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李谕进办公室后恭敬道。
历史上,张百熙作为第一任校长对京师大学堂的贡献是极大的。
办公室中还有丁韪良和严复,李谕又向他们问了好。
张百熙说:“我们商量了一下,准备在不久后的年中考试时,为你专门列为毕业考。”
李谕愕然道:“毕业考?”
张百熙说:“没错,你的水平早就超然于一众学生之外。另外,我也很担心荣大人会对你不利,到时候真的被逐出大学堂,我们就无法授予你毕业学位。”
李谕心中很感动,原来他们这么为自己考量。
想想也是,荣庆不会善罢甘休,总能挑个刺把自己开除,这点本事他还是有的。
就算是无法开除他,单凭着国学一直不及格,也能让李谕无法拿到毕业学位。
而李谕也确实国学太弱,就算是再努力也不可能赶得上那些上了十多年私塾的秀才们。就像他们再努力也在科学上赶上李谕一样。
张百熙显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说:“趁着现在局势在我们掌控之中,我们可以其他科目的优异来弥补一下,毕竟你在两门额外的外语科目日语、德语上成绩也很优秀。”
李谕只得感激道:“多谢校长。”
其实到了后来,民国时大学招生偏科情况很多,不少名人都是数学零分还能考进清北。
张百熙说:“你是个人才,人才就应该有因材施教的处理方式。”
严复也说:“的确如此,你配得上毕业。”
突然提到离开,李谕还真有点感伤,在京师大学堂待的时间算起来也有大半年了。
李谕说:“我会时刻铭记校长以及各位先生的!”
丁韪良笑道:“你可是我在中国这么多年来最好的一位学生,多来看看我们更好。”
李谕眼睛有点湿润:“一定会!”
张百熙说:“我专门托人从日本带回了一身学士服,也不知道合不合身,到时候拍张照片,你便是我校第一位毕业生。”
这个荣誉来得有点突然。
张百熙还真从身后的柜子里拿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穿的,你试试吧。”
李谕上辈子穿过,这东西也没什么大小码,肥点瘦点都好说。
再说李谕身材也很匀称,只要是均码都能往身上套。
帽子带好后,还真有模有样。
丁韪良在美国的大学毕业时也穿过学士服,笑道:“非常不错!”
李谕说:“话说考试还没开始,拍照不着急吧。”
“考试难不倒你,”丁韪良说,“和上次的难度差不多,对你而言非常轻松。”
张百熙说:“也是为了加快进程,以防夜长梦多。”
李谕明白他们是对自己关切,也就听从安排了:“学生明白。”
严复说:“如果你要拍照的话,去家好一些的照相馆,这张照片说不定我们要经常展示,还要做成大相框,让此后学生作为勉励。”
李谕笑道:“那我争取上相一些。”
严复介绍了一个地方:“去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吧,他们给不少显贵照过相。”
第二百零七章 照相馆
李谕听从建议,离开大学堂后立刻动身前去琉璃厂。
北京丰泰照相馆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馆主叫做任庆泰。这家照相馆从1892年开业,已经有十来年了。
现在的照相还远不像后世那么简单,随随便便拿着手机就能拍,如今的照相术可是一项技术活,而且是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的技术活。
任庆泰本人就是个照相大师,他当年为了学习照相术,曾远赴日本学习深造。也正是在日本受到启发,猜想国内也会慢慢兴起照相市场,于是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了丰泰照相馆。
经过十年的发展,丰泰照相馆规模已经不小,技师、学徒有十余人,并且兼营照相器材。
丰泰照相馆擅长拍大场面,比如合影或者戏装照片。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擅长拍各种艺术照和cosplay。
而且丰泰照相馆拍照技术过硬,照片装帧精良,非常受欢迎。
庆亲王奕劻就曾经在此拍照,然后拿着照片带入宫中给慈禧看过后,慈禧还曾召任庆泰入宫给她拍照,甚至因此赏赐了四品顶戴。
丰泰照相馆由此更加名声大噪,誉满京城。
当然了,此后慈禧又找了个御用照相师,也就是裕德龄、裕容龄的哥哥裕勋龄。毕竟她太爱拍照了,总让任庆泰过来实在麻烦,不如在身边有个专门的照相师方便。
李谕来到照相馆后,进门发现还真挂着不少戏曲名伶以及达官贵人的照片。
一名学徒过来问道:“客官要照相?”
