷书不能算偷!”
  算吗?
  李谕倒是希望他们偷走那几本新学讲义。
  李谕开出的价码不算低,一天四五百文,够他们十天生活费。抄上一两个月,起码一年以上生活不愁。
  李谕很想像鲁迅一样冷眼旁观这些人的遭遇,不过作为一个现代人,显然做不到,毕竟相隔了一个世纪。
  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李谕只能“哀其不幸”,因为李谕知道,自然有人会去争。
  至于这几十万读书人,顺其自然吧,时代的洪流不会放过任何一滴水。
  秀才们在看到自己所誊抄的是宋版书后,非常激动,毕竟他们没人见过如此珍贵的藏书,今天算开了眼界。
  那名秀才指着扉页说:“原来是湖州陆家皕宋楼的藏书章。”
  李谕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得专门刻几个收藏章,差点忘了这事。


第四百三十三章 白石
  国内想刻印还是很简单的,不过张元济在知道李谕的想法后,随即说:“最近听说日清公司总代理王一亭请来了西泠印社做客上海,吴昌硕先生带着几位徒弟一起来了。以疏才兄弟的声誉,西泠印社绝不会拒绝你的请求。”
  吴昌硕现在基本是国内书、画、篆刻界龙头老大,晚清文坛大佬。
  李谕说:“那可太荣幸了。”
  李谕很想见见他们,不为什么,主要是自己抢了他们的地盘。
  本来按照历史,王一亭和吴昌硕等人两三年后会在上海豫园创建书画善会,以保护国画。
  现在地盘被李谕占了,只能另寻他处。
  张元济与李谕来到租界,找到了日清公司总代理王一亭。
  这个日清公司并非后世那个卖方便面的日清,而是搞面粉行业的,准确点全称叫做“日清制粉”。
  日清制粉的创始人正田贞一郎有点名气,他是后来明仁天皇的美智子皇后的祖父。
  日清公司总代理王一亭算是上海一位商界名流,同时也加入了同盟会。王一亭多次给革命搞过捐款,数额非常大;后来日本占领上海,也从未向日本人低头,是个很有骨气的企业家。
  两人在日清公司的办公室见到了王一亭。
  王一亭极其称赞李谕的成就,亲自忙前忙后着给李谕冲茶。
  李谕起身说:“先生不用这么客气。”
  “哪里话,帝师可是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的大人物!”王一亭给李谕倒满一杯龙井,“快尝尝,这是刚从杭州带过来的。”
  李谕正好缺少一个帮着向日本销货的中间人,让王一亭协同办理与三井财团的贸易公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与日本人经常打交道,懂得如何做生意,日语又好,而且人品不用担心。
  于是李谕说道:“在下国内有点产品,需要远销日本。”
  “销往日本?”王一亭来了兴趣,“什么东西?”
  “一种叫做方便面的快消品,还有味精、搪瓷等。”李谕说。
  “方便面?味精?”王一亭直接愣住,“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李谕给他解释了半天,王一亭才大致了解,捋着胡须说:“竟有如此神奇的东西。”
  李谕说:“将来我也会在上海建厂,以方便向两江地区、东南地区以及湖广地区销售。关于生产的事情,我之前已经与上海酱业的张逸云老板达成了合作。”
  上海毕竟离着长江近,水运强大,交通便利,是开厂更加合适的地方。
  王一亭问道:“准备这么充分,如此说来,日本的三井商会也同意了?”
  李谕点点头:“我在日本与他们签过了合同。”
  “这就好办了!”王一亭兴致勃勃说,“虽然我是日本公司的总代理,不过要是能继续帮着帝师先生赚日本人的钱,那真是再舒坦不过!”
  有李谕想法的人着实不少。
  “若我们精诚合作,倾销整个日本国都不是难事,到时候白花花的银子也该持续回流了。”李谕说道。
  王一亭更加激动了,“在下一定尽心尽力帮助帝师的厂子!”
  两人又继续谈到了刻章之事,王一亭问道:“以帝师如此身份,竟然没有一枚印章随身!”
