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李谕提笔给爱因斯坦写了回信。
爱因斯坦最疑惑的是那个等号“=”,而且是特别费解。
李谕当然明白咋回事,于是写道:
“尊敬的爱因斯坦先生,您的方程实在是令人惊叹,简单而美,这才是物理学最迷人的地方。
但我想它并不是您信中所说是指的能量与质量可以相互转换,更本质的解释应该是在说明质量与能量本身就是同一样东西。
就像一枚硬币,它是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
由于篇幅短,并且没有公式,李谕把它直接用电报的形式发去瑞士伯尔尼。
但即便短,关键点都说出来了。
话说“质量与能量是一种东西”这个观念非常炸裂。
多数人看到质能方程第一印象也大都觉得是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换。
甚至还有不少人有误区,认为爱因斯坦通过质能方程研究出了原子弹。
当然这显然不对。
原子弹1945年才有,而爱因斯坦1905年就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二者之间差了40年,其间的技术迭代相当多。
当然狭义相对论确实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但真要说起来,更应该归功于原子物理学的突飞猛进。
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唯一帮助,可能就是他本人曾经在1939年时给当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过一封信,大概内容就是说要抓紧研究原子弹,要是被希特勒研究出来就不好了。
不过就算如此,美国政府也并没有重视。
最开始只给了原子弹研发6000美元,这点钱啥都干不了,连科研人员工资都不够。
后来是日本自己一拍脑门,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战略,干了珍珠港,才引起美国人重视,发起了大名鼎鼎的“曼哈顿计划”。
而且这也和爱因斯坦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爱因斯坦几乎一生都是反战的。
他只是想当个纯粹的科学家,怎么可能直接参与武器研制。
——
由于凤铃现在也是个研究人员,与丁德山搞“新式面点”研制,没有时间给他发电报,于是李谕只好自己亲自发报。
好久不接触,已经非常生疏,短短一篇电文废了好久才打完。
李谕伸伸懒腰,感叹这种事真是熟能生巧。
第二天,吕碧城端着星球大战前传的书稿找到李谕。
“我已经完成了润色与修订。”吕碧城放下一摞厚厚的稿纸说。
李谕拿起看了看,吕碧城竟然坚持用钢笔写出来。字迹虽然尚且没有那么好看,但都是汉字,有软笔书法厚底子的人,硬笔书法上手不会慢。
李谕赞道:“润,真是太润了!”
吕碧城问道:“你还要拿给德龄姑娘翻译?”
李谕说:“没错,你要相信我,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翻译好中国人写的文章。到时候让洋人根据英文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也不至于失去太多原版风采。”
吕碧城低声说:“我明白了。”
李谕没多想,随即将书稿拿给了裕德龄。
裕德龄笑道:“我早就在等后续了,还真快。”
“对了,”李谕又问道,“朝中最近有没有什么不利于我的情况?”
裕德龄想了想说:“我一直都只在西苑陪着太后,关于政局的讨论我无法在场,但我会多多间接留意。怎么,是有什么动向吗?”
李谕说:“还没有,希望将来不会有什么岔子,我可不想和那些朝臣们过多纠缠。”
好在有裕德龄这个眼线在慈禧身边。
裕德龄忙着翻译时,李谕写好的关于麦克斯韦妖的文章也寄到了美国,发在了最新的《Science》上。
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李谕的创作能力感觉太不可思议,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Science》这份本来已经无人问津的杂志硬生生推到了行业顶尖。
堪称奇迹!
他们如今也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了此份杂志的运营。
——李谕当然有必要卖力,毕竟是自己的杂志嘛……
只不过说道这篇文章,虽然现在大家无法解释麦克斯韦妖,但一看文章内容就知道李谕完全采纳了玻尔兹曼用统计方法研究分子的理论。
在后世来看,这是条完完全全的正路。因为微观领域没有绝对,必须用统计学与概率论进行研究。
但在二十世纪初,科学界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两种理论进入神圣的物理学中。
在此时很多物理学家们看来,统计学是搞经济社科研究的,概率论是研究赌博的,怎么能和高大上的物理学沾边?
简直开玩笑好不好!
