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324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爱因斯坦还附上了一封信,专门探讨那个赫赫有名的质能公式,因为实在惊人。
  爱因斯坦写道:
  “李谕先生。
  此前你曾给我回电报,提到质量与能量是一回事,是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
  此时,哦,我说的是我写信的此时此刻,正是晚上。
  瑞士的夜晚很长,需要长时间亮着电灯。
  我便想到,如果能量与质量是一回事,那电能,莫非也是一种质量?
  当我的妻子拿出上个月的电费账单时,我突发奇想,总不能电能可以用重量计算吧?
  比如,一千克电?
  这样听起来实在有点令人费解。”
  李谕放下信,如果自己不是一个穿越者,猛一听肯定也无法接受“一斤电”这种感觉上非常荒谬的说法。
  不过自从有了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你别说,理论上还真可以这么电还真的可以论斤称。
  根据质能公式,可以轻松算出来,一斤电差不多是125亿度,一千克就是250亿度。
  在1904年这个年份,全世界一年的发电量差不多也就250亿度上下。
  而李谕穿越前,发电量达到了惊人了每年28万亿度,就是说,一斤电够全人类用4个多小时。
  李谕先给爱因斯坦回了电报:
  “爱因斯坦先生。
  您不觉得这是个非常伟大也非常有趣的洞悉世界的角度吗。
  你完全可以说:‘两斤电够全人类使用一年!’
  新的理论需要惊世骇俗的结论才行,而且您的理论十分正确。
  我会尽快再帮你完善数学上的证明。”
  瑞士的爱因斯坦看到李谕的电报,心中的石头先放下,就等李谕把论文再寄回来。
  但他也没有想到如此小的质量,有这么大的能量:或许人类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改变能源格局?
  爱因斯坦本人是个世界主义者+反战者,他真的是为人类考虑事情。
  同样是犹太人,他比沙逊之流好多了。
  不过显然核能的控制不是容易事,而且到底还是先用在了战争上。
  原因嘛,自然是可控的核能不容易做到。
  但人类已经通过广岛、长崎的两个蘑菇蛋认识到这条路未来可期。
  因为核能是宇宙之中最恐怖的能量来源。
  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广岛爆炸的小男孩,装了64kg铀235,只有不到1公斤参与了链式反应。
  损失的质量只有0.6g,却相当于1.5万吨TNT!
  美国送去的这0.6g电,效果真是相当炸裂,把全日本都电麻了。
  另外可以看出,原子弹用的核裂变,效率是很低的。
  如果是氢弹的核聚变,效率就好多了。
  但可控核聚变更困难。
  说句大白话就能明白:氢弹的引爆必需要原子弹来完成。
  堂堂原子弹,只能用作氢弹的引爆,来提供核聚变所需的高压高温环境,所以核聚变有多难不言而喻。
  ——
  工厂的进展现在不错,作为老板,李谕必然要动身前去看看。
  作为亲自督办的第一号企业,徐世昌也随行去一趟。
  而吕碧城,正好要前往天津的《大公报》总社,所以与他们一同出发。
  甚至连近卫昭雪也一同跟了过来,李谕没法拒绝,因为自己给了她职务,还是她通过比赛第一获得。
  徐世昌蛮给力,真的在厂子旁边设了个临时的火车站,虽然月台非常简陋,不过已经相当给面子了,还要啥自行车。
  而刚下火车,李谕就看到火车站附近有很多难民。
  李谕问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徐世昌说:“应该是通州附近,庚子之难后,这两年又恰逢旱情,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这波旱情今年才会过去,影响上虽然和一些更加出名的大旱无法相提并论,但小农经济以及繁重的赋税下,农民的抗天灾能力几乎为零,一点小灾都可能被逼得卖儿卖女。
  自从有了火车,沿途经常看见拾荒者或者难民。
  因为铁轨会拉运货物,比如煤炭啥的,难民们就守在铁轨旁,碰运气会捡到几块。
  以前农民很艰苦的,柴禾甚至都是稀罕品,除了三餐做饭,平时压根舍不得点火。冬天更不可能洗澡,因为加热洗澡水用的柴禾很可能够他做五六天饭。
  李谕到了味精厂,环顾了一圈,对虞和钦说:“这里场地大,有时候就多泡上点咸菜疙瘩。”
  虞和钦问道:“咸菜疙瘩?您口味原来这么重?”
