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经验公式虽然在不少工科领域很好用,却有个很大的问题:它是特定的,比如特定某一形式的机翼形状,一点不能变。
如果想设计一种新形状的机翼,就要重头来过,以上的经验公式全都没法用,需要重新放入风洞去测。
因为初始条件变了,结果就面目全非,毕竟微分方程里面包含混沌。
但是,一旦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算出来了,就不需要做风洞了!
只要有了机翼形状,就相当于有了初始条件,甚至可以手算出来所有的飞行数据,试验都不需要做。当然计算机更快一点。
这何止能省出来几百亿!
所以李谕一直觉得,韦神要是能解出来NS方程,别说千禧年问题的一百万美元奖金,就算给他一亿美元都是少的。
开个玩笑:只要解开这个方程,人类就能设计出圆形飞行器!
因为可以设计出在某一种流体状态下的最佳机翼形状。那时候可能UFO真的能实现。
总之,这就是李谕为什么敢把飞艇资料给小日本的底气。
——NS方程不可能解出来!
小日本投入再大资金,也不会对今后飞机研制有多大帮助,费时又费力,吃力不讨好。
不知道这算阴谋还是阳谋?
李谕很了解小日本,他们鬼精鬼精的,不来点高智力东西,很难拿捏住。
又要对当下有用、又要非常难搞、还要没前景!总不能真地帮了小日本。
这样的东西的确不好找到多少。
至于眼前杜克大学的这名学生,则是另一种情况:就像当初陈景润研究出“1+2”陈氏定理后,好多民科一拥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此名学生显然是不知道NS方程的可怕。
再直白点说,他的数理基础根本不到位,才会做这种贸然的尝试。
李谕好心提醒道:“工程学有时候可以用一些更加简便的方法。”
学生说道:“我明白院士先生的意思,但解出来方程,岂不更加方便,也能省不少钱。”
李谕笑道:“工程技术的研究本来就是销金窟,很正常。”
学生却似乎很坚定:“我认为上帝肯定知道一切,而飞机的秘密就藏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
有信仰的人是真的执着,李谕根本劝不动。
哥哥威尔伯·莱特对李谕说:“先生上次说可以再提供一台发动机,我们能不能对其提出一些要求,主要是几个重要参数,比如重量、功率等。”
这是李谕已经答应过的,于是说:“当然可以,大卫·别克先生一直在进行发动机的研究,我会给你们一台令你们满意的发动机。”
贝尔大体看过这些纸面上的设计后,更加想看到真机,于是急不可耐地说道:“我们尽快去机棚吧!”
莱特兄弟对李谕和贝尔很尊敬,既然贝尔这么说,只能先停下了手头的资料研究,带着他们去看上次使用的飞行者1号。
不得不说,与贝尔等其他人的设计方案比,莱特兄弟设计出来的飞机真的在形状上太领先了。
贝尔又让莱特兄弟把飞机牵引出来,再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
与上次一样,飞机飞了两三百米。
饶是如此,已经让贝尔叹为观止。
“原来真的可以实现!”
除了飞行者1号,机棚里还有另一架处在研制中的飞行者2号。
只不过莱特兄弟的专利还没有审批下来,所以他们无法给贝尔看更多技术资料。
不过贝尔终究是明确了研究方向。
贝尔私下向李谕问道:“这项专利早晚都要成为莱特兄弟的,我们还能不能继续研究?”
李谕说:“就像汽车一样,飞机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完善,仍然大有可为,尤其是我们能进行更好的布局设计。”
贝尔并不太懂气动布局,但李谕这么说,心中就大体有谱了。
“你一定要加入我的航空试验协会!”贝尔对李谕咱三叮嘱道。
他生怕李谕跑了。
李谕笑道:“我知道,我还是要出钱出技术的创始人。”
贝尔很满意:“看来有生之年我能够乘坐动力飞行器上一次天!”
不仅他,李谕同样很期待。
除了地上跑的,李谕还要搞天上飞的、海里游的。
并非单纯为了玩,它们今后用处都会很大。
第三百五十七章 细水长流
李谕用携带的照相机拍下了几张飞行者1号的照片,把底片给了贝尔,回去洗出来先研究研究。
让他放弃钻研了多年的放风筝事业,着实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而且李谕也需要考虑一下飞机的常规布局,如果做出来一些专利,还需要申请、接着做风洞试验。
由于莱特兄弟的飞机采用的是鸭式布局,所以李谕画出来常规布局并不会和他的专利冲突。
但从图纸到能上天,然后较为稳定得至少飞行一小时以上,要花很多年功夫。
好在贝尔也不是什么缺钱的主,再加上李谕的注资,顺利的话,过几年就能开飞机了!
