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311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他可没有魄力做这么大的决定。
  慈禧正好现在不想表态,于是对奕劻说:“好吧,你就去同朝臣研讨一下。都退下吧,哀家要与德龄学习一下一些英语,今晚还得同公使夫人们开个茶话会。”
  慈禧出席这种场合,一般都是带着裕德龄为翻译,毕竟裕德龄会的语言还是比较多的。
  奕劻等人退出后,来到外面军机处的值班室,奕劻坐下后,其他人接着依次坐下。
  “说说吧,都怎么看?”奕劻问道。
  军机大臣王文韶已经憋了一肚子话:“在下坚决不同意废除科考,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争之!”
  这种发言很让奕劻头大,在他看来一点都不圆滑。
  袁世凯说:“王大人,您也看到了,如果科举不废,士子肯定不会甘心去新学堂。只有断了这条后路,才有发展新学堂的真正可能。”
  王文韶道:“说得轻巧,如今全天下已经有数十万学子为了科举费心费力寒窗多年,难道要让他们无处可去?”
  王文韶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是必经的痛楚。
  袁世凯说:“所以我今日才上书,应当立即废除科举,而不是逐渐递减科举录取名额。快刀斩乱麻,早晚都有这一天,长痛不如短痛。”
  王文韶说:“武断,太武断!”
  袁世凯见说不动他,于是对奕劻说:“王爷,不然您再给各路督抚、将军发函,问问他们的意见,咱们少数服从多数还不成?”
  奕劻竟然答应了这个非常“民主”的决定:“好主意,我今天就命人依次询问。”
  他心里想的是正好可以把事情往后再拖一拖。
  不用再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奕劻很高兴,聊起了其他事:“听说最近京城里有日本人对帝师李谕要痛下杀手,这件事怎么处理的?”
  袁世凯说:“好像是一个大清邮局的邮差捏造了信件,诬陷于他。”
  奕劻点点头:“还好不是日本人指使,不然真是难办。袁大人,你曾总督朝鲜多年,与日本军方有不少接触,他们会不会真的派军队与俄国决战?”
  袁世凯在朝鲜还是有不少耳目的,回道:“王爷,现在日本已经在朝鲜登陆,目标直指旅顺。”
  “哎呀!”奕劻颇为吃惊,“要是真在咱们的地儿上打起来,可不好办。”
  袁世凯问道:“王爷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这我可说不准,要问太后的意见。”奕劻连忙说。
  袁世凯淡淡笑了笑,说:“在下知道了。”
  ——
  李谕正在家中书房伏案工作,吕碧城在外面敲了敲门。
  李谕说:“进来就是。”
  吕碧城轻步挪进来,说:“严师让我告诉你,请你去一趟大学堂。”
  “大学堂?有什么事?”李谕问道。
  吕碧城说:“好像是几名日本教员不在,他们无法解答学生们的一些数理问题,让你临时救个场。”
  严复的面子肯定要给的,李谕答应道:“走,现在就出发。”
  赵谦作为司机,开着车带两人来到了北城的京师大学堂。
  来到教室后,严复立刻招呼他:“你终于来了!我们研究了半天,一点头绪都没有。”
  李谕走过去一看,差点晕倒,原来就是一些三角学的题目,最多就是较为基本的初中奥数题难度。
  问问题的是师范馆学生,但不管怎么说,总体上比之前有了一些进步,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小学数学应用题。
  李谕拿起粉笔,很快就在黑板上给他们演算完成。
  学生们大都是刚接触字母符号,一时之间没有搞明白。于是李谕又放慢速度,给他们再次演算了两遍,才有部分人理解。
  此时,窗外突然有一人赞叹道:“原来这就是西学中最精妙的数学,奇哉妙哉!”
  李谕看向外面,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于是问道:“你也是大学堂的学生?”
  窗外的人俯首道:“帝师大人,冒昧了!在下刘春霖,赴京赶考。曾听闻师长言及京城开设了一所西学大学堂,学的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遂来参观。”
  原来是今年马上就要高中的状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李谕问道:“你的师长是哪位,眼见如此开阔。”
  刘春霖说:“回帝师,我曾在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十余年,师从吴汝纶吴大人,他曾经做过京师大学堂的中文总教习,不止一次提到这里才是真正的书院。”
  吴汝纶作为桐城派的代表,担任过很多年保定莲池书院的院长。
  李谕想起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吴汝纶了,于是问道:“吴院长身体最近可好?”