李谕回道:“对的。”
虽然之前在大英使馆拍过照,但他还真没进过一百年前的照相馆,不知道有什么讲究。
学徒说:“正好今天馆长和大师傅都在。请问您要拍什么照片?”
李谕拿出衣服说:“学士服。”
学徒一看,说:“戏服嘛?那就要馆长或者大师傅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李谕。”他本来很想说这并非戏服,不过想想还是不多做解释了。
“我晓得了,客官您稍等。”
没一会儿,两人就从屋中走出。
“是帝师来了吗?”任庆泰说,“哎哟呦,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李谕笑道:“掌柜的客气了。”
任庆泰看来是听过李谕大名了。
“帝师快请坐!”任庆泰又招呼学徒给李谕端上茶水。
李谕说:“我就是拍个照,不用这么客气。”
任庆泰问道:“帝师要拍什么?”
李谕说:“学士服,用在京师大学堂。”
任庆泰想了一会儿说:“我记得在日本见过。”
“你见过的话就最好不过,”李谕说,“衣服我也带来了。”
“给帝师拍照,我要亲自上马,”任庆泰说,然后又指挥旁边的另一人,“仲伦,你也帮衬着。”
他们已经拍过十来年照,流程熟得很,没多久就完成了照相。
任庆泰说:“帝师住哪?照片洗好后给您送过去。”
李谕说:“不用的,我亲自来取便是,这点小事还用劳烦大驾。”
任庆泰说:“那我多给您洗两张。”
现在胶皮不便宜的。
李谕问:“价格?”
任庆泰笑道:“谈什么价格!能给帝师拍照,是我们的荣幸,不需要付钱。”
“还是付了吧。”李谕说,他并不想平白无故欠人情。
“哎!”任庆泰说,“帝师不用跟我客气,给您拍了照,说出去对我们照相馆也有好处,自然就会有更多客人光顾,所以我们不吃亏。”
他这么说,李谕也就不再坚持。
李谕指着那些梨园名角的照片说:“想不想拍个电影?”
任庆泰说:“电影?我曾经在前门福寿堂饭庄见过这种就像皮影戏的效果,倒是也在钻研。”
李谕笑道:“那就拍一个,民众会很喜欢,对你的生意应该更有帮助。”
历史上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由丰泰照相馆拍摄。
任庆泰琢磨了一会儿:“不知道难度如何。”
但他肯定知道电影会吸引人,而且在这时候看来,似乎摄影理应就是照相的延伸。
任庆泰问旁边的刘仲伦:“你觉得哪?”
刘仲伦就是此后电影《定军山》的摄影师,他说道:“如果拍戏曲电影的话,或许达官贵人们会喜欢,但戏曲没了声音,又失色不少。”
李谕说:“可以用留声机在一旁放映声音。”
任庆泰说:“有道理,这么一来,说不定太后也会喜欢。”
李谕说:“民众当然会更喜欢。”
任庆泰说:“那就拍!只不过到时候需要帝师就留声机一事多做指导。”
李谕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句广告词,说道:“我明白,毕竟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帝师说话就是有水平!”任庆泰赞道。
李谕说:“到时影像与声音一起录制,正好还可以做到音画同步,不至于让观看体验太差。”
任庆泰还没想到什么叫做“音画同步”,但感觉是个非常好的点子,说不定真能得到慈禧的喜爱。
“我立刻着手此事。”任庆泰说。
刘仲伦有点顾虑地说:“父亲,恐怕胶片会用很多。”
刘仲伦是任庆泰的养子。
任庆泰则说:“所以你要好好磨炼技术,到时不要手抖。”
艰巨的任务一下子落到肩上,刘仲伦还没准备好:“就怕浪费了……”
胶卷这么贵,他是真怕犯错。
任庆泰却说:“放心干就是。我近期就去联系几位梨园名角。”