  李谕说:“不是我吃,你找十几口大缸,多搞一些。”
  虞和钦纳闷道:“要这么多干什么?”
  李谕说:“过段时间发给难民以及附近的村落。”
  难民想进北京城或者天津城不是容易事,不少人在二者之间。
  普通农家吃饭,最缺的就是食盐,如果缺少食盐,人会没力气,以至没办法下地干活。
  咸菜正好能够让他们补充上盐分。
  一般在农民家里,也只有下地的男劳力有资格吃块咸菜。
  虞和钦道:“那我们需要多购买很多盐。”
  李谕说:“这件事我会去找天津的盐商谈谈。”
  天津有很多盐商,吕碧城家里也是盐商。


第三百三十八章 再次授课
  工厂毕竟刚开始运作,李谕并不求什么产能。
  尤其是高端的无线电,他更不着急,免得成为一个过于招人注意的场所。
  至于味精等,则更多是李谕想要赚点钱专门搞慈善。
  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东西,不过涉及日常衣食住行的产业在清末民国时期实际上挺挣钱。
  食盐不就是个典型嘛。
  如果再过几年,工业化继续加深,会让盐价持续下跌,到了后世,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盐价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也没再听过盐税一词。
  不过如果看数据,盐税一直是封建王朝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税种,哪怕到了大清灭亡的那一年,盐税在财政收入的占比中仍然高达恐怖的四分之一左右。
  既然封建朝廷把食盐当做了税收重点区域,盐价自然不会太低。
  近卫昭雪在东亚同文书院里属于高才生,对经济相关同样有所涉猎,她说道:“先生,您这样会让我们工厂的利益受到极大损伤。”
  她现在算是工厂的一名高级领导,企业刚开始办起来就挺关心效益问题。
  不过说的倒是没错,因为企业吗,存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
  只是李谕想的更多了一点,他笑了笑说:“放心,不会耽误发展,因为还有其他的产业扶持。”
  近卫昭雪道:“要是挣了钱就去救济灾民,那我们不就成了做慈善?”
  李谕哈哈一笑:“我就是想做慈善。”
  近卫昭雪无法理解:“如此下去,成不了大商人。”
  李谕摊摊手:“富贵在天,这可说不准。”
  他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徐世昌,连忙对他说:“徐大人放心,赋税方面一分不会少,我支配的不过是利润部分。”
  徐世昌道:“帝师大胸襟,佩服佩服。”
  近卫昭雪急道:“先生,我知道您才高八斗,但您是不是不懂得经济学?”
  李谕张了张嘴,想了想转念说道:“确实不过一知半解。”
  近卫昭雪说:“西洋已经有那么多相关书籍,您难道没有钻研过?”
  李谕摊摊手:“我哪有那么多时间?”
  “总之您这样是不对的。”近卫昭雪叹道,真不知道李谕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李谕满不在乎:“不会有什么问题,工人的薪水、朝廷的赋税、企业的发展,一样都不会耽搁,我不过是不想自己在这些产业上挣多少钱。”
  “不想赚钱就是不对的!”近卫昭雪大声说。
  李谕说:“我都说了,我只不过是不想在味精等产业上挣钱,又不是真的不挣钱。”
  “那也不行!”近卫昭雪说,“同样都是企业!而且味精、方便面等按照约定都是我参与管理,总不能让我看辛辛苦苦挣的钱都扔给难民!”
  李谕再次哈哈一笑,拍了拍她肩膀:“那你一定要好好干啊!”
  近卫昭雪并没有听明白李谕话里的意思,无奈道:“先生,看来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给你补习一下经济学的知识!”
  李谕说:“没有这个必要吧。”
  近卫昭雪坚定道:“有!非常有!”
  李谕不再说什么,先由她去吧。
  转身拿起试生产出来的几大包味精,递给徐世昌,“徐大人,回去您可以拿给身边的同僚,一同参详参详。”
  徐世昌已经听说过这个可以“提鲜”的神奇东西,早就迫不及待要拿给自家伙房试一试。
  李谕也好借此多多推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3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4/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