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没有硝烟的战场”。
你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计算机诞生以前,专门组建的“人工计算机”。
但也实在很难想象用人工去计算微分方程数值解是怎样一幅画面……
后世计算机瞬间完成的数值模拟,需要数万人花费数周完成,不得不感叹后世集成电路的可怕。
但也可以从中明白,在一个技术不成熟时,以辅助姿态出现的人类工作,几乎都会随着技术的完善消失。
类似的情况还有曾经设计院里的描图员、BB机时代的寻呼员(当年这可是超级令人羡慕的工作)等。
另外,按照后世对混沌的研究,气象属于最典型的混沌系统,求数值解意义真没那么大。
这些计算员后来又被早期的计算机研究团队招揽,并且帮助研发了最早的计算机,算是完成了计算这个枯燥工作从人脑到电脑的进化。
开尔文勋爵无法回答哈金斯会长的问题,只能说:“从多次见面中看得出,他是一个数理综合修养非常深厚的人,几乎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深厚,或许我们年龄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
哈金斯会长笑道:“勋爵竟然也服老。”
“不服不行。”开尔文勋爵笑道。
此时,《自然科学会报》编辑约尔森拿着一封信件敲门进入了办公室:“会长、勋爵,李谕从纽约来信。”
“快拿过来!”开尔文勋爵立刻放下烟斗打开信封。
文章并不长,开尔文勋爵很快看完,讶道:“好简洁而又优美的实验。”
“物理实验?”哈金斯会长问道。
开尔文勋爵说:“没错,简单到任何一个实验室都能够做到,但我为什么此前没有想到。”
哈金斯会长问道:“很简单吗,我也可以做?”
开尔文勋爵说:“当然可以,走,我们正好去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逛逛。”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大神麦克斯韦创办,并亲自担任了第一任主任。
麦克斯韦英年早逝,本来剑桥想邀请卡尔文勋爵担任第二届主任,不过却被他拒绝。
于是这个职位落到了瑞利爵爷身上。
而瑞利爵爷又早早想退休,于是剑桥又邀请开尔文勋爵来当主任,又被他拒绝了……
最后瑞利爵爷决定让当年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汤姆逊当第三届主任。
决定做出后,就连汤姆逊本人都很蒙圈,为啥是我?
靠着瑞利爵爷力主担保,汤姆逊坐上了主任位置。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让瑞利爵爷失望。
电子的发现震惊世界,也彻底开启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快车道。
开尔文勋爵是剑桥的老熟人,没有人敢拦他,大摇大摆就来到了实验室,找到汤姆逊主任大声说道:“给我间实验室,我要做实验!”
汤姆逊扶了扶眼镜:“勋爵,我没有听错吧,您要做实验?”
开尔文勋爵拍出李谕的信件:“我要做这个实验!”
汤姆逊仔细看了看,笑道:“勋爵先生,看实验的要求,对视力有要求,您的视力没问题?”
开尔文勋爵自信道:“肯定没问题!”
汤姆逊不太敢忤逆这个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于是说:“好吧,我会让我的一名助手帮助您。”
开尔文勋爵说:“我不需要助手,这么简单的实验我自己就能搞定!”
“就是让他打个下手,”汤姆逊咳嗽一声,“卢瑟福,一定要帮衬好勋爵!”
只有三十岁冒头的卢瑟福闪身出来,“我明白!”
汤姆逊朝他递了个眼色,卢瑟福心领神会,对卡尔文勋爵说:“勋爵大人,您随我来,我在实验室待的时间长,步骤清晰,能帮您顺利完成实验。”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承很神奇。
卢瑟福是汤姆逊一手提拔并培养的,他当了汤姆逊好多年的研究生。
卢瑟福是个实验好手,他看了一遍李谕的论文,立刻明白了试验精髓,心中也在啧啧称奇:“李谕着实厉害,试验能力也这么强,不得了,我突然有点问题想要问他……”
“量杯在哪里?”开尔文勋爵的话打断了卢瑟福的想法。
“在这儿,勋爵大人,还有滴管,我都给您准备好了!”卢瑟福手脚很麻利。
在他的帮助下,开尔文勋爵做成功了,他很高兴:“我就知道,分子肯定存在!只有10的-10次方米,原来是这么小的微粒。”
卢瑟福提醒道:“我印象中,荷兰的范德瓦斯尔教授通过计算,也得出了二氧化碳分子大小大概是4.4×10的-10次方米,两个数据可以吻合。”
范德瓦尔斯就是范德华力的提出者,他后来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他是第十届诺奖获得者,但却是诺奖获得者中出生最早的。
开尔文勋爵说:“我记得他,文章刊登出来后,要寄一份过去。”
卢瑟福说:“现在分子论的证据越来越多,仿佛预示了要有更大的事情发生。”
开尔文勋爵说:“那最好快点到来!”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刊登出油膜法的论文后,不少人都欢呼雀跃。
尤其是李谕的忘年之交、铁杆支持者玻尔兹曼,他当天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给所有学生讲起了这个实验:“现在已经有无数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原子还会远吗!”