  刘春霖黯然道:“院长已经过世。”
  李谕一惊,回道:“节哀。”
  刘春霖说:“吴院长曾经告诉我们,新学是未来之学,而且庞杂繁复,比之儒学甚之百倍。而基础学科如数理等学问,更应该推广开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帝王之学。”
  李谕并没有和吴汝纶有过多少交流,没想到这个做了多年书院院长的老学究,竟然有这样开明的思想,难怪能当京师大学堂的中文总教习。
  他可比岳麓书院那位顽固守旧的山长王先谦好多了。
  于是李谕继续同刘春霖聊起来:“我记得吴院长曾经在花甲之年远赴日本考察过教育。”
  刘春霖说:“没错,这趟旅途对院长影响颇大,他去的地方不多,但第一站就去了马关。遥想当年李中堂在这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还中了一枪,身心俱损,令院长感慨不已,写下了‘伤心之地’四个大字。”
  吴汝纶和李鸿章有不少交集,因为他两个都是曾国藩的门生。
  曾国藩的门生里,最出名的肯定是李鸿章。不过李鸿章并不是“曾门四弟子”。
  在四弟子中,曾国藩最期盼会有成绩的,是张裕钊和吴汝纶。
  看得出,京师大学堂复办时选择的这些人,都极为匹配:张百熙、严复、林纾、辜鸿铭、吴汝纶,以及美国人丁韪良,都是有本事、有能力又真心想办新式教育的。
  李谕说:“吴院长爱国之心,可敬可佩。”
  刘春霖继续说:
  “院长回来后,多次告诫我们有机会应当在求取功名之外多学学西学,并且不应只限于政法。
  “他提到在日本时,一位叫做山根的少将来拜访过他,两人谈及吴院长的儿子以后的志向是什么时,院长回道,日后将学政治法律。
  “山根少将听后哈哈大笑,然后说,‘贵国人喜学宰相之学,满国皆李傅相也’(即李鸿章)!
  院长甚为触动,回国后亲言,即便是学西学,中国学子仍读书只为考取功名,学所谓‘帝王之术’,想的是如何做大官,埋头做事的基础学科则无人问津,这是万万不成的。”
  李谕听了也挺感动,说道:“好一句‘满国皆李傅相也’,但大多世人仍旧蒙在鼓中,看不清时局。”
  吴汝纶老先生出国也算是受辱,但起码明白知耻而后勇,可惜过早去世,没有看到科举废除的那一天。
  不过就算真看到,他做了一辈子儒学教育,内心估计也会非常纠结吧。
  而那位日本山根少将说的话非常鞭辟入里,他还算不上什么日本知名人物,已经看得如此透彻,更别提其他日本精英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续作
  李谕与刘春霖来到了京师大学堂的图书馆,经过一年多,里面的西学书籍又多了不少,主要是丁韪良从美国以及日本买来。
  不过想读懂它们,首先十分麻烦的就是语言问题,绝大部分西学书籍都是英文原版。
  用情商高的说法就是原汁原味;而实际则让早期西学的门槛很高,至少得过语言这一关。
  尤其专业书籍,那些术语多得令人发指,读研的人在阅读文献时肯定深有体会。
  二十世纪初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国内基本没有专业书籍的翻译能力,最多就是部分入门书籍。
  刘春霖看得眼花缭乱:“我听闻院长说过,西方有几位先贤,叫做欧几里得与毕德哥拉斯,是与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个时代的,他们可有经典流传?”
  “当然有,”李谕从书架上拿下那本著名的《几何原本》,“这本书是数学经典之作。不过我并不建议学数学的人看这个,还不如看我写的那几本入门书。”
  刘春霖大为吃惊:“素闻帝师技精海内外,难道真的已经达到科学之道的圣人程度?”
  “不是这个意思,”李谕摆摆手,“科学之道与国学大不相同,想要学科学,不需要读这些大贤的著作。并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新的书籍已经取其精华。再看大部头太浪费时间,因为科学毕竟是一直在发展的。尤其物理学,总盯着过去的著作,会贻笑大方。”
  刘春霖问道:“那岂不是说这些西方先贤并没有如此高的成就?”
  李谕说:“不能这样理解。我刚才说了,科学是一直发展的,就像建房子,没有地基,就没有上层建筑。”
  物理学最典型,李谕还记得以前有高中母校的学生向他问问题,有没有什么经典的著作论文可以看看,因为他超级热爱物理以及那些历史上的物理大牛。
  李谕告诉他,真要喜欢物理先贤、喜欢物理,不如看看他们的传记。
  至于伽利略、牛顿、甚至麦克斯韦、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等人的论文原著,都没有看的必要。
  因为他们作为当时人类智慧的精英,其理论的精华都写进了后来的教科书里。
  以上这些物理牛人的原作,自然称得上煌煌巨著,但真心远远不如教科书平易近人。
  还没上大学,又想看物理大牛原作,不如看看费曼的讲义或者朗道十卷。
  而且上了大学后,估计连教科书都不想看的说……
  刘春霖看得脑袋瓜子嗡嗡作响:“可惜我已经花了十多年研习儒学,根本看不懂这些奇怪的文字。”
  李谕说:“阁下要不还是先考完今年的科举再说。”
  刘春霖说:“帝师说得在理,不管有用没用,考完今年科考,也算给我十多年的儒学生涯有个交代。”
  “是啊,就怕以后没了机会。”李谕说。
  刘春霖也听到了科举废除的风声,“真有那一天,我一定会潜心学习院长所说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
  刘春霖闲来无事,听说李谕家中还有实验室,也想去看看。
  如今李谕的试验设备绝对算得上国内最先进。
  不过当刘春霖看到后,却发现并不是印象中的烧杯、试管,反而是一些奇形怪状的仪器。
  “我听说洋人可以把几种东西通过一些神奇的操作变成另一种东西,如同江湖术士一样。”刘春霖说。
  “你指的是化学吧,西方叫做炼金术士,虽然化学和他们有不少关系,不过现在的化学是纯科学。”
  李谕带他看了看虞和钦的化学实验室。
  刘春霖指着里面:“就是这些!”
  从他的表现更能看出来国人对西学的科学诸科,最先感兴趣的就是机械学和化学。
  李谕随手给他做了个初中化学变色的小实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3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1/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