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252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甚至民国最大狂人章太炎对宋教仁也评价极高:“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
  李谕根本不想、更没有经验涉足政坛。
  从古至今,中国几乎一直是最聪明的人在玩政治,一个个都是人精,让李谕搞仕途,能累死。
  而且中国近代史堪称风云变幻,尤其民国前十来年,几乎动不动城头变幻大王旗。就算李谕知道该站哪队,但是换来换去真的太揪心,弄不好还会被人叫做N姓家奴。
  所以干脆离漩涡远点。
  黄兴再次发问:“我们有心重整乾坤,但对同列强科技之差距有多大,由于不谙科学,无法估量,还望于礼兄弟解惑。”
  李谕叹了口气:“我虽不想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但实际上的差距你们很难想象,就如同巨人与婴儿一般。”
  宋教仁目前在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普通中学堂(现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多少接触了一些西学,于是问道:“于礼兄在科学界的成就,不就是巨人一般?”
  “我一人远远不够,所以才竭尽所能想要办一些学堂。”李谕说。
  宋教仁感叹道:“于礼兄高瞻远瞩,如若科学之道有更多您这样的人,才是国之大幸。”
  宋教仁与李谕的会晤,更加确信了科学的重要。
  虽然他此后留学日本学的是政法专业,但在华兴会失败后,明年还会在武昌搞一个叫做“科学补习所”的组织。
  其实还是个革命排满组织,只不过以补习研究科学为名,隐瞒官府,掩人耳目。


第二百八十章 饯行
  晚清时期类似华兴会的组织有很多,华兴会虽然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但明显黄兴他们是第一次搞社团,经验不足,最终还是被清廷发现。
  而告密的正好又是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
  ——这个老头真是和革命派对上了。
  李谕对黄兴说:“冈……冈本兄今后一定要谨慎行事,虽然时局已是风雨飘摇,但枪打出头鸟,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黄兴立刻应允:“于礼兄弟的话我记住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轻易举事。”
  李谕这才有些放心:“希望如同冈本兄的名字一样,密不透风。”
  黄兴微微一愣:“和我的名字有什么关系?”
  “额,没什么……我就是想到了‘冈’字有山岗之意,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谕竟然圆了回来。
  黄兴心中很感动,无论如何,革命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危险事,抱拳道:“于礼兄弟放心,我们今后一定会继续合作,那时候我会用朗朗乾坤回报。”
  陈天华突然跳出来说:“就怕青山都被烧成灰烬。”
  黄兴道:“显宿,中华有四万万人,拖得起。”
  显宿是陈天华的隐名。
  陈天华向来是个急性子:“再不推进大事,一切就晚了,虽然有四万万国人,但大家却都仿佛在梦中。”
  黄兴教训道:“你多看看史书,成大事哪有一蹴而就者?一点耐心都没有,怎么做事?”
  李谕想了想对陈天华说:“将来如果事有不顺,可以来我的企业及研究室,为国效力的方式有很多,这也是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一种方式。”
  陈天华说:“于礼兄,您是少见的能让洋人尊重的人,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这么做。”
  李谕笑道:“我以前说过,尊重有时候很重要,有时候又一点都不重要。尤其是洋人尊不尊重我,我一点都不在乎。”
  陈天华讶道:“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毕竟洋人一直瞧不起我们。”
  李谕知道陈天华两年后自杀,就是因为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才以死相争,以求唤醒世人。
  不过总归还有更好的方式,比如鲁迅的做法。
  ——人血馒头要是用自己的血来蘸,远远不够,警醒不了多少人。
  李谕说:“尊重是慢慢挣来的,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尤其洋人,他们巴不得我们一直沉沦,当做韭菜一茬茬不断收割,所以即便他们尊重我们,又能怎样?”
  宋教仁在一旁道:“于礼兄不愧是帝师,境界如此之高,在下实在佩服!说得没错,不仅英国人、法国人,现在日本人刚打赢了我们,也目高一切,但如果我们将来比他们高,尊不尊重也就不重要了。”
  “就是这个意思。”李谕赞同道。
  陈天华的生命是可以挽回的,毕竟自杀的方式实在死得太不值。
  而且他虽然做事有些激进,但脑子实际上挺灵活,记忆力非常超群。
  陈天华点点头:“我记住了。”
  李谕笑道:“不仅各位想做的事是大事,将来我也是要做大事的,以后遇到困难,来投奔我说不定还会有意外之喜。”
  黄兴在一旁乐道:“我知道我们做的事很难成功,不过于礼兄这就来挖人,是不是太早了?”