可李谕如今在科学界的名气确实太大,之前的论文不仅惊世骇俗,而且挑不出毛病。
并且这篇论文又是李谕一贯的风格,物理解释翔实的同时,数学推导异常严谨。
已经说过几次,目前的物理学家们普遍数学不算好。
当然不是说他们学不明白,完全是因为此时的物理学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
强如大神爱因斯坦,数学水平也非常堪忧。
所以就算是物理研究者,读懂它也要耗费不少脑细胞来专门研究其中的数学部分。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李谕的论文经得起各界争论。
第二百八十九章 飘来的上天第一人
又有一批20台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了过来。
其中还有邹周寄过来的信。
没办法,现在的产量就是如此拉胯,不过随着人员慢慢培训完成,并且组装好机械后,产量会有很大飞跃。
李谕从信中知道,邹周在底特律一直没闲着,这段时间再次培训了两批华工进入工厂。
不过从字里行间看得出,邹周还是有点心软,见到如今纽约曼哈顿下城唐人街这么多生活困难的华人,总是举棋不定该招谁。
李谕其实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处境,就像刚开始有选秀节目那几年,是个选手貌似都是有一段非常凄惨的故事。
然后观众情感被触动,就疯狂给他们投票。
人嘛,都是情感的奴隶。
但如今的华人,可切切实实比他们更加惨很多倍。
邹周就像一个评委,关键他本身也出身寒微,所以实在难以拒绝。
也主要是李谕开的条件太好,比很多美国白人拿的待遇都好,导致太多华人想进入。
李谕考虑了考虑情况,回信告诉邹周,以后一个家庭只能允许有一个工人进入工厂,以他开出的薪金水平,一个工人养活一大家子绰绰有余,并且会生活得很不错;另外要严卡审核关,真要决断不了,就找司徒美堂。
美国寄过来的这二十台无线电设备,李谕只留了两台,剩下的刚放出消息就被各大使馆及北洋一抢而光。
倒是清廷目前还无动于衷,毕竟人家之前已经花了大把银子扔在电报线上。
至少他们目前感觉二者差不多。
李谕是真的赚大了,除了给北洋的是正常价或者说友情价,剩下12台卖出去每台都净赚接近1万银圆,感觉就像在抢钱。
看来在这个时代,高科技也是最赚钱的。
终于有点理解为什么苹果能成世界公司市值第一。而且除了第一,前五还有微软和谷歌,都是科技企业。
当然美股也的确有不少水分,与国内的楼市以及日本的债市并称三巨头,——大家都知道有泡沫但是很难戳破那种。
即便以后产量铺开,价格打下去,只会更挣钱。
德国公使遗憾地说:“我们国家有如此多技术天才,为什么我唯独没有从国内带来一名技术顾问!只有军事顾问、医学顾问、法律顾问和经济顾问。如今这样的产品,只能高价购买,别无余地。”
也不仅德国公使馆,各大公使馆哪里想得到中国还有懂科技的。
他们一直觉得中国就是科技荒漠,根本没有必要有所谓的技术顾问,自己本身的学识就足够应付。
——
瑞士,伯尔尼专利局。
爱因斯坦看到李谕的电报后心中郁积了一个月的困扰解开不少。
可即使有李谕的鼎力支持,爱因斯坦还是很犹豫,因为太惊世骇俗。
单单开头的光速不变理论就会招来很多异议。
虽然迈克尔逊和莫雷已经通过试验证实了光速不会因为参考系的变化而改变。
但就像如今物理学界的权威开尔文勋爵说的一样,它是朵乌云,大家不喜欢乌云,更不想相信乌云是真的。
所以很多人的路线尚且是如何解释它,而另一边爱因斯坦已经直接将光速不变当做相对论两大基本假设开始构建宏伟大厦。
一旦错了,就是满盘皆输。
毕竟经典物理学里的伽利略变换才没几百年,现在就说他不对太有挑战性。
伽利略可是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现代哎!不是“古代物理学之父”。
“莫非我真的要质疑如此伟岸的前辈?”爱因斯坦极为纠结。
左思右想后,决定再好好从头慢慢审视一遍自己和李谕讨论出来的结果。
真要有错误,自己一个小小临时工可承担不起舆论风暴,说不定连临时工都当不了。
——
几天后,李谕又收到国外寄过来的“快递”。
同样是大家伙:戴姆勒公司托运过来的四台轿车。
按照要求,配备了新式四驱系统、电子打火系统、车灯系统等当今汽车界最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