  李谕只能随口说:“签字习惯了。”
  王一亭惋惜道:“如果帝师先生早来一天还好,吴昌硕先生今早刚刚搭乘轮船回杭州了。”
  “走了?!”张元济还想借此机会见见这位文坛领袖哪。
  王一亭说:“不过吴先生的一位弟子还没有离开,他要过几日才坐轮渡返回长沙。”
  李谕根本不挑:“名师出高徒,吴先生的弟子差不了,否则等不及了。”
  王一亭对身边一个随从说:“去把白石先生叫来。”
  “白石?”李谕耳朵一竖,“齐白石?”
  王一亭讶道:“帝师认识他?”
  能不认识吗!
  不过现在齐白石虽然已经40岁,却依旧没有成大名,仅仅在长沙地区的篆刻界小有名气而已。
  李谕说:“我之前去过两湖地区,有所耳闻。如果能让白石先生刻印,对我而言同样是上佳之选。”
  “这样最好,我害怕帝师先生不满意,”王一亭说,“其实白石先生的印章非常优秀,两湖诗坛的领袖樊增祥都专门为了他写过润格。”
  所谓“润格”,就是文人卖自己作品或者手艺时明码标出的费用,“格”代指的就是价目表格。
  早在明代,“吴门四家”之一唐伯虎便写过“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之语,实质上就是一种润格的表示方式。
  (话说听相声时郭德纲经常说这句话,当时还以为是他创造的这句。)
  文人嘛,用高情商的说法叫做重视名节;低情商的说法其实就是穷酸。
  书画印作为典型的文人艺术,如果直接买卖岂不与街头“卖艺”没什么区别,有辱文人尊严。
  所以为了既能买卖书画又不致失了体面,文人们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润格”(有时候被称为润例、润约或笔单)。
  这才是中国人创造词语的境界。
  如果不是文化人,比如桥底下的乞丐,你给他说“润格”,他怎么可能懂。
  此前说的那些来自日本的词汇,什么“初夜权”“处女作”相比之下意境差了太多。
  不过还是很有日本风格的……
  除了润格,润笔是一样的道理。后世求人写幅字也得给钱,即润笔费。
  当然其中有很多细节,就不展开说了,大体知道这么回事就够。
  没一会儿,随从就带着中年的齐白石到了厅中。
  在李谕的印象中,但凡提到齐白石都是称其为白石老人,绝大多数照片全是他年老的样子,谁叫他成名实在太晚。
  中年的齐白石还有点难以辨认。
  王一亭对他说:“白石先生,幸亏你没走,你也幸亏没走。当朝帝师、科学巨匠李谕先生想要刻几方印,点名找白石先生你。”
  “哦?”齐白石忍不住打量了打量李谕,一身挺拔的定制西装,绝不便宜,“如此年轻竟然就有如此名气?!”
  李谕笑道:“运气,运气。”
  齐白石说:“虽然阁下名扬四海,但价码可要事先谈好。”
  齐白石说完就从袖中掏出了一张润格,上面写着: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樊增祥。”
  这就是樊增祥1902年时给齐白石写的润格。
  当时齐白石毫无名气,就是靠着樊增祥的这张润格作背书,才慢慢有了销路。
  此后十年内,齐白石几乎一直在用这张润格。
  价格不算便宜,一个字就要三个银圆。
  而且字越小越贵,“字若黍粒,每字十金”,就是说如果米粒大小的字,一个字就要十个银圆。
  印章这时候绝对算国内的奢侈品,有没有印章就能够看出其是不是有钱人家,单单印章的材料普通人就负担不起。
  “我就喜欢爽快人,不藏着掖着,”李谕说,“我想多刻几方印,要私人印章、藏书印章、书信印章,还要名字印章、字号印章,算吧算吧七八方印吧。”
  齐白石琢磨了一下,是笔不小的买卖,但七八方印刻出来至少要半个月,自己也就需要在上海多停留半个月,完全打乱了他的行程。
  李谕看出他的犹豫:“放心,先生可以住在豫园中,衣食住行都可报销,闲暇时还能看看宋版书。”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4/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