  李谕哈哈大笑:“打个预防针。”
  黄兴他们的华兴会现在只是刚成立,尚且没有具体的行动纲领,从这就能看出组织的不成熟。
  只有口号哪够?
  不过黄兴他们也算是从这件事中吸取了大量教训,对将来与中山先生一起做事有帮助。
  李谕待了半天后,告辞离开。
  他不能在两湖待得太久,预约上船票,准备返回上海。
  ——
  在船上有些许无聊,李谕在甲板上眺望长江时,突然有个人凑了过来:“河川纵横,山岳丰饶。”
  “啥?”李谕一头雾水,“是在和我说话?”
  他回头一看,是个中年人。
  对方也一愣,转而说:“没什么,我就是觉得长江胜景,令人心旷神怡。”
  李谕看他穿着得体,身形灵活健硕,并不是寻常人,问道:“阁下是?”
  “在下越平隆。”
  “好少见的姓氏,”李谕说,“似乎来自上古时期。”
  “没错,当是源自战国乱世之勾践。”越平隆说。
  李谕心中一警:“战国?”
  越平隆说:“乱世出英雄,战国与三国均是令人神往的时代。”
  李谕眉毛耸了耸,中国人哪会犯这种错误。
  再加上他的说辞,很可能是个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对战国与三国可谓仰慕至极。
  李谕单刀直入:“阁下应该不叫越平隆吧?应该称为什么君?”
  越平隆嘴巴张了张,旋即明白自己露馅了:“先生是什么人?我一开始看您留了短发,还以为也是一名日本人。”
  “也?”李谕说,“你真是日本人?”
  越平隆说:“没错,本人小越平隆,是一名日本的学者。”
  “学者?”李谕一肚子狐疑。
  小越平隆拿出一本书:“此书是我写的,由贵国之人翻译成中译本。”
  李谕看了看书名,《满洲旅行记》。
  立刻猜到他是个日本派来调查中国的情报人员,不过硬要说成学者,似乎也过得去。
  小越平隆说:“我行走中国大地多年,能认出我身份的真是不多,阁下到底是谁?”
  李谕感觉没必要藏着掖着:“在下李谕。”
  小越平隆一惊:“原来是国师!”
  李谕说:“国师一词,恐怕用得不太对。”
  小越平隆不是专门的间谍,很多地方有马脚,但旋即笑道:“幸亏尊下不是国师。”
  李谕大体翻了翻手中这本书,叹道:“先生真是用心良苦。”
  小越平隆道:“先生的语气有点奇怪,此书翻译出来,想必对贵国也有帮助。如今想对东北有所了解,没有胜过此书的资料。”
  李谕问道:“此书可否借我参阅?”
  小越平隆并不阻拦:“帝师请便,能见到您,是我的荣幸。”
  反正听了好多次“荣幸”,但从日本人嘴里说出来,真是令人感慨。
  这本书又名《白山黑水录》,一听名字就是说的满洲之地。
  小越平隆是众多日本派到中国刺探情报之人,他这本书虽然后来自称是为了帮助中国抵御沙俄,但李谕作为穿越者,一眼就看出来其野心。
  可惜这本书虽然一年前就在上海翻译成国文,却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很多人天真地以为日本真的是在帮助中国抵御沙俄。
  尤其是一年后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后,此种情绪更加弥漫。
  李谕翻开序言,发现这名叫做赵必振的中文译者也隐隐看出了日本的企图,并在序言中写道:“满洲者,吾国之土也。吾自不经营以防俄,他人代吾经之营之防之。噫!何其异也!”
  小越平隆已经非常卖力,但相比起后来专门的日本间谍,还是差了一截。
  李谕在船上读书时,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几名学生正在聚会。
  一名日本学员,林出贤次郎说:“昭雪学姐此去任务沉重,我与波多野兄为你饯行。”
  林出贤次郎是东亚同文学院的学生,但比近卫昭雪晚了一期,他是第二期学员。
  近卫昭雪虽然是近卫家族远支,但近水楼台先得月,家主近卫笃麿一次巧合中见到她,就看出其潜质,专门培训为高级特工。
  近卫家族一向推崇极端主义,近卫昭雪受到影响,也希望做出点事情,让自家的远支不再那么远。
  于是毅然决然进入了近卫笃麿创办的东亚同文书院。
  近卫昭雪对两人说:“两位学弟很快也会被委派任务,我们从此将天各一方。”
  林出贤次郎后来当过溥仪的翻译,与另一名波多野养作都是2期的优秀生。
  林出贤次郎说:“我想为昭雪学姐唱一曲《敦盛》以饯行。”
  近卫昭雪说:“谢林出君。”
  林出贤次郎取出一支折扇,起身边舞边唱:
  “人生五十年,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2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2/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