当然了,早期的飞机看着其实挺像玩具,好多都是木头结构,甚至有点像动画片里“开飞机的舒克”。飞行距离、高度都非常有限,但这个时间点,还要啥自行车,先上天再说。
有了一个研究方向,贝尔顿时感觉精神焕发,接下来几年又有事可做。
这老爷子的精神是真的好,压根闲不住。
大家随即先返回纽约。
回来后,近卫昭雪就拿给了李谕一封信。
李谕看到信件竟然从罗马教会发过来,信封上不仅有英文,还有意大利文,邮票也是贴了意大利和美国的。
信封非常考究,火漆封得同样很有艺术感。
信纸内容用的是比较有美感的意大利体书写,这是一种英文里比较流行的字体,连笔不是很严重,字形和日常接触的英文字体相似,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还能够写一些漂亮的花式。
硬要类比的话,有点像中文的行楷,规规矩矩的同时又有点飘逸。
虽然在书法上讲,这种字体的艺术内涵不够深,但日常使用还是比较适合的。
信件的内容如下:
“尊敬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李谕先生。”
李谕看到这个长长的前缀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怎么头衔这么多,而且对方还只是列举了院士这种比较高级别的。
并且由于来自天主教教会,所以有意无意中把俄国的圣彼得堡科学院放到了最后。不过前两个确实目前看要强一些。
“教廷如今创建了一座科学院,诚挚邀请阁下加入。
请您相信,这是有益于各方的决定!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于教廷兴建科学院是不是有些矛盾。
但我在经过多年的思考后认为,若是我们赞成日心说、银心说、进化论等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也并不一定要反对信神。
相反,我们若是信神,就更应当赞成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类大同的实现。我们也应赞成合乎人性、互相尊重和由人控制的科学进步。
所以,科学与神学应该也必然要共同存在。”
最后的落款是众仆之仆、庇护十世。
李谕没想到教廷竟然如此果断做了此事,而且同时还有普朗克的信,他的信中也是准备拉李谕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
普朗克对教廷的这一做法挺热衷,在信中还说道:“如果教会可以贯彻下去,我想未来自然科学与宗教说不定可以实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普朗克年龄不算小,懂得给别人台阶下。教廷都做到这份上了,怎么都应该附和一下。
而且自己是德国的科学家,以前德国这一带可是号称神圣罗马帝国嘛,教廷的影响蛮大。
李谕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损失,毕竟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并不要求信仰问题。再加上教皇以及普朗克都亲自写信了,面子是要给的。
于是就回信同意了:“尊敬的罗马教皇,承蒙邀请,本人自然无法回绝,愿今后可以共同实现和平共处!”
不管怎么说,调和科学与宗教肯定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只不过要在真正意义上把科学和宗教调和起来不可能,毕竟二者在根基上大相径庭。
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伴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宗教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渐衰落。
恩格斯直接说:“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全部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这和旧的上帝——天和地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主宰,没有他就一根头发都不能从头上落下来——相距不知有多远!”
既然答应了教廷,欧洲更是不去不行。
让近卫昭雪寄出信件后,特斯拉来到了李谕办公室。
他刚刚从圣路易斯世博会回来,带来了不少好消息:“从订单看,单单客轮的订货数量就超过了300部,货轮的订单更是多到难以计数。”
李谕笑道:“这下真的赚大了。”
特斯拉很高兴:“真的迫不及待要等到分红!”
他肯定还没忘记自己的沃登克里弗塔。
这种事李谕没法过多干涉,是他的自由。以特斯拉的性格,也改变不了。只要他能好好地在无线电公司里做事,其他就不管了。
至于统计等细致事情,谢煜希更加在行,她也来到办公室,对李谕说:“受限于我们的产能,其实是我们主动中止了订单的接收,不然会更多。”
李谕说:“好办,我们继续扩大布朗克斯区的无线电工厂。”
谢煜希说:“投资扩厂需要不少资金。”
李谕说:“放心,我想用不了多久,摩根先生就会找上门。”
李谕说的没错,金融家的鼻子是最灵敏的,除了李谕这些内部人,他们最先感觉到了市场的风吹草动。
下午,JP·摩根的儿子杰克·摩根就亲自到第五大道登门造访。
小摩根是下一代摩根集团的掌舵人,JP·摩根已经在着手培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