就连此前的反对者,奥斯特瓦尔德以及马赫,悄悄做完试验后也不得不服气,于是暂时选择了沉默。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不过他们想不到,子弹飞一会儿就变成炮弹了。
另一个很高兴的则是爱因斯坦,他第一篇重要论文分析的就是分子存在。李谕的办法显然更加易于理解且人人可以操作,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意思。
但这也间接巩固了他发表论文的信心。
而荷兰的范德瓦尔斯在看到后,则进而对照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范德瓦尔斯不仅有知名的分子间范德华力这个成就,他获得诺奖靠的是推广了理想状态气体方程,从气态推广到了液态。
范德瓦尔斯的方程对工业界影响可谓极大,因为通过它可以得到任何气体的等温线,为液化提供了非常强力的理论支持。
范德瓦尔斯立刻来到莱顿大学找到洛伦兹。
“教授,您有看到李谕的新论文吗。”范德瓦尔斯问道。
洛伦兹说:“抱歉,我这段时间研究工作较多,最近的期刊都没有来得及看。”
“没关系,我正好给您讲一下。”范德瓦尔斯说。
讲了个大概,洛伦兹听出端倪:“好有趣的想法,试验听起来并不困难,竟然可以这样论证分子的存在以及分子的大小。”
类似的实验后世有个更出名的。
就是石墨烯。
金刚石里的碳原子组成了三维结构,所以比较坚硬。而石墨就是一层一层的原子,层与层之间靠的是范德华力连接,所以很软。
石墨烯就是只有一层原子结构的石墨。
这东西好处很多,是后世材料学的重要潜力门类。
石墨烯最初是怎么制得的非常有意思:竟然是用胶布反复粘石墨!一层一层粘,越粘越薄,最后拿到电子显微镜下一看,只有一层碳原子!成了!
当然过程没有说得那么简单。
范德瓦尔斯说:“下次李谕来欧洲,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一趟,有很多问题可以与他探讨。”
洛伦兹说:“我赞成你的说法,实际上我同样非常希望与他仔细聊一聊。”
范德瓦尔斯笑道:“您的名望重,一封邀请信肯定能够请来。”
洛伦兹说:“教授先生的名望也不低。”
范德瓦尔斯不再推辞:“我们联名!”
——
收到这些大佬来信,李谕更加不敢怠慢,自己在京城的话,因为路途遥远还好说,如今人都在美国东海岸了,这么多邀请发过来,肯定要赴约。
电报都是近卫昭雪负责接收,不过看起来一直是非常专业的学术沟通,自己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全是顶尖的科学家,研究的也都是比较新的理论。而近卫昭雪虽然学习很刻苦,也比较广博,但都是相对经典物理学,和大佬们一比,节奏差了好大一截。
第三百六十一章 窥探智力的奥秘
这几天比较炎热,在实验室里待久了甚至有些憋闷。
除了东亚几国,其他国家都不怎么用扇子,或者很少用,比如在欧洲扇子主要是贵族小姐们把玩。
或许是因为欧洲靠海的缘故,比较凉快吧。而美国又都是些欧洲过来的移民,自然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
所以导致现在李谕他们想买个扇子都很难。
李谕流着汗对气定神闲的特斯拉说:“你不热吗?”
特斯拉很自然道:“如果你可以保持内心平静,就不会那么炎热。”
好嘛,他竟然间接说出了“心静自然凉”。
李谕拿着一个本子给自己扇风,“算起来,应该已经入伏。”
“中药?”特斯拉没有听过“入伏”这个词语。
李谕解释说:“三伏天在中文里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特斯拉说:“你们估计得还挺准。如果你忍不了热,我那天正好看到商店有卖电风扇的,可以考虑购置一台。”
李谕立刻放下手里的本子:“我就说嘛,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热!我这就去买!”
大概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电风扇,不过此时的电风扇设计比较简陋,而且只有两个叶片。
那也比没有好多了。
李谕的实验室接电没问题,把它放在屋子里,终于吹出了风。
近卫昭雪、谢煜希和吕碧城也被吸引过来。
吕碧城说:“好凉快啊!能用电自己制造风的扇子,这是……电扇?”
“你竟然说对了名字!”李谕笑道,“科技就应该像这样改变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
李谕发现他们站在几乎一条线上,由于自己也许久没有使用电风扇这种老古董,这时才想起来它可以“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